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关键词: 学者 干预 单亲 研究

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3篇)

篇1: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2014年4月3日下午,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签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安徽工业大学校领导李宗军教授、周文杰教授、李皞主任、许坤主任与三联汽修教育校长助理江杰教授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签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据悉,本次活动除了两校合作办学签约揭牌仪式以外,安徽工业大学领导一行在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三联汽修一万余平米的实训教学基地,安工大校领导对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齐全的设施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模式、技能过关考核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联汽修教育咨询中心董主管为安徽工业大学校领导介绍实训基地设备

李宗军教授说道:“2013年,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与我校合作办学期间,在校生成考通过率达到100%,这与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将继续深化两校的合作办学模式。”李宗军教授表示,将以此次强强联合的办学契机,增进两校间的合作、交流、互通,推进两校的品质建设,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安徽工业大学校领导一行参观三联汽修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室

据悉,为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与安徽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年,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将会统一组织符合报考条件的在校生,进行安徽工业大学大专学历的报名、学习及参加考试。汽修学子们不仅掌握了前沿的汽修技术,而且顺利拿到安徽工业大学大专学历证书,实现了“技能+学历”的双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企业对全面的高级汽修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学历敲门砖帮你踏进企业大门,技术垫脚石助你在岗位上站稳脚步!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学子成长成才插上了左膀右臂,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认可和大力的支持。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汽修教育实训基地,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以“技能+学历”的办学理念,成为省内各大知名高校的合作伙伴,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步伐。

安徽三联汽车专修学院学历部门负责人沈武主任说:“我们每年都会组织我们的在校生

参与安徽工业大学开设的大专学历自主招生,学校会根据考试要求安排专业老师进行相关学历课程的教学指导,每一年的通过率都高达98%以上。”

篇2: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本刊讯2016年4月26日, 北京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签署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 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傅首清,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 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出席了签约仪式。

双方本着“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以双方的教育资源为基础, 建立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 在教师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高等教育与海淀教育的互融互动、教育改革项目合作创新、高校与地方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合作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海淀教育研究中心”。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将借助首都师范大学的高校资源优势, 进一步推动海淀基础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同时, 海淀教育也将为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教育研究基地和土壤。

篇3:三联汽修教育与安徽工业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关键词:留守子女,隔代 (断代) 教育,家校合作以及“三联多动”教育模式

随着单亲、留守等新词的普及, 一系列家校合作的新课题摆在教育者面前。尤其是我国贫困地区几亿农民涌进城市谋生, 留下近7千万的“留守孩子”, 他们缺少父母疼爱, 疏于管教与培养, 学习状态不佳、情感淡漠或疏离等不良情绪并存, 形成一个特殊的弱势教育群体。“三联多动”家校合作模式则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和探究。“三联”, 就是指以留守儿童为中心, 以教育中的最基层单位班主任为纽带, 紧密联系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 (监护人及家长) 、教育因素 (学科教师、帮教教师) 、社区因素 (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等) , 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多动”主要是指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整合家校合作中所有的因子, 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 促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境状态, 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 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

现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基本一致的地方在于:研究者们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现状的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家庭方面, 建议强化联系的纽带;学校方面, 建议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施行“家长代理制”,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社区方面, 建议动员全社会的爱心, 培育农村社区的教育组织等。相对而言, 国外学者侧重于以心理干预和团体咨询和治疗, 开设父母教育课程, 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 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但是这些干预措施, 多限于理论层面的思考, 对应用研究和具体操作欠系统研究和长效机制, 而且政策层面的干预居多, 行动层面的干预较少, 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 这些策略显然宏观, 对实践指导有限。从国内形势来看, 国家虽然着手解决了大量留守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的问题, 但还远不能彻底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 去认识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 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的要求和挑战。本课题组主要从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 提出的“三联多动”的家校合作模式, 与当前提倡的“双联”活动紧密结合, 作为一次教育探索, 是有实际意义的。它主要是在遵循教育规律, 密切联系西北留守儿童的实际, 探索可行的模式,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从而, 促进留守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促使留守儿童在心智、情感、认知等心理素质得到稳定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和探索, 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是家校合作与教育服务内涵更加广泛, 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完善人, 狭义的教育服务则是指学校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主线, 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是立足教育服务功能的家校合作长效机制得到建立, 体现教育合力。加强家校合作机制建设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也是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长效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 对于当前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变革, 把先进文明和谐教育之风带入千家万户, 实现科学育人,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良好的家校合作, 可以引领家庭建立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系,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新型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任务目标明确, 引导家长认识教育教学规律, 改进家校沟通方式, 确立家长是教师合作伙伴, 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变由学校向家庭的单向沟通为家校双向互通, 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 做好孩子的表率, 关注孩子的需求, 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四是成立家长委员会,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协调机构, 并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实现家校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明确家长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 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会, 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发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生道德养成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

五是学校主动联系社青团妇联司法等部门, 汇聚和整合育人资源, 充分利用法制报告会、爱心救助活动、社会实践基地、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载体, 给家校合作机制建设提供支持。要利用媒体、网络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多渠道宣传学校、家庭、社会共育理念, 形成家校合作的社会合力。

六是完善家访制度, 建立家访台账, 总结反思, 积累经验。

学校要充分运用家访这一教育方式, 做到普访、随访、定访相结合;教师个别家访与任课教师集体家访相结合;不仅班主任要家访, 学校领导和各任课教师也要家访。以家长、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积极探索家长访校、知心家信、家教讲师团、家教报、网上交流、家教沙龙、优秀家教案例点评等载体, 多形式开展家校沟通。特别是对“问题学生”, 要进行个别指导, 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帮助分析学生情况, 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教育措施,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 “三联多动”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 注重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努力提高家长参与学校发展的兴趣, 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监督, 提供咨询。只有建立起家庭与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相信会给孩子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社会时评写作 下一篇: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