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中心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 体育课堂需教师的组织调动、讲解与示范、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器材等作保证, 需要有一种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管理来保证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体育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水平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要成为很好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活动与能力。如果管理者的水平不高, 导致教学过程混乱或“放羊”, 教学质量就会比较差, 容易发生学生运动损伤事故。
体育教学管理是指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和特点, 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它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实行全过程性管理[1]。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制定计划、组织体育教学、控制体育教学, 使体育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以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
1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体育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 并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指导思想的健康性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培养学生强壮体魄以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思想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目前正朝着以下方向转变:一是教学思想和观念正朝向健身和终身体育教学方向转化, 将过去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教学, 加强了教材、教法的研究, 促进了教学改革创新;二是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专业工作的体能出发, 使各专业学生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学活动, 逐步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健身意识,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和培养适应社会职业的素质, 为终身健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树立健康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意识, 达到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能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培养其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1.2 组织形式的合理性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所采取的各种组织形式。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 是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规定和自选两部分, 在选用教材方面是很灵活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高度发展, 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健康的体魄, 以适应在高速度、高难度、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应该选择适合各专业学生特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发展学生与本专业需要的职业体能。如田径、球类、武术是各专业都适用的;体操、攀登、平衡等内容适用于高空作业的需要;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保健操适用于电脑、电子、文秘、财会等专业, 起到保护视力、调节和消除疲劳的作用。根据专业特点及体能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 可以适应专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上逐渐达到了能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体能需要, 合理组织与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1.3 过程控制的特殊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竞争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使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体现出特殊性。
体育课堂教学是开放性的, 一般在室外进行,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干扰。环境的开放性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过程控制的复杂性。
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从事各种身体活动, 通过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等实践表现机会来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现实的操作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法与学法多样化, 学生活动范围大, 竞争性强,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意识, 课堂气氛活跃且井然有序, 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控制。
2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育人功能
2.1 传授体育锻炼的知识技巧,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 那么学校课堂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整体中, 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课堂体育教学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 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 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 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体育的知识和技巧不仅有健身作用, 还可以是求生与救人的本领。知晓了体育的技能技巧, 可以帮助自救和救人, 如从高空下落时, 采用团身动作可以缓解冲力;遇到有人溺水, 当被救者意识清醒时, 可以利用现场条件 (绳索、竹竿等) 救人, 从正面对其施救, 当被救者意识模糊时, 就一定要从侧面或背面对其施救等等。可以说, 掌握了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巧是受用无穷的。
学校学习期间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学校体育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供了实践环境, 并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课堂学习不是人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 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 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得到提高, 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者即教师要能够通过课堂教学,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生时代能学会“一技之长”, 学会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巧,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能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 体育课堂教学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 它不仅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更是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磨砺其性格。
“世界上没有一位冠军不是饱经挫折才得以成功的, 也没有一位冠军能永保桂冠, 就参与体育者而言, 成功、获胜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挫折和失败是客观的。挫折—奋斗—再挫折—再崛起……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 也勾画出成功者永不停息的奋斗的人生轨迹。”[2]
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能使学生在比赛与竞争中获得成功、尝到失败与挫折的滋味,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学管理者给学生适当“出难题”、“设障碍”, 制造挫折环境, 并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 引导学生向难题挑战。在其间, 学生倍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 实实在在感受挫折的经历, 达到“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效果。不断的性格磨砺, 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其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学会并敢于面对现实,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 为健康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
3.3发掘学生潜能, 增强其自信心。
体育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 也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 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 勇敢地向困难挑战。现代社会需要对自己的事业信心十足的人才, 自信是支持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对学生满腔热情、充满爱心, 不讥讽挖苦, 不夸大渲染问题, 善于采用疏导的方法, 先肯定学生好的方面, 再指出克服缺点的途径和办法, 鼓励学生“你能行”、“你做得很好”……鼓励学生自信, 给予学生倾情关爱和细心点拨, 使学生敢于并愿意发掘自身潜能, 信心百倍。
2.4 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与和谐心态
体育有一种庄严、公正的魅力, 无论多么顽皮和难以管教的学生, 在体育活动中都能自觉接受规则的约束, 不会也耻于在体育活动中胡作非为, 厌恶靠投机取巧和耍赖获胜者。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者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 教育学生要依规则行事, 培养学生公正、公开地与人竞争的品质, 尊重客观事实。体育课堂教学能潜移默化地造就学生刚正不阿、以“规”律己的良好品质。
2.5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竞争和协作的意识
合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较好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竞争是个人或团体的各方力求胜过对方成绩的对抗性行为。凡是可以比出高低水平的一些对抗性行为, 在人们的心目中都认为是一种竞争。竞争是一种外部刺激, 在竞争条件下, 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 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 争取优胜的信念更加坚强。就是说, 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 发挥他们潜在的体育智能。
协作是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相互促进的合作性的行为。在协作过程中, 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 但又带有竞争性的相互依存的性质。真诚的协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目标共同, 利益共同;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共同活动, 相互理解。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学管理者如果求稳怕乱, 提出许多“不许”或“不准”的要求, 以自身的主观意志对学生指派组合进行体育活动, 会压抑学生运动潜能的发挥, 限制学生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管理者要突出竞争与协作, 激励学生的热情, 多给其自主权, 允许其主动选择, 让其自由发泄自己的情感, 释放自己的运动潜能。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有一定的育人功能, 体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体”上, 也体现在“育”上, 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者需要合理计划、巧妙组织、完善控制体育课堂教学全过程, 使快乐体育伴随人的一生。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 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作为教学管理者, 善于组织课堂、管理课堂,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将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秦椿林, 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付云东.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高学生心理素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78, 103.
相关文章:
高校创业育人的路径探究——基于SYB课程02-07
试谈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02-07
八位高校教学名师育人心得 实录02-07
慢性脑功能不全02-07
高校档案育人刍议02-07
高校协同育人资源02-07
浅谈高校资助育人02-07
分段施工技术02-07
高校科学的育人观02-07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