论语其中的读后感

关键词: 角度 科技 民生 读后感

论语其中的读后感(精选4篇)

篇1:论语其中的读后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就有道而正焉 正:改正,修正

B. 人不堪其忧 堪:忍受

C. 饭疏食饮水 饭:吃,动词。

D. 曲肱而枕之 枕:名词,枕头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君子食无求饱

9.下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贤哉,回也!

A.二虫又何知!

B.渺渺兮予怀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说,做事要脚踏实地,要勤快灵活;说话要谨慎,不要开口,免得出错。

B. 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说明他欣赏古乐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的音乐造诣高深

C. 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可以看出孔子把精神上的追求看得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认为坦然处世,真实做人,讲求仁义,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甘之如饴,怡然自得。

D. 这篇课文共从《论语》中选了七则,谈的都是追求善、追求道等精神生活的道理。达观的生活态度是:乐山乐水,安贫乐道,追求善和义,即使贫穷,也很快乐。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

7D

8C

9B

10A

篇2:“其中”的误用与功能扩展

“其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 用法并不复杂。《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样解释的:[方位]那里面。指处所、范围。这是个特殊的方位词, 只能单用, 不能加在名词的后头。

不过, 这个用法并不复杂的词语却也常常容易引起误用。例如:

(1) 上述计划涉及中国其中一家航空公司的利益。 (《联合早报》1992年3-28第1版)

例 (1) 取自汪惠迪的《华文字词句》一书, 作者在书中举了多个滥用“其中”的例子, 指出“这些句子中的‘其中’都可以删除而意思不变, 并且读起来更加顺畅, 这就足以证明, ‘其中’是不该用而用, 的确是滥用。” (2002:187-188)

不幸的是, 原本还只是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的滥用, 不经意间却已经闯进了学校的教科书中, 让人在觉得问题严重的同时, 也不由得不感叹这个“其中”的强大。

新加坡《小学华文》 (2008年版, 2009年重印) 四年级上册 (第20页) , 第三课强化课文《爱迪生的故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一位老师吩咐同学们做作业。班上的其中一个学生问:“老师, 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

这里的“其中”也是多余的。以往这类语误, 一般的处理多是“点到为止”, 指出这里的“其中”用得不对, 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但我们认为仅以此为限还略显不足, 本文打算稍进一步, 通过对“其中”使用情况的分析, 来探讨一下为何“其中”常常会被误用。分析表明, 只有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变异, 才有可能在词语误用与词语功能扩展二者之中找到相对合理的解释。

新加坡目前正在使用的小学华文教材是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写的。使人感到不解的是, 教材的编写要求要比一般媒体高出很多, 这篇课文无疑也要经过新中两地编写者的多次和多层审读才会最终确定, 那么何以这里的“其中”却能闯关成功呢?可能的原因或是疏忽, 或是编写者和审读者都不认为是误用。

“其中”的典型用法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上, 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其中”因承前分句回指, 之前一般不会有定语成分。如:

(2) 我国江西弋阳的圭峰, 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 那里层峰叠嶂, 巍峨秀丽, 其中有一处名胜叫做“四声谷”, 游客高喊一声, 可以先后听到四次相同的回声。 (于时祺《回声》)

(3) 蒋介石如此怠慢孙中山, 其中的原因在于国民党“一全”大会即将在广州召开

(叶永烈《毛泽东与蒋介石》)

(4) 她们也是来疗养的乘务员。我注意到其中一个裤腿绾得高高的女孩眉眼肖似阿眉。

(王朔《空中小姐》)

(5) 你想, 一般广告, 观众总是多少觉得有夸大和夸张效果的成分在其中, 比如方便面里其实没有那么大块的牛肉, 观众总会觉得广告是骗人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10年3-18) )

例 (2) (3) 分别为分句的主语和主语中心语, 例 (4) 为宾语位置上的定语, 例 (5) 为宾语中心语。“其”所代指的通常是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 也可以是句子形式的事件, 如例 (3) 。

“其中”之前有定语的例子我们在《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中均未发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老舍的作品中共出现“其中”82次, 也没有“定语+其中”的情况。同一语料库王朔的小说里“其中”共80例, “其中” 前有定语的有3例, 但都是与“之一”连用, 实际上也都可以不用, 具体统计见下图。

(6) 她很爱给我讲她都做些什么令她恐惧的梦。都是些荒诞不经、超现实的梦, 很多是发生在欧洲。我有印象的其中之一, 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她在捷克领导了一次武装起义。

(《过把瘾就死》)

(7) 要是一个人对你说你其实并没有你自己认为的那么非凡, 其实只是千千万万委琐的小人物的其中之一, 你难道不会怀恨在心?

(《我是“狼”》)

(8) “那三个女兵其中之一就是周瑶。”

(《我是“狼”》)

将搜索范围扩大至整个语料库, 以“的其中” ( “的”为定语标记) 为字符串进行检索, 共发现120个用例。另外, 在互联网与国内汉语和海外华文报刊媒体上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其中”前加定语的例子, 例如:

(9) 由此我把本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 把握人物形象。 (北京朝阳区陈经纶中学 陈沛《范进中举》说课稿, 见http://www.bjcjl.net/jkyzzh/zz-29/29-1.doc)

(10) 认赔与否我们无法代答,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位消费者就是一直爱护着你的广大公众中的其中一员, 他也只是履行了你在公开信中所说的监督职责而已……

(南方都市报2009-11-12)

(11) 此次在华盛顿举办的《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大型图片展, 是该展览进行国际巡展的其中一站。 (中国青年报 2010-04-05)

无独有偶, 我们还从互联网上发现一份来自台湾的“范进中举考试卷” (见 http://163.21.252.131/~pt01/file/c.doc) 。学习单的题目中有一题要求以三句话描写不同的人物, 出题者开列的人物选项中就赫然写着“班上的其中一位同学”。可见, 近些年来, “其中”的这种误用已不是个人偶尔失误的问题, 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按理说, “其中”的意思和用法并不复杂, 可为什么还会有不少人常常误用“其中”呢?

简单来讲, 语误大致上可以分两类, 一类与语法结构有关, 这类语误比较容易觉察到;另一类并不涉及结构, 主要是语义问题, 相对就比较隐蔽。如前述的“班上的其中一位学生”, 并未违反汉语的语法规则, 因为汉语的名词性成分前可以有多个定语。很多华语词汇和语法的变异都是学习者的不完全学习造成的。“语言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 如果理解不透彻, 或者不求甚解, 掉以轻心, 就会造成不完全的学习。” (周清海, 2009:47)

“其中”之所以特殊, 就在于“其”本身是一个文言代词, 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事物。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犯错误。如果是第二语言教学, 词典中的注释若是不够准确, 必然会影响到“其中”的学习和使用。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 将“其中”译为“among; in; of”显然不够准确, 遗漏了“其”的指代意义, 给第二语言学习者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学习者查了词典这样的解释, 自然而然就会认为, “其中”表示的就是 “……中”的意思, 也就不会觉得有语义重复限制的问题。正确的译注应该是“among (them, which, etc.) ; in (it, them, etc.) ” (参见《汉英词典》 (修订版)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汉英双解词典》,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7) 。

了解这一点, 下面对石定栩 (1998) 提到香港出现很多误用“其中”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说为了翻译的需要, 香港粤语现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其中’用法, 将‘one of my teachers’译成‘我其中一位老师’。……可惜的是此用法不断蔓延, 凡是说到几个事物中的一个或几个, 都一概用‘其中’, 如‘访问欧盟其中一个国家’, ‘出售凤德村其中三百个单位’等等”。 可见, “班上的其中一位学生”这种误用的出现与英文表达格式“one of ……”这一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

要表示某一事物是某个集合体中的一员, 在英语里, 常用的是“one of ……”这种结构;而在汉语中最常见的对应表达法应该是“……之一”。汉语中的“之一”原用来表示分数, 通常只用在表示定量集合体的词语之后, “五四前后, 在翻译过程中, 人们用字面意义相近的‘之一’来对译英语 ‘one of ……’结构, 在英语的影响下, ‘之一’用于不定量集合体之后的用法迅速兴起”。 (贺阳, 2006:102-103) 因此, 石文指出, 要纠正对“其中”的误用, 除了将告诉学生正确的用法之外, 也要告诉他们“one of the friends”之类的英语句子有相应的标准汉语表达方式, 如“朋友之一”、“朋友中的一个”等等, 以便让学生在改掉错误之后马上有正确形式可用。

不过, 我们也注意到, 学习者和使用者之所以滥用“其中”, 在该用“……之一”的地方多用 “其中”, 与“之一”在用法上的某些限制也不无关系

首先, “……之一”是一种带有较强书面语色彩的表达格式, 在使用上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贺阳在《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书中指出, “之一”在汉语书面语中得到普遍使用, 但在日常口语中尚不多见。95万字的口语材料中, 仅有4例, 而且出现在正式程度较高的口语样本中。 (贺阳, 2006:105)

其次, “……之一”最常见的用法是出现在判断句中, 形成“……是……之一”或“……之一是……”的句式, 而且以前者出现在宾语位置最为常见, 后者处于主语位置的相对较少。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书所举的关于“之一”的例句一共有39个, 但处于主语位置的只有3例。因此, 碰到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句子或者为非判断句的时候, 学习者和使用者就不一定会很容易地想到这时也该用“之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这种情形应该更加有可能出现, 如下面的例子:

One of the major benefits of hosting the Olympics is a stimulant f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汉语标准的说法应是:举办奥运会的主要好处之一, 就是把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激励。学习者有可能说成:举办奥运会的其中一个主要好处, 就是把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激励。

第三, 汉语中“……之一”是一个固定结构, “之一”没法扩展, 也就是说, 不像英语的“数量+of+集合名词”是一个开放结构, “数量可变”。如:two of my friends, 汉语就没有“我的朋友之二”的说法, 只能说成“我的两个朋友”。

接下来的问题是, 如何判断“其中”用得对与错?是不是所有的前加定语的“其中”用法都不合规范, “其中”都是多余的呢?我们觉得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

汪惠迪认为“如果不必指明范围, 或范围已经相当明确, 就不要用‘其中’”。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仅仅是语义上的说明, 具体的操作性则相对弱了一些。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来讲, 之所以会误用“其中”, 正是因为他们认为需要用“其中”来指明或者进一步明确所说的范围, 没有形式上的依据很难把握。况且, 某些时候,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所指范围是否明确还可能会有争议。例如:

(12) 今年8月30日中午时分, 两名新巴职员以乘客身份在马林百列上被告的巴士, 当其中一名职员要将两个一元的银角投入银角箱时却被被告阻止, 被告拿了银角后放入自己的裤袋。

(13) 《疯狂间谍》被禁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电影里有太多关于性的影射。

(14) 佐夫则感到震惊, 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其中一个晚上, 这样的事情随时会发生, 但它却发生在今晚。”

(15)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医生昨晚向国内科学家提出一项挑战, 即在公元2020年前赢得诺贝尔奖, 并吁请他们把马国转变为其中一个在科技领域中最出色的国家。

这几个例子也选自汪惠迪的《华文字词句》, (13) 、 (14) 、 (15) 都是前加定语的用法。作者认为这4个例子里的“其中”都可以去掉, 对此我们并不完全赞同。

例 (12) 的“其中”并没有用错。不错, 根据上文, “一名职员”当然是两名中的“那名”。但语言不是逻辑, 汉语中数量短语有一定的特殊性, 当数量短语单独位于主语位置上时, 整个短语通常带有无定的意义, 如一般不说“一个人来了。”因此, 从叙述角度看, 例 (13) 的“一名职员”之前还需要一个限定成分, 而“其中”除了承接上文, 也正可以起到限定的功能。有“其中”, 句子更自然, 更顺畅。

例 (13) 的“其中”完全可以去掉, 去掉后意义也没有改变。可以这样说, 如果“原因”只有一个, 说成“《疯狂间谍》被禁的原因”就可以了, 不需要在“原因”之前再使用数量短语“一个”, 当然, 更好的说法可能是“《疯狂间谍》被禁的原因之一”。

例 (14) 和 (15) 中的“其中”因为涉及“最X的”, 去掉后则会造成语义与原句有所不同。例 (14) 如果指的是一生中最难过的夜晚只有一个, 那么这个“其中”可以去掉。但若是“最难过的夜晚”指的是一个集合 (几个夜晚) , 今晚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其中”去掉之后, 还必须变换说法“这是我一生中最难过几个晚上之一。”因为根据原文, 显然这是从英文翻译而来。而 (15) 也必须同样处理才可, 否则, 改句 “马国转变为一个在科技领域中最出色的国家” 就有了“最出色的国家”只有马国 (马来西亚) 这一个国家的意思了。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说:“最”表示同类事物相比较, 其中某一事物的某种性质上居于首位, 超过其他事物。 (1982:569) 如果主语是单数的话, 这种排他性非常明显, 因此, 英语里的“one of the most…”对应的汉语表达式应是“最……之一”。例如: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如果说成: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就显得太绝对了, 难免不被别的国家看成自大狂。

在“最……的其中……”表达式中, “其中”并不完全是多余的。原因很简单, 要是只认定“最……之一”是唯一可行的表达式, 那么, 遇到“two of the most…”等结构时, 就很难用汉语的短语直接表达。因为没有对应的“最……之二”的表达方式, 只有分开来说才能说得清楚。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16) 中国和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国家。 (历史最悠久的两个国家只有中国和埃及)

(17) 中国和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其中两个国家。 (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有好几个, 中国和埃及只是其中的两个)

(18) 中国和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的两个。

例 (17) 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是“国家”, 而 (18) 的中心语是数量短语“两个”。从语言理解的角度讲, 数量短语应该看成表限定意义的成分, “国家”和“两个”相比, 认知上更容易认定为中心, 例 (18) 并不比 (17) 占优。

同样道理, 即使不涉及“最X的”, 当需要表达整体事物数量中的两个或多个时, 因为汉语短语表达的不足, “其中”其实有存在的必要。例如:

(19) 长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堂共有约1000人就餐, 学校将食堂的其中两个窗口分别承包给高锐、王立山两家经营。 (北大语料库)

(20) 丽珍纳向警方投诉遭人强奸, 还说出了向她施暴的其中二人是乔和詹姆斯·约翰逊兄弟。 (北大语料库)

(21) 萨林被那头野兽打得直飞起来, 摔到了一边。塔蒙爵士则被怪物的其中两个头叼在嘴里, 用力地噬咬着他身上厚厚的盔甲, …… (北大语料库)

上面3个例子中的“其中”都不能直接删除, 否则“部分”的意义就都失去了。那么能不能改成石文中所说的 “朋友中的一个”这样的说法呢?

例 (19) “食堂窗口中的两个”说得通, 例 (20) 则不能说成“向她施暴的人中的二人”, 而说成“向她施暴的人中有二人”时表达的短语类型就已经改变了, 至于 (21) , 即便添加成分说成“怪物的多个头中的两个”也很别扭。可见, “朋友中的一个”这样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上述分析表明, 除了各种确实不必要的误用之外, 部分 “其中”前加定语用法的出现与增多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应加以区别对待。语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不一定非此即彼。我们相信, 语言表达是在内部竞争中不断前进的, “在语言规范的问题上前瞻性的未雨绸缪也许比针对既成事实进行亡羊补牢性质的匡谬正俗更为重要” (吕冀平, 1996) 。

参考文献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8

吕冀平《给〈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的信》, 《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4期

石定栩《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汪惠迪《华文字词句》, 新加坡:铃子传媒, 2002

篇3:《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4:《论语》读后感

细读《论语》,会发现当中的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智慧。孔子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劝勉世人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事物,切莫不懂装懂。他也十分赞赏善于思考的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味的学习但却不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将不会领悟到书中的含义;只凭空想却不认真学习的人,也不会有所收获。因此,学习与思考要紧密配合,才能有好的结果。

孔子乃是大众公认的孝子。他不仅关爱人民,也非常孝顺长辈。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的父母还存活时,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志向;当他的父母离世时,要考察他们的行为,如果他对父母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尽到孝了。子曰:“今之孝者,谓之有养。至于犬马,皆为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不只是让父母在物质上享受,而是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孔子说:孩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必须谦虚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说话谨慎且诚实,广泛的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卫灵公·第十五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劝勉世人凡事都必须沉得住气,以免因小失大。是的,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人生的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人在面对难题时,都会咬紧牙根,以免酿成大错。能忍的人,往往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能忍的人,往往最后都不能成大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能忍则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因为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只要我们学会忍耐,便能够走向成功,何乐而不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完《论语》后,使我对至圣先师孔子充满敬意和佩服。我也立志要视孔子为榜样,他像一位谆谆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待人处事的大道理。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但仍能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脑海里,像太阳一般,在茫茫人海中,闪着无穷的光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立足岗位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乐在其中,走向成功——面向新世纪的化工教学改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