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人捐了1亿美元给美国高校,为何不给中国?

关键词: 科学仪器 印五国 中国 系统

这个中国人捐了1亿美元给美国高校,为何不给中国?(共1篇)

篇1:这个中国人捐了1亿美元给美国高校,为何不给中国?

这个中国人捐了1亿美元给美国高校,为何不给中国?

有些人总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照片中的人,叫陈天桥,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富豪,今天他是的舆论主人公。

前几日,他宣布投入10亿美元基金,支持脑科学研究,首批将向加州理工学院捐款1.15亿美元,用于大脑基础生物学研究。

巨款支持海外而非国内学术机构的做法,让沉寂5年的他再次站到了舆论的中心,科学界炸开了锅。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表示: 「陈天桥夫妇选择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都历史悠久的加州理工学院支持脑研究,而不是上升期的中国,是典型的错误。」

网友纷纷发问:

为什么不捐给中国大学?

有钱为什么不支援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 赚了中国人的钱捐给美国像话吗? 聪明的华人华侨不给中国高校捐款?

无独有偶,两年前,有两件类似的事情也备受争议。1、2014年7月24日,中国SOHO集团创始人潘石屹、张欣夫妇向哈佛捐赠1500万美元,设立哈佛中国贫困学生助学金计划。

消息传开后,也面临同样的质疑。为什么不去捐助基础性教育? 为什么不捐给国内一流大学?

如果把这一亿元回报你的家乡甘肃,会改善多少甘肃人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更有怀疑潘石屹夫妇是提前为自己孩子将来读哈佛做准备。

面对质疑,潘石屹夫妇在节目中回应,捐款的唯一标准是让中国学生受益,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潘石屹:

这里面大家一直有个误解,就是到美国这些一流学校去的好像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其实不是这样的。有好多孩子的家庭是非常贫困的。

我们夏天去各个学校考察,去见这些中国学生。我们发现他们申请这个学校,但是不敢告诉学校他们经济上需要帮助,因为这个学校没有给我们中国人提供助学金。所以他们担心如果写上了有助学金需求,它就不录取你了。张 欣:

咱们中国教育的主要经费、资源来源于政府。而美国的教育,政府的钱给的非常非常少,大部分学校都是靠经济援助。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这点钱,远远不够这些学校的真正需求。潘石屹与张欣还讲到,他们的公益重点会放在教育上面,因为想要社会变化,人变化,还是要聚焦到教育上的。2、2014年9月8日,香港富豪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赠3.5亿美元,刷新该校自建校以来最大数额的单笔捐赠记录。

陈乐宗与胞兄陈启宗出生于香港,均曾求学美国。并且陈乐宗是哈佛大学校友,虽是香港华人,毕竟是哈佛校友,捐赠母校理所应当,至今来自中国大陆的叫骂声虽有,但十分微弱。

通过这几件事,有不少人借题发挥,他们认为这些富豪宁捐国外大学也不捐中国大学,是中国高校企业化与对教育不重视导致的。

如果说华人华侨吝于捐赠中国大学,不知道李嘉诚和邵逸夫两位会不会被气到晕倒。

查阅资料,改革开放至2014年,李嘉诚已向汕头大学捐资约45.9亿港元,每年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他都会到场参加,进行毕业演讲致辞。

邵逸夫先生从1985年开始,就在中国大陆持续捐资办学。至今,逸夫教学楼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学、小学等学堂。

此外,给母校捐款的富商我们也可以数出一长串,比如李彦宏、马云、郭广昌、黄怒波…

2015年马云就给自己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捐过1亿人民币。但为搏眼球,这些新闻并没有被大肆报道,关注更多的是华人华侨给国外大学捐款,才会引发华人华侨只捐国外大学不捐中国大学的结论。

科学无国界

据悉,陈天桥的捐款计划将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深入大脑的研究,探索大脑基础层面的运作机理,以及由于疾病和衰老而导致大脑运作失灵的原理。

陈天桥:假设我真能把大脑搞通了,我只要把大脑存在一个地方,永生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脑科学未来要研究的是人脑的直接互联。如果技术成熟,人脑里有芯片,人与人之间收发信息就不用通过电脑、手机了。人脑比现在的电脑聪明得多,假设每个人脑都是超级计算机,而且通过意念就可以直接沟通,那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一些人觉得,陈天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贡献私人财产,这种做法值得表扬。

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上海科技大学的胡霁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陈椰林研究员都表示,强烈支持陈天桥的捐赠行为。王立铭:

捐助科学,说明中国企业家开始积极关注更长远更有意义的工作,这是好事。特别是他的选择,最前沿的领域——神经科学。胡 霁:

富豪关注科研是好事,陈天桥有超越大多数中国富人的科研视野和追求,这是纯粹的慈善,值得鼓励。

关于为何要首批要选择捐给加州理工学院,陈天桥回忆称:我曾经要捐赠给某大学一笔资金,对方开始很高兴,我们说希望你给我一个报告,结果就不给。问题出在哪?他们还是不缺钱,没必要和我打报告做乙方。

而加州理工学院在洽谈陈天桥捐款事宜时,学院专门让捐款意向人参观了病人的具体治疗、康复过程,试问国内有几个院校能拿出这份耐心和诚意?

虽然自己的行为引起社会舆论,但陈天桥的却一直很简单,他说: 「我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就是要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这让我感到兴奋和快乐。」

近日他也透过公关表示,脑科学研究是全人类的研究,需要深入的跨国和跨学科研究,正考虑长期资助百名华人科研人员研究脑科学。

这榜那榜,不如校友捐赠排行榜!

近几年,获取社会捐赠,越来越被大学所看重,在我国官方颁布的「985」工程大学三期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新增加了「学校获得的捐款在学校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国内一些媒体在谈及大学捐赠时,更是呼吁「这榜那榜,不如‘校友捐赠排行榜!’」

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国内高校获取非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还是比较单一,获得的社会捐赠数额及其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与美国高校相比都要逊色很多。

如坐拥国内校友捐赠排行榜首位的北大,25年来累计获得校友捐赠20.17亿人民币,抵不上哈佛大学2015年度接受的一项个人捐款 [也是校友捐赠],可以说是差距明显。此外,与美国许多高校一般都能连续获得大笔捐赠比,国内的高校获捐赠大多是「昙花一现」。

美国大学持续获得捐赠的三大法宝

作者: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

哭穷

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用在那些美国名校身上很形象,也很合适。

即便它们已拥有巨大的捐赠基金和庞大的收益,但依然会利用媒体以及募捐活动等场合,放低姿态,不停地向外界喊「缺钱」。

即便已获得了大笔的捐赠,它们也会说这些钱投资的回报率远不如以前,而且只能按照捐赠者的意愿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其他领域统统都缺钱。

当然,仅会「哭穷」是没用的,大学还得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一般都是学校高层亲自出马。在美国,能否获得大笔捐赠是检验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标准。

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就曾经这样定义自己的身份:「校长作为一个职业,职能就是找钱和找人」。当然,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2013年9月,哈佛大学启动了大型筹款计划——「哈佛运动」,计划在2018年前募集65亿美元办学资金,由9位联合主席和3位名誉联合主席负责,全校13个学院师生通力配合,时隔一年也就是2014年已完成50亿美元的计划。

操作专业化

美国大学往往不惜配备大量专业人才用于投融资管理和社会关系的维护,在如何募捐以及对捐赠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很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打开美国任一大学的网站,其首页上大都有类似「Give」这样的捐赠专区,告知访问者该校有哪些机构和项目需要捐赠以及如何捐赠。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如有价证券、房产、养老金、商业保险等都可捐赠,可以采取电话、网络、支票等捐赠者认为方便的方式进行捐赠,有关捐赠的接纳、税收减免、管理、使用等都是公开透明的,此外,还为捐赠者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帮助,尽量降低捐赠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经营校友关系

近年来在美国高校所获得的捐赠资金中,来自校友个人的占近三成,一些公立高校甚至达到70%以上,如果加上校友以基金会的名义捐赠或校友从中促成的捐赠,这一比例就更大。所以,校友往往被誉为大学最有潜力可挖的大金矿。与国内高校只惯于在校庆等场合搞短线操作相比,它们往往是放长线钓大鱼,注重的是长期的感情投资。

如哥伦比亚大学为了摆脱外界对其过去校友捐赠率不高的指责,专门制定了十四年计划,即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把他们当作学校的潜力股来对待,然后在其本科四年毕业后的十年时间里,不间断地给校友提供职业上的支持和帮助,以期将来获得回报。

他们还认为,大额捐赠可遇不可求,应该从毕业班捐赠、年度捐赠等小额捐赠活动开始培养校友的捐赠意识。大家所熟知的前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自他196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期间捐赠5美元开始,目前已累计向其母校捐赠超过11亿美元。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及相应的财政收入增长下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难以保持前些年那样的高增长,高校会更缺钱、永远需要更多的钱,将是今后办学一种「新常态」。对此,作为大学,就要从现在开始,把获取社会捐赠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作来抓。END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创意,但我没有能力实现它 下一篇:从艺术创作形式浅析中国动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