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判别 新鲜感 身心 留守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 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 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 摆阔气, 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 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 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不遵守规章制度, 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 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 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 他们要么忙于农活和家务对孩子学习无暇顾及, 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没有能力给予辅导。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 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 留守儿童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调查显示, 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 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 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 成天上课时无精打采,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心理发展不健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 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 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 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 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 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 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 不愿与别人交流, 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 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护人因为年长或经济困难而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权, 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进入农村市场也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其次, 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 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甚至成为受各类违法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在全国, 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报端。再次, 留守儿童自身由于行为失控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政府方面:首先,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 实现农民向本地城镇转移。同时进一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为他们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其次, 改革城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拆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城之间合理流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不用再留守, 其教育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 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要调整课程设置, 增设心理课程, 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 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 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构建学校监护网。

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 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 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 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学习和行为习惯缺失, 轻者出现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逃学、打架等问题, 重者会厌世自闭、社会逆反、违纪犯法。因此, 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 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 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 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 群策群力。因此, 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 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 在亲情上关爱, 在生活上关心, 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 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 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 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摘要: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 并且需要由其他亲人或监护人照顾的未成年对象, 其教育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心理发展不健全, 学习成绩不良,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演绎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圆满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 2008 (17) .

[2] 朱斯坤.留守儿童之痛[J].中国报道, 2006 (10)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如何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