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取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 思想道德 政治 理论课 思想

按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 自2006年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方案, 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两门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至今, 已两年有余。及时总结、交流本课程的授课经验, 对于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加快课程建设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

当今社会,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导致大学生学好专业, 拿到证书, 掌握实用技能的功利性越来越强, 尤其高职院校的特点又更为注重专业技能、业务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教育学科, 与其他专业课相比, 得不到同等重视。有的学生仅仅把这些课程当作一门课程来学习, 而未真正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身意识的一部分, 得高分、得奖学金成为一部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动力, 这样下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得不到其教育本该取得的效果。

1.2 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课程内容重复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政治课等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部分重复, 导致学生兴趣不大, 听课态度不端正。如何适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实际需要来填充这部分内容, 使大学所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以往, 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是高校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

1.3 合班上课, 听课人数过多,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沟通

一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是合班上课, 上百人同在一个大教室中听一位老师讲课, 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思想情况, 安排教学环节, 就需要教师多费心思、多去思考、多做尝试。

2 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 就是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明白素质提高的紧迫性;让大学生具备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关心时政的敏感性;变教学为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因为内因、变理论为实践。怎样实现这样的转变, 作者将在这里初做探讨。

2.1 激发学生热情, 培养学生兴趣

就好比一个杯子如果关着盖子, 水壶里有再多的水也倒不进去一样, 教师有再多的知识, 若学生不肯听, 没兴趣, 也一样没有办法获得课程实效。因此, 激发学生热情, 培养学生兴趣就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首先, 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授课内容丰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理论性都很强、很抽象, 将抽象的理论讲得使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 就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怎样填充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理论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 变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为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发言、课外实践, 深入浅出地举出学生身边的案例、名人伟人的事迹、当今社会的重点新闻、社会问题等, 课程内容实际, 贴近学生, 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热情,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价值、理想信念、自我定位、人生规划等等, “一门课程的长度是一定的, 但其深度可以是无限的”, 好的教师, 就应该在有限课时下尽量地教会学生自发地拓展课程的深度, 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书本理论内化为自身发展需求。

其次, 实现多渠道地与学生沟通, 取得学生信任。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往往是合班上课, 听课学生人数多, 同时课时有限, 教师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的时间不足, 因此, 想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困惑、难题主动向自己袒露, 就要取得学生的信任, 拓宽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 比如将自己的E M A I L、即时联络工具、电话等告诉学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课下与学生主动聊天,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课堂作业灵活布置, 开拓书面交流模式等等, 这样才能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调整授课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得到最大的收获。

第三, 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将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学生辩论、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使学生始终有新奇感, 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公,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而不再是事不关己地漠然对待。在参与到课堂发言、辩论、实践的同时, 学生也得到了表达能力、表现力、胆量胆识、思辩力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通过多手段的教学, 学生会越发认识到本门课程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个人素质综合提高的重要性, 后续的教学更会得到他们的积极参与, 实现了良性循环, 让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第四、区别于中小学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应突出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由于本门课程一些内容早在中小学已经有所涉及, 如何将所教授的课程区别于学生曾经学过的内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心理特点, 将已有的内容填充得更加深刻、更加符合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需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性、指导性与学生的功利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2 教师底蕴深厚、以身作则

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秀的人格魅力, 以身作则。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举止优雅、态度谦逊……这样言行一致,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所讲内容才会为学生所信服, 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思想。

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需要随时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能有“一次备课讲几年”的敷衍。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最新时事、热点, 以便在课题上讲授, 并根据新闻影响力、学生关注度、教育意义大小等决定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比起一直使用陈年案例,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取得教学效果。对于社会问题, 教师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于法律问题, 要有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掌握教学技巧之外, 更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热爱自己育人的职业, 用激情来燃烧学生, 引起学生共鸣。“若欲育人, 必先立己”, 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 当然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3 授课内容因班而异, 因人而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会同一学期教几个班级, 学生很可能会跨专业、跨系别, 这是基础课教学的特点之一。与每个学校的学风不同一样, 各个系的系风、各个班的班风也不尽相同, 各班学生的状态、知识需求、信息关注点也不一致。如果教师全部按照同样进度、同样内容来授课, 教学效果一定不会最大化发挥, 故应根据各系、各班的学生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 对计算机系与电脑接触频繁的学生在讲到网络道德时就适当增加些深度, 为杜绝网络成瘾打“预防针”;对于艺术类只学理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 就多穿插运用案例、讨论、多媒体等教学方式, 灵活多变,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寓教于乐;对于文科院系表达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 就可以多创造学生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 因上课时间的差异, 学生听课状态也会有不同, 教师应及时察言观色, 有的放矢, 时刻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牢牢吸引学生的关注点, 引起共鸣。

就学生个体而言, 为使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 可以创造学生发言表达自身见解的机会, 通过发言及课后交流, 可以了解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自信心状态、思考问题的角度、综合素质等等, 在以后的课堂教育中予以关注提高。同时, 也可以利用书面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所思所感。总之, 教学不能一成不变, 一定要随时关心新的动态, 调整教学内容。

2.4 课程教学应得到学校、各系的支持与配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 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不象其他专业技能课程, 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所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只能在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 其更多地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影响和引导。因此, 一些院校因看不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显著效果而不重视她, 甚至只把其作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来做。学校应自上而下地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应认识到学生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就是在大学期间, 思想政治课教育在素质形成所起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因此, 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 选择优秀的、拥有人格魅力的、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来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事关全校学生素质提高的大事!合班上课时, 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组织模拟场景、大型课堂讨论等授课环节也需要相关科室、系别的支持与配合。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系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 如何认识大学生活, 如何确定理想、明确信念、实现价值、爱国敬业、提高修养、遵纪守法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要最大化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一定要得到学校、各系的支持和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 责任是重大的, 要严肃面对, 认真对待。有许多实践工作要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准备、去摸索、去完善;有许多理论问题也要全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去充实、去解决。为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 为了园丁这一亲切称呼, 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至高美誉, 我们应齐心努力。

摘要:06年新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承担着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提高法律意识的重任, 意义重大, 但与此同时, 在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将就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临的问题, 应该如何开展教学, 使本课取得更大实效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促进学生道德的自主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5:69~72.

[2] 苏令银.把思想教育内容落到实处[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5:78~79.

[3] 陶国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授课中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9:66~68.

[4] 霍世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9:53~5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感想 下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