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探究 自主 学生 学习

1 什么是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以“我会学”为核心目标, 其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引导, 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 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 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是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 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 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 从而增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 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也就是以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模式载体, 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 通过问题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 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 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 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 造就自己的语文思维。

2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

1)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为人师者的主要任务被凝炼地概括成了这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换句话说, 这六个字影响、指导了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 如此一来, 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于是课堂成为了老师表演的地方。但实践证明, 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出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人。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品质, 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建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1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能克服困难探索学科的奥秘;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负担, 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 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自主探究。同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 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 造成“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 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为自主探究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自主探究的兴趣不应只是起点, 而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以此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2 创建情景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 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 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 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有一定的情趣,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 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 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而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从课题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

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 为此, 语文阅读教学中, 以“思”为核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 也是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2 根据课文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 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

3.2.3 抓住“关键点”, 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 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 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

3.3 平等对话

所谓对话,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投入的相互交谈。语文课堂中的“对话”, 则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 师生凭借教材, 均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谈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 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

而平等对话的实质就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了不断地让学生对教材有新鲜感, 教师应树立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导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观念转变, 运用多种方法, 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 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让学生发现教材的疑点。“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 在探究教材中,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让学生探究教材的特点。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 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 所以, 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自主探究, 平等对话, 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尊重每个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更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让学生乐意参与到教学中来, 更加主动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 我们应给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建筑工程焊接工艺措施质量控制要点内容分析 下一篇:“交流模式”下中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