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沂蒙精神的赞歌

关键词: 姐妹 沂蒙 了以 精神

一首沂蒙精神的赞歌(精选7篇)

篇1:一首沂蒙精神的赞歌

一首沂蒙精神的赞歌

田家杰(兰山)

讴歌沂蒙人民伟大精神的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已在样式八套首播结束,我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进行了全程收看。我感觉《沂蒙》就像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肌肤;像甘霖,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像春风化雨,催生着无数充满希望的鲜活生命;更像一盘美食珍馐,让每个人咀嚼品尝,回味无穷!

剧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土一石,无不体现着沂蒙人地形象,透视着沂蒙人的精神——山是沂蒙人的筋骨,铮铮作响;水是沂蒙人的血脉,汩汩流淌;草是沂蒙人的器官,富有灵性;土石是沂蒙人的肌肉,强健有力。有了这些,沂蒙人就有了依托,充满血性。

剧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平头百姓”,他们衣着简朴,相貌“丑陋”,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临难陈词。然而,他们的形象却高大而丰满,事迹感天地而泣鬼神。当三妮遭到凌辱、继财媳妇被拦截时,有人冒着危险,举锄执刀要跟鬼子拼了;当战士小五伤势恶化、生命垂危而又身处险境急需营养时,心田毫不犹豫地解开衣服将自己的乳汁喂到他嘴里;当战斗惨烈,李阳与孟奎被鬼子包围时,孟奎为掩护李阳,只身引开鬼子,跳下悬崖……

这些“平头百姓”之所以有如此“壮举”,离不开革命的熏陶与沂蒙热土的养育。像主人公于宝珍这样的普通农妇,本来生活很封闭,不识字,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过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蒙昧生活。是共产党、八路军给了她们思想上的解放,她们有了全新的生活与身心自由。也就是在这种平凡与伟大的转化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牺牲与奉献,什么是不屈与抗争,什么是真正的沂蒙精神!

《沂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革命史诗,是一部熊熊燃烧的血与火的瑰丽篇章,它用最纯真的语言,最朴实的言辞,向我们诠释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篇2:一首沂蒙精神的赞歌

——观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2011年5月24日,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普通平凡的日子。但是对于我们五一班的全体同学来说,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在我们学校的电脑教室里,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为我们全班同学播放了台湾著名的歌颂母爱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随着影片的不断放映,感动的泪水一次次盈满了我们的眼眶,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啜泣声,有的同学甚至失声痛哭。

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大陆放映。所到之处,这部影片就像一枚枚催泪弹,让观看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小强和他的母亲之间那撕心裂肺的爱让我们情感的波涛一次次汹涌澎湃,晶莹的泪水不知什么时间就挂满了我们的脸颊。

这部影片从十八年后的场景写起,小强从国外留学回来,来到自己家里办的一个精神病院,偶然间看见了一个抱着小熊玩具的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妇女,通过她嘴里哼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和手里抱着的小熊玩具,小强认定这个疯女人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接着,影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起了小强的爸爸和妈妈那不幸的婚姻,从小强的妈妈怀着小强离开爸爸的哪一天起,这个单身母亲就走上了异

常艰苦的道路,她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小强逐渐拉扯大,但小强的奶奶却以延续林家香火为理由,要把小强从他母亲的身边带走,紧接着,他们母子二人一次次离别的经历就让我们这些观众一次次泪如雨下。当小强的爸爸在举行新婚的仪式时,小强的妈妈却在床上挣扎着,硬是一个人剪断脐带,让小强来到这个世界上;当小强发着高烧不退、医生说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的时候,小强的妈妈一步一跪拜,硬是跪拜了上千个台阶,额头已经渗出了鲜血,使小强的病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当小强因为别人骂自己是一个“没有爸爸的野孩子”而与别人打架受到妈妈的责罚时;当小强把《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唱给妈妈听时;当小强眼含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时;当小强跪在地上哭着恳求爷爷奶奶不要让妈妈离开自己时;当小强的妈妈眼含热泪离开爷爷奶奶家时;当小强在奶奶家里一个人抱着小熊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当小强不顾外边的狂风暴雨执意去寻找自己的妈妈时;当小强不敢回家,一个人蜷缩在王爷庙的门前时,感动的泪水一次次在不知不觉间流满了我的脸颊„„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为我和姐姐做饭;拖着有病的身体下地干活,为的只是为我和姐姐攒够上学的费用;每当我生病时,妈妈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得团团转,每天守在我的床前,整夜整夜不能够合眼,为我端水喂药,直到我的身体恢复健康,妈妈才露出欣慰的笑容;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却千方百计地安慰我,鼓励我不要灰心,争取下次再来,取得成功。这就是平凡的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篇3:一首友情的赞歌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条坏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宁静:威尔伯将来的命运是成为熏肉火腿。威尔伯又害怕又难过,夏洛看见自己的朋友悲伤欲绝的样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它的网上织出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逆转了小猪的命运,让它在集市大赛中赢得大奖和一个安享生活的未来。可在这欢乐温馨的时刻,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读到这里,我为夏洛流泪了,不只是伤心,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是震撼心灵的感动。

友谊,是最珍贵的情感之一。在你悲伤时,它可以给予你欢声笑语;在你迷茫时,它可以指引你正确的道路;在你欢乐时,它可以让你幸福倍增。柯尔律治曾说过:“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没错,友谊不仅像大树,更像是一座沟通的桥梁。但,友谊的前提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一旦失去了信任,这座大桥就会坍塌。我一直在寻找像夏洛这样的好朋友,令人烦恼的是,我一直没有寻找到。不过,经历了和同学之间的交际,我悟出了一个交友的常识:只有你付出真心,朋友才会对你付出真心,你们才有可能成为像夏洛和威尔伯那样真挚的朋友。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春秋时期,俞伯牙是当时最善弹琴的人,但他终日弹琴,无人赏识。一日,遇到钟子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激越之处,便说浩浩乎志在高山;当听到琴声回转之处,便说荡荡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叹没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爱的琴,从此不再弹。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知音难寻,而它更体现出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友谊是无价的,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那珍贵的友谊吧!

指导老师 熊仕喜

篇4:一首沂蒙精神的赞歌

《夏洛的网》,一首关于友情的赞歌!

有一只落脚猪,在小姑娘弗恩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并取名为夏洛。威尔伯不久便遇到了夏洛,它们成为了好朋友。随着圣诞节的来临,老羊带来了坏消息:主人要在圣诞节前把威尔伯杀掉,做成美味的腌肉和火腿。威尔伯吓坏了。夏洛特告诉它“你不会死的,我来想办法救你!”于是夏洛特开始在夜里织起大网。分别写上“王牌猪” “光彩照人”“谦卑”这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是夏洛和威尔伯的真挚友情。夏洛只是一只小蜘蛛,它没有力量反抗人类的行为,但它在朋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它站了出来,改变了威尔伯的命运。但这也让我想起了一端遗憾的友谊,我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站出来……

小学的时候,我们班喜欢跳长绳。哀是我的好朋友,她也喜欢跳长绳,但是跳地不好,经常跳不过,每次都同学抱怨几句。一节体育课上,我们依旧跳起了长绳。我排在哀的前面,看着绳子甩动,我算好时机,跳进去,在出来时不小心钩到了绳子。我回头看,发现哀并没有注意到,我暗自庆幸,便排到队伍中去。过来不久,队伍前面像是在议论什么,我凑过去,发现哀被同学们围成一团,她的眼眶含满泪水。甩绳的小玉首先开口“你够了!每次轮到你的时候都跳不过!你别跳了!”“是啊,是啊”排在哀后面的步美也抱怨道。就这样,你一句,他一句,哀含在眼眶的泪水流了下来。

我的心中纠结着:我到底该不该承认我绊倒绳子呢?还是让同学指责哀呢?在我举棋不定,该选择友谊还是责任时,我突然想到哀并没有发现我绊到了绳子。如果我不说,就能推卸责任,事后安慰一下哀说不定还能蒙混过关呢。这样我也有了友谊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等人群散开,我拉起哀的手安慰道:“好了,别伤心,千万别把这事放在心上。”哀抬起头,瞪了我一眼,甩开我的手,愤愤地说:“我讨厌你!是你绊到了绳子你竟然没有站出来!”转头离开。留下我愣愣地站着。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愧。风阵阵吹来,吹得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篇5:一首唯美的女性赞歌

关键词:《沂蒙六姐妹》;女性;情感;唯美

女性浪漫主义战争片《沂蒙六姐妹》自上映以来,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创造了国产主流电影振奋人心的成绩,反响十分热烈。该片由新科华表影后范志博领衔主演,影片用唯美细腻的笔法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真情感动观众,催人泪下。《沂蒙六姐妹》讲述了孟良崮战役前后沂蒙山六姐妹的真实故事,用细腻温情的笔调赞美了那个红色年代的女性面对国家安危、民族大义表现出来的坚韧和顽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主旋律影片总有固定模式的认知,认为这些应景之作一定有恒定的价值取向,《沂蒙六姐妹》让我们固有的偏见彻底改观。在献礼片接踵而至的时候,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似乎总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而电影《沂蒙六姐妹》则选取了新颖的表现角度,塑造了富有鲜活气息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悠长的审美韵味,以独特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那段艰苦而又光辉的岁月。

《沂蒙六姐妹》描写的战争背景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影片的主角是淳朴善良的沂蒙女性,她们忙着摊煎饼、做军鞋支前,奉献出无边的大爱。影片真切地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江山不仅是将士们的枪杆子打下来的,也是妇女们用柔弱的肩膀扛出来的。影片中,为了支援前线,春英、月芬和她们的婆婆这些普通的沂蒙女性们,要在短短几天里不分昼夜地摊煎饼、收马草、做军鞋,粮食不够了毫不犹疑拿出自家的口粮;她们自告奋勇去做担架队员,冒着敌人的纷飞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让战士们踩着自己的身躯奔赴战场……这一幕幕的场景无不透着沂蒙人民的大爱。影片没有华丽的场景,真挚的叙事丝丝入扣,使人内心暖流涌动。影片深刻展示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沂蒙老区普通女性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

一、细腻的抒情笔调

《沂蒙六姐妹》以普通百姓生活的侧面来表现和衬托战争,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抒写宏大主题,表现手法别出心裁。全片并没有大段描述战争残酷的场景,也没有血淋淋的死亡现实,而是从侧面切入,关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们中有刚刚成亲暗暗牵挂丈夫,却为了凑军粮毅然回娘家借粮食的新媳妇;有坚强无悔地送丈夫儿子参军,却对着“满门忠烈”牌匾、满院缟素悲痛到流不出泪水的老妈妈……一个个鲜活形象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而愈发真实感人。本片音乐烘托的效果也极其到位,一段段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调贯穿全片,尤其是结尾带着悲怆色彩的男高音版的“沂蒙山小调”一出,将观众的情绪带到极致,催人泪下。

作为一部描述战争的影片,《沂蒙六姐妹》反而弃战场于不顾,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用几个画面来表现战场。然而影片所透露出的信息却丝毫不亚于战争大片,处处显现出战争的残酷和紧迫。

影片开头就通过月芬的嫁人而把影片整个背景完美展现。月芬和公鸡拜堂以及喜庆的音乐中掺杂的炮火声让这场婚礼添上了一丝灰色。让观众在疑问中把乡民们对战争的习以为常和月芬对爱情的憧憬表现得丝丝入扣。虽然没有出现战争场面,但是却满眼都是战争,时时刻刻都感觉可能发生战争。影片中,月芬在旷野上的放纵奔跑令观众印象深刻。错过与爱人相见的月芬,身着红色嫁衣心急如焚地奔跑在原野上,张扬着生命的活力,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热情而又急切。这时的月芬俨然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成为许多人爱情欲望的象征。她穿梭在人流如水的行军队伍中,寻找着自己未曾谋面的丈夫,更上升为人类集体寻求情感皈依和灵魂慰藉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月芬为丈夫缝制的锦囊。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道具而存在,更成了联系月芬和丈夫之间情感的桥梁。丈夫没见到月芬但是却带走了月芬缝制的锦囊,带走的不光是物,更多的是月芬对丈夫的那种想念和盼望之情。而影片最后,香案上摆放的那个锦囊则具有了更强的力量,使人看到后不禁内心深深地一沉。在影片结尾,月芬和嫂子看到那“满门忠烈”的牌匾后并没有大哭大闹,周围前来慰问的乡亲们也没有安慰或者是哭喊,有的只是沉默。用沉默代替了呐喊,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影片把痛哭、呐喊都舍弃了,观众看过后已经被这种沉痛所震撼。

用这样细腻的抒情笔调对宏大的革命战争主题进行雕画、描摹,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去感知那个艰苦、伟大年代的同时,也看到了文艺作品对主旋律主题表达的多样性的可能。导演用立体的光影展现出战争中的女人和沂蒙精神,突破了这类题材作品的惯常艺术模式,深入发掘革命战争年代中的柔美诗情,让观者感受到沉重的历史和残酷的战争也可以具有诗意的美感。在人心日渐浮躁的今天,《沂蒙六姐妹》也许能带给我们某些失去的东西。

二、真实的情感世界

苦难和残酷一般而言是不能少的战争体现,但影片一再给予我们的不是苦不堪言的负担,而是为了生活的心甘情愿的奉献,因为他们的兄弟姐妹在那样的环境中必须顽强地生存。影片干净极了的情感,无需偷情、无需妒忌、无需血淋淋的刺激,却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哽咽。虽然强忍眼泪,实际上早已泪水纵横。因为这是真实透彻的人的情感,一个个生活情态中的女人鲜活的喜怒哀乐都牵拉着我们。没有技术至上的刺激,也没有复杂矛盾的强迫,我们已经被她们的情感打动得难以自抑。

在战争年代,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沂蒙六姐妹》展现给我们的不是枪林弹雨的前沿阵地,而是看似远离硝烟的战场后方。这里虽然没有赤膊拼杀,却充满着女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感牵挂和期望守候。

当沂蒙山的男人们奔赴前线时,留在后方的女人们不仅要完成支前工作,纳鞋底、摊煎饼、备马草,还牵挂着远在前线的亲人。在中国的战争影片中《沂蒙六姐妹》第一次通过女性视角全景式地展示战争中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复杂,上演了一出女人的感情战争。无论是白发亲娘,还是留守新娘,这些形象让我们看到女性情感丰富而又坚韧执拗的两面性。战争带给她们巨大的压力,但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了下来,用她们无私的奉献谱写出大爱无疆的华丽篇章。

此片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编剧苏小卫对女主人公们情感世界的把握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每个看过影片的观众无不由衷赞叹该片对战争年代女性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淋漓尽致的宣泄。“月芬献血”的一场戏,其场面十分感人。当医生说需要男同志献血的时候,月芬的情绪如火山爆发,她几乎怒吼着喊出:“你瞎了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们都在前线呢!”此声一出,世界归于静寂,这心声不知夹杂着多少女人的默默承受,多少女人的辛酸苦楚。而“满门忠烈”一场戏则构成影片情感的制高点,更加引人入胜。

三、深刻的人性透视

一部战争电影,如果不被人忘记,必有它特殊的价值。《辛德勒的名单》(1993)揭示出历史的真相;《拯救大兵瑞恩》(1998)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钢琴师》(2002)则用音乐告诉人们战争仇恨并非不可逾越。优秀的战争影片在揭示人性的美好本性之后,往往将主题延伸到人类的精神困惑上,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层反思。同样,《沂蒙六姐妹》情节看似平淡,却潜藏着复杂的人性思考。

战争片《集结号》(2007),因为主题特别,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沂蒙六姐妹》阐释了同样的主题,它关注女性群体。以月芬为代表的六姐妹其实没有比前线抗战的男性少付出,因为她们身为女性,做的只是后方的工作,历史书从不对她们浓墨重彩。可战争中没有这些后方的女人们,怎能保证前线的胜利!历史的偏见总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前线的英雄身上,唯独遗忘了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影片“满门忠烈”的结尾耐人寻味,它让人们在感动之余,自然会去关注那些经历战争创伤,痛失亲人的女人们。

在战争片中,爱情常常被用来作为战争的祭奠。就像月芬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爱情一样。在一系列唯美的画面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月芬挣扎中的眼泪。我们设想,如果月芬见到了魂牵梦萦的爱人,很有可能会像秀儿他爹一样把准备再上前线的亲人关起来。这是人之常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放弃继续成就着月芬爱情的美丽,也继续成就着她爱情的悲壮。长时间里,我们的战争电影缺少一种对人的发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注。在这点上,《沂蒙六姐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不仅彰显了中国女性彻底的自我解放、自我宣泄,而且更正视了战争中人性的困惑。也许,伟大的爱情,真的不是个人的事情。虽然我们期待的浪漫爱情都应该有一个完美结局,但这些爱情总在告诉你什么是感动之后,以残缺的方式戛然而止,唯独剩下你一个人站在那里发呆

《沂蒙六姐妹》的价值是艺术对于历史的认知复归。在这个时代我们对自己历史的淡忘,对造就当前中国的牺牲历史的忽略,其实是自信不足与数典忘祖的结果。女性给予历史的贡献被尘沙掩埋,艺术表现历史的古旧方式又不能打动观众。《沂蒙六姐妹》的创作者对于历史的真切情感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引导人们重新看待历史的意义,是影片超越所谓主旋律创作窠臼的现代意识的体现。中国艺术太需要重新焕发人们对历史的尊崇了,而敢于承担和善于承担的艺术家就是时代的骄子,《沂蒙六姐妹》的创作者就是这样的人。

篇6:一首气势恢弘的泰山赞歌

关键词:古体四言诗;直抒胸臆;厚积薄发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6-02

巍巍岱宗?摇雄峙天东?摇擎日捧月?摇凌云驭风?摇磐石摩崖?摇绝壁峻峰?摇泉潭溪瀑?摇汉柏秦松?摇百姓祈福?摇文人题咏?摇帝王封禅?摇三教共生?摇盛世和谐?摇华夏太平?摇天人合一?摇万事俱兴。这是一首赞美泰山的诗,这是一曲颂扬泰山的歌。这是万花丛中的一支奇葩,这是诗词海洋的一朵浪花。泰山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服装学院教授孙京家创作的这首《泰山赞》诗,气势磅礴雄阔,意境壮美神奇,感情深厚奔放,立意深邃高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这首诗共16句,64字,每四句一节,共四节。从结构上看,属于古体四言诗,各节衔接顺畅,整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就像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对于古体诗词,孙京家主张“求正容变”。我们看一下《泰山赞》是如何“求正容变”的:《泰山赞》,每句都是四个字,首句和逢偶句句尾都押韵,且一韵到底。句末押韵字分别是“宗”“东”“风”“峰”“松”“咏”“生”“平”“兴”。韵脚分别是“ong”“ong”“eng”“eng”“ong”“ong”“eng”“ing”“ing”。在韵脚分类“十三辙”中属于“中东辙”一韵。可见,作者对古代传统切实做到了继承,为了抒情的需要在形式上也做到了“容变”。

古体四言诗常常是八句、十句、十四句、二十句、三十二句。这首《泰山赞》采用的是少有的十六句,反而显得形式更加美好。它给人以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和简洁美。所谓均齐美,就是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每一句就像一个队列,每一节就像一个方阵,整首诗就像阅兵式上的一支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所谓节奏美,就是平仄或相间或相对,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声调阴阳相错,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所谓音乐美,就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所谓对称美,就是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擎日捧月”和“凌云驭风”都是动词性并列短语,“磐石摩崖”“绝壁峻峰”“泉潭溪瀑”“汉柏秦松”都是名词性并列短语,“百姓祈福”“文人题咏”“帝王封禅”“三教共生”“盛世和谐”“华夏太平”“天人合一”“万事俱兴”都是主谓短语。这些巧妙工对的短语所具有的对称美是这样悦耳、顺口和赏心。这首诗还具有简洁美,从字数上看仅仅64字,符合一般作文“起承转合”的规律,为完整表意留下了必要空间,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工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这首诗来看,的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内容上看,第一节“巍巍岱宗/雄峙天东/擎日捧月/凌云驭风”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神奇。“巍巍岱宗”是对泰山形象的集中阐释:“巍巍”,有两个词义:高俊的样子;形容崇高。用在这里形容泰山是再恰当不过了。高俊指泰山的外表,崇高指泰山的精神。“岱”为泰山。“宗”为长,《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岱宗”意泰山为五岳之首、群山之首。“巍巍岱宗/雄峙天东”两句是这首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了泰山的宏伟气魄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雄峙天东”把我们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在泰山身上,在总体上对泰山有了一个雄伟的印象。“雄峙”二字,紧扣题目,使“赞”字得到了落实。“擎日捧月/凌云驭风”意思是说:泰山白天用高大的臂膀向上托举起太阳,晚上就用巨手将月亮捧起,它具有宏大的志愿,它直上云霄并将天风驾驭。“擎日捧月”体现的是泰山的高大,“凌云驭风”体现的是泰山的胸怀。“擎”就是“向上托”;“捧”就是用手捧,“凌”就是“升上”;“驭”就是“驾驭”。这两句对仗工整,“擎”对“凌”,“捧”对“驭”,“日”对“云”,“月”对“风”。同时,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形象地照应了前两句,使“雄峙天东”得到了落实。“擎”“捧”“凌”“驭”四个完全人性化的动作将泰山开阔的胸怀、磅礴的气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泰山观察之细致、体会之深刻、想象之丰富和对泰山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第二节写的是泰山的自然景观。“磐石摩崖/绝壁峻峰/泉潭溪瀑/汉柏秦松”。一幅幅优美宏大的山水画从眼前缓缓滑过,仿佛作者把我们带进深山正一一述说泰山的妙处,而我们也乐意陶醉于泰山的美景中。“磐石摩崖/绝壁峻峰”两句写的是泰山的石头,由“磐石”到“摩崖”到“绝壁”再到“峻峰”,“泉潭溪瀑”一句写的是泰山的水,由“泉”到“潭”到“溪”再到“瀑”,山水的体积愈来愈大,而空间的位置也依次由低到高,体现出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神奇和灵秀。“汉柏秦松”一句写的是泰山的树木,秦松、汉柏代表着泰山最古老的树木,体现出朝代的变迁和历史的久远。在这一节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中,石头代表了泰山的骨骼,水代表了泰山的血液,树木则代表了泰山的衣冠。第一节写泰山的宏伟气魄,这一节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前后照应,使这两节衔接得更为紧凑。第三节写的是泰山的人文景观。由于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宗教山,老百姓从古至今为了祈求幸福纷纷来泰山焚香朝拜;历代钟情泰山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歌颂泰山的诗篇和石刻;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太平盛世和天降祥瑞之时登上泰山祭祀天地,强调君权神授并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谐盛世;泰山的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三教合流,融为一体,是泰山宗教的重要特征。普照寺是现存泰山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五贤祠内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宋焘、赵国麟五贤神位;三阳观是道家全真教派著名道观。儒、释、道三教集为一体,是泰山宗教文化的一个特点。“百姓祈福”写的是百姓文化,“文人题咏”写的是文人文化,“帝王封禅”写的是帝王文化,“三教共生”写的是宗教文化,涵容了泰山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第四节是对当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深情歌颂。“盛世和谐/华夏太平”两句从政治的角度着眼,对当今和谐社会给予了真实反映。在作者眼中,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泰山就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巨龙的伟大象征。“天人合一/万事俱兴”两句则揭示了万事兴旺发达的深刻哲理。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只有具备天人一致、天人相应的思想,各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天人合一/万事俱兴”作为结句既是对全诗的概括,同时也使全诗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深化了主题。

篇7:走在沂蒙大地上(外一首)

走在沂蒙大地上

依稀辨得哪些是血与火的焦土

哪些是枪声和炮声留下的弹孔

哪些,是战士冲杀的脚步

哪些,是老百姓推车的辙印

抚摸深厚泥土

捧一把野地落叶,那清晰的纹理,在诉说岁月

战火仿佛穿越时空,又一次裹起

浓浓的硝烟,腾空冲杀一片喊声,枪声

激越的军号突然越过长空

枪声不断,大火在蔓延

如火如荼的战事在前线,在沂蒙

在沂蒙家家户户的心中,在老百姓日夜不停

送衣送饭的忙碌中

在一队队运送粮食弹药的小推车中

纯朴的沂蒙人民

比地瓜还厚实,比苦菜花还纯

他们把战士当亲人,把前线当战场

把解放全中国、过上好日子

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织成血红的旗帜

在沂蒙上空高高飘扬

走在沂蒙大地上

灵魂的塔吊突然沉默不语

又兀然向空中扬起手臂

挺起胸膛,昂起头颅

沂蒙红嫂

我一直被感动着

一直在思考着

是什么让红嫂们

敢冒日本鬼子的枪林弹雨

去救一位不相识的战士

还要冒全家人被杀的危险

冒性命随时被葬送的恐惧

掩护,深藏,治疗,送饭

自己吃糠咽菜,却用劳作纺线的钱

换成米面,杀掉老母鸡

给伤员增加营养。擦拭血迹,清洗伤口

直到送亲人康复,重返前线

是一种母性吗

是一种大爱吗

是一种信仰吗

是一种精神吗

是一种亲情

是一种悲悯吗

是,都是。而唯有的

是沂蒙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独生独长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

博大恩慈,与日月同辉

与江河同在

与中国共产党血脉相连

心心相印

天地为之动容

岁月为之感恩

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全人类

只有共产党子弟兵

才能赢得沂蒙人民如此赤诚深爱

在沂蒙

血缘不是连结亲情的唯一

而是信仰,只有信仰!

是信仰孕育一批红嫂

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母子情深

明德英,祖秀莲,许来英…

那些普通的农家妇女

那些伟大的英雄母亲

无数红嫂的事迹成为沂蒙精神的音符

成为革命交响曲的乐魂

沂蒙精神,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

那不熄的圣火,烛照子孙万代

发扬传统,保持本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沂蒙革命文化 下一篇:沂蒙精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