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视角的养老金融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关键词: 老龄 实体 金融 大省

习近平强调,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安徽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老龄人口大省。近年来积极发展养老金融, 助力养老实体产业蓬勃发展。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探讨养老金融的发展与完善。

一、安徽省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呈现诸多特点。从绝对量来看总量大,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2%, 近800万人。从相对量来看增速快, 2013年至2016年平均增速近3.4%, 超全国平均水平。从人口性质看孤寡留守老人占比高, 安徽是人口流出大省, 青壮人口的巨大流出是留守孤寡老人占比高的原因之一。从金融角度来看未富先老。2017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万亿元, 较发达省市有一定距离, 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从文化程度来看仍有很多安徽老人的金融素养不达标, 无法正确选择适宜产品, 易上当受骗。

二、安徽省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 养老金融供给无法精准对应需求

这里的养老金融供给, 我们主要谈两方面:一是产品供给, 二是人才供给。

目前我国诸多金融机构设计的金融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如商业银行多为静态地对养老金进行规划, 达不到老年人群多层次动态的养老金融需求, 而且很多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 内部审批授权也存在疏漏。对于日益发展壮大的实体经济, 养老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关于养老金融人才, 养老金融涉及领域广, 需要掌握金融、会计、法律、税务、心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商业银行在组织机构上也没有设立专业营销或管理组织, 适合养老金融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二) 消费者缺乏基本养老金融知识

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金融养老的文化氛围不足, 未普遍树立的养老金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养老金融的发展创新。另一方面, 近年来屡次出现的养老金融诈骗案件, 说明很多消费者面对良莠不齐的养老金融产品时, 对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方资质没有识别能力, 相关金融知识的匮乏会增加消费者的投资风险。

三、国家的养老金融发展之路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此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通过分析三个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融发展模式, 为探索适合我国养老金融的长足发展之路提供思路。

(一) 美国市场化程度高, 属于市场主导养老金融发展模式

市场上占比最高的产品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分为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住房保留计划和财务自由计划三类, 这三类产品适合的房产价值由低向高, 分别由政府机构、半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发放贷款。

其中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面向主体为62岁及以上拥有独立产权的老人, 贷款给付方式比较灵活, 老人可依据规定选择信用限额、周期给付、终身给付或组合给付。申请人在办理贷款时要支付贷款额度1.25%的保险费, 由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担保。在清偿时, 联邦住房管理局负责补偿贷款机构支付超过房产价值的差额。在美国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的市场占有率很高, 达9成以上。

住房保留计划适于拥有高价值住房的老年人, 因为该计划对贷款额度不设上限。与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区别是没有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的担保, 只能投保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后, 借款人可以用这笔贷款购买其他住房, 若原住房的市场公允价值在其间升值, 则贷款额度会随其相应提高。

(二) 德国是个强调团结的国家, 它的长期照护保险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模式

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主体共同支付, 规定只要达到劳动年龄的公民就必须支付相应保险部分。政府每年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划拨的财政收入近德国GDP的1%;雇主和雇员缴费率基本一致。德国的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同步, 对法定医疗保险人群实现全覆盖。

(三) 日本老龄化程度很高,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繁荣, 养老保险商品达百种以上

在日本, 实力强劲的金融集团都十分重视和应用人才, 全国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中, 不乏拥有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或是养老护理经理专业职称的金融人才。日本除了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应用, 也构建了一个高效开放的交流平台, 即圆桌会议, 该会议汇集社会各方代表讨论磋商养老问题。出席方一般由三方组成, 首先是政府下设的金融主管部门, 如国家金融厅、中央银行和国家政策投资银行;其次是社会上相关的金融业协会, 如全国银行协会、证券协会、生命保险协会等;最后是学者专家, 可以是科研机构或大学的金融专家、法律专家、医学专家、心理专家、老年学专家等等。圆桌会议倡导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同心协力, 在和谐的氛围下有效攻破养老问题。

(四) 在美国, 生命周期基金的成功运用, 引起了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效仿

生命周期基金是一种动态资产配置, 它随着人的生命周期改变而改变, 随着投资人年龄增加、风险偏好变化, 逐渐减少或增加各类资产配置比, 实现供需平衡, 该策略有助于实现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生命周期基金作为一种养老创新基金, 可分为生命特征基金和目标日期基金两种。

生命特征基金表现为静态的资产配置, 基金代理人按照预期风险目标将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按比例融合成多种投资收益组合, 最后投资人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合基金。

目标日期基金的资产表现为动态的资产配置。一般情况下, 预设的目标日期设定为投资者的退休时间, 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后, 后期将由基金管理公司代理投资者进行动态决策, 在预设目标日期的前提下, 根据日期临近程度逐步降低高风险资产投资比, 提高低风险资产投资比。因为行为决策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发出, 从微观上讲管理人员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可以帮助投资者减少投资风险, 提升投资管理效益;从宏观来看有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投资专业水平, 提升养老基金投资的收益质量。正因如此, 目标日期基金发展比生命特征基金的发展更快, 其资产规模从2005年的不到1000亿美元到2017年的破万亿美元, 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

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 完善顶层设计, 强化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国家应加紧完善立法,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相关部门权责边界。不断完善投融资政策, 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同时加强征信监管, 完善市场信用制度, 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的质量水平。

(二) 激发市场活力, 构建多元化养老金融供给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 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

关于产品供给, 金融机构应坚持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业务, 在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金融创新发展之路。商业银行应推出动态的养老金融供给方案,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养老金融发展经验, 如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阶段动态配置金融投资组合产品。

关于人才供给, 国家应逐步建立跨学科养老金融人才培养交流机制, 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对养老金融人才的资金支持, 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 强化国民金融教育, 提升国民金融素养

社会各界应积极推动养老金融教育的宣传普及, 提升全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其中, 面对老年人的老年金融教育要结合老年群体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寓教于乐, 形式要多样化、生活化。从我国国情来看, 可以利用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社区机构、高等院校等场所的现有资源, 增加金融课程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让老人融入大数据时代, 利用互联网+教育来拓展老年金融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让老人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学习金融。

摘要:本文在阐述安徽省养老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存在的供给无法精准对应需求和消费者缺乏基本养老金融知识的问题, 通过借鉴分析美日德三个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融模式, 对通过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实体养老产业发展”之路完善养老金融模式发展提出几点浅见。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养老金融,服务实体

参考文献

[1] 叶少波.养老金融发展瓶颈[J].中国金融, 2018 (14) :102.

[2] 吴孝芹.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国际比较——以美国、德国和新加坡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 2019 (03) :54-56.

[3] 蔡林海.日本金融业开拓现代养老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8 (05) :50-51.

[4] 李蕾, 卓丽花, 陈俊, 莫昊璁.基于供给侧视角的养老金融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今日财富 (中国知识产权) , 2018 (10) :149-15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下一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