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寓言故事短小经典

关键词: 木匠 限时 国王 比赛

英语寓言故事短小经典(精选4篇)

篇1:英语寓言故事短小经典

在一个远方的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

有一天,国王突发奇想:“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来办一次比赛,然后封胜者为‘全国第一的木匠’。”

于是,国王把两位木匠找来,为他们举办了一次比赛,限时三天,看谁刻的老鼠最逼真,谁就是全国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许多奖品,还可以得到册封。

在那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们把已雕好的老鼠献给国王,国王把大臣全部找来,一起做本次比赛的评审。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甚至连鼠须也会抽动。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则只有老鼠的神态,却没有老鼠的形貌,远看勉强是一只老鼠,近看则只有三分象。

胜负即分,国王和大臣一致认为第一个木匠获胜。

但第二个木匠当廷抗议,他说:“大王的评审不公平。”

工匠说:“要决定一只老鼠是不是像老鼠,应该由猫来决定,猫看老鼠的眼光比人还锐利呀!”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后宫带几只猫来,让猫来决定哪一只老鼠比较逼真。

没有想到,猫一放下来,都不约而同扑向那只看起来并不象老鼠的“老鼠”,啃咬、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完全被冷落了。

事实摆在面前,国王只好把“全国第一”的称号给了第二个木匠。

事后,国王把第二个木匠找来,问他:“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猫也以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说:“大王,其实很简单,我只不过是用鱼骨刻了只老鼠罢了!猫在乎的根本不是象与不象,而是腥味呀!”

人生的竞赛往往是这样,获胜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最接近人性的,因此只有靠逻辑做事才能更符合自然规律,才能更容易成功。

篇2:英语寓言故事短小经典

今年春天,我去看外婆的时候,外婆说带我上山看外公,给外公的坟茔添把新土。我知道,春天,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是外公生前最喜欢的季节了。我三岁丧父,之后便是外公外婆家的常客。外公便如慈父般对我疼爱有加。

外婆年过九旬了,走路都得拄拐,加之山路弯又陡,我们便走一段歇一会。往日,在山里住了一辈子的外婆,到哪都是席地而坐,也不管地上有多厚的尘土,她还打趣地说,这叫接地气。但这次,歇息时,我都要拂去地上的尘土,外婆才肯就坐。人道七十古来稀,外婆活到这个岁数也是得天独厚了。外婆还能和我们在一起多久?我不敢多想,但我更不能想象的是,外婆居然也有变斯文的一天。

外婆十四岁就被老外公接来做了童养媳,外婆从未读一天书,斗大的字识不得一箩筐。外婆嗓门大,人还粗俗,做事大大咧咧。外公长得眉目清秀,读过高小,喜欢研究文学,是乡里公认的秀才。外公外婆结婚的时候,村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感觉男女角色严重错位了,但他们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过了大半辈子,直到外公辞世。

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唯有用劳力换公分才是硬道理,像外公这样的文化人,连自身温饱都成问题。外婆这辈子就是吃了外公这个文化人的苦,她得喂猪、做饭、缝补衣物不说,还得田间地头拼命干活。外婆埋怨外公,甚至是动手打外公了。

外公呢?只有心甘情愿挨打的份,因为外婆不仅陆续为他生下七个儿女,还得管儿女们的吃喝。可能正因此,外公容许了外婆一辈子粗俗、大大咧咧。外婆常常是带着一身泥水回家,这样的情形,无人敢指责。受外婆的影响,七个儿女都粗俗,从不拘小节。就说我母亲,到哪都是翘着二郎腿,走路是风风火火,说话不拐弯儿。

外婆对外公满脑子的文采是不屑一顾的。外公三十多岁的时候,被一家国有林场聘用为会计,成了工人阶级。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啊,可那时候,工人阶级的工资才几元钱一个月,无论如何也养不活外公一家老小的。一天,外公上班去了,外婆留在家里干农活,累得人都有散架了,却没有人来搭把手,一气之下,就跑到外公上班的林场,拽着外公就往家跑。她骂外公,给林场当会计,每天对着一大堆的数字算来算去,毫无意义,始终都算不出一家人的口粮来。这话,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结果外公不但没有笑话外婆,还乖乖地从林场卷起铺盖回家了。

当然,外婆的粗俗中也有细腻。外婆从小学会了纳鞋底、做布鞋、绣荷包。乡里建起了圩场后,外婆便常常拿着做好的鞋底、布鞋、荷包去卖钱。来看东西的人很多,但成交的生意很少,外婆就纳闷了。后来,外公一语道破了玄机,因为外婆做的东西,花样不好。外公还手把手地教外婆画花样,还教外婆写一些有吉祥意义的字。这回,外婆倒是顺从了外公,学得也认真,可是,外婆去圩场买东西的时候,就闹了个大笑话。原来,外婆在鞋底上绣出了“一年是季好”的字样,她做的布鞋呢,桃花树上盛开了梅花。大家都以为,外婆闹了笑话,总得学外公做文化人了,那知道,外婆索性不学字画了,而是要外公把字画描在鞋底、布鞋、荷包上,然后她对着线条一针一针绣出来。外公摇摇头,却照办不误。

书家里有,但外婆一本也不看,她说,能管住看书的人就足够了。外婆这话真对,她就管住了外公一辈子。就算外婆不在家的日子,外公也是按照外婆的安排过着,什么时候吃啥、喝啥,程序一点不乱。这一点,很多人笑话外公软弱,但外公并不认为自己软弱,反倒觉得自己有福气,自得其乐。

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大山沟,乡圩场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了。外婆瞄准一个时机,在圩场旁占了个空地,搭建了一间小木屋,卖起了南杂。这下,外公成了外婆的私用会计,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居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生活水平也大有改观。

说起生意上的精打细算,外婆对外公不得不佩服了,但这样,外婆会不会一改往日的粗俗、大大咧咧而变得斯文优雅呢?可能有些变化,那就是她和外公的争执少了,家里多了一些欢声笑语。

常常关了南杂店门,在夕阳似火的傍晚,外公挽起裤腿,走入波光粼粼的东江河里网鱼,外婆则站在河岸,深情地看着外公,然后在鱼跃出水面的时候,欢呼着,有点小女人的样子。她说,这才像是生活。

外公临走前,外婆守在外公身边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子孙们都劝她歇息一会,她却摆摆手说,几十年来,都是外公围着她转,她本该是围着外公转才是啊。现在,她不正是围着外公转么?几句乡下人的俗话,说尽了外婆的爱情观和命运观,把一个女人真实的心思暴露无疑。

篇3:经典短小哲理故事

甲说:“向上走,比下一站早上车,意味着少一些竞争,找到座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乙说:“向下走,与车辆同向,等到车的机会比向上多,边走边等,多好。”

甲说:“我宁可少一些上车的机会,也要找个座位享受一番,站着多难受!”

乙说:“年轻人,累点算啥!每向下走一步,就离目的地近一点,实在没有班车,我可以步行到书店。”

甲说:“怎么可能没车?”

乙说:“怎么不可能?”

两人争执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决定各走各的。一会儿,车来了,乙登上车,车上果然没有座位了,而甲正跷着二郎腿,用嘲讽的眼光看着乙……

毕业后,甲挖空心思,留在了城里,钻进一个各方面条件很好的企业;乙则回到了自己生长的地方,在一家小企业里做职工。

几年后,甲乙二人在一个订货会上相遇了,甲虽然还是个普通职员,但西装革履、手机皮包。乙虽然是个副厂长,但衣衫寒酸、土包穷样。

甲拍拍乙的肩膀说:“向上走,舒服一点;向下走,就得艰苦一点喽!”

又过了几年,很多企业实行改制。无突出贡献和技能的甲被裁减出门,成绩突出和能力超群的乙被公推为总经理。

甲从报上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简章,登门求职遇到了乙。了解了情况后,乙拉着甲的手说:“有时候会没有班车的。”

篇4:经典短小恐怖故事

在我们学校旁边,有一个废弃的写字楼,不知道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阴森恐怖的,而且还没人去拆掉,都说,凡是想要拆楼的人,都莫名其妙失踪了,一传十,十传百,传的整个学校人心惶惶。

“喂,有没有听说呀,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我们学校旁边的那个楼啊。”“是呀是呀,大家都说是鬼楼诶,说什么怨灵复仇呢。”“你们听的都是什么啊,人家还说,进去的人就没有出来过的。”“哇,这么恐怖,那我们离得那么近,不会有危险吧。”

正当这些女生聊得起劲,后面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们很无聊是吧,真会联想呀,是亲眼看到了还是怎么地,要说特么去外面说,别在这里大声喧哗。”一个男生从后桌站了起来。“喂,凌少爷,你说话客气点,我们的忍耐是有限的。”“江小晶,你给我态度好点,别在这里瞎咋呼,我可看不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 下一篇:短小风趣的小学二年级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