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在实践活动中焕发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 多变 生动性 学科 语文

语文学科从总体上来讲, 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是在探索人生生活的意义, 是对人们精神领域发生影响和作用的学科, 追求的是生动性、丰富性, 强调的是主观感受, 标准也是多变的, 这样的学科特点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我认为,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加之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以及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所以,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甚至可以把“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离不开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感悟语言文字深意, 培养语文素养

正如“课标”中所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方式。语文教育中丰富的人文内容要使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 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揣摩。第二是要将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里强调的是,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 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必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血肉, 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这些做法都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且课文中的人文思想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 汉语的“意合性”特点, 决定了它不能象学习拼音文字那样条分缕析, 而是要用心去感悟, 要穿透语言, 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 进而穿透形象领略其背后的的蕴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可以引导其在朗读中感悟, 或在想象中感悟, 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的词句段品味。例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 教师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抓住“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个句子让学生来感悟文章的人文意蕴。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将教学环节作了以下分解:

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 哪些自然段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并勾画出写中彩后我和父亲不同表现的语句, 读一读, 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谈自己的体会, 再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父亲所面对的道德难题, 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 有了这样的感悟, 教师顺学而导:

师:在金钱和诚实面前, 父亲终于选择了……

生:做一个诚实的人。

师:这是因为他知道……

生 (齐读)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师:现在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诚实、讲信用的美好品质比金钱更重要。

生:对于一个人来说, 拥有金钱和财富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没有诚实、讲信用的美好品质也是贫穷的。

生:现在社会上缺少的也正是这样的美好品质, 造成了很多不良现象的产生, 这也说明了诚实、讲信用的品质比金钱更重要。

……

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总结引导, 并让学生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将学生的感情激发到一个新的沸点。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是酣畅饱满的语言表达训练, 更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品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最好诠释。学生通过文本与社会生活的交叉思考体会, 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人文内涵, 相信这样的体会将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提升课堂人文意识, 培养语文素养

从教师的角度讲, “人文意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服务学生, 发展学生, 保护学生, 引导学生关爱生活, 关爱生命,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从学生的角度讲, “人文意识”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 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

具有良好“人文意识”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 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一是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四要义”, 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课堂上最显性的活动就是师生、文本之间的活动, 而不能是一些脱离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条款式的孤立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要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多读胸中有本, 勤写笔下生花”, 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 通过读的熏陶, 让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 人间真情, 人文境界, 民族尊严等充分感染学生, 塑造健全的人格。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应减少支离破碎的理性分析。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从某种角度来说, 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积累”是让“读、背”在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 提倡多读多背, 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 对于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 先积累起来再说, 日后再来“反刍”;“运用”则是指语文教学应读写结合, 创设情境, 在语境中运用。例如《中彩那天》课后作业的设计“当库伯把汽车开走后, 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 再写下来。”就很好地体现了“在语境中运用”这一思想, 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更能在这样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让课堂生活化, 以课堂为生活, 学语言, 用语言。王尚文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 即‘怎么说’, 而非‘说什么’, 理解教材内容不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 关键不在于对课文的内容、情节进行“冲气球式”的理解、分析, 将阅读教学目标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 而在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 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语言, 用语言, 从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语言风格, 提高语文素养

三、增强课程意识, 培养语文素养

所谓课程意识, 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只有增强课程意识,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 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不断地积累语言,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 要注重实践性、体验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 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 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 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 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重视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重视使学生在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离不开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活动,人文意识,课程意识,课内外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王尚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让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下一篇:让短暂的生命焕发出美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