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通用9篇)
篇1: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林金香 戴追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1例,共计7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手术切口分为两组,38眼采用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对照组,38眼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疗效优于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术后视力恢复更好且角膜散光更小。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力;角膜散光
[中图分类号] R7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b)-0065-02
篇2: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4月~2013年8月我院72例行甲状腺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中男14例, 女23例, 年龄17~72 (39.4±5.2) 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22例, 年龄18~73 (40.6±4.9) 岁;患者均行B超或核磁共振确诊;其中甲状腺腺瘤34例, 甲状腺囊肿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下手术。单侧病变者作一比肿块略小的顺皮纹小横行切口。双侧病变者在颈前正中部作切口。切开表皮后用电刀切割分离并游离皮瓣。不横断颈前肌群, 牵拉颈前肌群向外侧。纵行劈开颈前肌群后, 在肿块表面作切口。暴露并观察腺瘤形态、性状, 以电刀直接切断锥体叶甲状腺组织[2]。腺体切除后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然后分离切断并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剜出患侧甲状腺, 作部分或次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充分止血、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评价项[3] (手术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耗时、平均住院费用) 及术后并发症 (喉返神经损伤、感染、呼吸困难及颈部麻木) 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评价项
试验组患者在手术评价项 (手术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耗时、平均住院费用) 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 (喉返神经损伤、感染、呼吸困难及颈部麻木) 方面发生率为8.1%明显低于对照组28.6%,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大部分以良性为主, 常见于女性。传统手术行甲状腺切除, 颈部正中留有较明显的瘢痕, 影响美观。由于甲状腺紧邻气管与食管, 手术稍有不慎可造成大出血。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需要进行大范围的腺体游离。而且颈部的切口及创伤较大, 易造成出血和感染。术后疤痕易造成女性承担较大的心理及生理压力。随着微创手术方法的改进, 微创手术切除甲状腺肿块得到广泛的开展。小切口改良手术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上述不足。该手术经颈白线达甲状腺, 不缝合颈前浅静脉, 手术损伤小。同时浅部静脉及淋巴回流无破坏切口水肿及隆起不明显[4]。本研究分别采用小切口改良术及传统手术对甲状腺切除进行临床观察。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手术评价项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发生率为8.1%, 明显低于对照组28.6% (P<0.05) ;说明小切口改良手术行甲状腺切除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手术失血少、耗时短、住院费用低,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将我院收治的72例行甲状腺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行小切口改良手术, 对照组35例行传统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评价项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手术评价项 (手术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耗时、平均住院费用) 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小切口改良手术行甲状腺切除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手术失血少、耗时短、住院费用低, 值得临床选择。
关键词:小切口改良手术,传统手术,甲状腺切除,疗效,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万拥军, 李刚.两种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3) :80-81.
[2]尚元春.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8 (26) :60.
[3]唐志国, 卢炎朝, 江腾.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8 (9) :2062-2063.
篇3: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关键词】传统手术;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对比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91-01
绝大多数甲状腺瘤为良性,但部分良性瘤会演变为恶性。传统治疗甲状腺瘤的切除术有切口大、颈部遗留切迹明显等缺点[1]。由于患者对于皮肤的美容要求逐渐提高,各医院为了达到患者的要求,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式。近些年来,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有较好的疗效[2]。本文将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8月-2013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82例甲状腺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手术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1例。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5.2±6.7)岁,患者肿瘤直径平均约(3.5±0.6)cm;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6.3±6.2)岁,患者肿瘤直径平均约为(3.6±0.5)c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有其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选用传统手术切除甲状腺瘤,观察组选用地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具体操作程序有:在患者颈部颈丛阻滞实行麻醉;顺着皮肤纹路横向切开,切口位于颈前锁骨大约1.5cm处,切口长度约为5cm;第一处理甲状腺下极,识辨出喉返神经后,气管表层分离峡部与甲状腺下极血管,再切开喉返神经止于入喉处,待松动腺叶背侧后,处理甲状腺;处理完甲状腺的上下极,将包膜内的甲状腺残端结扎,止血彻底后,将甲状腺上的动静脉进行结扎;为了避免手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衰弱,不能过度切除甲状腺;在处理甲状腺上下极时,应同患者充分沟通,避免神经受损;彻底止血并清洗好切口后,甲状腺窝要利用橡胶片进行引流,放置在甲状腺窝地位,通过颈前肌群分开位导出,于皮肤切口引流,手术后两天内检查引流情况,适宜时扒掉引流条;对颈阔肌全层、皮下均严密缝合,采用无损伤缝合线进行缝合,连续缝合皮肤、皮内,不能留死腔,线头两断处必须留在皮外,伤口愈合后便于拔除。
1.3 观察判定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的平均手术所用时间、切口大小、手术失血量、恢复时间等方面,术后对两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基本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为(3.6±0.9)cm,手术所用时间(48.6±15.8)min,术中失血量(50.1±12.5)ml;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为(7.8±0.9)cm,手术所用时间(65.7±26.5)min,术中失血量(78.9±26.8)ml。观察组要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随访 对两组患者的随访显示,观察组41例患者手术后颈部感觉异样、切皮下结节比例等方面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小切口长度,促进患者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值得各医疗机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新辉.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73-175.
[2]朱培烽,肖鑫玫.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15):3235-3235.
篇4: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宁乡县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80例甲状腺瘤患者,其中男36例,女44例,男女比例为1∶1.22。年龄19~72岁,中位数年龄35岁。发现包块5d~4年,其中单发甲状腺结节56例,双侧甲状腺结节24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及手术病理手术证实,将8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42例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方法如下:采用平行锁骨上1~2cm设计切口,切口长4~6cm。切开表皮后用电刀切割分离,游离皮瓣,上缘至甲状软骨,下缘皮瓣略做游离。在甲状腺真假包膜间钝锐结合分离至甲状腺上下极及外侧,使腺体与上、下、前面及外侧的组织充分分离。将良性瘤提起,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切断甲状腺悬韧带使腺体能充分游离达到满意效果,然后进行包块切除。为防止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术中甲状腺组织不应切除过多。术中应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切口缝合以0号丝线间断缝合颈深筋膜和颈阔肌,检查无渗血点后皮内缝合切口,不放置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5~18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患者均顺利手术,伤口Ⅰ期愈合,平均住院4~5d出院。未发生声音嘶哑、低钙抽搐、切口感染及术后呼吸困难等症状,随访期间伤口外观美观,患者满意度高。对照组有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术后继发出血引起呼吸困难,2例为声音嘶哑,并发症发生率为7.9%。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本组男女比例为1∶1.22,患者中位数年龄35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类病例对手术美学效果要求提高。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较传统甲状腺手术切口低,且切口长度短,平时穿衣服即可盖住伤口,满足了患者伤口美观的要求[3]。
表2结果显示:改良小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均优于传统甲状腺手术组,显示了改良小切口手术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由于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术中需横断颈前肌群,因此造成对机体损伤较大。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无需横断颈前肌群,直接经颈白线达甲状腺,不缝扎颈前浅静脉,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4,5]。传统甲状腺手术切断颈前肌、颈阔肌,可造成颈部皮肤、皮下、颈阔肌、颈前肌及甲状腺等各层次之间的粘连,而颈部各层次之间的粘连影响颈部肌肉活动,患者常出现颈前区疼痛及吞咽、发音功能受累,部分患者出现颈部形态改变[6]。而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因无需横断颈前肌群,因此不会影响颈前肌肉的运动功能,同时术中可不放置引流管,因此术后颈部活动恢复快。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小,出血量较传统术式明显减少。因此如果术者操作娴熟,尽可能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分离以免增加创面;在术中止血充分,缝合后加压包扎,则可以不放置引流管,本组患者均未置引流管。改良小切口手术对于颈前浅静脉不予结扎,切口上部皮瓣血液回流良好,从而减少术后切口上部局部组织因血液回流受限造成的肿胀,加快切口愈合。
本组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术后继发出血引起呼吸困难,2例为声音嘶哑,并发症发生率为7.9%。由于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出血少,所以较传统手术组术后发生继发出血而引起呼吸困难的机率显著减少。喉返神经可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前、后及各级分支间,入喉前分支数目不一,是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易损伤的主要原因。避免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预防,这要求术者熟知喉返神经解剖和变异,充分了解甲状腺瘤可能造成喉返神经行程异常,娴熟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预防甲状腺手术时损伤喉返神经的关键。在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低,可以充分暴露下级,有利于保护喉返神经。术中应将颈白线切开足够长,充分显示甲状腺的峡部及腺叶的下极。术中贴近腺体真被膜分离,可以避免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损伤。本组有3例喉不返神经,术中在甲状腺下动脉附近未能发现喉返神经,在入喉处发现喉不返神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喉不返神经损伤。
由于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小,因此选择病例时甲状腺肿块应<4cm。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应结合超声、CT及MRI等检查避免误诊。超声检查能通过特定的超声表现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术中准确的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对于防止甲状腺癌的漏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B超和CT、MRI等检查方法的普遍应用,直径<1cm的微小结节意外发现日益增多。这类微小结节临床多为良性,恶性者大部分为隐匿性乳头状甲状腺癌,很少进展,因此临床随诊即可。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对患者损伤小,伤口美观,是治疗甲状腺瘤的理想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42例观察组患者进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6.3±19.7)min,显著少于对照组(110.4±21.8)min(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为(4.8±0.7)cm,显著小于对照组(8.6±1.2)cm(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2±0.9)d,显著少于对照组(5.8±1.2)d(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9.8±8.7)mL,显著少于对照组(31.8±11.2)m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少于对照组7.9%(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对患者损伤小,伤口美观,是治疗甲状腺瘤的理想手术方法。
关键词:甲状腺瘤,小切口手术,甲状腺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郑冬梅,鹿宁,陈青,等.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47(8):14-18.
[2]罗智辉,孔令言,邱翠平,等.甲状腺手术的综合改良应用体会[J].广东医学.2005,26(5):669-670.
[3]徐少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3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955-1955.
[4]孙洪利,杨海容,马凯,等.不放置引流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56例体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37(5):713-714.
[5]米林,童超,边拜.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45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5,16(7):98-98.
[6]Tezelman S,Borucu I,Senyurek GY,et al.The change in surgical practice from subtotal to near-total or total thyroid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enigh multinodular goiter[J].World J Surg,2009,33(3):400-405.
[7]龚日祥,张敏,罗书画,等.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安全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8,39(3):464-466.
篇5: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28-02
目前,手术治疗是促进甲状腺结节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美观性较佳,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颈部瘢痕面积。本文通过对2013年全年本院收治的10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以及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10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105例患者中接受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40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5例。本次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甲状腺肿块最大径均未超过4厘米;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均存在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重要脏器病变,具有麻醉手术耐受性;所有患者颈部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或者放射性治疗。本次研究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排除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甲状腺功能不正常者;排除颈部曾经接受过手术或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自愿接受参加调查工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块最大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传统手术
常规术前准备,给予患者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导患者取正确手术体位,于患者胸骨切迹上方2厘米位置行6至8厘米大小的横行切口。根据传统手术操作步骤,利用超声刀对患者血管以及腺体进行处理。针对单侧型病灶,实施腺叶切除或者给予次全切除术治疗。针对双侧病灶患者,实施一侧次全对侧大部分切除术或者给予双侧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将标本及时移交至病理检查部门进行检测。放置引流管,利用批内缝合线将患者皮肤缝合。
1.2.2腔镜辅助
进行常规术前准备,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导患者取平卧位,使其头部稍微向后倾斜,选择患者胸骨切迹上1厘米位置行一个2厘米大小的横形切口。上下对患者颈部皮瓣进行上下适度分离,将白线切开,使甲状腺外科被膜得到暴露。采用专门的拉钩构建操作空间,与30度视角下依靠5毫米腔镜利用超声刀实施操作,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步骤以及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保持一致,将标本移送至病理检查部门进行检查。得到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之后,放置引流管,对患者皮肤做缝合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和X2进行组间数据检验,若P<0.05,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腔镜辅助组40例患者中接受单侧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有23例,接受双侧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17例;传统手术组65例患者行单侧手术的有35例,行双侧手术的有30例。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手术范围基本一致,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辅助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也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但是腔镜辅助组患者的引流量以及引流时间比传统手术组要短,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辅助组患者术后切口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3.讨论
传统甲状腺手术很容易会给患者颈部位置留下严重的横形瘢痕,影响美观性的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腔镜辅助甲状腺小切口手术产生的切口相对较小,不会给患者留下太明显的瘢痕,其创伤性较轻,且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康复速度较快,该手术尤其适用于病灶小于等于4厘米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许吟枫,陆国强.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常规显露保护喉返神经189例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1,14(06):66-67.
[2]高力.改良Miccoli术式内镜甲状腺手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8(08):17-18.
篇6: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0 月-2015 年7 月来本院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143 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检查、核素扫描及甲状腺激素等检查后确诊。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71 例, 男14 例, 女57 例, 年龄29~60 岁, 平均 (41.9±6.8) 岁, 病程0.3~12 年, 平均 (1.05±0.14) 年, 病变部位:单侧结节51 例, 双侧结节20 例, 甲状腺结节直径1.31~3.79 cm, 平均 (1.52±0.26) cm;对照组72 例, 男16 例, 女56 例, 年龄31~59 岁, 平均 (42.6±7.1) 岁, 病程0.4~10 年, 平均 (1.21±0.11) 年, 病变部位:单侧结节53 例, 双侧结节19 例, 甲状腺结节直径1.36~3.85 cm, 平均 (1.41±0.29) cm。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用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 采用颈丛的麻醉方法对该组患者进行麻醉, 沿着皮纹横行切开, 在颈前正中锁骨上1~1.5 cm处作4~6 cm的切口, 首先对甲状腺下极进行处理, 寻找喉返神经, 确认后, 断扎下极血管, 气管表面分离断扎峡部, 游离喉返神经到达喉部, 将腺叶背侧游离, 甲状腺上极需在腺叶松动后处理;处理甲状腺上下极完毕后, 将该侧甲状腺剜出, 在甲状腺膜内将其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 对包膜内甲状腺残端进行缝扎, 充分电凝止血后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为了避免对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造成损伤, 在对甲状腺上下极进行处理时要对患者进行询问或者与其进行交流。关闭瘤体窝部位, 放置引流, 止血缝合。
1.3 评价标准 (1) 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时间; (2) 术后疼痛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 取一10 cm的标尺, 将有刻度的一方背对患者, 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标尺上做出标记, 共0~10 分, 0 分表示无痛, 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的疼痛, 轻度疼痛为1~3 分, 中度疼痛为4~7 分, 重度疼痛为8~10 分。 (3) 切口美容评分:采用VAS评分评价切口美容效果, 取10 cm的标尺, 分别为0~10 分, 0 分为美容效果非常差, 10 分为美容效果非常好, 评分越高表示美容效果越好[5,6]。 (4) 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粘连、颈前区疼痛、颈部麻木不适、皮下结节等并发症情况, 并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及切口美容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6、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切口美容评分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切口粘连、颈前区疼痛、颈部麻木不适、皮下结节等, 其中观察组共有并发症患者13 例, 对照组共有并发症患者40 例,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 发病率较高, 以滤泡增生、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女性是甲状腺瘤发病的主要群体,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但以中青年患者居多, 由于甲状腺瘤的特殊的占位,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呼吸、吞咽功能,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7]。甲状腺瘤良性及恶性质地有较大的差别, 前者质地柔软, 后者质地坚硬, 良性甲状腺瘤占甲状腺瘤的绝大部分, 且多为单发, 可随着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部分甲状腺瘤可发生癌变, 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如确诊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避免恶化或癌变[8]。
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需要作一个较大的切口, 切口位置位于胸骨上端3~4 cm处, 长度约为8~10 cm, 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9]。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甲状腺瘤术后疼痛感强, 术后会有较大瘢痕遗留, 使患者的美观受到严重影响, 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此外, 传统手术操作步骤多, 组织损伤大, 术中出血量大发生危险的几率较高, 术后需要放置引流管, 加大了并发症或感染的发生率, 术后患者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 不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而且加重了经济负担[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手术美学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方式已经不为人们所接受, 甲状腺瘤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保证切口长度减小, 尽量将对患者外形美观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且最大限度地保护颈部肌群的完整[11,12]。小切口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比较优势显著, 手术过程中不会破坏颈前肌群, 通过颈白线直达甲状腺, 不用缝合结扎颈前浅静脉, 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的创伤, 在一定程度上使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有了明显减轻, 对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不会有明显的影响[13]。此外, 手术中创口直径较小, 遗留的手术瘢痕不明显, 美观度好, 在保护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会影响患者外形的美观, 且能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明显降低了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使患者的舒适性也有了明显提高[14,15]。本次研究中对71 例甲状腺瘤患者实施低位小切口切除术, 结果表明,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 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明显较短, 术后各时间VAS评分明显较低, 切口美容评分较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提示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有确切的疗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提示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宋卓文[16]共收集106 例甲状腺瘤患者, 分成两组后对其中的53 例患者使用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进行治疗, 结果认为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在切口长度、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使用甲状腺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优势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与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 甲状腺瘤患者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减少了出血量,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术后恢复速度更快, 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安全性高, 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治疗, 且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有良好的切口美容效果, 患者更易于接受, 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低位小切口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7月来本院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143例,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71例, 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72例, 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及切口美容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与对照组, 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明显较短,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6、24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切口美容评分明显较高,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状腺瘤患者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出血量少,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缩短了住院时间, 安全性高, 且有良好的切口美容效果, 患者更易于接受, 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篇7: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关键词】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手术 临床疗效
甲状腺肿瘤是颈部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肿瘤类型分为良性和恶性,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采取手术切除为主。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查均确诊为甲状腺良性,其中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囊肿各9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为18~72岁,平均年龄为38.4岁,病程平均为3.6a;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62例,年龄为17~73岁,平均年龄为39.6岁,病程平均为4.2a。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在内镜的辅助下实施甲状腺肿瘤的摘除手术,其具体的步骤如下:①患者采取仰卧位、垫肩和头后仰,使临床医生有充分的颈部手术视野;②对患者实施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颈前局部麻醉;③对患者的皮肤采取常规消毒和铺巾后,在其颈前的正中线上开一1.5cm左右的小切口(手术切口位置也可选在患者胸骨切迹的上方约2.5cm处内侧横行切口),在内镜下开始手术操作;④先按照常规切开患者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直至颈阔肌,并游离皮瓣,使患侧的甲状腺腺瘤显现出来。同时,临床医生还要用手指轻触患者的甲状腺肿块,注意其表面是否光滑及其硬度等,并触摸患者对侧甲状腺腺叶,进一步确定患者甲状腺病变部位,然后进行腺瘤切除;⑤采用从上到下和由外而内的顺序掀起腺瘤,沿着甲状腺包膜剥离,并对患者甲状腺中的静脉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结扎;⑥从气管前壁锐性分离患者的甲状腺腺瘤,在峡部切断下标本并对患者峡部顶端进行缝扎,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喉返神经,在冲洗伤口直至伤口彻底止血后,再逐层关闭伤口,依据常规放置引流管;⑦如果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还需要对其采用淋巴结清扫术;⑧医护人员在患者术后,要依据常规给患者采取抗生素感染和补液等对症的支持治疗;⑨医护人员对患者采取常规的术后换药,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要在48h内拔出患者的引流管,并在术后的5d时间内进行拆线。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甲状腺摘除手术,在患者颈部前方开一6.5cm左右的切口,其消毒和麻醉的操作和观察组一致,术后护理的措施也相同。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记录手术的时间、术中对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随访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处理采集数据,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甲状腺肿瘤摘除手术均成功,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0.5±3.5min,术中出血量为12.6±1.4ml,住院时间为5.3±2.1d;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75.6±5.1min,术中出血量为39.2±3.3ml,住院时间为10.6±2.4d。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安全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为5例(5.6%),没有其它的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2例(13.3%),术后切口感染9例(10.0%),呼吸困难4例(4.4%)。两组患者发生喉返神经误伤的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3讨论
甲状腺肿瘤良性患者主要为甲状腺腺瘤患者,其中以22~38岁的年轻女性最为常见。本文研究的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甲状腺肿瘤摘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相较于传统的摘除手术,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但是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喉返神经损伤率低,且没有并发症,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习庚,张海才,夏德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1282-1283.
篇8: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的100例甲状腺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男性39例, 女性61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为39岁, 有包块6 d~3年, 双侧甲状腺结节45例, 单发甲状腺结节55例, 所有患者均由B超或手术证实,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5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方式的治疗, 观察组50例患者则用改良小切口手术具体的步骤如下:在患者平行与锁骨1~2 cm处设计切口, 切口长度约为4 cm;把表皮切开之后使用电刀切割并分离, 游离皮瓣, 上缘到大甲状软骨处, 下缘皮瓣稍微的游离[2]。为了能是甲状腺真、假包膜顺利分离, 可运用钝、锐结合的方式, 直到甲状腺上下与外侧组织充分分离;拿起良性肿瘤, 利用2号圆针进行贯穿缝合, 也切断甲状腺悬韧带, 达到腺体顺利游离的目的, 直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然后在将包块切除。还需要注意的是, 甲状腺组织不宜被切除的过多, 也要注意避免对喉返神经造成的伤害。最后采用0号丝线在颈深筋膜与颈阔肌上间断缝合, 在仔细检查确认没有渗血点之后进行皮内切口[3]。
1.3 判定指标:
在手术完成之后, 也不能掉以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要一一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试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标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甲状腺瘤患者在手术之后, 均进行了6~20个月的走访, 平均14个月, 观察组患者都能顺利手术, 伤口Ⅰ期愈合, 平均住院3~5 d出院。没有出现低钙抽搐、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 走访期间伤口愈合快, 患者较为满意。对照组有4例并发症, 1例是声音嘶哑, 3例是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后率为8.0%。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要短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明显的比对照组小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少 (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甲状腺肿瘤在生活中也是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发病率极高。甲状腺在颈部喉结下方, 正常的情况下是又薄又软的, 一旦发生肿胀, 在衣领位置能摸到肿块, 初期症状不明显, 不在意会造成恶化加大治疗难度[4]。
通常情况下患上甲状腺瘤会进行手术。表2中患者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治疗, 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等均优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 表明改良小手术能减低患者痛苦, 伤口创伤面小, 安全性好、见效快等优点,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横断颈前肌群, 会造成加大的机体损伤, 而改良小切口无需横断颈前肌群, 直接由颈白线达到甲状腺, 不用缝扎颈前浅静脉, 因而机体损伤较小[5]。传统甲状腺手术会将颈阔肌、颈前肌切断, 严重的会使颈部皮肤、皮下, 颈阔肌、甲状腺等发生粘连, 使得不利于颈部肌肉活动, 造成患者颈前疼痛、吞咽困难等, 而改良小切口手术是不会影响到颈前肌肉运动的。术中可不用引流管, 让患者术后颈部自由活动恢复快。
本次试验中改良小切口手术没有1例并发症现象, 对照组1例是声音嘶哑, 3例是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后率为8.0%。改良小切口受伤切口低, 能减小切口长度, 不易造成明显的瘢痕, 更加的美观, 术后患者用衣服盖住伤口即可。同时能完全暴露下缓, 最大限度保护喉返神经, 创伤口也不易被感染。总而言之, 两种治疗方法对比得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将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 能减低患者痛苦, 伤口创伤面小, 安全性好、见效快, 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1) :121-122.
[2]朱文胜.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8) :85-86.
[3]李金泉.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11) :1470-1471.
[4]娄前进.比较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 2014, 27 (9) :454-454.
篇9: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改良
[中图分类号] R6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59-02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传统手术对甲状腺肿瘤进行切除,但是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颈部切口处易留有瘢痕,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3]。本研究中,对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患者264例中的132例采用小切口改良甲状腺手术处理,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间264例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19例,年龄35~65岁,平均(46.8±9.3)岁。根据住院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甲状腺肿大程度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仰卧位,固定头部,沿胸骨上方2横指处皮肤至胸锁乳突外缘做弧形切口,分离颈阔肌后的疏松组织、颈前肌群与胸锁乳突肌以及在假包膜与甲状腺之间分离甲状腺腺体,横向切断血管钳,增加甲状腺的暴露视野,钝性分离并切断甲状腺峡部后切除甲状腺侧叶,顺序为由上极向下极切除,进行止血后,依次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颈丛强化麻醉,仰卧位,固定头部。在锁骨交界处沿皮肤横纹做2~4 cm长度的弧形切口,分离疏松组织和结缔组织,用甲状腺钩将胸骨甲状腺肌和胸骨舌骨肌牵拉分离后,增加甲状腺的暴露量,然后用钳夹切除甲状腺,止血后,依次缝合皮肤、皮下组织等,并立即送病理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65.31±9.35) min,住院时间为(5.36±1.45) d,术中出血量为(25.72±7.33) mL。观察组132例患者中,手术时间(43.68±8.25) min,住院时间为(3.52±0.58)d,术中出血量为(9.64±2.89)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切口长度(7.43±2.31) cm,满意108例,占81.8%;观察组132例患者中,切口长度(5.02±0.45) cm,满意124例,占93.9%。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连12例,占9.09%,颈部僵麻14例,占10.61%,切口皮下结节21例,占15.91%,颈部紧缩18例,占13.64%;观察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连4例,占3.03%;颈部僵麻6例,占4.55%,切口皮下结节8例,占6.06%,颈部紧缩9例,占6.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粘连、颈部僵麻、切口皮下结节和颈部紧缩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以女性患者居多[4],由于传统手术容易在患者颈部留下瘢痕,影响美观,使得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很低。因此,如何改进甲状腺切除术的方式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5-7]。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为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避免了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中对颈前淋巴管和血管回流的破坏,使得患者出现切口皮下结节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次,小切口改良手术所有的引流均是通过在切口侧方另外的戳孔,且在手术过程中选用可吸收缝合线,均增加了组织愈合速度和程度,减少了瘢痕的产生。
综上可知,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广城. 小切口手术方案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43-244.
[2] 李志愚. 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2012,10(5):271-272.
[3] 王大川. 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效果体会[J]. 当代医学,2011,17(27):108-110.
[4] 罗晓林. 小切口与大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2012,16(6):57-58.
[5] 林宏福,王存川,张军.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J]. 中国内镜杂志,2008,14(5):552-555.
[6] 罗智辉,孔令言,邱翠平,等. 甲状腺手术的综合改良应用体会[J]. 广东医学,2005,22(1):39-42.
[7] 汪中衡,何晓东,杨克虎,等. 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2):124-125.
相关文章: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92例体会02-06
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02-06
乳晕弧形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物临床分析02-06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效果评价02-06
小切口摘除胆囊02-06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医学论文02-06
前外侧小切口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