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呼唤和平(精选6篇)
篇1:满分作文:呼唤和平
我的心呼唤和平
八年级一班 钟磊 指导老师 刘丹 和平,一个令人揪心的词汇。我时常会问自己,现今社会真的和平吗?时代不同理解不同,我觉得现在到处都有着战争的硝烟,小到家庭、邻里;大到国家、地区,和平有过吗?静下心时,我常听见自己内心的呼喊“和平、和平”!我那渐渐干枯的心灵迫切地渴求着和平的雨露。
当今社会看似一派安宁,可社会的阴影里有多少污秽?战争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放眼世界,世界也从未和平过。阿富汗地区的多年战役,停火线附近每天都有枪声响起,多少个夜晚,人们辗转反侧,为枪声所惊醒,下一个躺在地上的或许就是自己了。叙利亚战火连天,所谓的反动派与政府之争从未平息,空袭天天都有,人们已经习惯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的轰鸣声,谁也不知道下刻自己会在哪里。流血、死亡已成家常便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场景每天都照常上演,以往只能在战争片中见到的镜头现在竟真切地发生了。
有人庆幸:战争未在中国发生。没错,战争的确没在我国燃起。看似和平,但和平华丽的长袍下又爬满了多少虱子,你又是否看得见?仅与亚洲隔了一条洲界线的欧洲,恐怖主义的魔爪已伸向了那里,战争的阴云已笼罩在巴黎的上空,震惊世界的巴黎恐怖袭击让世界看到战争的可怕。人们震惊于恐怖主义竟深入到欧洲的腹地——法国巴黎。居安思危只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句空谈吗?
和平只是相对的。
我渴望着和平,干涸的心田需要和平的雨露来滋养,沉睡的和平之魂只有和平才能唤醒。我的心呼唤和平!和平之花只有和平的雨露光辉才能让它绽放出洁白的花朵。我听见心中有个微小的声音“和平,和平......”
篇2:满分作文:呼唤和平
荒芜的边塞,是谁在呼唤百姓的平安?前线的战场,是谁在呼唤受伤的士兵?
回首人类历史长河。我清晰地听见了这样一种声音,低微却深情那是来自女人的呼唤,是包含爱的呼唤,是让人感动的声音。
(一)呼唤爱人的归来
土木堡之变后,宫中徒留她一人徘徊。丈夫被俘走,生活巳失去了前景。她伏地痛哭,她在沉睡着的后宫中呼唤丈夫的名字,一遍、十遍、千遍......她微弱的声音,即使?不过万里河山,却能直达她丈夫的心间。终于,十年之后,她等的人回来了。当一切浮华散尽之时,她却是最幸福的人。这是明崇朱祁镇与钱皇后的故事。当历史将浓墨重彩挥给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时,我却记住了这样一种声音一个柔弱的女人在轻轻地哭泣,充满爱意地呼唤自己的丈夫说归来。
(二)呼唤百姓的幸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大漠孤日烟,朔风凛冽,黄沙满天,昭君站在幸福与艰苦的交界线上,谁能听到她的呼唤?
是的,她在努力在呼唤:“如果我离去,百姓会不会得到幸福?如果我不去,百姓会不会蒙难?”西北风刮得惨烈,咆哮声盖过她的呼唤。
(三)呼唤人类的和平
漫长的黑夜中,天命降降临在人间。她提着一盏油灯,温柔地呼唤每一位伤员的名字,有这样一种声音,它可以呼唤清醒昏迷的人,可以治愈刀枪的创伤,更可以安抚苦难中的心灵。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呼唤着,她不但呼唤受伤的人,更呼唤着全人类的爱心与良知。血肉横飞的征服年代,不仅属于挥刀的男人,更让历史记住南丁格尔,用爱与善良呼唤和平。她的声音穿越了生死交织的天堂,温暖每一个人。
或许,由强者书写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女人的地位。然而来自女人的呼唤却跳出史册,弥漫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不论是呼唤爱人、呼唤百姓、甚至呼唤人类。女人们用她们的爱与温情,为硝烟四起的男人史平添了一份感动。
篇3:作文呼唤本色美
本色, 就是真实的本来的面貌。可见, 本色之于文章, 不外乎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内容上贴近生活, 有事可记, 有理可讲, 有情可抒, 不作无病呻吟;二是语言表达上朴素、简明得体, 不追求一切形式的浮华。一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我们念了几千年, 可谓至朴至情。《论语》平淡, “子路出, 子贡入”有何优美而言?然至今仍被奉为经典;陶渊明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 不使愿违, 除一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外, 不曾留下长篇巨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赵树理用“下霜后的驴屎蛋”形容三仙姑的化妆, 成为文学比喻的典范。这一切究竟为什么呢?本色使然。
由此, 我想作文教学首先要贴近生活, 缘事而发, 言之有物。时下, 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学生的作文读来乏味, 内容空洞无物, 东拼西凑。不去老老实实叙述生活, 抒情便显得造作, 议论便没有根基。时不时摘一段写景, 再来几句议论。孰不知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实践形式, 渗透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全部能动性的社会生活。
我班有位同学, 父死母嫁, 伯父收养了她, 供她上学, 她在获奖作品《伯父的爱》写到:
星期天下午, 我又该返校了。伯父知道这次给我的生活费不多, 他的脸色不太好看, 几次想给伯母说点什么, 但始终没有说, 看到这些, 我心里感到一阵难受。吃过午饭, 他用摩托车送我去镇上搭车, 到了镇上, 他到一家超市借了20元, 我不愿意要, 他说:“拿着吧, 天冷, 多吃点饭。”我接钱的那一刻, 禁不住两眼一热, 怕伯父看见我哭, 我忙转身上了汽车, 拉开玻璃窗, 泪眼朦胧中, 瘦小的伯父正使劲踹那辆难发动的旧摩托车, 寒风撩起他单薄的衣服, 我怕车里人说我, 忙试干眼泪。心想:伯父、伯母也不容易, 整天忙碌着, 堂姐正在上大学, 堂弟正在上初中, 都正需要钱。想到这儿, 我鼻子陡然一酸, 泪水模糊了双眼……
该生的这篇文章, 情真意切, 用词精当, “心里一阵难受”, “禁不住两眼一热”, “鼻子陡然一酸”写得可谓本色。可见写本色文章要求我们认认真真叙事, 让生活说话, 因情造文, 去浮言, 重实质, 接近人生, 达到句句叙事皆关情的写作境界。
其次, 有了本色的内容, 文章还要有本色的语言。于丹在读《庄子》心得中谈到“良弓雕花而弓断”的故事, 告诫我们要重本质, 去浮华, 孔子云:“辞达而已矣”, 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担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孰不知辞达之文、天籁之音, 至文也, 何愁而不远。真正美丽的人, 是绝不多施脂粉, 不乱穿衣服的。
本色的语言不刻意追求华美, 但不否认语言的优美而意蕴。好的语言往往语浅而意丰。我小时候农村经济相当困难, 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不得不趁寒冬农闲之时外出给农民画肖像工笔画, 漂流不定, 食不果腹。我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父亲年轻时习过一段美术, 能把人的面目画得很像, 俨然放大后的黑白照片。于是趁冬季农闲外出画像挣钱, 养家糊口。如果有人要画像, 他便吃住在人家, 一日后画成, 获得一块钱的酬劳。父亲说若寻不到主顾, 只有沿街讨点吃的, 晚上天冷, 只有钻进麦草堆里过夜……年关迫近, 天常飘雪, 一家人常倚门而望。
我常用“年关迫近, 天常飘雪, 一家人常倚门而望”作例, 向学生讲解语简意蕴之道, 鼓励学生留心生活, 锤炼语言, 写质朴本色的文章。
篇4:满分作文关键词之“呼唤”
[呼唤]①召唤:祖国在一我们!②呼喊:大声一。
一、呼唤,是一个很深情的词语。它源于内心深处情感的总爆发,表达出我们心中的一种渴慕与期待。比如呼唤大师、呼唤绿色、呼唤昭君、呼唤真诚、呼唤个性等。因为对象的不同。呼唤的内涵呈现出的精神指向也有所不同。比如野性的呼唤、经典的呼唤、远古的呼唤、落叶的呼唤、来自大山深处的呼唤等。
二、人生不可能完美,总是充满着或多或少的缺失和遗憾。于是我们呼唤,希望通过某种东西来弥补我们的空白、伤痛和未实现的抱负。李白用诗歌呼唤,挥洒才情,试图凭借才情实现“治国、平天下”之梦想;谭嗣同用鲜血呼唤,大义凛然,试图用生命唤醒人们的革新之志;史铁生用文字呼唤,追忆母亲,试图在文字间弥补对母亲的歉疚和感激……无数的人,借着不同的方式,呼唤着理想,催生着希望,表达着思念,憧憬着未来。
三、呼唤是对失落的追忆,是行动之前的宣言,是激励自我的格言。请欣赏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呼唤》,体会呼唤的急迫和深情:
归来吧,希望的小鸟!/再回到我心上的旧巢!/在这寂寞而阴暗的冬天,/我需要你快乐的歌调!/归来吧。希望的小鸟!/盛夏的繁华何处去了?/冷落的河边多么单调!/你那御风飞行的翅膀,/何时再落在我生命的树梢?/回答我。希望的小鸟!
素材金库
“黑脸”挑战权威,执公平正义之尺,为社会带来光明与希望。
呼唉“黑脸”
当今社会,我们呼唤“黑脸”,呼唤铁面无私和公正合理。
黑脸是对罪恶和狡诈的最有力的抨击。包公不畏权势,立刀斩驸马,因此享有铁面无私的美誉。面对可怜民女能还之以公道,这是何等不易。只有心中有民,胸中有理,才能成此功业。
黑脸更是对不公与歧视的挑战。社会唾弃追求功名利禄之人,同时也呼唤不徇私情、公正无私之人。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道理就在这里。倘若没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平的底线。那么。整个社会又怎能前进发展呢?人们又怎能安居乐业呢?常听人说:“微笑是一种武器,一种化解纠纷、加强理解与友谊的武器。”这话一点不假。社会不公平的时候,我们需要公平:而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一张笑脸,多一分理解,我们就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公平。
“根叔”走红,呼唤教育真性情
一位校长低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他跨过了从站立到弯腰的距离,完成了对学生从漠然到关注,从功利化教育到人文关怀的飞跃。
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201Q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题为《记忆》的16分钟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李培根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讲稿中出现“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蜗居”“被就业”等词语,学生们都说,“根叔”距离自己很近。
在大学里,老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太少太少了。不少大学老师课上完就走了,即使到办公室,你不提前预约,都见不到老师。古人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职责和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风,如今都已黯然褪色,功利思潮在大学校园里盛行、泛滥。大学老师正在缺乏和淡化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责任心。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的职责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教师的收获则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
运用示例
久远的呼唤
王垚、
有人说,《诗经》就是一条河。
它载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呼唤,顺流而下,始终奔腾向前,让几千年来的人们用它清澈的水映照自己的脸庞,让回荡在时光中的那些诚挚的呼唤传到今人的耳畔。
那些呼唤有的是对战争的控诉,有的是对人生的吟咏,有的是对爱情的表白,有的是对盛世的歌颂,但他们同样的鲜活,同样的真挚。那是人们用淳朴的歌声直率唱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呼唤,这在当下高楼如墓碑标立的生活环境中是尤为可贵的。
人们在吟着《诗经》时直面最纯粹的想法,即使是哀怨的诗歌也是那么美、那么乐观。而如今的孩童唱着的“小老鼠,上油灯,偷油吃。下不来”,却少了几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真实和震撼。
《诗经》中的呼唤往往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气势:“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样的呼唤总是拨动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
而那些呼唤的真情的奔涌,则又是对现代人的空虚的一种质问,那不知比“我爱你”深沉几万倍的“生死阔契,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底感动了多少在钢筋水泥之中沉睡的灵魂呢?
这久远的呼唤流淌了几千年,它们用淳朴、真诚、美丽灌溉了无数干涸的心田,用如水的柔韧、如水的温柔、如水的坚持轻声呼唤人们正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豎起双耳,倾听这久远的呼唤吧。
(指导教师:王君)
点评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广为流传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就出自于《诗经》。《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初中学生以《诗经》为题材写“久远的呼唤”,如果没有厚实的阅读积淀和切身的生活体验,容易使文章流于空洞,很难打动读者。
篇5:关于呼唤和平作文
关于呼唤和平作文【1】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战争离我们好像很远。但是,只要你关注一下国际动态,就会发现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儿童,他们正在饱受战争的煎熬,所以,让我们大家来一起欢呼和平吧。
20xx年的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伊拉克的小男孩,在短短的几天内,他就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家园自己还被炸伤。他那撕心裂肺般的哭喊牵动了世界人民真实的写照。
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19xx年,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时间,先后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多亿人,战争双方动员一亿多人,死亡人数高达6000多万,直接战争费用13520多亿美元,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
朋友,让我们大家一起呼唤和平,不要再让世界发生战争,大家和睦相处,一起拯救那些还在战争中煎熬的人们,一起帮助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人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呼唤和平。
关于呼唤和平作文【2】
在现代,和平是多么平常,在中国每个角落都有和平。因为有了和平,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反,在古代,也就是中国最衰落的时候,和平又在哪儿呢?外国资本主义时常侵略中国,中国总是以失败告终,而敌人却大有收获,就这样中国不断发生战争,慢慢走向衰落。导致这一切后果的不只是敌人,也是中国的清政府。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众所周知的事,英法联军共同侵略中国,一个世界的奇迹就从此消失了,中国人民没有反抗,他们也不能反抗,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烧杀抢掠,两代人劳动的结晶毁在了外国人手上,也毁灭在了中国自己的手上。
英国为了赚中国的钱,在中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可耻的,不断输入,白银不断输出。威胁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人民负担。因此,清政府更加。然而那些正义的人民与英国爆发了“战争”,而中国再一次以失败损失惨重告终。
还有日本对中国挑起的“甲午中日战争”,惨不忍睹的“南京大屠杀”。随着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失败,中国人民是多么地渴望和平,但是因为清政府的,和平远离了中国。
不仅仅在中国在外国,有多少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发动战争。雨果先生说过:“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是多么渴望得到和平而政府眼中只有个人利益。
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情的,是惨不忍睹的。我不理解,难道人就这么自私吗?
如果世界没有自私的人,那么对和平不是一种渴望,而是一种现实。
关于呼唤和平作文【3】
一个寂静的夜晚,我默默地翻开语文书,忽然一张真实的照片,吸引了我。那是一张在“七七事变”之后,发生在上海,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照片。照片里,一个小男孩坐在废墟之中,张着嘴在哭喊。他的头顶是被炸断了的天桥,身旁是倒塌的房屋。
记得那一天,晴空万里。一辆火车呼啸着进入了上海火车南站。许多人高兴地接到了自己的亲人后,兴奋地走出站台。突然,“轰隆隆”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几架机翼上贴着日本国旗的轰炸机在火车南站上空盘旋。火车南站顿时变得一片慌乱。
“轰!轰!轰!”无恶不作的日军对无数中国人民投下来一枚枚罪恶的炮弹。霎那间,天堂变成了地狱:火车南站中失去了欢笑声,只有痛哭声、呻吟声在火车站里回荡。
炮弹炸开了,火车南站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人行天桥被炸断了,火车站站台被炸毁了,周围的房屋被炸塌了,电线杆被炸倒了;许多人都被炮弹炸得血肉横飞,到处一片狼藉。
一个孩子坐在已经烧焦的铁轨上,他的肩膀一直流着鲜血,他身上那一件破烂不堪的衣服早已经被那鲜红色的血染红了。孩子一直在嚎啕大哭,仿佛在呼唤什么。啊!我听见了!爸爸妈妈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在呼唤着:“人们啊!救救我们孩子!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从他的眼里,我似乎看到了悲哀、无助和不解。在他的嘴里、哭声里,我似乎听见他在喊:“妈妈!爸爸!你们在哪?快来救我!”可是,他的爸爸妈妈早已倒在血泊之中。
后来,这个可怜的小男孩也没能幸免于难,他的生命还是结束在了日军的炮弹下。
战争,都是因为你,使多少人失去了生命;战争,都是因为你,使多少人妻离子散;战争,都是因为你,使多少孩子不能再享受童年带给他们的欢乐;战争,都是因为你,使多少人家破人亡!
篇6:呼唤和平作文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老革命家在为新婚的儿媳妇送红棉袄红棉裤的路上进村扫荡的日本鬼子,他想去报信,但还是被敌人抓住了,日本鬼子用他来威胁他的儿子——县长周牧,要他带领八路军投降,并且在周牧的面前砍下了老人的一条手臂,为了人民的安全,也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周牧将枪对准了自己的父亲……
看到这些画面,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耳畔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但却很模糊……
几十年前,有个叫雷利的孩子,他父亲是一名卓越的军事观察员。有一天,父亲又要上前线了,临上飞机前对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了,一定送你一顶‘蓝盔’。”雷利与父亲约好了,等凯旋归来的那一天,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父亲的灵柩上回来的,雷利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父亲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他父亲的嘴是张着的,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耳畔的声音不再模糊,全世界的人民也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那个时候,全世界的人民虽然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骄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像雷利的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的人们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永远消失,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家园。
相关文章:
爱心与和平作文02-11
和平初三作文02-11
初中作文:呼吁和平02-11
生产新员工培训02-11
和平作文范文02-11
和平梦作文02-11
病案首页信息系统02-11
教师工资待遇逐步提高 两年调整一次02-11
氯碱工业逐步实现了绿色化02-11
分层分类逐步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