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探讨论文

关键词: 列报 套期 金融工具 衍生

摘要:近些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有效规避风险的一项重要工具不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前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思路,以此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健康有序发展和在规避风险上更加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探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探讨论文 篇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对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目前企业涉及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有效衔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定义,“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①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②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⑧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本文拟就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会计对策作以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是创造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通过风险对冲等手段,排除或减弱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高收益、高风险,以及是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可作为筹集资金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提供了投机或套利的机会。因此,自衍生金融工具投入使用以来,以投机为目的的交易一直占据着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半壁江山。有了投機者的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交易比以前更活跃,但同时也更具风险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金融风波,无不与不当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有关,这又不得不促使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隐含的巨大风险进行深刻的反思。为加深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认识,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衍生金融工具史上曾震惊国内外的著名事件。

1.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995年2月27日,从巴林银行传出了震惊全球金融界的消息:这家有着233年历史的英国老牌投资银行被迫宣布破产。导致其破产的原因是:由于巴林新加坡分行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NickLeeson)在日经225指数(Nikkei225)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违规交易,最后由于日本股市熊市难改,日经指数持续下跌,巴林银行持有的日经指数多头合约发生了巨额亏损,亏损额达6亿一7亿英镑,已经资不抵债,并且还面临进一步的亏损,因此被迫宣告破产,象征性地由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接管。

2.中国327国债事件

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市场发生了极为严重的327事件,327品种在最后7分钟交易时间里抛出1056万口合约沽单,将价格从151.3元打到147.5元,当日国债期货成交达8000多亿元,之后国债期货就出现单向半市;5月又发生了严重的违规事件。5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下达文件暂停全国国债期货交易,5月31日全国14个国债期货交易所平仓清场完毕,全国国债期货交易画上句号。

3.日本住友事件

1996年6月,日本住友商社爆出丑闻:位居住友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的滨中泰男曾主要负责公司在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和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及日本等地的铜交易,与住友对峙了两年多的空头是举世闻名的索罗斯量子基金、罗伯特老虎基金和加拿大废旧金属大亨布莱克为首的欧美交易商。滨中泰男利用他为中国一些金属公司交易代理,套期保值为名,掩盖他对市场的操纵行为,在最初出现亏损时,他作假账隐瞒真相,希望通过操纵新的投机捞回亏损,但自1995年以来,国际铜价一跌再跌,滨中泰男终于无力挽回败局,20世纪亏损最大(约达40亿美元)的交易丑闻震惊全世界。

4.中航油(新加坡)事件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重复与巧合,正当人们已经忘却“巴林银行事件”的时候,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又因从事投机行为出问题了。2004年12月1日,中航油(新加坡)正式对外公告:“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公布,海内外舆论哗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起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下的会计对策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以及与之有关的一些金融丑闻,不仅对各国金融管理机构提出严峻的挑战,而且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传统,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报酬(收益)特别是风险(损失)排除在利润表之外,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表外业务”处理,显然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且可能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造成严重的误导。

当前,我国的金融工具无论是品种还是交易量都在迅速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用的基础金融工具有着一套较完善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其中某些方法,显示出其对传统会计的背离趋势,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普遍化。财政部公布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又充分考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情,为国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1.定义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会计要素,并确定了其分类方法。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来自双方签订的契约,与传统的资产、负债具有本质的不同。新准则中将金融资产分为以下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躜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改变了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金融负债分为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

2.明确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确认方法。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被称为风险和报酬分析法,即以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另一种被称为控制权法,也有人称之为金融合成分析法。新准则综合运用了两种观点,即: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一方时,应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当企业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或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的,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

3.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首先,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尚未发生,合约本身的历史成本难以计量,而签约过程中出现的保证金、期权费、手续费等并不代表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价值,于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价值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会计中无法表示。其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经历从签约到履约的一段期间,在该过程中,基础工具的价格会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中,此时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盈利,彼时可能一钱不值甚至巨额亏损,这种变化过程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表中根本无法反映出来。因此,新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4.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新准则规定,企业要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

作者:秦琰旻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探讨论文 篇2:

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有效规避风险的一项重要工具不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前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思路,以此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健康有序发展和在规避风险上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字:衍生金融工具;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风险准备金

一、绪言

美国等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对金融体系的相关管制开始放松,鼓励实行自由化市场化的金融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的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较宽松的金融管制引起了汇率、利率市场的频繁波动,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衍生金融工具就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发挥着套期保值、发现价格、杠杆效应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获取收入。

但衍生工具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较大的风险。如果对其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很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演变成了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并且呈现出向全球市场扩散之势。而作为始作俑者的衍生金融创新产品自然成为众矢之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范十分必要。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是在80年代初逐步开始开展各项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事项。最初是中国银行于1984年开展境外外汇衍生交易的代理业务。后来,国内由于相应的金融监管配套机制缺乏,国家对投机性的衍生交易也不加限制,曾出现地下衍生交易等交易现象。1991年才正式推出国内的衍生金融工具,相对来说产生时间比较晚。我国目前公开交易的境内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主要包括: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股票指数期货、国债期货等。除了国债期货发展到一定程度外,其他种类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还没有达到比较大规模。国债期货产生于90年代初,最先开始只允许券商自营国债期货交易,后来开始向公众开放。但后来由于国债现货市场规模比较小,再加之投机性严重、非市场化的利率等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规操作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国务院于1995年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从目前整体情况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一些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除中国银行经营了6月期远期结售汇的交易外,基本不涉及本国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且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一般会在国际市场上从事某些相关的衍生金融交易。国内某些大企业也会委托银行通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套期性的衍生交易来规避相关风险。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面临的问题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以小博大、对价格变动敏感等特点,使得其在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手段的同时,反过来又引发了企业新的风险源。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传统的会计确认受到质疑

传统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进行确认。与实物交易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一种合约,它在未来进行结算。因此在进行会计确认时,会对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方法造成巨大的影响。一般的资产和负债都是针对过去的交易,在未来经营期间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以契约为基础,是在未来期间发生的。尽管没有实际的款项支付,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契约签订日之后就基本确定。而按照现行标准,此时的权利义务不能称为资产负债,只能作为会计报告的“表外事项”进行披露说明。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涉及的数额往往比较大,如果对该部分合约不予确认,隐含其中的巨大风险将游离于会计报表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的决策。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也要求其不能偏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因此,按照传统的计量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确认显然是行不通的。

(二)计量基础的确定不够成熟

传统会计计量一般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按照交易发生时所付出的原始成本进行会计计量。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净投资很少,其交易价格又随着标的物的价格而上下波动。至于涉及到的期权费、保证金、手续费等,并不能代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内在价值。此时如果仍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很难反映其真实价格及损益,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情况以及持仓盈亏变动情况;如果不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势必会影响其计量的可靠性,同时对会计报告整体的可比性和有用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条件还没有达到。首先,对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会计并不重视公允价值,而且公允价值的接受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差,运用的范围也很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的表内计量,很可能造成报表体系内计量模式不统一,使得各个会计科目之间具有不可比性。其次,计量的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上受到限制,没有足够的保障。目前我国从事的一般是国际市场统一提供的符合标准合约要求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对来说,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估值的经验很少。

(三)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不适应

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较少、种类较单一、金额较小,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会计方法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但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也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继续按传统的会计方法核算,会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而且难以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另外,在进行会计报告的披露时,同样需要考虑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具体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信息披露内容规范、披露程度、披露方式的要求等,来不断增进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四、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改进构想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颁布,基本上满足了我国现阶段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新的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上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非常重视。但在建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时,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逐步修订和完善相关的会计规范。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改进构想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没有初始成本,选择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可靠的要求,从而进行有效地投资决策。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很难保证绝对的公允性。公允价值在次贷危机中体现的缺陷非常明显:市场高涨时造成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市场低落时低估了金融产品的价值,同时放大了收益和亏损。因此应降低对公允价值的依赖程度,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同时通过建立与之适应的市场体制,使会计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按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而进行相关的会计活动。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衍生工具业务而言,建立积极而审慎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其一,管理层应根据企业整体目标确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目标,进而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同时要求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业务的人员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在具体开展业务活动时坚持谨慎性原则。其二,构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董事会进行指导,成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的风险管理并降低交易风险。第三,董事会应持续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建立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三)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成熟,风险度量的方法也越发成熟,根据风险程度计提风险准备金具有可行性。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立会计调整科目——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进行相关的风险准备计提与冲减。管理当局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保证金制度,按照不同类别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收取保证金,不断缩小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用。

(四)改进现行会计报表和附注的相关项目

首先,将资产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同样将负债分为“非金融负债”和“金融负债”。其中,对于非金融资产和负债,比照传统会计科目仍然可按流动性顺序排列;而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另外,将属于表外项目的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在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关披露,方便投资者做出相关的决策。

(五)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反应机制和风险监管系统

根据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应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相应的反应机制和风险监管系统。要及时了解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确保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同时,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规范必须逐步完善,以此更好地引导与规范金融的发展。而对于相关的风险监管系统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予以落实。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警体系的制定与考核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在事中监督时,要对其稳健经营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反馈。还要通过事后监督是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结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其执行相关控制指标的情况是否达到要求,并及时进行改进工作。

总之,我们要积极看待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实质重于形式为的要求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健全反应机制,构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监管体系,并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参考文献:

[1]张灿.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J].会计园地,2011,(05):52-57.

[2]李明辉.衍生工具的风险内部控制:国外经验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0):52-57.

[3]李红霞,黄桂芬.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4,(02):140-141.

[4]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2000,(01):3-12.

[5]江百灵.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J].厦门大学,2009,(12):28-30.

[6]高海燕.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 2009,(01):99-100.

[7]刘文霞.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03):40-45.

[8]王冬梅,王菲,徐珊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思考[J].经济师,2009,(03):189-190.

[9]洪彦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 (02):86-92.

[10]李艳,成涛林.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 (12):22-23.

[11]张英杰.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改进构想[J].经营管理者,2011, (01):277.

[12]刘熙宝,朱连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之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08,(10):20-22.

[13]于建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9,(08):212-213.

作者:李媛媛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探讨论文 篇3:

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以及对美国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因和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探讨,为我国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提出重要的依据和借鉴。

2006年4月28日,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颁布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初步看法文件。这是今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推进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该文件一经面世便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GASB希望通过在政府财务状况表中以公允价值的形式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并随着每年的价值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会计中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石油危机的爆发、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就此应运而生。

衍生金融工具指以股价、利率、抵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或某些其他协议价格为基准,从其变动中衍生价值的金融工具。其中衍生金融工具有两个基本形式:期权合约和远期合约,两者均可公开或私下交易。期权合约几乎不或根本不暴露在不利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中,但期权合约能从潜在的有利市场波动中獲取巨额收益。远期合约暴露在市场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和利得下,但一般无须支付保费。远期合约通常通过支付或收取现金而在交割当日或接近交割日结算,但远期合约也可以通过转让或收取资产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目的是进行某种风险管理,如股价波动、利率变动、币值波动和商品价格变动,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带有风险,且一旦受到杠杆的影响,价格或利率轻微的不利变动都会导致重大损失。因此许多衍生金融工具不但不具有保护作用,实际上反而会带来损失。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1年开始涉及相关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这张表可以清晰地发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脉络。1981年到1984年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初期,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断创新,使得财务会计准则涉及的内容由点及面;从1990年至1994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阶段;1998年至2000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阶段。直到今天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仍是国内外研究学者讨论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曾经在1994年发布过《企业会计准则——期货会计》,该准则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作了详细规范。

由此可以看到,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正逐步趋向成熟,但在政府会计领域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美国政府会计中的运用初探

20世纪以来,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经历了3次旨在改进政府财务报告的改革浪潮。第一次改革发生于“进步时代”,目标是反腐倡廉和提高政府效率。第二次改革发生于上世纪30—70年代早期,目标是规范公认会计原则和支持财务管理。第三次改革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目标是促进受托经济责任。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四个方面有了重大转变:财务报告实体从个别基金上升到整个政府;财务状况表的计量重点从短期的财务资源和债务扩大到所有的经济资源及长期负债;会计基础从收付实现制转移到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会计从遵守预算观念到质疑一些预算的做法。总之,上述的原则和变化反映了美国政府会计趋向于企业财务会计的运用理念,明显是注重运用全国性的公允会计准则来规范政府的对外报告。

在此之前政府会计所涉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都是参照2003年GASB颁布《对不以公允价值报告衍生金融工具的净资产报表的披露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颁布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初步看法文件提到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四个主要原因:

1.州或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一些投资活动,从而自创收益(to generate income),如各级政府购买美国国库券(US Treasury bonds)或者其他法律允许的经营活动,其中就可能涉及衍生金融工具。

2.州或地方政府为管理政府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to manage their cash flows)而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其中包括其他主体支付预付现金款项给政府。

3.州或地方政府通过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政府的借款成本(lower their borrowing costs)。

4.州或地方政府通过衍生金融工具避免投资损失(to be hedge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套期保值。

(二)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重要规避风险的工具,也是巨大的风险来源。一方面它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经营业绩;但另一方面,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特有的衍生性和杠杆性,其波动剧烈的价格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它在给市场参与者带来巨大获利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那么作为政府会计要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同样会带来相关风险。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类风险:可计量风险、不可计量风险和其他风险。

1.可计量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结算风险

(1)市场风险指因价格和利率的变化,持有资产组合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

(2)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破产等问题产生违约事项,不能从持有的头寸中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分为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和资产短缺风险。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指由于市场急剧变化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持有或处置资产组合的风险。资产短缺风险是指因手头资金减少影响结算的风险。

(4)结算风险是指交易的资金结算不能顺利进行的风险。

2.不可计量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会计税务风险和操作风险

(1)法律风险指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效果或合同的权利义务方面,没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致使无法获得当初所期待的经济效果甚至蒙受损失的风险。

(2)会计税务风险指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缺乏明确的会计税务准则,导致无法得到当初所期待的会计或税务上的效果甚至蒙受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指因负责风险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出现差错,导致不能正确地把握市场风险。

3.其他风险指以上两种风险以外的风险,例如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指为了避免资信风险,将交易合同集中于一部分(信用能力较高的)客户,但当这些客户出现无法履行债务的问题时,将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面临危机。

将衍生金融工具引入政府会计以后,考虑到政府会计的特性,其所带来的风险不止以上这些。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初步看法文件中总结的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有:

(1)信用风险(credit risk)——若交易对方无法完全依据合约规定条款履行合约或所有抵押品被证实是无价值的,对政府将会发生会计损失而带来的风险。

(2)终止风险(termination risk)——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期限比预期结束得更早,使得政府失去规避风险的合约以及导致政府支付潜在款项所带来的风险。

(3)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衍生金融工具期限越长,那么利率变化所带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价值下降对政府所带来的风险越大。

(4)基准风险(basis risk)——由于国际利率指数(例如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变化所导致政府的支付款项可能会超过政府所能接受的支付款项的风险。

(5)再投资风险(rollover risk)——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期限短于相对贷款期限,当衍生金融工具结束时政府受到的风险。

(6)以市场导向为风险(market-access risk)——政府不能发行债务或者发行债务成本过高的风险。

笔者认为将衍生金融工具引入政府会计的最主要的风险依然是信用风险。

(三)政府会计中衍生金融工具应披露的信息

既然政府决定引入衍生金融工具,那么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合理的披露?笔者认为应参照SFAS.NO1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披露》中的相关规定,因为这份公告中的会计处理适用于所有的主体,其中包括非盈利组织,因此对引入到政府会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披露的信息应包括政府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标、理解这些目标所需的背景知识以及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策略。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分为(1)“交易的”(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在交易账户中报告和所有活动);(2)“非交易的”。

美国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这一举措,可以从原因、风险等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作出初步探讨。虽然在运用上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成熟,但这已经作出实质性的一步,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GASB进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阶段。

三、我国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初探

(一)我国经历了将近30年的改革开发,市场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财务会计领域,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已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相对滞后。最近10年,国际上展开了影响广泛的公共管理革命,其中包括许多国家开展的以收付实现制会计向权责发生制会计转换为标志的政府会计改革。我国是世界许多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经济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遵守或者尽可能地遵循国际公认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尽的一项重要义务。从世界范围来看,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定期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者支出)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国际上加强公共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和通行惯例。

因此,在我国政府会计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是必要的,也是歷史的必然趋势。

(二)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关于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发生制的国家很少,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中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政府会计改革也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正是初步阶段,因此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更需假以时日。在此阶段,我们应充分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政府会计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做出合理的思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晓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2024年证券从业考试考点精选:金融衍生工具概述最新考试题库 下一篇:衍生金融工具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