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 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 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 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 (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 分析其原因, 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 医生的依从性好, 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 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
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 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 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 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 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 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 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 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如只有针灸在医保范围内,其他的中医特色医疗如拔罐、刮痧等均不在报销范围内。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治疗的 68 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64 例(94.1%),体征改善 59 例(86.8%),理化指标改善 61 例(89.7%);临床总有效率 94.5%。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的评价和次症身重, 心慌胸痛,腰膝酸软,头胀耳鸣的评价。 (2)对血压疗效的评价 包括对治疗前后血压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血压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 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 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68 例患者主症改善 64 例(94.1%);次症改善 61 例(89.7%),未改善 4 例(5.9%)。
68 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眩晕改善 64例. 68 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腰膝酸软改善 47 例,身重改善 42 例,心 慌胸痛改善 37 例,头胀耳鸣改善 35 例。68 例患者血压的改善 54 例。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眩晕病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在
1、2 级高血压的治疗可以首选中医治疗,但是对于 3 级高血压治疗中中医选用的时机:是在选用西药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还是单纯选用中药?这样结果又如何评价?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改善了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减轻了眩晕对身体造成的各种损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明显缓解了症状:如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眩晕发作的次数均有减轻。在服用中药后 3-5 天能明显得到改善,对于有些自制力差的患者,尽管眩晕发作次数时有时无, 但临床症状均能得到很好改善, 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实验室检查也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明显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如标实者患者通过化痰、平肝潜阳等治疗后,邪气减轻,正气自然相对性的增强,同时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并发症情况得到改善:采用针灸、穴位注射、刮痧等治疗方法,减轻了患者眩晕、 身重等的感觉, 并能帮助改善睡眠; 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明显缓解腰膝酸软、倦怠等症状。单用西药治疗,虽然心电图能得到改善,但上述症状却不一定能得到改善。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穴位敷贴、针灸的应用情况:在今年的眩晕治疗中, 我们一如既往应用穴位敷贴及针灸治疗高血压患者。尤其对合并睡眠障碍、情绪失常、消化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能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治疗的优势。今年共收住 68 例患者,其中有穴位敷帖 44 例,针灸治疗 28 例治疗。患者的脾胃功能、睡眠状况、情绪等因素均得到良好改善, 此类次症得到改善, 患者机体的整体功能得到调整, 免疫力自然的提高。
六、缺陷及优化:
(1)存在的问题: 1. 使用诊疗常规的病例数少,统计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2. 临床中使用中成药较少,除中药制剂静点外,口服药使用较少; 3. 中医证型诊断的主观性较强,每个医生的诊断不一致,导致证型改变而治疗方案不能贯彻执行。
(2)改进措施: 1. 今后工作中增加使用诊疗常规病例数,及时总结经验,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 申请购买中成药,临床中适当配伍中成药进行治疗。 3. 认真学习诊疗常规,做到每个医生都能做到熟练掌握和使用,减少诊断的主观误差。在临床中发现,来医院就诊的眩晕患者均是因为头晕、头胀等不适,故首诊治疗多属于眩晕。因为肝阳上亢与阴虚阳亢,但是临床实践中很多人其两项基本病机均为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越所致。因此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去除阴虚阳亢分型。 2016年 1 月 15 日
第二篇:腰痛中医临床路径总结报告
(2015)
我科于2015年开展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路径,在实施腰痛临床路径过程中,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知晓度,对整个流程有系统认识,提高主动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将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纳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TCD编码:BNS.150)和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的患者或不配合、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临床路径实施方法
1、具体实施步骤:
(1)筛选病例,纳入路径:根据腰痛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适的病例;
(2)记录相关资料:病人纳入临床路径后,即建立临床路径表和住院病历,记录每天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措施及结果;同时填写临床路径登记本。
(3)及时总结,修正路径:路径实施完毕后,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异,视情况修正路径内容。
三、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
1、临床路径开展例数:收治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共529例,纳入临床路径432例,其中男198例(45.8%),女234例(54.2%);年龄14~92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1小时-23年(平均住院日19.1天)。
2、纳入临床路径432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推拿使用率99%,针灸(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2%,特色疗法使用率80.2%,辨证施治率100%。
3、实施临床路径后,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流程,界定标准住院日,通过统筹安排,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进行提前排队,避免患者等待耽误时间,及时检查,合理用药,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治愈好转率的目的。
4、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增进了医患关系:临床路径的应用使我们有效地协调、组织医疗护理工作,增进了医、护、患交流,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措施
1、临床路径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医疗和护理的整体统一,并且让病人及家属充分了解诊疗及护理方案,医护患三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减少医患、医护矛盾,提高三方的配合,达到临床路径实施的目的。因此应当对医护进行集中培训,对患者进行如科室教育。
2、治疗方面,通过临床观察,腰痛患者以瘀血证和寒湿证证为主,故治疗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口服中成药大活络胶囊中加入草乌甲素片口服以止痛;静脉用中成药没有变化。
3、在临床路径实施中,部分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够重视,依从性较差,以后应加强青年医护人员关于医患沟通技巧训练,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协调医患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第三篇: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
内二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内二科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内二科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中成药:加味左金丸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 内二科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中成药: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内二科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内二科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
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 内二科
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第四篇:三甲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四问
中医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注重个性化治疗,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中医历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说法。中医医院引进西医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临床路径,中医特色和优势如何体现?中医院临床路径应该怎么走?临床一线的中医师们对临床路径怎么看?中医院临床路径给患者带来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领衔实施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7个病种中医最佳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的广东省中医院。
一问
用“洋标准”来规范“土郎中”,会不会把中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特色“规范”掉?
临床路径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治疗方案的随意性以及费用、预后的不可评估性问题提出的概念。即针对某一疾病建立时序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种包含了质量保证、医疗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以时间为单位来组织医疗活动和疾病管理,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随意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临床路径于1996年传入我国。近年来,临床路径在控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作用得到公认,并逐步上升为一种行业管理规范。今年6月30日,卫生部正式发布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等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年内将完成医改十项重点工作中提出的“拟定100种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任务目标。
中医药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不同的老中医有不同的方法思路,在中医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不同方法、思路。如何在临床路径中有效整合经典著作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怎样在临床路径中突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广东省中医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广东省中医院引进临床路径始于2003年。5年多来,该院已经完成200多种疾病的临床路径的制定工作。谈到引进临床路径的初衷,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说:“中医院引进临床路径,主要是想有效地融入历代名中医的经验、疗法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一个优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以合理的费用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患者的病痛。中医医院的临床路径必须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我们在临床路径制定过程中,将„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作为基本原则,在综合中西医两方面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强调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
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路径的制订,均是本着从临床实际出发,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宗旨,将最佳中西诊疗方案融入路径的原则而制定的。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也符合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可以说,该院走出了一条“洋标准”与“土郎中”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路径。
二问
中医临床路径怎么走?
心内科主治医师潘光明从2004年开始参与了心衰、冠心病、高血压等临床路径的制订、修订全过程。他翻开厚厚的资料夹向记者介绍了心衰临床路径制定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一是充分挖掘中医文献精髓。工作人员查阅了800多本中医古籍,其中与心衰记述相关的有207本,编辑成了385页的《心衰中医药古籍整理》,使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路径有了中医经典理论和前人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支持。
为了查明治疗心衰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原则、最佳剂量,工作人员检索了200多篇相关文献,找出有大样本临床证据证实的有效结论,为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路径中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找到依据。
此外,关于中医的辨证分型、中药基础汤剂处方、中成药的使用等,均找到大量的文献依据。
二是围绕病种展开研究,寻找临床证据。心内科医务人员对实施临床路径以前本院治疗的500多个心衰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规律性的证据。
三是形成专家共识,汇聚名医经验。在查阅文献、病例回顾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细化。然后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德尔菲法即专家集体预测法——美国德兰公司1964年创造的一种科学预测方法),经过“院外专家评议表”两轮问卷调查,专家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心血管专科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的主任委员。通过两轮40人次的调查问卷,取得全国行业内中西医顶尖专家的共识,确定辨证分为几个证型,用什么基本方加减,以及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和中医外治法的选择等。
同时,整个方案的形成他们还充分整理了古今名医的经验,特别汇集了当今名老中医们的观点。
潘光明说,中医临床路径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化的。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挖掘的深入,要不断吸收更多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优化临床路径。
杨志敏副院长说,有人认为临床路径使得中医治疗变得机械化,失去了辨证论治的本质,这是对临床路径的误解。实际上,中医实施临床路径更充分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共性规律,在大方向上设定了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案,而且沿着临床路径实施的时间纵轴,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和客观规律,也设定了不同阶段的不同诊疗方案。同时也针对实际中存在的特殊病例的变异进行诊治方案的调整,并及时总结、补充丰富到新临床路径中。因此,临床路径制定实施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次总结和讨论。
三问
中医师怎么看临床路径?
年轻中医:临床路径是一个优化的方案,集中了古今顶尖中医专家的智慧,使我们有了规范性的指导。
妇科的王彦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方向7年制毕业生,到广东省中医院妇科病房工作已经一年了。她说:“以前在临床实习时,主任查房开的方子,我们基本上每一味药都要问为什么。现在有了路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基本方加减也有一定的规范,自己再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揣摩加减的道理,通过对疾病变异的处理,自己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临床实际的东西,业务提高的速度非常快。”
该院妇科承担的“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多个单病种基于中医最佳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的共性研究”子课题——子宫肌瘤全宫切除临床路径构建的研究,在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中设立中医辨证诊断标准,融入中医特色诊疗手段,以期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在临床中掌握辨证分型方法,并通过各种诊疗措施的疗效评价,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
在子宫肌瘤全宫切除临床路径中,中医证候分型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三型。每一证型都有治法、代表方剂、基本方、根据症状分别加减哪些药物。
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流程中,除预防感染、止血、补液等术后常规治疗,还有促进肠功能恢复的三种中医疗法可供选择:吴茱萸粗盐炒热敷、穴位注射双足三里、电针双足三里。术后中医辨证治疗一般分两阶段治疗: 第一阶段:患者腑气未通或腹胀,无矢气。第二阶段:患者已排气、排便,但正气未盛。分别采取行气通腑、益气健脾,扶正祛邪等不同的治法,均开出基本方及根据症状加减。
王彦彦是幸运的,通过临床路径,像她一样的年轻中医直接与行业内的顶级专家对接,直接将名老中医的智慧应用于临床,大大缩短了在临床摸索的过程。
临床专家:中医一直不否认规范化,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是中医发展创新的方向。
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弟子、医院心血管病专家邹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医一直不否认规范化,辨证论治就是一种从诊疗思维到诊疗程序的规范。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不会限制中医优势特色的发挥,应该引进来为发展中医服务。临床路径集中了中医学的精华和名医临床经验的精髓,体现了高水平的技术,沿着临床路径的方向走,有利于年轻中医早日成才。
在中医临床上,对于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往往因为地域的差异,处理问题的角度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流派。比如对于治疗冠心病有的主张活血去瘀、有的主张益气温阳、有的主张豁痰通络,而且临床上都取得了好的疗效。 心脏中心主任吴焕林说,这正好反映了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就是辨证论治。在建立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就要从把握中医的临床证候规律出发,综合各个流派的优势。比如我们通过临床研究认识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没有施行介入手术前以“邪实为主”,治疗就要以豁痰活血为重。手术后则以“虚”为主,治疗以益气温阳为重。又如我们认识到冠心病从发病初起阶段以脾虚(气虚)为主,到中后期夹痰瘀,表现为虚实夹杂,而手术的病人又会耗伤阳气,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病人制定了不同的临床路径,使得冠心病非手术治疗、搭桥手术、介入手术治疗的病人都分别有各自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
四问
临床路径给患者带来了什么?
36岁的幼儿教师冯××,患头面部带状疱疹,耳、面颊部疼痛,身上还有水痘样皮疹,被医生诊断为重症泛发带状疱疹。辗转几家医院后,疼痛却越发剧烈了。她来到广东省中医院时低烧37℃~38℃。 她形容自己当时头部就像爆炸一样疼痛,“疼得都不想做人了”,整晚睡不了觉,要打止痛针才能入睡一会儿。
2009年8月11日一进病房,她首先看到护士拿给她的“带状疱疹病人知照流程图”,她从护士的介绍中知道自己要在这里住7~10天,将要做哪些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她说自己到这里来就是要看看中医有什么好办法。经过几天的治疗,她接受了针灸、中药外敷、中药丹参输液等治疗,疼痛已经减轻大半,睡眠也很好,再过一两天就可以出院了。她说,在这里住院特别踏实,用什么方法治疗、做什么检查、大概住几天院、花多少钱、有什么效果,心里都有数。
在护士站,记者看到了冯老师的临床路径病例:2009年8月11日入院,右侧耳面部红斑水泡6天,疼痛并泛发3天。从带状疱疹的三个辨证分型中,医生在“肝经郁热”的选项上画了“√”,治疗方案选择“清热利湿,疏肝止痛”。汤药处方则根据冯老师的病情变化随时有所加减。此外还开出了中药外洗“黄柏水煎500毫升外洗、湿敷,每日一剂,共4剂”……
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就可以减少死亡和残疾。要做到及时和最佳,需要有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支持。广东省中医院的检验影像等各种检查科室24小时开放,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到医院以后,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晚上,值班医生都会按照临床路径的规定去做,做到既争分夺秒又有条不紊地给予明确诊断,恰当处理。
脑血管病中心的临床路径也是中医特色最突出的。患者一入院,医护人员就会立即进行中医检查评估、辨证分型,往往各种影像、血象的检查还没有出结果时,第一瓶中药液体已经输入了患者的体内,针灸已经扎到患者的穴位。凡患者能自行服药的,可以先吃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中成药,这些中医药行之有效的措施起到了延长“时间窗”的作用。
脑血管病中心主任蔡业峰说,中医临床路径的建立,是为了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而恰当治疗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最佳的诊疗方案,里边的干预措施应该是集中了当前最新、最佳的医学研究成果。该中心的脑梗死临床路径,就将科技部“九五”攻关课题——大样本多中心中医综合治疗脑梗死的方案纳入到路径之中。对在治疗中风病早期采用通腑、活血、化痰等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该中心将任继学、王永炎、张学文、周仲英等现代中医名家观点纳入路径。经过与医院的200多例历史病例对照和对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凡进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改善明显,平均住院日少了1.4天,与病死率密切相关的肺部感染并发症明显降低——这与中医强调治痰密切相关。
医教处张忠德处长说:“由于临床路径中明确了中医药的切入点、切入的标准和采用的手段,杜绝了过去因人为的因素,而不用中医或使用中医不恰当、不彻底的问题。”比如,过去门急诊一遇到发热的患者,往往马上就上抗生素,甚至有不开中药的情况。通过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这一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因为临床路径中明确规定对于高热的病人,如果白细胞不高,没有细菌感染,应当全部中医药治疗,不必使用抗生素。
据统计,实施临床路径之前的2002年~2004年,该院共有500位心衰患者住院,实施临床路径后的2005年~2008年,有600多位住院心衰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降低了25%,平均住院日减少了两天,住院死亡率降低了4.1%。这是通过临床路径有效控制医疗质量的直接收益。例如心衰病人易合并肺部感染,按照临床路径给病人应用化痰补气中药,轻者可不用抗生素,重者可少用抗生素;又如,心衰合并血压偏低的病人,按照临床路径应用温阳补气药,能不用或少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这些都能使病人更快好转、减少住院天数以及少花住院医药费。
广东省中医院的实践证明:中医临床路径给患者带来的是更好的中医药临床疗效、更佳的诊疗方案、更好的治疗效果、更短的住院时间、更低的费用。
第五篇:中医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范文
!~~~~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医院各科室: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116号)和《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6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明确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组织保障
1、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本院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本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指导并监督各实施小组开展工作,定期向市卫生局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办公室报告开展情况及相关信息。
2、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开展、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督查工作开展情况,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4、各科成立临床实施小组:
内科:组长副组长
外Ⅰ科:组长副组长
骨科:组长副组长
外Ⅱ科:组长副组长
由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本科相关试点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5、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科主任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长修订护理路径;病案室和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财务科和医保科负责收费的实时监控;药剂科负责监测合理用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医技科室负责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6、临床医生负责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确定治疗项目、计划并执行;对病人的康复进度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的服务项目。
7、护士负责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埋;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需要改良的服务项目。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3年7月)。
1、各临床实施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病种,编制本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并上报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核。
2、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会议,印发工作方案。
3.各科室组织学习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动员、教育和培训。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1月)。
1.全面启动临床路径工作,通过临床试行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逐步完善成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
2.各科室每月对本科临床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3年12月)。
1.各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3年12月上旬前将总结材料报医务科。
2.组织召开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逐步增加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五、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评价指标
(一)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
1.效率指标。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平均住院日较前缩短或持平,如有延长需分析说明原因。
2.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
(1)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死亡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再住院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2)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治愈及好转率较前升高或持平,如有下降需分析说明原因。
3.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二)卫生经济学指标。
1.加强对单病种总费用的监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单病种总费用较前下降或持平,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2.加强对重点科室医疗费用的监控。对重点科室医疗费用加强监控,尤其是对高值耗材的使用进行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的单病种总费用较前下降或持平,费用增长率较前下降,如有升高需分析说明原因。
六、工作要求
(一)相关科室务必认真学习有关规定,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和方法实施确定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由指导评价小组负责日常督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强化监管、务求实效。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指导评价小组每月组织相关人员对试点病种进行有计划的综合质量检查,定期考核入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药品费用、检查项目所占比例、治疗有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病人满意度、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路径管理效果评价;定期对药品进行重新筛选,降低药品费用;定期对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进行通报。
(三)严格考核、落实责任。临床路径考评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四)积极探索、总结提高。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的制度和工作长效机制积累宝贵经验。
附件:~~~~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市中医医院
2013年7月20日
附件
~~市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相关文章:
中医临床路径骨伤科02-15
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02-15
中医临床论文提纲02-15
中医本科医学生调整临床实习计划的探讨02-15
临床医师中医诊疗能力论文02-15
中医临床经验总结02-15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02-15
中医临床论文范文02-15
中医临床护理02-15
中医辨证用药临床分析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