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关键词: 先天性 结肠 发育 肠道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精选九篇)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1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1~2011年因腹胀, 粪便排出缓慢, 呕吐拟诊先天性巨结肠收住院76例, 58例行手术治疗, 1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男58, 女18例, 平均年龄3.3个月, 年龄19 d~2岁。随诊3~5年, 患儿发育良好。1病例2年后出现肠梗阻。

1.1 病因与病理生理

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肠壁肌间和黏膜下神经内缺乏神经节细胞。在形态学上可分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除形成巨结肠外, 其他病理生理变化有排便反射消失等, 根据病变肠管痉挛段的长度, 可分为:①常见型 (约占84%) , ②短段型 (约占10%) , ③长段型 (约占4%) , ④全结肠型 (约占2%) [2]。

1.2 临床表现

1.2.1 胎粪排出延缓, 顽固性便秘和腹胀。本病患儿生后48 h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 可于生后2~3 d出现低位肠梗阻, 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 3~7 d以至于1~2周排便一次, 严重者发展成不灌肠不排便, 痉挛段愈长, 出现便秘时间愈早, 愈严重, 腹胀逐渐加重, 腹壁紧张发亮, 可见静脉扩张, 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膈肌上升引起呼吸困难。

1.2.2 呕吐, 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是由于功能性肠梗阻, 加上长期腹胀, 便秘使患儿食欲下降, 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致发育迟缓、消瘦, 贫血或有低蛋白症水肿。

1.2.3 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 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多量粪便, 可排出恶嗅气体及大便。

1.3 辅助检查

1.3.1 X线检查一般可以确定诊断, ①腹部立位平片, ②钡剂灌肠检查, 其诊断率90%左右。

1.3.2 直肠指检, 肛门测压检查。

1.3.3 直肠黏膜活检HE染色判断神经节细胞的有无。

1.3.4 直肠肌层活检。

1.4 诊断

典型的出生后排便延迟, 以后顽固性便秘和逐渐加重的腹胀, 诊断并不困难, 但新生儿期病变近端代偿性扩张和肥厚不明显, 不易确诊, 直肠检查有空虚感, 退出有大量粪便气体排出。

1.5 治疗

1.5.1 非手术治疗:

目的在于缓解腹胀, 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本组18例行非手术治疗, 给予扩肛、盐水灌肠、补充营养及水电解质和必要的抗生素, 效果良好。后转手术。

1.5.2 手术治疗:

对诊断明确, 能耐受手术的患儿行手术治疗, 本组58例手术治疗, 切除狭窄的病变肠段和明显扩张肥厚的近端结肠, 以达到正常排便的功能。

2讨论

凡新生儿生后胎粪排出延迟或不排胎粪, 伴有腹胀、呕吐应考虑本病。婴幼儿有长期便秘史和腹胀等体征者即应进行特殊检查。确诊后应进行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先天性巨结肠许多并发症发生在生后2个月内, 故要特别重视此期间的治疗及护理。

保守治疗及护理①口服缓泻剂、润滑剂, 帮助排便;②小儿护理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肌, 诱发排便;③护理灌肠:肛管插入深度要超过狭窄段, 1次/d注入生理盐水, 揉腹后使灌肠水与粪水排出, 反复数次, 逐渐使积存的粪便排出。

手术治疗包括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凡合并小肠结肠炎不能控制者、合并有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不能耐受根治术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腹胀明显影响呼吸者, 均应及时行结肠造瘘术。现多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 认为体重在3kg以上, 一般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多数患者预后满意, 经过较短时间的恢复, 可以正常进奶, 腹胀消失, 能够自主排便, 体重增长, 生长发育可达正常同龄儿水平;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术后齿线上吻合口狭窄、直肠黏膜脱垂、间断及反复的肠炎、排便障碍等, 严重的并发症有术后腹腔盆腔出血、肌鞘内感染、拖出肠管盆腔内扭转等;部分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慢, 术后容易便频、便稀, 完全恢复至少需要1~2月。较少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甚至反复出现肠炎合并腹胀等, 需对症相应措施处理, 必要时住院治疗。精心的护理在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提高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护理方案。方法 对我院76例先天性巨结肠鉴别诊断及手术护理治疗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76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中, 65%并发症发生在生后2个月内, 应早期进行根治手术, 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及部分扩张肠管。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对诊断肯定, 并能耐受手术的患儿应及早手术,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时治疗护理,手术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1995:502-503.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2

【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清洁洗肠术的疗效。有效的术前肠道准备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重要环结,使手术过程中术区视野暴露良好,术中无粪水流出,降低了手术无菌区污染的机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儿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清洁洗肠术;护理体会

Congenital huge colon sweep a nursing of wash the bowel Shu to realize(attach 42)

Chen Zeling Zeng Fanying Chen He He Lin Kang Luhua

【Abstract】Purpose:The observation congenital huge colon sweep curative effect of wash the bowel Shu.Valid of before the Shu bowel way preparation is congenital the huge colon cure for good Shu of importance wreath knot, make the Shu area in the surgical operation process visual field expose good, in the Shu have no muck water current, lowered surgical operation have no the germ area opportunity of pollution.Method:To 2005 January to 2009 June child surgery in my hospital accept to cure of 42 congenital the huge colon suffer from the clinical data of son to carry on a review analysis.Result:40 clinical effect which suffer from son to all acquire a satisfaction.

【Key words】Congenital huge colon;Sweep to wash bowel Shu;Nursing realize

1.临床资料

我院小儿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行先天性巨结肠清洁洗肠术的患儿4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在1天-5岁,判断洗肠效果的标准为每次洗肠后腹胀减轻、腹围减少情况,手术中视野好,术中无粪水漏出,且术中证实扩张肠管明显回缩。40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后术中确认灌肠效果满意,2例洗肠效果不满意者术后证实均为长段型巨结肠。

2.护理体会

2.1 合适的肛管:根据患儿的年龄、疾病因素选择合适的肛管型号,肛管材质一般选择硅胶型肛管,头部为单孔,再加上肛管头端近侧2~3个侧孔的肛管灌肠效果较单头孔的更好,洗肠更彻底。

2.2 灌肠液准备:选用0.9%生理盐水,灌肠液的温度一般为38~41度,每次灌入50~100ml,记录出入量,排出量应稍多或相等。通过42例患儿洗肠效果的观察,以100~200ml/kg计算灌肠的液体量达不到完全清洁肠道的效果,我们以灌出液为无粪便的清澈液体的量为标准(一般灌洗液约2000~6000ml)。对较大的患儿,由于粪便较多,灌肠前可注入10~20ml消毒石蜡油,以软化大便并刺激排便。

2.3 灌肠时间:一般为7~14天,对进食母乳的婴儿灌肠时间为7~10天,添加辅食的幼儿灌肠时间一般为10~14天。灌肠期间婴儿为正常母乳喂养,对幼儿嘱半流或流质饮食。

2.4 灌肠体位:一般采取截石位。

2.5 肛管插入的深度适宜,每次插入前用消毒石蜡油润滑肛管,减少肠壁粘膜损伤,依据X线钡灌肠造影片了解病变范围,肠管走向,在此基础上加2~3cm来确定肛管插入方向和深度,在插管过程中肛管通过狭窄段到达扩张段时有突破感。洗肠过程中不断调节肛管插入的深度和位置,使灌肠更彻底。

2.6 灌肠过程中助手用手顺时针轻揉患儿腹部,并向盆腔方向轻轻挤压,促进肠蠕动,同时促进扩张段远端的粪便下移外排。

2.7 灌肠过程中随时观察患儿的反应情况及灌出液的颜色、性状、量。冬天灌肠时注意给患儿保暖,以防受凉。

2.8 操作人员动作轻柔,患儿肛门紧缩时停止插入,待肛门肌松弛时再行插入,以减小肛管与肠粘膜之间的摩擦,减少肠粘膜损伤及防止肠穿孔。

3.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清洁洗肠术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重要术前准备,也是关系到手术是否顺利的关键措施,灌肠时只有将肛管通过狭窄部位进入移行扩张段后,停留其处反复灌洗,排出肠管内的气体及粪便,促使扩张肠管回缩,保证单纯经肛改良Soave手术顺利进行。对2例洗肠效果不满意情况分析,该2例均为先天性巨结肠长段型,狭窄段长度超过肛管长度,肛管无法通过狭窄段肠管到达扩张段,灌洗液进入扩张段后回流不畅,扩张段肠管内粪便及气体无法顺利排出,肠管回缩不良。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谭国华.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5.

[2] 汪小毛.1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2008,27,1045-1047国际护理学杂志.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1月本科共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5例。其中男11例, 女4例。最大的7岁, 最小的6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16 d。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较小, 其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多, 多数患儿家长对先天性巨结肠缺乏认识。因此, 术前多与家长沟通, 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以解除其心理压力, 增强对患儿疾病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使患儿早日康复。

2.1.2 改善营养状况

鼓励家长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无渣饮食, 提高机体抵抗力, 利于肠道准备。

2.1.3 肠道准备

术前肠道准备对治疗该疾病很重要, 目的是排出积粪, 缓解腹胀, 使肠道清洁, 减少手术时肠道污染。入院后立即给予灌肠, 1~2次/d, 持续4~7 d直至粪便排尽为止。术前每日用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次[2], 温度一般在38~41℃为宜, 插入深度15~20 cm, 插管动作要轻柔, 按肠型走向缓慢插入, 如遇阻力退出, 改变体位和方向边插边灌入灌肠液, 使肠管扩张, 易于插入。准确记录灌灌入量和排出量, 使出入量基本相等, 或出量稍多于入量。灌肠时应观察患儿面色、心率、呼吸及回流液的颜色, 如回流液中带有血性液体, 立即停止灌肠, 防止肠穿孔。术前3 d口服肠道抗生素, 术前1 d晚及术晨清洁灌肠至排出液无粪汁方可。术前禁食12 h, 禁水4 h, 术晨置胃管。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手术结束返回病房, 未完全清醒时,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清醒后且生命体征平稳后, 改为半坐卧位, 以利于患者呼吸, 减轻切口张力, 减轻疼痛, 有利于引流。

2.2.2 病情观察

手术结束后返回加强病房, 给予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 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指脉氧,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3 管道护理

胃管、腹腔引流管均应固定妥善, 勿扭曲、受压、打折, 定时挤压保持通畅, 翻身及下床活动时防止管道脱出, 引流袋要低于引流口, 防止逆行感染, 每周按无菌技术操作要求更换引流袋两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胃管待术后肠蠕动恢复, 肛门排气后拔除。腹腔引流管于术后5~7 d引流液变少, 颜色变淡, 即可拔除。术后常规放置适当直径的肛管, 一是起到扩肛作用;二是保证排气及分泌物排出通畅, 避免腹胀, 促进吻合口愈合;术后平卧时, 两腿分开略外展, 臀部略抬高, 以免肛管与床面摩擦早脱, 术后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 便后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术后第3天后拔出肛管。同时训练定时大便, 建立排便反射。

2.2.4 营养支持

肠蠕动未恢复前应给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患儿小, 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缓慢匀速输入。肠蠕动恢复后, 给予全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饮食、普食, 应少量多餐, 进食过程中应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 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2.2.5 皮肤护理

加强肛周皮肤护理, 保持肛门及会阴周围清洁, 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肛周, 尽量用无菌纱布蘸干, 而不应擦干, 可防止皮肤破损而造成感染。部分患儿术后因为解除肠梗阻, 早期大便中会出现较多肠液, 术后控便能力较差, 会出现腐蚀肛周皮肤的可能, 此时应用氧化锌软膏涂抹于肛周皮肤, 防止破溃。如若早期大便刺激肛周皮肤发红, 可涂红霉素药膏, 2~3次/d。

2.2.6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吻合口瘘:术后应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 如发现引流液浑浊, 且有粪臭味, 应立即告知主管医师,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并加强胃肠外营养。吻合口狭窄:如术后仍有腹胀, 并且无排气、排便, 可能与病变肠段切除不彻底, 或吻合口狭窄有关。术后2周开始扩肛1次/d, 15 min/次, 每日扩肛时间固定, 每次扩肛后嘱患儿家属抱其去准备排大便, 促使形成条件反射, 训练排便习惯, 改善排便功能, 坚持3~6个月。

2.3 健康教育

患儿出院后, 保持患儿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以免早期大便次数多时引起肛周炎症, 如若出现肛周皮肤发红, 可涂红霉素药膏, 2~3次/d;指导其不挑食, 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营养丰富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按时排便习惯;遵医嘱定期复诊, 以便进一步指导。

3 小结

通过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护理, 深切体会到护士一定要做好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各项护理, 确保各项措施到位, 同时重视患儿排便功能的锻炼和健康教育, 就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澍.现代儿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514-516, 204-219.

宝宝不排胎便 警惕先天巨结肠 篇4

丁丁2个多月大了,最让妈妈头疼的是他的排便问题,刚出生的时候,丁丁没有像其他小婴儿那样,一两天就开始排胎便了,直到第四天他才开始拉了一点点“粑粑”,之后也是好几天没拉,小肚子鼓得像个小圆球似的,妈妈只能隔几天用开塞露帮他通一次便。而这也影响了丁丁的胃口,让长得比同龄宝宝都要落后一些了。实在没辙了,妈妈只好把他带去医院,结果发现,丁丁的便秘问题,其实是因为他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医生说,丁丁有一段肠子的神经节细胞发育不全或缺失了,当大便时,这段肠子因不敏感而不蠕动,结果使得粪便不能往下推进,都堆积在那了,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这段病变的肠段,以恢复正常肠蠕动来恢复正常排便。

小宝宝通常会在出生后十个小时内首次排出粪便,即胎便,一般胎便在2~3天可以排干净,但也有一些小宝宝,他们出生两三天了都还没见到有第一次“粑粑”出来或仅拉出了少许。之后也是好几天甚至一两周才排便一次。家长一开始以为孩子只是便秘,也没有太在意,直到孩子好些天拉不出大便,肚子鼓得像个小圆球似的时,才到医院求助,结果发现孩子并不是普通的便秘,而是先天性巨结肠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是由于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无法往下推进而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道先天发育畸形,多见于新生儿,据有报道,其发生率为1/2000~1/5000。

一旦确诊是巨结肠时,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肠段,以恢复正常肠蠕动来恢复排便,否则,则会使得病变肠段以上正常的肠管继续扩张,最终导致原来本可以保留的正常肠管,最后也因手术延迟而不得不切除掉,而且孩子长期腹胀厉害时,也会影响其食欲,胃口差了,吃进去的东西少了,最后也会影响其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导致小儿发育迟缓、消瘦。

看到这,可能有些家长就慌了,便秘可是小儿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啊,孩子“粑粑”拉不出来时,怎么才能及早发现是巨结肠引起的便秘而不是普通的便秘呢?

一般来说,如果小宝宝在出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或出生后有顽固性便秘,3-7天甚至一两周才排便一次,严重的甚至不灌肠就无法自主排便,体检可见腹胀如蛙腹,腹部可触及质硬粪块,那么,爸爸妈妈就该要提高警惕了,需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通过直肠指诊、钡剂灌肠造影和直肠粘膜病理活检等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能。当然,爸爸妈妈们也不必因为孩子两三天没拉“粑粑”就紧张得不得了,有些孩子,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孩子,有时也会两三天不解大便,但如果孩子吃奶好,腹部不胀,大便性状无异常,则不必过分担心。

总之,家长在遇到孩子排便困难的问题时,既不要大意,也无需过分恐慌,爸爸妈妈需要做的是:除了需要留意孩子的排便频率,也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其他情况:如出生后第一次排便的情况,大便的性状如何,是否伴有腹胀、呕吐、胃纳差等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尽可能详细地提供给医生作为参考,一旦确诊时,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专家简介:

乐盛麟,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胎儿期胆总管囊肿、腹腔肿瘤、巨结肠的微创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5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患儿

患有先天性巨结肠 (HD) 的患儿表现出肠胃功能异常, 该病属于消化道畸形, 除了存在排便障碍以外, 还会存在呕吐、腹胀等身体不适, 多数患儿同时伴有反复便秘现象[1]。临床治疗中一直选择Soave术, 为了简化操作、提高预后、减少并发症, 临床医师在医疗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对此术式进行改良, 我院2008年4月~2010年4月经灌肠检查等方法诊断出18例HD患儿, 治疗方案均为实施改良Soave术, 现作如下效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4月~2010年4月经灌肠检查等方法诊断出18例HD患儿, 无早产儿, 女3例, 男15例, 均龄4.3个月 (0.3~13个月) , 体重均值5.7kg (2.9~7.4kg) 。入院表现:100% (18/18) 排便障碍, 83.3% (15/18) 呕吐, 94.4% (17/18) 腹胀, 88.9% (16/18) 反复便秘。病症分类:66.7% (12/18) 普通型, 22.2% (4/18) 短段型, 11.1% (2/18) 长段型。

1.2 方法

先作常规切口, 位置选择在左腹直肌, 对结肠进行详细检查, 观察其长度、宽度是否超出正常范围, 以对其进行病症类型分析, 选择预切除位置及长度, 对保留下来的肠断进行充分游离, 确保松驰度能够满足吻合要求, 从而避免出现系膜等现象。然后将腹膜剪开, 具体为与乙状结肠系膜相连接的位置, 行常规结扎, 将相应的血管切断。向直肠粘膜中灌注0.9%氯化钠溶液至下层, 溶液流经长度为3cm, 起始位置选择为腹膜反折沿。在行壁浆肌层切开操作时注意应使用环型方式, 并实施常规剥离, 为保证效果使用的工具为电刀及剥离子, 程度应控制在齿线 (后壁) 及与其相距30mm处 (前壁) , 对粘膜层进行游离直至呈椭圆型钝性断开, 注意边缘应为不整齐状态且后侧较短, 标记好术中需切除的部位, 为了减少肌鞘内壁上的分泌物需要对其进行功能抑制性处理, 使用高浓度乙醇 (95%) 局部擦拭。接下来转移站位至会阴部, 选用常规方法使肛门扩张, 做切口于后壁齿线, 大小在圆周的50%以下, 一般需超过40%, 解除外括约肌障碍, 在肌层做切口 (横行) , 范围不超过5~13mm, 对其进行牵拉以充分剥离, 使用的工具为电刀及剥离子, 同时将肌层切开并向上延伸, 直至肌条不再相连, 注意止血。从肛门处将结肠近端向外拉, 在维持其松驰度的情况下进行标记位置切除, 同时给予打结周定及缝合, 使用的为可吸收线。常规闭合腹部, 在肛管上涂抹凡士林, 再使用纱布缠裹, 至少需要留置72h。

2 结果

无死亡患儿, 肠管切除长度、手术用时及出血量的统计均值分别为32.7cm、2.6h、22ml;术后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梗阻、排便异常等症状, 出现并发症的比例为22.2% (4/18) , 5.6% (1/18) 切口感染, 16.7% (3/18) 肠炎。

3 讨论

3.1 传统Soave术的缺点

Soave术在临床应用的时间较长 (从1963年开始[2]) , 由于传统术式中并未进行充分的肠粘膜剥离, 所以粘液量较大, 再加上无夹层可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 如感染等[3]。传统术式中对保留肠管的选择标准使一侧肠壁处于双层, 易导致内括约胫病变;由于病变位置有部分残留所以复发的可能性加大。同时由于术中选择为平面吻合操作, 所以出现狭窄的几率较大, 操作中由于种种可能出现勉强吻合现象而导致肛门回缩[4]。

3.2 改良Soave术的应用优势

在保留传统术式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不但使术中加强了盆腔神经的保护, 简化操作, 避免引发排尿、排便异常[5], 缩短恢复用时, 还能降低出现腹腔感染的几率, 避免出现吻合瘘。同时由于术中切开了后壁所以降低了因双层肠壁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操作时改变吻合口形状, 使出现狭窄的几率减小[3]。本文术后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梗阻、排便异常等症状, 出现并发症的比例为22.2% (4/18) , 说明针对HD患儿实施改良Soave术能降低手术治疗风险, 减少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加快恢复。

参考文献

[1]王国斌, 牛彦锋, 卢晓明, 等.腹腔镜辅助改良Swenson’s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11 (5) :15-16.

[2]郑珊, 肖现民, 刘成明.经肛门Soavel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 22 (5) :267.

[3]王计辰, 刘岩, 王玉红, 等.改良Soave术与传统Duhamel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0 (6) :600-601.

[4]Albanese CT, Jennings RW, Smith B, et a1.Perineal one-stage pullthrough for Hirsch sprung’s disease[J].J Pediatr Surg, 2009, 34 (3) :377-380.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32例, 男22例, 女10例, 年龄35 d~3.5岁, 平均年龄1.2岁。临床表现:患儿多数具有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腹胀、疼痛、呕吐, 部分患儿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钡灌肠提示乙状结肠以上扩张等。本组均行经肛巨结肠根治术。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因患儿年龄小, 生活依赖性大, 忍受能力差, 家长比较焦虑。医务人员要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 及时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 向其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使家长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合理喂养、皮肤护理, 使其参与到患儿的护理过程中, 消除她们的顾虑, 提高围手术期依从性[2]。

对待6个月以上患儿, 护士要多接触, 给以母亲般的呵护, 以取得患儿的信赖。同时护士应与患儿家长多讲解沟通, 取得患儿家长对各种医疗护理措施的积极配合。护士应让家长详细了解手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介绍整个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 教会其预防并发症的基本措施, 尽量取得家长合作[3]。

1.2.2 肠道准备

清洁洗肠是先天性巨结肠有效缓解症状的重要治疗措施, 也是肠道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只有充分的清洗肠道, 才能最大程度的缓解梗阻症状, 恢复肠壁张力, 排出积便, 减轻肠管扩张水肿, 防止粪便污染手术野。灌洗过程中应注意患儿面部神色、腹部情况, 对于严重哭闹, 甚至出现口唇缺氧患儿, 必须立即停止操作, 报告值班医生, 预防肠穿孔、出血、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组最长灌肠时间为14 d, 最短5 d, 平均10 d。

1.2.3 常用的灌肠液

(1) 生理盐水:为等渗液, 适用于反复大量的清洁洗肠, 禁忌用非等渗液体, 预防由此导致的水中毒及脱水。 (2) 3∶2∶1液或适用于大便干结者, 甚至形成粪石者, 以软化大便结块, 使之顺利排出, 对于粪便较多较硬者, 应用石蜡油肛门灌注, 适当配合腹部由上到下顺势加压, 沿左侧结肠下推, 促进粪便排出。但不可用力过大, 需要有经验高年资护士完成, 预防结肠破裂

1.2.4 灌肠液的液体量及温度

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重选择不同的用量。一般灌洗量新生儿20~30 ml/次, 儿童50~200 ml/次, 分数次注人, 反复进行。灌肠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 禁止一次灌入大量液体, 总量控制在100 ml/ (kg·d) 左右。

1.2.5 结肠灌洗的次数

根据患儿结肠内粪便积聚的量和粪便硬度, 适当决定灌洗次数。对于普通患儿, 1~2次/d, 连续1~2周, 直到粪便彻底清除, 肠道梗阻逐渐解除。对于严重者, 在保证液体量的同时可以少量多次灌洗, 预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手术者, 要求术前晚及术晨增加灌洗1~2次, 最后一次排尽大便 (反复揉腹) 。

1.2.6 灌肠注意事项

结肠灌洗时首先注意保暖, 不宜过度暴露, 预防受凉感冒和肺炎发生, 一旦肺部感染, 则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观察灌肠反应:患儿由于接受肠道灌洗, 增加了肠道压力, 患儿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如哭闹等, 要观察患儿的表情、面部颜色、口唇变化及脉搏的强弱等。如操作正确, 回流通畅, 患儿可不哭闹或少哭闹, 且腹胀改善;反之, 哭闹加剧, 腹胀加重。要注意灌肠时肠内压力, 若压力过高, 灌肠液的量应由少到多依次增加, 1次灌注量不可过多。注意观察灌洗液的颜色和出入的量是否对等, 洗出液应等于或多于灌洗液。如果洗出液少于灌入液, 必须立即停止灌注, 查找原因, 及时了解有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肠灌洗后应严密观察有无呕吐、腹痛、发热、昏迷等症状发生。

1.2.7 饮食与营养支持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食欲缺乏、肠道消化吸收不良, 甚至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营养不良等, 不同年龄段提供适当饮食, 原则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吸收、低纤维等食物, 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 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术前2 d进食全流质, 术前1 d禁食, 补液。

1.3 术后护理

1.3.1 体位

全身麻醉苏醒前患儿应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因呕吐导致误吸, 甚至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床头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材, 确保及时处理应急事件。

1.3.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密切注意体温、心率、血压的变化。观察尿量、皮肤颜色和温度, 注意补液量和速度。加强对术后患儿的意识观察:患儿苏醒时易兴奋、哭闹。而麻醉较深者则处于不清醒状态, 护士应注意防止患儿坠床、误吸等。注意氧疗, 根据患儿痰液情况, 适当配合氧疗驱动雾化, 及时排出痰液, 预防肺部感染。

1.3.3 管道护理

手术后常规保留胃管、尿管、引流管、肛管及各种动静脉置管, 必须将引流管妥善固定, 检查有无牵拉、扭曲、滑脱, 必须将其进行床头交接班, 做到责任分明。加强各种引流管护理, 并记录引流量和性质, 定时挤压引流管, 确保引流通畅, 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师报告并协同处理。注意尿管护理, 预防尿道感染。

1.3.4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2~3 d, 以后给予流质饮食,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腹胀情况。

1.3.5 肛门护理

注意观察肛管引流情况。术后患儿因肛门异物疼痛不适, 多有哭闹, 应给予适当止痛或转移注意力, 缓解患儿疼痛。巨结肠切除后, 由于肠道缩短, 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刺激肛周皮肤易糜烂, 肛门护理很重要。患儿排便后, 及时给予温生理盐水棉球清洁肛周, 同时用0.25%的碘伏棉球擦拭, 干燥后涂抹氧化锌软膏。

1.3.6 巨结肠术后易导致肛门狭窄, 术后2周起常规扩肛治疗。

1次/d, 3 min/次。教会家属扩肛的方法, 向家属讲明术后扩肛的重要性, 让家属体会手指通过吻合口的感觉, 坚持扩肛半年左右, 直至排便正常, 以防肛门狭窄。扩肛期间注意观察患儿面色、有无腹痛, 如有发生应立即停止扩肛, 及时就诊。对患儿进行排便训练, 尽早恢复正常排便。

1.4 出院宣教

注意饮食卫生, 合理补充营养。一般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 多食鱼类和水果, 对于较小患儿, 最好母乳喂养, 适时添加主食和各种微量元素, 增强患儿免疫力。养成良好饮食与排便习惯, 术后定期复查。

2 结果

本组32例患儿, 均1期愈合, 无并发症。

3 小结

综上所述, 经肛巨结肠根治术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雪莹, 韩枫, 胡晓云.156例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 (1) :89-90.

[2]洪利芬, 林爱玲.健康教育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1) :90.

[3]陈海清, 罗京艺, 刘桂芹, 等.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37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2) :70-71.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根治术,围术期,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肠道畸形疾病, 病例机制主要是由于结肠或直肠远端的肠管不断的发生痉挛致使患儿近端的结肠淤滞大量的粪便, 导致淤积部位的肠管扩张和肥厚[1]。由于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所以确诊后应及时采取手术予以治疗, 否则对患儿成长极其不利。经腹会阴手术操作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 临床资料表明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时间长、操作方式复杂、患儿创伤较大以及并发症多的局限性, 而目前临床中多采用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该手术方法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2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均采取肛巨结肠切除术予以治疗, 经围术期悉心护理患儿预后良好, 分析总结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男12例, 女8例, 年龄在1~7岁, 平均2岁7个月, 病程30d~3年, 平均1年。术前经各项检查确认为先天性巨结肠。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因为大多数患儿是初次进行手术治疗, 对手术难免有一种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多加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 加强和患儿的沟通, 缓解其紧张情绪, 明确护理对治疗的重要性和意义, 并告知患者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和措施, 让患儿真正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治疗[2]。尤其对于偏小年龄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采取给患儿讲故事和做游戏的方法来增加接触来取得患者的信任。肛巨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 家属对此方法了解极少, 难免会顾虑较多, 思想压力较大, 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说明此方法的优势并介绍以前的成功病例来增加其信心, 打消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1.2.1. 2 术前准备

患儿术前3d饮食均只能进全流质食物, 术前8h进行禁食, 术前患儿应进行全身洗浴, 四肢和腹部的皮肤必须干净清洁, 术前放置尿管来防止术后患儿引发尿潴留以及医护人员术中误伤膀胱;尿管和胃管术后必须留置来帮助患儿胃肠减压。根据患儿腹胀程度, 术前每日用50m 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进行回流灌肠, 灌入量一次不宜过大, 儿童每次灌入量在50~100 m L, 新生儿在20~30m L, 温度在38~40℃为佳。在灌洗的时候护理人员实时监控患者的脉搏速度、呼吸情况、面色是否红润及排出液的颜色等。若有异常情况产生则应马上灌肠暂停。在灌洗过程中要注意患儿的保暖来防止患儿发生感冒。在术前晚上对患儿进行灌肠清洗肠道, 直至无粪汁排除为止。

1.2.2 术后护理

1.2.2. 1 基础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 头偏一侧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误吸;持续监护生命体征24h, 每半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 指标趋于平稳后调整为每小时测量1次[3]。

1.2.2. 2 引流管护理

术后要做好患儿尿管、胃管、肛管和静脉插管的护理工作, 患儿会因为手术疼痛和饥饿等原因乱动不安, 故护理人员要把各种管道安全固定在床边, 保证引流管的畅通性和安全性, 同时必须仔细监护各种引流液的流量、颜色和性状等, 准确记录引流量并引流袋要保证更换及时。在患儿术后的第3天若减压后胃肠吸引出物量少且为白色, 肠命银恢复则可做拔出胃管处理。

1.2.2. 3 扩肛治疗

开始对患儿进行扩肛在术后10~12d, 每次操作时间为15min;每日1次在术后第1个月内, 可改为每2日操作1次在术后第2个月内, 可改为每3日操作1次在术后第3个月内, 从第4个月起可每周方进行1次, 直到患儿的吻合口变的柔软和平整, 排便通畅并成形。

1.2.2. 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术后要对以下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 (1) 预防患儿小肠结肠炎发生:小肠结肠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巨结肠常见症、并发症, 应用扩肛器持续进行坚持扩肛可以有效的预防, 开始选择最小号的扩肛器, 逐渐加大到大号的扩肛器, 同时扩肛的时候要涂抹适量的润滑油来减少阻力。次日任然开始最小号直至大号的顺序, 增大见到有微量出血为止。 (2) 预防患儿吻合口狭窄发生:因为手术操作位置为肛门部, 故在手术2周后必须进行对患儿扩肛可避免术后吻合口造成狭窄。 (3) 预防患儿会阴部切口感染发生:由于手术操作位置为会阴部, 所有术后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局部护理来预防感染发生, 可给以适量的抗生素。患儿去卧位, 将患儿的两侧臀部打开, 充分暴露肛门后进行细致的消毒、清洁 (用0.02%呋喃西林棉球擦拭, 同时应用烤灯来干燥会阴部) , 合理有效的预防患儿感染。

1.2.2. 5 营养支持

在术后1~2d内要对患儿进行禁食, 在此期间24h内适量的输入患儿的合理所需液体量, 根据患儿的排尿情况调整输入量, 保持平衡, 可以适量给以患儿脂肪乳, 一旦恢复了正常的肠蠕动可以让患儿适量饮水, 同时监控是否有腹胀症状出现, 未出现腹胀的情况下可给以母乳, 直至慢慢恢复流食、半流食、软食直至恢复全食为止。

1.2.2. 6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前, 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辅导患儿家长熟练操作喂养要点, 不得暴饮暴食, 尽量的少量多餐, 术后两周让患儿家长掌握并对患儿进行扩肛, 每次操作10min, 每日1次, 连续扩肛3~6个月的时间, 直至患儿的吻合口柔软并且趋于平整方可停止, 护理人员细心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并掌握具体的扩肛措施, 保证通畅无阻的正常排便, 同时要加强患儿卫生饮食, 防止患儿出现腹泻现象, 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给患儿洗澡或擦浴, 及时温水清洗清洁患儿的肛门周围, 避免出现肛周炎, 及时排便并对大便的形状实时观察留意[4]。

2 结果

2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无手术并发症。随访2个月~1年无便秘、大便失禁, 排便2次/d~5次/d。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肠道畸形疾病, 该手术方法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围术期护理 (特别是术前肠道准备)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正, 王慧贞.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97-825.

[2]焦砀.经肛门根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 (2) :196-197.

[3]崔琦.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oave手术的配合[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2) :42-43.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8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护理干预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此类患儿是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所致, 严重威胁到患儿健康和发育。手术治疗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 手术治疗目的是让患儿能够自主排便[1,2]。在此手术的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本文观察护理干预对此类患儿手术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4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均经体格检查、生化或仪器检查而确诊, 为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病例, 上述患儿家属同意对患儿实施手术, 且同意参与本实验, 将所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1.4岁, 最大年龄4.9岁, 最小年龄4个月, 对照组患儿20例, 男1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1.5岁, 最大年龄5.1岁, 最小年龄4.5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儿实施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的常规护理干预 (健康宣教、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患儿给予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 (1) 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 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情绪, 观察患儿恐惧等心理, 护理过程中, 对患儿讲故事、陪着患儿做游戏, 分散其注意力, 和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获得家属信任和配合。 (2) 做好小儿皮肤护理干预, 及时对污染的皮肤进行清洁, 保持卫生。嘱咐患儿及其家属做好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要观察患儿术前一般情况。 (3)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整齐, 根据小儿好动特点, 布置一些玩具等, 利于患儿家属在围手术期陪护患儿。围手术期, 要预防小儿感冒, 否则会影响到手术进行和术后恢复。 (4) 术后护理中, 要观察患儿排气排便时间和大便情况, 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临床医生, 注意患儿术后的营养和睡眠, 术后要预防感染发生, 保持肛门周围干燥, 利于伤口愈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 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可否正常排便;观察两组患儿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中, 术后共19例患儿恢复较好, 能够自主排便, 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中, 术后共18例患儿恢复较好, 能够自主排便, 临床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患儿术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 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6例, 发生率为30.0%,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是局部肠段先天畸形, 局部肠段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近端结肠发生了代偿性的扩张, 从而形成了先天性巨结肠, 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手术治疗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 手术治疗的围手术前的护理干预是必要。在此手术的围手术, 要通过心理干预, 消除患儿恐惧, 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配合治疗程度;护理干预中, 要保持病房温馨、安静, 让患儿感觉到在家一样。通过对术后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 及时上报医生, 做出正确处理。术后通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利于患儿术后恢复[3,4]。

综上所述, 对照组虽然治疗效果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说明围手术前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效果, 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雪莹, 韩枫, 胡晓云.156例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01 (1) :89-90.

[2]张美霞.经肛门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6 (3) :2472-2473.

[3]刘秋娥, 张煜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护理体会.中国医药科学, 2011, 09 (2) :143-144.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体会 篇9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直肠黏膜剥脱并斜形吻合术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式很多, 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有Swenson、Duhamel、Soave、Rehbein4种术式。远期随访结果表明, 无论施行哪种术式, 术后长期污粪或便秘复发等并发症均较多见[1]。1996年8月至2007年8月, 我们采用直肠黏膜剥脱并斜形吻合术治疗巨结肠病儿43例, 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43例, 男31例, 女12例;年龄8个月~6岁, 平均1.3岁。病变范围常见型35例, 短段型5例, 长段型3例。本组43例分别于直肠黏膜剥脱并斜形吻合术后9~13d (平均12d) 出院, 无手术死亡。

2.2手术方法

常规做好肠道准备, 术前30min静推氨苄青霉素100mg/kg体重, 插尿管, 经左下腹旁正中切口, 进入腹腔后, 确认正常结肠部位作缝线标记。在直肠上段 (耻骨上缘平面) , 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1:1 0 0 0 0 0) 于肌层下, 环形切开肌层, 剥离直肠黏膜, 将直肠黏膜剥离到距齿状线:前壁5.0cm, 后壁0cm, 侧壁2.5cm左右, 使其呈前高后低状围绕直肠纵轴。把直肠肌鞘在后纵线上切开至齿状线上2cm左右, 结扎分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 游离结肠脾区, 以使正常结肠在无张力下可拖至肛门外为度。再转至会阴部操作, 强力扩肛, 经肛放入卵圆钳, 将结肠呈套叠式拖出肛门外。切开直肠黏膜鞘, 继续拖出粗大结肠至缝线标记的正常结肠为止, 切除剥离段直肠黏膜及多余粗大结肠, 保留的直肠黏膜近端与结肠断端间断缝合。检查无出血或漏针后, 将肠管送回盆腔, 油纱条塞肛结束会阴操作。经腹腔作降结肠与直肠肌鞘缝合固定, 修复结肠系膜, 逐层关腹。术后24h拔除肛门内油纱。

1.3 随访结果

本组病儿无术中及术后死亡, 无结肠回缩、直肠鞘内感染、黏膜脱出等近期并发症。多数病儿术后近期排便次数较多, 3~5次/d, 但随着时间延长, 大便次数逐渐减少, 大便由稀变稠, 一般术后3个月接近正常。本组随访15d~5年37例, 无1例大便失禁及污粪, 排便1~2次/d, 肛门指诊吻合口平坦无狭窄。3例患者术后经常发生便秘, 后经内括约肌切断治愈;此3例均为前期手术的患者, 未在后纵线齿状线上方切开直肠肌鞘。

2 讨论

2.1 本术式的理论依据

根据文献报道, Soave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大便失禁为17.6%、污粪15.7%、便秘10.4%、吻合口狭窄23.8%[2]。这一术式的远期效果尚不能完全令人满意。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直肠肌鞘、内括约肌、直肠排便反射区等处理不当有关。

Nichdls等曾对Soave术后肛门有漏液的患者进行观察, 发现其肛管静息压明显降低, 但在自动收缩时压力上升。肛管静息压来自内括约肌张力, 而收缩压是外括约肌作用的结果。这说明该手术影响内括约肌的功能, 不影响外括约肌。相反, 内括约肌保留过多可导致便秘复发及内括约肌症候群。我们改变原Soave术在齿状线上同一水平面上吻合的方法, 使吻合呈一斜面, 这样减少了内括约肌多处损伤的可能性, 并在后纵线齿状线上方切开2cm左右, 破坏部分内括约肌, 既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内括约肌, 以充分保证其排便控制能力, 又解除了痉挛狭窄, 消除了引起功能降肠梗阻的原因, 从而降低了污粪及便秘的发生率。

众所周知, 排便是一种较复杂的生理反射, 直肠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生部位, 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本术式保留直肠前壁排便反射区, 使术后大便通畅。据报道, 只有保留至少5cm与肛管相连的直肠, 才能有正常排便功能[3]。故我们在术中保留直肠前壁5cm, 使其有一正常排便反射区。但保留直肠过长, 可增加吻合时的困难。

2.2 术中的体会

为防止术后便秘, 除切断部分内括约肌外, 对正常结肠的判断亦相当重要。判断标准为结肠无肥厚、水肿, 有规则的蠕动。不要认为有蠕动的扩张段结肠可部分保留。过去曾认为扩张段是一种代偿性结肠, 无病理改变。近几年病理研究认为, 扩张段有继发性病理改变, 由于炎症及毒素使神经节变性直至萎缩, 使蠕动减慢或消失。同时注意吻合口处的血运及张力, 避免产生继发性巨结肠。在后纵线切开直肠肌鞘及部分内括约肌, 既要彻底解除直肠肌鞘所致痉挛狭窄, 又不能切的过深, 避免外括约肌损伤及血肿产生。会阴部操作时, 要强力扩肛, 有利于手术操作, 同时拉长内括约肌纤维, 避免术后长期扩肛。

2.3 本术式的优点

(1) 结肠由直肠肌鞘内拖出, 不易发生吻合口泄漏, 对神经血管损伤少, 术后不影响性功能和排尿功能。 (2) 直肠结肠端端斜形吻合, 术后不留盲袋和闸门;不产生瘢痕狭窄, 避免了长时间扩肛。 (3) 本术式不需二期手术, 术后不需要任何夹具, 减少了术后护理。 (4) 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内括约肌, 同时也解除了由同人括约肌痉挛所引起的综合征。保留了直肠前壁排便反射区, 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Holschneider AM.Hirschsprungs’disease.New York:Hippokrates verlag Stuttgart thiemestratton inc, 1994:230-259.

[2]童尔昌, 季海萍主编.小儿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304-3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非先天因素 下一篇:先天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