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的研究可知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 时间为19世纪中期, 此后的发展被普遍认为是有效阻止农业衰退、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从而得以在世界各国中迅速发展起来。自1996年来, 我国提学者对乡村旅游提出了不同见解和定义。乡村旅游曾经叫作民俗旅游, 又叫农家乐, 现在统称乡村旅游, 其中乡村旅游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的乡村旅游尤其指乡村中, 以自然与人文为客体的旅游形式。同时狭义的乡村旅游又可以称为纯乡村旅游, 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上的一种释放。广义概念的乡村旅游是指包括名山大川、村镇观光等在内的准乡村式旅游。乡村旅游主要形式包括休闲度假型和少数民族村寨型等。前者主要分布在城市与郊区的交界处、景区的边缘区等, 后者主要是指保留完好的特色村寨。
随着民族村镇建设的不断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大的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将为村镇的建设提供经济支柱, 将是民族地区村镇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城镇化高速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民族乡村旅游广受人们青睐。
2 乡村旅游与民族村镇融合发展机理
乡村旅游与民族村镇融合发展有着其内在的互动机理: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为村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能够从经济、文化等方面推动民族村镇的发展;同时村镇建设反过来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表现在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产业效应等方面。
2.1 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民族村镇建设
(1) 乡村旅游推动村镇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村镇建设的支柱产业。村镇建设先从发展经济开始, 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 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 开发旅游休闲产业。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统一的产业, 由于具有低廉的就业成本、灵活的就业方式、劳动力需求量大且类型广泛等特点, 旅游产业在推动社会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乡村旅游促进村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村镇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人们的吃、住、行, 需要餐馆、住房、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合, 加大对本地区道路、水利、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 对餐饮、住宿等服务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 及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3) 乡村旅游推动村镇文化保护传承。旅游为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提供良好的载体, 只有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起来了, 民族文化真正的内涵与价值才得以显现, 有利于保护民族地区古建筑古村寨等特有原始风貌,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族地区传统的节日、饮食、古村寨、古建筑等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外来的游客对其充满了好奇, 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 由此激发本地群众发现、发展、保留、完善当地的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2.2 村镇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1) 村镇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提高。村镇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 产化体系中核心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旅游产业具有绿色环保、关联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等特点, 在推动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为村镇产业体系中核心产业的最佳选择之一。在村镇建设中,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必然会提高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
(2) 村镇建设促进乡村旅游社会效应的提高。村镇建设能够为村镇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社会服务及人力资源的保障, 从而提高旅游业的社会效应。以村镇铁路交通、快速路为主干, 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 使得村镇的交通条件日趋完善, 增强了当地旅游空间的可进入性, 拓宽了旅游的服务能力和空间范围, 优化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同时, 村镇建设过程中, 不仅加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村镇居民休闲方式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民族村镇建设中, 就业方式发生改变, 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逐渐转向非农产业, 促进收入渠道的多元化。
(3) 村镇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效应的提高。村镇的发展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当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 其对旅游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民族村镇建设还有助于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 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提高旅游产业的产业效应。
3 乡村旅游背景下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少数民族大部分处在偏远的山区, 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对本民族的居住环境进行过系统规划, 人们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依赖性, 与外界的接触较少, 只会从局部自身去布局, 没有考虑整体的布局网, 因此大部分民族村镇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建设, 许多通了公路的地方则路况不佳, 道路不连续, “断头路”多, 烂泥路较多, 给出行的游客带来很多误区, 甚至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不利于人们安全出行。
旅游设施不完善。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前沿的村镇, 人们以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为建设主要内容, 对村镇中的游乐设施的安全性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规格要求不高, 公共知识, 投诉等旅游服务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 大部分设置在隐蔽不为人们发现等位置不合理的地方或设置的数量很少。
3.2 规划不到位、管理不科学
如今进行的乡镇改造建设,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规范的管理, 发展方向不明确, 整体布局较混乱, 使得村镇的规划管理与现阶段旅游需求脱节, 主要表现为投资经营规模偏小, 市场竞争无秩序, 个体竞争很强烈, 从而造成了整体营销观念不足, 集群化的产品空间结构形成很困难, 无法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提高。因此村镇市场投资等环境的改善和乡村氛围的营造应有相关政策的引导。
3.3 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来说具有“双刃剑”的效果。一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地区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交流的加强,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冲击, 很多具有民族原真性的东西慢慢被遗忘或者代替, 但是民族旅游的发展会使原本被人们忽视遗忘的风俗人情、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完善;另一方面,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开发商为了发展而发展, 忽略本民族该有的特色, 一味地从外地引进商业化产业, 从而带来了“伪文化”“假文化”“庸俗文化”, 使本民族文化本质被掩盖或被重塑, 导致旅客扫兴而归。恩施绝大多数村寨都是住在“伪吊脚楼”里, 吃着农家乐的饭, 同周边同类民族村寨群落景区、单个民族旅游村寨的形象差异更是模糊不清。致使村寨间的开发相似度高, 导致民族村寨主题不太突出, 品牌形象不鲜明, 对于游客而言没有吸引力, 反而落于俗套, 不利于村寨、村镇旅游持续发展。
4 乡村旅游背景下村镇建设路径选择
4.1 改善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处在偏远的山区,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差、用水困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对于前来游玩的旅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满足吃、住、行、购、娱等基本要求, 同时应契合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放松、精神享受等更高层次的要求, 归根结底落实基础设施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主要包括道路、水电、村容面貌、村中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等方面。
4.2 完善建设机制、推动产业的升级
为民族地区制定完善的规则制度, 要求当地政府、村委会、村民相互配合。首先政府在村镇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村镇发展的制度规则, 包括严格规定旅游数量, 控制建设开发活动, 避免乡村旅游开发的无限制发展等。在拟定为旅游开发区域的村镇范围内, 主要从村镇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公共空间改造、建筑设施改造等方面, 通过适宜的改造策略实现村镇的有机更新。其次村委会在村民与政府之间起着纽带作用, 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 努力解决群众的疑惑纠纷, 使得政策更好地落地。而当地村民应积极参与。从中获益。
我们还应明确在乡村旅游的民族村镇改造基础, 其本质是要求在较为完善的村镇环境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 但最终目标是以旅游产业为突破点, 解决村镇多方面的发展问题, 以实现民族村镇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 因此, 在以旅游业为导向民族村镇建设中, 应以本村为圆心, 辐射到周围的乡村镇, 带动整片区域的发展。
4.3 合理开发保护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先民们为了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创造的产物, 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 共同分享, 深层认同, 集体维护, 世代相传。物质文化指民族文化中的表层文化, 如建筑、服饰、工具、饮食等, 行为文化包括民族共有的习惯性偏好、制度、风俗、行为等;精神文化是民族文化深层结构, 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思想、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文化传统、文化心理、文字典籍等。
民族村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 对于民族文化资源来说就是一个矛盾体, 即要求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与传承, 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 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不损害民族特有的资源属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护原有民族文化。二是因地制宜传承文化。政府及相关村干部要去村镇进行实践和考查, 根据地域条件、村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资源分布的差异, 为民族村镇建设确定主题与内涵。
5 结语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是由供给、需求以及相关支持产业组成的复合系统, 而村镇改造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系统性, 因此, 基于乡村旅游的民族村镇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实体更新问题, 还涉及乡村旅游发展的导向、乡土文化的延续、村镇产业的转型等多方面的内容, 是一个多方位的更新过程。本文抓住民族村镇这一热潮,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探讨民族村镇建设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力求通过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不足之处, 努力在以后的工作研究中不断完善。
摘要: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特色村镇建设项目是国家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助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又一重大举措。本文基于对新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机遇的研究, 通过剖析乡村旅游和乡村建设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 指出当前村镇建设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规划不到位、管理不科学、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 进而提出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文化环境等政策路径, 以期为特色村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村镇建设
参考文献
[1] 吴宁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5 (5) .
[2] 蒋焕州,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对策及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 (4) .
[3] 覃德清.中国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02-09
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主题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为例02-09
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发展路径研究——以黔东南为例02-09
可持续发展下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探索02-09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02-09
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02-09
关于杭州外桐坞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02-09
电子商务制约因素02-09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02-09
志愿精神纵横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