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经济型 公益性 体育产业 体育

体育产业在我国改革进程中获得了飞速发展,俨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化即在追求社会收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能力,使体育由最初的公益性事业转变为经济型产业,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校为体育行业发展提供了孕育之所,提供了市民健康消费的广大需求,在高校发展体育行业并推动体育产业向良性方向运转将是未来体育产业生态化运营的关键一步。

一、吉林市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高等学校体育产业是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但其规模、体系的发展没有紧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前沿。高等学府不等同于市场,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教育面向未来的特殊使命,同时也决定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必然面临诸多问题[1]。(1)组织方式封闭。吉林市高校体育行业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减缓了高校的体育事业产业化速度;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理念,组织僵化,仅强调高校体育课堂中的锻炼,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了解。同时场地和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期间造成了时间资源的浪费,体育馆、相应配套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对学生群体和社会的开放程度尚不能满足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化的快速增长的需要。本市大部分高校体育场所是出于教学目的而建造,体育事业市场产业化动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负增值。授课之后,体育资源没有有效的利用,形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2]。(2)管理人才匮乏。体育产业的运营需要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吉林市各个高校汇聚了一大批具有高等学历的优秀青年人才,但其往往只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高校现有人才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产业营销水平等达不到对复合型人才的多种高标准要求,不能屹立在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时代浪潮潮头。做为高校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体育产业化发展历程,还要明确对体育事业如何进行把控和运营。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体育经营培训人员缺乏。[1]同时吉林市专门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机构非常少,政府未曾建立集中培养体育事业相关人才的场所和规范制度,可见在高校组建一支优秀的体育营销团队是难上加难的,这一问题认识摆在产业化全面向前推进的难题,没有“牛鼻子”,就不能牵着走,没有规范相关制度,就会导致产业化进程的迟缓[3]。(3)资金支持不足。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学校财政拨款,这是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的,其他资金来源如校友个人和有关企业的支持、社会团体的赞助等不足以支持良好运转。资金问题也是产业化全面推进的一个“拦路虎”。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程度的持续深化,良好的商业性体育赞助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吉林市各高校仍没有根据市场运营机制制定发展方案。其资金来源主要以赞助公益性的收益为主,存在着赞助扶持方式不规范,缺乏资金去向的监控,资金透明度低,没有明确的赞助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4]。(4)管理机制不明。吉林市各高校的体育设施的拥有者和体育设施的经营者界限模糊不清,资产的所有权不明确,权利、责任划分不清,监管没有落到实处。缺乏合理、规范、有效、有序的管理方式,所以导致实际运营过程不能够达到最开始预想的效果,直接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闲置,也没有开发出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没能达到应该达到的经济社会效益,导致了吉林市高校体育改革没能够全面深化、彻底,直接束缚了吉林市各个高校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方向[5]。

二、吉林市高校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1)坚持吉林市体育特色。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我国政府提出“三亿人上冰雪”的承诺。借此机遇,我国北方各地均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的冰雪大省,曾培养多名奥运冠军和大量的冰雪项目人才。世界十大著名滑雪场有八个分布在北纬40度附近,而吉林市正位于该区间,同时市区内多山,大部分雪场距离市中心距离不远,使吉林市雪场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高认可。吉林市高校应抓住良机,积极开展冰雪运动相关项目,可与周边各雪场合作,建立学生培训通道,委派冰雪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有针对性的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运动器材,实现高收益、高回报,争取在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产生促进作用,推动产业化蓬勃、有序发展[6]。(2)完善法规推进体制改革。随着体育产业的全面开发,体育市场的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高校体育产业并未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导致相关政策法规急需完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条件,制定出与其配套的法规,使高校体育产业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管理,避免造成市场的不合理发展和监管的不完善。明确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构建管理体制,建立调节机制,避免高校与社会之间产生恶性竞争,保护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合法权益,理顺市场秩序,为其发展创造环境。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吉林市高校也应寻求自身的发展。目前吉林市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不在少数,但由于经费、生源、政策等原因,高水平运动队获得交流、学习和比赛的机会并不多,成绩也并不如人意。可以尝试与企业共建高水平运动队,高校负责平时训练,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运动队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参加比赛,形成双赢的局面。(3)注重体育产业管理培训。体育市场中,一切因素都是外因,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人本身,人力资源最关键也最重要。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只有拥有了适合体育产业、符合体育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人才,一切理想憧憬才能变为美好现实。补充相关优秀人在,提高有意发展产业化贤能志士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培养人才,理念上、行动上、根本上提高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高校可充分利用专业互补优势,建立新型体育广告、体育新闻等相关专业或培训班。(4)开拓培育体育市场。从想法、做法、概念、实际运营等方方面面尝试建立并保持一种合理的产业化机制,建设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结构,形成高效有序、互相促进、互通有无的新格局[2]。同时高校体育产业应由教学型向经济型转变,实行市场化管理,逐步实现体育事业“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要多组织比赛、体育表演,积极于本市体育、文化、教育等多单位联手,参与大型活动组织、承办或者是作为主办发起,将体育文化作为多彩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努力提升高校知名度影响力。

三、结论

(1)吉林市各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仍面临组织方式封闭、管理人才匮乏、资金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2)吉林市高校要坚持区域性体育特色,积极开展冰雪运动相关项目,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3)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与其配套的法规,理顺市场秩序,为其发展创造环境。(4)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不断地提高体育产业管理的水平。(5)坚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对社区开放服务,逐步的实现体育事业“自我调整,自我发展”。

摘要:高校中体育发展现状逐渐趋向产业化,同时这一趋势的发展是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如何在各高校现存的经济体制中实现体育产业化,并且要有效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将针对吉林市各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新的情况、新的困难进行理论分析,为促进吉林市高校体育事业良性产业化进程提供事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吉林市,高校体育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范存生.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困境与经济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737-739.

[2] 陈力全.论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消解[J].成人教育,2010,30(01):89.

[3] 孟猛.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与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06):121.

[4] 娄德玉,商勇.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3):29-31.

[5] 刘小青.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探索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48-49.

[6] 蓝荣,周德书,闫万军.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5):17-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油田地面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浅谈医保资金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