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班主任。近十年来, 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们已经不再是专心学习而听话的乖孩子, 他们孤僻、自闭、怨恨叛逆的心绪开始蔓延, 更有少数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 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有学生去见网友而逃学。从任教以来, 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 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作是一张白纸。如今, 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数的父母不在身边, 使他们成了“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 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在平时与学生接触中发现, 尽管有大多数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 但仍有少数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 有极个别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沟通和关心, 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 就很容易走极端, 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 使“代沟”加深, 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抑郁, 性格孤僻, 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 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 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 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惯。
(二) 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 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 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如果缺乏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 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 并最终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三) 监护弱化, 安全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 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年老、体弱或患有某种疾病, 不能给留守儿童很好的照顾。而一些监护能力强的监护人由于监护对象过多, 负担过重而造成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下降。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 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如入室盗窃时打伤儿童, 企图拐卖留守儿童, 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 父母都在城里打工, 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 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 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四) 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 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 并取得中上游成绩, 在班上少于10%, 大多数是双差生。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 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定期召开座谈会
学校或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学的第一、二两个星期就应该摸底, 看看哪些学生的家长在哪里打工, 家庭情况、住址、电话号码都要弄清楚。每隔两个星期召开座谈会。
(二) 代理家长制
由政府出面组织, 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 以及社会爱心人士, 争当“代理家长”, 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 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 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 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 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三) 学校教育制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填空, 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 教师要加大家访力度, 或通过电话形式, 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班主任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 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 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 让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 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相关文章:
四川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甘孜州为例02-18
留守学生数学教育困境与对策论文02-18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02-18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02-1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02-18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02-18
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前儿童教育论文02-18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02-18
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研究及教育对策02-18
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