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企业投资金融危机论文

关键词: 库存 信心 不确定性 制造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总体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观经济企业投资金融危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企业投资金融危机论文 篇1:

需求不确定性、投资信心与制造业库存投资

摘 要:本文利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信心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上升期,出于避免断货动机,制造业企业在面临较高的需求不确定性时通常会增加库存投资,而在经济下滑期,企业投资大都持有谨慎态度,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库存投资下降;投资信心对库存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且在经济下滑期,投资信心下降对库存投资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在经济上升期投资信心提升对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信心对不同股东性质企业库存投资也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影响,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对非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国有企业,投资信心提升对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高于非国有企业。

关键词:需求不确定性;投资信心;制造业库存投资;IV-GMM

一、引 言

在总投资中,库存投资的比例并不大,但由于其具有易变性,波动性较强,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容易形成较大冲击[1-2]。尤其是在增长预期复杂多变的时期,剧烈的库存调整会加剧经济和价格波动,降低生产和进口速度,从而导致周期转换时的产出波动强于真实需求波动,成为经济波动的放大器,恶化经济形势,因此,库存投资波动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我国库存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块头小、能量大”的特点,库存投资占GDP的比重由1990—1999年平均为6%左右下降到2000—2013年平均为2%左右,所占比例不高,但波动性却很大。在我国,库存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上行周期特别是2006—2007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市场需求持续扩张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预期使得企业为了避免错失销售机会积极增加产成品库存和原辅料储备,投资者对未来盈利前景充满信心,库存投资增速较高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走势,为了降低损失,企业普遍采取“去库存”“去库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未必表现为库存存量的下降。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库存存量多数情况下是正增长的。我国宏观经济“去库存”的一般表现是库存增量的负增长,或者库存存量增速的放缓。措施,2009年库存投资大幅下降。随后国家陆续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和多项保增长措施,国内需求增长逐步加快,投资信心短暂回升,2010—2011年库存投资连续增加。然而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后,下游需求有限,市场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很多企业对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看不透,预期不高和信心不足导致其投资意愿减弱,企业再库存动力不足,2012年库存投资又出现下滑。

国内需求增长和微观经济主体心理预期的反复波动对企业库存调整造成重大影响,库存周期呈现出“补库存”与“去库存”交替的短频化特征,库存投资短期波动频繁且剧烈,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宏观经济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因此,本文将重点考察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信心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波动的作用机理,不仅在理论上丰富我国库存投资方面和投资者心理变化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而且在实践上为政府部门把握库存投资波动走势和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合理引导企业库存投资和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随着库存统计频率的提高和对库存统计研究的重视,经济学家逐步形成系统的库存理论来研究库存问题,对库存投资的影响因素以及库存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关系尤为重视,很多学者利用典型化事实和经验数据对库存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国外学者在库存投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Cuthbertson和Gasprro[3]将可能影响库存的金融效应与技术变化引入库存模型,指出英国制造业库存相对于产出具有单位弹性,与产出的条件方差正相关,而与金融压力负相关。Bils和Kahn[4]把销售简单设定为库存持有量的递增函数,认为边际成本的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的预期变化是库存周期的主要决定因素,库存随着预期销售的变化呈正比例变动。Galeotti等[5]利用融入库存的局部均衡模型说明企业在销售和技术冲击发生之前决定库存投资。Crouzet和Oh[6]指出经济基本面预期改善的信息冲击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却使得库存持续下降,主要是因为生产和库存投资之间发生了跨期替代,企业通过降低现有库存来满足现在需求而推迟生产,直到预期冲击实现。国内学者对库存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李涵和黎志刚[7]主要考察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水平的影响途径以及影响程度,指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使得企业库存下降,而低等级公路和铁路投资对企业库存没有影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8]研究表明湖南库存波动具有顺周期的特点,产成品库存主要受物价、产品销售和经济景气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库存波动存在差异。

国外学者较多关注销售收入不确定性(即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库存投资行为的影响,指出企业会出于不同的考虑来调整库存。Lee和Koray[9]利用美国批发零售贸易领域数据考察了销售收入不确定性与库存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明销售收入的方差并不会影响库存行为。Bo[10]基于加速缓冲存量库存模型,利用荷兰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需求不确定性对库存投资的影响,表明需求不确定性对库存投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利用销售收入的波动性作为库存调整方程中未预期收入的替代变量时,库存调整的速度参数增加较大,企业往往会夸大未来销售收入,在未预期需求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为防止出现断货而积累库存。Caglayan等[11]考察了欧洲国家制造业销售收入不确定性与企业库存投资之间的关系,指出较高的收入不确定性将会导致较大的库存量,并且流动资产、短期负债和贸易信贷净额等金融实力的增强能够缓解销售收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向效应。Mathuva[12]从企业、行业等角度考察了企业库存投资的决定因素,指出库存投资受到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资本支出、企业规模、销售收入预期波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销售收入波动性会导致企业库存水平下降,正向的收入偏差将会导致库存水平降低,负向的收入偏差将会增加库存投资,符合企业避免断货动机。

投资者心理变化体现了其对宏观市场层面的预期和判断,包括投资者情绪和投资信心。市场上微小事件引发的心理冲击极易引发企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市场发生波动。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现有文献较多,大都认为企业投资投资者情绪正相关,而对投资信心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Grundy和Li[13]指出乐观主义精神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随着投资者乐观精神提升,企业投资水平增加。Arif 和Lee[14]等指出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投资在积极投资情绪时期达到顶峰,随后出现较低的股本回报率,企业投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市场范围投资者情绪变化的反映。国内学者在投资者情绪和投资信心对企业投资影响方面也有所涉及,刘红忠和张昉[15]指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与市场投资者情绪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花贵如等[16]指出投资者情绪是驱使企业投资的动力,管理者的乐观主义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叶蓓和袁建国[17]指出管理者信心的变化可以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管理者信心越高,则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越高,可能会导致企业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进而影响企业价值。雷光勇等[18]利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投资信心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投资增长的影响,指出投资信心越强,企业投资增长水平越高;随着企业盈余质量的提高,投资信心投资规模的正向影响会越强。

库存投资波动暗含的有关经济波动的信息对于政府部门判断未来经济走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对库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库存投资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关系的讨论上,很少对影响企业库存投资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而这对于把握库存投资波动状况以及引导库存投资走势具有重要作用。

三、企业库存投资的理论模型

研究企业库存投资行为的模型通常包括生产平滑模型、(S,s)库存模型、加速库存模型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产平滑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库存行为的标准模型,也为研究库存行为的经济周期分析奠定了微观基础。随后学者们开始发现生产平滑模型与生产、库存和销售数据的主要特征并不一致,库存投资并没有起到平滑生产的作用,因此生产平滑理论遭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批评,很多学者开始修正这一标准模型或选择相关的替代模型进行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实际观测情况一致。(S,s)库存模型是由Arrow于1951 年提出并不断发展,它更强调运输所花费的时间而非生产时间,因此更加适合分析贸易和零售领域的库存波动。加速库存模型是将未来预期收入与当前库存调整联系起来,由预期收入决定长期均衡库存水平,该模型既适用于产成品库存又适用于在产品和原材料库存。鉴于本文主要分析需求不确定性(用销售收入不确定性来衡量)对库存投资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加速库存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模型。

四、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一)数据说明与变量处理

对于企业投资相关数据,本文选取上证A股和深圳主板A股中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制造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最终控制人的股东性质来源于Wind数据库。本文考察的样本区间为2006年3季度至2014年3季度。剔除控制变量缺失的数据,最终获得581家企业的19 173个观测值,表1给出了所有变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详细说明。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会促使企业加大库存投资,赚取更多利润;反之,库存投资增加也会导致企业销售收入提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影响。在估计模型(6)时可能会存在估计上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选取面板数据模型的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IV-GMM)方法来克服这一问题,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第2列全样本区间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需求不确定性it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制造业企业对未来需求波动情况持有谨慎态度,避免断货动机很强。由于生产需要花费时间,调整成本很高,使得企业不能立即回应外部需求冲击,因此,企业需要增加库存投资以准备好销售的非预期增加,避免未来出现未预期的高市场需求时发生断货造成销售机会的损失。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投资信心lnCONFIt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投资信心的增强将会增加库存投资投资者对未来成长能力越是充满信心,就会越积极地补充库存,增强未来获利能力,这符合一般看法。销售收入Sit和期初的库存量INVit-1的估计系数符号也符合预期。

通过对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模型不存在内生性的原假设,说明模型中存在内生变量,需要进一步对工具变量合理性进行检验。全样本区间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R2较高,为0.4649。从Kleibergen-Paap rk LM统计量来看,模型不存在识别不足问题,Kleibergen-Paap Wald rk F统计量大于Stock-Yogo 检验10%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工具变量弱识别的原假设,Hansen检验没有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上述三个统计量说明工具变量较为合理,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1. 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影响

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企业库存投资的表现不同。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市场需求旺盛,各种原材料、在产品等生产要素投入需求量大,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趋势,企业投资者对未来市场需求和盈利前景充满信心,不仅加大产成品库存投资以避免未来需求增加时出现产品断货现象,而且为了防止将来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原材料需求增加,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和成本上升,投资者也会提前储备原材料、在产品等作为库存生产要素。在经济衰退时期,市场需求萎缩,对产成品、在产品、原材料等需求均发生下降,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态势信心不足、预期不高,持有过多库存会增加储存成本和生产成本,“去库存”现象明显,库存投资下降。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实际GDP在2006—2008年呈现上升趋势,而2009—2014年则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本文将样本区间区分为宏观经济上升期(2006年3季度至2008年4季度)和宏观经济下滑期(2009年1季度至2014年3季度)两个不同的经济周期,检验不同周期内需求不确定性和投资信心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的作用机制。

从表2的第3列和第4列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上升期,需求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宏观经济下滑期,需求不确定性则对库存投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投资信心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具有正向作用,但经济上升期的回归系数要低于经济下滑期。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均较高,并且在内生性检验基础上通过识别不足、弱识别和过度识别检验可知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模型估计效果较好。

投资信心这一因素,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在经济上升时期,投资信心增加对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低于在经济下滑时期投资信心下降对库存投资的降低作用。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探讨其成因和影响时,投资信心这一因素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经济复苏迟缓,市场前景不明,企业投资者对市场环境不乐观,缺乏信心,往往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投资活动不断下降,制造业企业长期处于“去库存”周期。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带来微观企业信心的持续上升,政策效应衰减以后企业投资者仍然信心不足,预期不高,观望和等待情绪浓厚,企业“补库存”动力不足,库存投资下降与负面预期相互作用放大了库存调整的紧缩效应,导致经济出现螺旋式下行。如果经济下滑的趋势不断加快,投资信心可能会进入自我强化的循环,扩大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因此,在经济下滑期微观投资信心这一因素在影响库存投资波动中显得格外重要。

2. 企业股东性质的非对称影响

企业股东性质在投融资环境、政府干预程度等方面都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政治关联,使其在生产要素、信贷支持、税收等方面相对非国有企业而言要占据有利地位,在投资行为上也表现不同。

从表2的第5列和第6列可以看出,需求不确定性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库存投资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非国有企业的估计系数要大于国有企业的估计系数;投资信心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库存投资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国有企业的估计系数要大于非国有企业的系数。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均较高,并且通过识别不足、弱识别和过度识别检验可知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模型估计效果较好。在我国,需求不确定性对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低于非国有企业,主要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低,一些国有企业对市场并不敏感,当面对较高的需求不确定性时,国有企业不愿意冒险或者承担风险,管理者的保守和谨慎行为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的投资增加不多甚至减少,他们宁愿牺牲可能会带来超额利润的机会,即使将来出现亏损也有国家提供的补贴,他们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为可能出现的市场需求增加而不断调整库存投资;而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往往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未来发展动向,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冒险盈利的意识要比国有企业强得多,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需求增加,非国有企业会主动调整库存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防止将来错过销售机会,降低盈利性。因此,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对非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国有企业。

从估计结果可见,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预期越高,信心越足,库存投资就越多。在我国,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问题长期存在,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经济干预较多,包括在融资、产品定价、市场占有等资源配置方面向国有企业倾斜,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方案受益最多的还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仅在国家的刺激经济政策下看到希望,而且还获得了实质性援助,使得国有企业的信心大增,在库存投资方面加大支出。而非国有企业获得的援助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使得处于弱势的非国有企业雪上加霜,融资难、融资贵、进入门槛高等问题突出,国家在政策博弈中较少考虑到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即使出台了相关政策,很多也尚未真正落到实处,非国有企业投资者对未来企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补库存”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投资信心提升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也具有显著非对称性。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考察上述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在全样本估计模型中引入Recessiont和Naturei两个虚拟变量,分别与需求不确定性 it和投资信心lnCONFIt相乘来考察不同经济周期与不同股东性质企业的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信心对制造业企业库存投资的非对称传递情况。估计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从表3第2列可以看出,Recessiont和it的交叉乘积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说明在经济下滑期,即Recessiont取1时,需求不确定性 it对库存投资具有负向影响;而在经济上升期,即Recessiont取0时需求不确定性 it对库存投资具有正向影响。从表3第3列可以看出,Recessiont和lnCONFIt的交叉乘积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说明在经济下滑期投资信心lnCONFIt对库存投资的正向影响要高于经济上升期。表3第4列将两个交叉乘积项同时放入方程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仍然显著。

从表4第2列可以看出,Naturei与 it的交叉乘积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国有企业,即Naturei取1时,需求不确定性 it对库存投资的正向影响要小于非国有企业。从表4第3列可以看出,Naturei与lnCONFIt的交叉乘积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国有企业投资信心lnCONFIt对库存投资的正向影响要高于非国有企业。表4第4列将两个交叉乘积项同时放入方程中,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仍然显著。从表3和表4可见,模型拟合优度R2较高,并且在内生性检验基础上通过识别不足、弱识别和过度识别检验可知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模型估计效果较好。研究结论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加速库存模型,利用2006年3季度至2014年3季度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信心对库存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需求不确定性与投资信心对制造业库存投资具有非对称影响,需求不确定性在不同经济周期对库存投资具有反向作用,在经济下滑时期,投资信心下降对库存投资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在经济上升时期投资信心提升对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对非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国有企业,而投资信心的提升对国有企业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要高于非国有企业。

本文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制造业企业库存调整、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在经济衰退期,外部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风险加大,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走势判断不明,更多地持有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库存投资相对于经济上升期出现大规模收缩,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经济增速产生下行压力。因此,本文认为政府部门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利用政府部门在数据、信息、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定期向社会公开详细的库存相关数据,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透明度,积极引导微观经济主体市场预期,缓解经济下滑时期市场悲观情绪,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对制造业企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投资。鉴于投资信心在经济下滑时期对库存投资的作用更大,要想实现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宏观经济的修复,就需要不断增强微观层面的经济信心,提升微观经济主体消费与投资的意愿,扩大社会需求,进而增加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政府应减少对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倾斜,尽量公平公正地将资源分配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应对需求不确定性时能够准确判断市场发展态势和企业盈利前景,合理地进行库存投资,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并促进实体经济攀升。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非国有企业发展并将政策落实到位,营造与国有企业公平的市场环境,提振非国有企业信心,激活非国有企业的库存投资

参考文献:

[1]Blinder, A.S. Can the Production Smoothing Model of Inventory Behavior Be Saved?[J]. Quarterly Journal of Enonomics, 1986, 101(3):431-453.

[2]易纲,吴任昊.论存货与经济波动(上)——理论回顾与对中国情况的初步分析[J].财贸经济,2000,(5):5-9.

[3]Cuthbertson, K., Gasprro, D. The Determinants of Manufacturing Inventories in the UK[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3, 103(421):1479-1492.

[4]Bils, M., Kahn, J.A. What Inventory Behavior Tells Us about Business Cycl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3):458-481.

[5]Galeotti, M., Maccini, L.J., Schiantarelli, F. Inventories, Employment and Hour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5, 52(3):575-600.

[6]Crouzet, N., Oh, H. Can News Shocks Account for the Business-Cycle Dynamics of Inventories?[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2.

[7]李涵,黎志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企业库存的影响——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8):73-80.

[8]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存货波动与经济波动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0,(12):20-23.

[9]Lee, T.H., Koray,F. Uncertainty in Sales and Inventory Behavior in the U.S. Trade Sectors[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27(1):129-142.

[10]Bo, H. Volatility of Sales, Expectation Errors and Inventory Investment: Firm Level Evidence[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1, 72(3):273-283.

[11]Caglayan, M., Maioli, S., Mateut S. Inventories, Sales Uncertainty and Financial Strength[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2, 36(9):2512-2521.

[12]Mathuva, D.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Inventory Holdings: Evidence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3, 7(1):1-22.

[13]Grundy, B.D., Li, H. Investor Sentiment,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0, 34(10):2439-2449.

[14]Arif, S., Lee, C. Aggregate Investment and Investor Sentiment[R].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Research Paper, No.44,2014.

[15]刘红忠,张昉.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金融角度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3-68.

[16]花贵如,刘志远,许骞.投资者情绪、管理者乐观主义与企业投资行为[J].金融研究,2011,(9):178-191.

[17]叶蓓,袁建国.管理者信心、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8,(2):97-108.

[18]雷光勇,王文,金鑫.盈余质量、投资信心投资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1,(9):144-155.

[19]Carpenter, R.E., Fazzari, S.M., Petersen, B.C., Kashyap, A.K., Friedman, B.M. Inventory Investment, Internal-Finance Fluctuations and the Business Cycle[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4, 1994(2):75-138.

(责任编辑:孟 耀)

作者:韩国高

微观经济企业投资金融危机论文 篇2:

我国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平稳降低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总体看,我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以居民家庭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整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家庭购买活动和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对消费、投资增长成为深层次决定性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相互消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1.价格涨幅高位回落

2011年上半年,价格同比涨幅持续提高。CPI同比涨幅1~7月份依次为4.9%、4.9%、5.4%、5.3%、5.5%、6.4%、6.5%。与2009年-0.7%,2010年3.3%的同比涨幅比较,CPI涨幅提高十分明显,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比较广泛的关注。

价格较快上涨,是经济转型过程面对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防止经济增速过度下降,2008年四季度开始我国采取了“一揽子”计划,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迅速有效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较多。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6万亿元,是2008年的两倍以上(200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2万亿元)。随着贷款的快速增长,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由2008年末的47.5万亿元迅速增加到61万亿元,年末M2余额与当年名义GDP的比值由2008年的1.51提高到1.79。2010年末M2余额进一步增大到73万亿元,与名义GDP的比值进一步提高到1.82。货币供给总量明显偏大,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对价格形成了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使得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空前活跃,其中买房活动的活跃与资金流动性过剩现象结合,导致投机性买房活动迅猛增加,受其影响,2009年四季度开始城市住房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大量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加剧了房价上涨势头。货币数量扩大与房价上涨相互推动,使社会各方面对价格上涨形成较强的心理预期。与此同时,猪肉价格在2009年持续回落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快速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涨幅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涨价感受和心理预期。社会游资也开始介入食品流通领域,千方百计进行炒作,使一些小品种农产品,例如绿豆、大蒜等价格出现非理性暴涨。在国内生产性需求较快增长,美元泛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通过进口传导的情况下,生产资料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此外土地、劳动力、矿产品等要素价格上涨,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结合,导致下游产品成本压力加大,进一步增强了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

综合看,控制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问题发展,必然成为上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显现,包括房价趋稳、粮食增产、生猪存栏数量增加等,2011年8月份以后价格涨幅开始持续回落,8~11月份CPI同比涨幅依次为6.2%、6.1%、5.5%和4.2%。受需求增速回落和经济增速回落影响,PPI同比涨幅也开始大幅回落。控制通货膨胀工作收到明显成效。

2.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

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季度GDP增长率总体呈下行态势。

其原因既有政策调整因素,也有国际经济波动因素,还有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素。从政策方面看,“保八”成功以后,刺激性政策总体开始退出。货币政策开始将重点集中到回收过多的流动性方面,2010年以来央行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对贷款还实行了额度管理。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的力度明显减弱。2009年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预算内资金较上年增长53.7%,2010年降低到13.6%,2011年上半年为13%。同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多次调控,严厉控制投机性等不合理买房需求。这些政策措施调整总体对国内市场需求产生了稳定和抑制作用。特别是政府投资增速明显减慢,对2009年高达30%的投资增速产生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从外部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打击下的恢复还十分艰难,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还很不稳定,这些导致出口及贸易顺差的恢复存在较大不稳定性。2010年出口强劲恢复以后,2011年1~8月份又有明显回落,出口增速由31.3%回落到23.6%。此外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出现较大波动,买房需求、买车需求在2011年上半年都出现明显降温。这些对消费增速产生了重要影响(汽车销售额包括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之中,买房活动与家具、家电等产品的销售额也有密切关系)。2011年1~11月份消费实际增长率同比降低近4个百分点。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看,面对市场环境和要素成本的变化,一批低水平、粗放发展模式的企业开始陆续退出,而新一代企业的成长尚需时日,这些也导致经济增速下降。最后从短期因素看,由于价格上涨心理预期的影响,年初以来企业原材料库存增加较多,在市场终端需求增速下降压迫下,企业去库存活动较多,也导致了经济增速的回落。

由于市场主导的制造业、房地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市场力量和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有一定增强,因此经济增速回落总体比较平缓,符合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但也显现出经济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和市场需求基础还不够稳固,成为宏观调控面对的突出问题之一。

3. 企业发展困难增大

2011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持续降低,从1~2月份的34.3%降低到25.2%。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加大,很多企业在盈亏点附近艰难维持。要素资源价格持续提高,使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取得可持续的订单越来越不容易;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企业新陈代谢、兼并重组活动,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银根持续收紧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货膨胀预期扩大了企业库存调整活动的幅度。凡此种种使企业发展困难明显增大,使投资者对实业领域发展心存畏惧。企业面对的种种发展困难,从微观角度表现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多种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给量过大,增长过快问题得到有效抑制。2010年新增贷款由上年的9.6万亿元减少到7.9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的同比增长率由2009年末的27%降低到19.7%,2011年11月末进一步降低到12.7%。货币供给增速进入持续下行轨道。通货膨胀风险明显降低。

5.房价趋稳,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提高按揭贷款申请标准、限制购买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买房需求主要是投机性等不合理买房需求的强劲扩张势头。2009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3.9%,2011年1~11月份降低到8.5%,11月份为负增长1.7%。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势趋稳,房价下降的城市不断增加。2011年11月末,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与上月相比下降的城市有35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总体看房价涨幅趋稳,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综合以上分析,2011年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房地产泡沫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增速平缓下调,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略高于9%,CPI上涨5%左右。

2012年经济形势展望

2012年是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基础的关键之年。2011年宏观调控成效预计将继续显现,房价、食品价格和物价总水平同比涨幅预计将明显降低;出口、投资增幅预计也会下降,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继续平稳降低,受世界经济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也存在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稳定经济增长水平、稳定物价涨幅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这也将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新基础的构建和完善。

(一)价格同比涨幅预计将持续下降

在经济增长转型和政策调整背景下,稳定物价的因素不断增加,物价涨幅总体趋降。

第一,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导致价格上涨的货币因素逐步稳定。2011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8.14万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4.06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和4.2个百分点。货币供给和贷款增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近期货币政策开始加强预调微调,对中小企业等针对性支持措施力度加大,但货币政策的方向没有改变,预计2011年内货币政策力度不会明显放松。2012年要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贷款增量及货币供给量增速不会较2011年明显改变。综合看,货币供给将呈现平稳适度增长状态,这些将对稳定价格涨幅形成基础性支持。

第二,买房需求趋稳。2011年采取的限购等措施,在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房价已经出现松动,买房者预期开始改变。这一局面预计2012年将进一步发展,受政策控制和预期改变影响,预计2012年买房需求总体平稳;受预期改变的影响,部分一线大城市买房需求可能出现较强烈收缩。这对房价稳定以至下调将是决定性因素。

第三,从供给方面看,总体是不断增强的。2011年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连续8年稳产增产,生猪存栏数量明显增加,棉花增产,农产品供给基础进一步改善;商品住宅上市数量持续增加,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供给明显增加,存量房规模不断扩大服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工业消费品供给充足;重要生产资料供给水平较高,钢铁、建材、生产设备供给充足,能源紧张状况有所缓解。综合看,供给面不断改善,对物价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四,从成本方面看,随着要素资源价格持续上涨,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资金、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很多行业对冲了成本提高的影响,支持了价格稳定。

第五,从输入性通胀压力看,美国提高债务上限方案通过后,美元会进一步扩发,但制约美国政府开支增长的因素也增强了(政府支出规模受到更多限制,通货膨胀压力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约束增强),总体上美元快速扩张的势头趋稳,由此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计也将趋稳。

综合看,支持物价稳定的因素正在持续增加,在这些因素支持下,预计2012年物价涨幅总体趋降。CPI涨幅在3%左右。

(二)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降

在2011年经济平稳回落基础上,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增速继续降低。

首先出口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回落。2011年出口增长预计在18%左右,2012年预计降低到10~15%。主要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较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美国国债信用评级下调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远未结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在继续发展中。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恢复仍然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依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其内生性增长能力尚未恢复。受高失业率和高负债率影响,其居民消费总体低迷;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振,房价持续下降抑制了建筑业及其他与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恢复,进而影响就业恢复。受这些因素制约,预计美国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难以很快建立。一旦政府力量发生问题,则由政府力量支持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震荡,由政府担保维持的不良经济成分,其问题也会加快暴露,这些都会导致经济出现深度调整和震荡。欧洲经济的问题要更突出一些,由于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因此欧盟国家主权债务引发的危机暴露得更早,由此导致的欧盟国家政府预算的收紧也更为突出,由欧猪数国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变革导致的政治危机等,可能对欧洲经济以至世界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也增大了我国出口的不确定性。日本经济尽管开始灾后恢复,但进展比预期缓慢。综合分析,世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显露之中,潜伏较大的不稳定性,这些对我国出口将形成较大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自身困难也比较多,很多企业存在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再考虑到基数较大的因素,预计2012年出口增速会明显下降。

其次,投资增速也会降低,由2011年的23%左右降低到18%左右。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较大回落,由2011年的30%左右降低到15%左右。2010~2011年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是在2009年较低基础上起步的,具有恢复性质。从2008年房地产市场变化看,住房销量变化与房地产投资之间有密切联系。当2008年第三季度住房销量出现负增长以后,自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上年20%以上的增幅降低到4.1%,期间大约有半年左右的时滞。2010~2011年商品住房销量维持在10%左右,没有出现负增长,但较2009年42%的增速降低很多;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预计买房需求将继续收缩,这些变化预计将对商品房投资产生明显影响。另一方面,2012年保障房建设规模预计较2011年将有所减少,建设步伐较2011年放缓。综合这些因素,预计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将明显降低。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从危机应对向常规状态的调整,政府投资将恢复正常增长水平。2011年政府投资出现低谷,主要由于从“一揽子计划”模式的退出,2012年政府投资将从2011年较低基数上起步,考虑到处于“十二五”规划第二年,很多项目建设将进入高涨期,因此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大体回归到平均增长水平。1995-2010年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投资年均增长20%,预计2012年可以大体保持这一增速。

制造业投资受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较大。如果前两项投资一降、一平,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长将略低于平均增速(1995~2010年为23%),保持在20%左右。

综合投资中主要部分的增长预测,预计2012年投资增长为18%左右。

最后,消费增长率预计较2011年将有所提高。受住房、汽车需求降温的影响,2011年消费增幅出现明显降低,从汽车市场变化规律看,预计2012年汽车销量将有一定恢复,对消费增长将形成积极支持。买房需求预计不会较2011年明显恢复,受其影响,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等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不会明显恢复。综合这些因素,预计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3%左右,较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看,需求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根据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预计2012年GDP增长率略高于8%。

2012年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价格涨幅降低和需求增速降低的背景下,2012年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加大,就业压力加大和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

(一)企业困难加大

2011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已经有所显现,但大多数企业尚能维持。与2011年比较,2012年市场需求不足、订单不足预计也将成为约束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既有问题和需求不足问题多方面困扰下,预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将难以维持,倒闭企业的数量可能较快增加。

(二)就业压力加大

就业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根据就业统计资料分析,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如果中小企业出现较多倒闭,则就业压力必然加大。目前灵活就业占就业的比重很高,劳动者对于短期没有工作或者调整工作已经比较适应,但如果较长时间难以找到工作,则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目前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约为1.5亿人,其中80后的年轻人约为8000多万人,这些人已经很难回归农村,特别难以长期生活在农村,一旦在城市较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可能会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三)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

受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2011年社会资金链条已经绷得很紧,特别是民间融资领域,已经出现逃债现象。2012年若市场需求约束增强,预计资金回流困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会比较多,一旦发展蔓延起来,不仅民间融资信用体系会出现严重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安全预计也会受到影响和冲击。

统筹协调好稳增长、稳物价、调结构、

转方式之间的关系

针对2012年经济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特别注意增强宏观调控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特别要注意协调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2011年中央经济会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基调,提出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六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防控风险冲击时,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税负、提高其转型升级和自主发展能力;稳定投资增长。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根据货币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供给量合理增长。进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物价涨幅稳定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好社会大局稳定。要把经济增速平稳回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困难因素为积极因素,加快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引入平稳健康轨道,加快消除制约城镇化的瓶颈,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通过这些工作加快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尽快使我国经济增长立足于一个质量效益更好、代价更小、更可持续的新基础上。面对复杂形势,只要措施得当有力,我国经济一定会继续向好,新一轮经济增长基础一定会加快形成。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作者:张立群

微观经济企业投资金融危机论文 篇3:

实现经济平稳转型

我国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以居民家庭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整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家庭购买活动和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对消费、投资增长成为深层次决定性影响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相互消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经济形势空前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总量规模过大,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年新增贷款9.6万亿元,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以上(2008年新增贷款4.2万亿元)。随着贷款的快速增长,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由2008年末的47.5万亿元增加到61万亿元,年末M2余额与当年GDP的比值由2008年的1.51提高到1.79。货币供给总量明显偏大,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二)房地产泡沫化的风险十分严重

2009年四季度开始,城市住房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性需求迅猛扩张并进一步加剧了房价上涨势头。流动性过剩、闲散资金过多问题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与房地产泡沫膨胀结合起来,房地产泡沫化风险十分严重。很可能使房地产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变成投机炒作的工具。这既会压制居住性买房需求的实现,也会增大未来楼市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预期不明确,进而抑制房地产建设活动。

(三)需求增长的不稳定性增大

首先,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尽管已持续了近10年时间,但还不稳定,还没有进入健康可持续轨道。从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跨度看,仍处于前期起步阶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波动幅度。当前城镇买房、买车活动明显降温,对消费需求增幅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次,投资增速呈现减慢态势。随着政府力量退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强度逐步减弱;受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影响,商品房投资增速也潜伏较大回落的可能。预计保障房投资难以改变这一趋势。最后,外贸出口增速也呈减慢趋势,贸易顺差呈减少趋势。考虑未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性,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更为突出。综合看,以市场为基础的三大需求增长基础都不够稳固,其增速都出现或潜伏着回落的可能。

(四)企业发展困难增大

要素资源价格持续提高,使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取得可持续的订单越来越不容易;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企业新陈代谢、兼并重组活动,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银根持续收紧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货膨胀预期扩大了企业库存调整活动的幅度。凡此种种使企业发展困难明显增大,使投资者对进入实业领域发展心存畏惧。企业面对的种种发展困难,从微观角度表现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转型进展总体顺利

(一)货币供给量过大,增长过快的问题得到有效抑制

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12次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6个百分点,直接锁定的银行存款资金超过4万亿元;四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共1个百分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实行贷款增量额度控制和窗口指导等。经过多种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给量过大,增长过快问题得到有效抑制。2010年新增贷款由上年的9.6万亿元减少到7.9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的同比增长率由2009年末的27%降低到19.7%,2011年5月末进一步降低到15.1%。货币供给增速进入持续下行轨道。

(二)房地产泡沫化风险得到有效抑制

2010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多轮调控。通过提高按揭贷款申请标准、限制购买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买房需求,主要是投机性等不合理买房需求的强劲扩张势头。2009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3.9%,2010年降低到8%,今年1-5月份继续保持在8.5%的较平稳的增长水平。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势趋稳,房价下降的城市不断增加。2011年5月末,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较上月下降的城市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房价涨幅缩小的城市达到27个。与4月份相比,房价环比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6个。

(三)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内生增长能力逐步增强

第一,市场投资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23.8%,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预算内资金仅较上年增长13.6%,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事业投资(政府为投资主体)增长率由2009年的42%降低到18%。在政府投资增速明显降低背景下,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由企业投资支持。包括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33%,其占全部投资的五分之一强,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带动了制造业投资逐步活跃,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活动诞生了一批新企业,这些都成为投资增长的新动力。

第二,外贸出口在困难增大的情况下强劲回升,外需增长好于预期。2010年我国外贸出口较上年增长31.3%,出口总额由12017亿美元增加到15779亿美元,对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持。2011年1-5月份,也继续保持了25.6%的较高增长。

(四)物价上涨势头趋稳

随着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的不断增强,引起需求扩张的货币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房价非理性的上涨得到有效抑制。与此同时,稳定和增加食品供给的政策开始显现成效,在旱涝等灾害加重的情况下,2011年夏粮获得增产,秋粮播种形势良好,生猪存栏下降趋势开始稳定,蔬菜供给明显增加。缩减食品流通费用的措施也开始显现成效。食品价格稳定的基础不断得到巩固。随着经济增速平稳下调,生产资料需求趋于平稳,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回落。综合看,物价上涨势头趋稳。受翘尾因素(同比价格涨幅中,上年上涨部分对本年相关月份的影响)推动,6月份CPI涨幅预计较5月份进一步提高,并可能成为今年物价涨幅的高点。此后将出现涨幅回落态势。

(五)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平稳回调态势。季度GDP增长率由11.9%持续回落到2011年一季度的9.7%,4、5月份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率继续回调,PMI指数从4月份开始已连续3个月回调,目前离50%的景气分界线只有0.9个百分点。但预计2011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9%左右,经济总体仍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精细把握、统筹协调,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互消长,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与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相互转换,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增强与发展困难加大并存,这些给宏观经济政策的恰当把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策调整的时机和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分析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与市场需求增速和经济增速的变化趋势,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加大紧缩力度。尽管按照GDP增长率9%,CPI上涨4.5%左右,M2余额较上年增长16%的情景测算,M2余额与名义GDP的比值还会有所提高(从2010年的1.82提高到1.86),但从当前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和支持经济增长的现实作用看,紧缩货币总量的活动宜稳定一段时间,视市场基础上消费、投资活动的恢复情况,以及企业转型升级活动的进展情况再做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偏大的问题放到一个更长时段,相对平缓地回收效果可能更好。当然,如果热钱流入等问题继续发展,仍应采取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措施。财税政策应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包括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进一步降低税赋,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通过建立完善担保、贴息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等。当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深化改革、加强规划引导、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尽快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引入健康可持续轨道,规范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理顺市场比价关系(包括要素资源价格、利率、汇率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紧密依靠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加快构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基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转型。

作者:张立群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和中国石化市场的走势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