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探

关键词: 回馈 情怀 感恩 教育

1 感恩教育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必要性

1.1 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品德,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常怀感恩之心, 会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会让人更位得珍惜生活, 珍爱生命, 更容易感到快乐。感思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 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 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思、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 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懂得识恩, 学会回报, 把报恩看成自己的责任,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1.2 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必要性

1.2.1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改进社会风尚的需要

《诗经》里有“投桃报李”之说, 在民间的“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谚语以及“衔环结草”的故事, 都是中华民族对感思的种种表达与阐释。但在今天, 这一优良传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现实中有恩不报, 不讲诚信, 对他人冷漠等现象并不鲜见。在大学里, 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 盲目攀比, 铺张浪费, 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不少同学坦言不喜欢“感恩”, 在这些同学看来父母生我养我, 老师教我, 这些都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是天经地义的事, 作为子女和学生享受这些权利心安理得。不少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 不愿感激, 不会感动, 只知道汲取的“冷淇一代”。许多大学生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会想到父母。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优, 一个连父母之恩都不放在心上的人, 怎么可能去真心地关心他人, 奉献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和滞后, 值得全社会深思, 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1.2.2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正在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 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是以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 是最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就需要倡导感恩教育。人只有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做出感恩的行为, 并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善良的生态。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融洽, 世界因此多一分阳光, 少一点冷漠。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宝贵人才, 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其有知恩图报的良好思想品格, 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3 加强大学生感思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感恩教育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有较强的实践性。感恩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凸现了人的价值, 把教育与人的幸福, 与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培养人格完善的大学生有很重要的价值。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关心社会, 形成和谐的人格。感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是大学生德育的一部分, 并不是孤立的教育, 而是德育的一个切入点。如果和一些课程结合起来, 联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等内容来教育引导, 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了解自身所担负的贵任, 这种教育的效果会远远好于空洞的说教。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不仅学会对父母、老师感恩, 而且能够学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感恩, 最终能够养成和谐的人格,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感恩教育可让德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2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1 感恩教育的内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弘扬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等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感思文化, 又要结合时代特点, 赋予其新的伦理内涵。感恩的内容包罗万象, 要感恩的对象很多, 不仅对恩人要有感恩之心, 报恩之行, 还要对父母, 对老师, 对朋友, 对社会, 对国家, 对大自然, 对生命, 都懂得感恩。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感恩是一种做人的责任, 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对于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 重点要让大学生体会自身的生命价值和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恩生命的教育, 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体悟, 使他们敬畏生命, 珍惜生命;既关心自己的生命, 也关心他人的生命;既爱自己, 也爱别人, 从而实现人格的提升。要让学生体会国家、社会之恩, 要位得回报社会之恩, 是社会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和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回报国家之恩, 是国家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定祥和的秩序, 是国家培养了大学生。要让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深刻体会当代大学生身上所担负的贵任和义务, 勇于创新, 锐愈进取, 为报效祖国、贡献社会做好准备。

2.2 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 摈弃“假大空”, 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 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课堂上, 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 以生活为导向, 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 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惫、行发展的客观规律, 多形式, 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 粉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愈识, 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感恩教育不仅是开一次主题班会或送一份祝福, 也不仅是开展一次感思教育系列活动, 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要感恩, 在不是感恩节的日子里也一样要感恩。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教育, 而不是感觉感恩教育是在走形式走过场。因此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 使学生的感恩教育日常化, 避免形式化。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位得感恩,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努力构建一种感恩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学校里养成学会感恩的习惯, 并且把好的品行带到家庭里, 带到社会中。

摘要: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要使感恩教育的内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弘扬时代精神, 使感恩教育贴近生活, 摈弃“假大空”, 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要分阶段、分重点地开展感恩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如何进行单亲家庭孩子教育 下一篇:愉悦教育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