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文化定义(精选三篇)
企业安全文化定义 篇1
探讨、分析成立时间不到二十年, 处于成长状态的中国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主要对报业集团企业文化进行界定, 并分析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概念
要给报业集团文化下定义, 首先必须了解企业文化的定义。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 理论界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 大致可以将这些观点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美国学者科特和赫斯克特持此种观点。他们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 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威廉·大内认为, 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 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观念和物质的多重结合体。迪尔和肯尼迪认为, 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还有人认为, 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 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 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三是认为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 表现为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特征的行为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 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四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氛围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 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五是认为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 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 (1)
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编写的《2006-202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综合与统一。狭义的企业文化, 通常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 即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企业价值观、理念、愿景、精神、道德、习惯、风尚等的综合与统一。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 主要是指后者而言。 (2)
考察上述各种定义, 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文化定义存有共同的要素:第一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第二为核心价值观的沟通和呈现机制, 无论是行为规范、氛围、外在的行为方式以及广义文化中的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都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沟通和呈现。因此, 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文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它对于公司内部的人拥有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3) , 核心理念的沟通呈现机制是指核心价值观借以传播并实现沟通的文化沟通网络和呈现机制, 包括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
本文对企业文化作这样的界定, 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首先, 该定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企业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无论怎样定义, 其核心要素是确定的。该定义既包含了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定义的要点, 又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定义形式, 列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便于从这几个要素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分析,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所包含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方面考察报业集团企业文化, 可以对报业集团企业文化作一全面、综合的考察, 得出可靠的结论。因此该定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 该定义偏重于文化的软性特质, 有利于分析企业刚性制度与软性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定义有很多, 而且存在一种泛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的趋势。但在本质上, 文化仍属于精神范畴, 呈现出软性特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既不同于硬性的物质生产资料, 也有别于刚性的规章制度。后两者可以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质, 企业文化也为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 物质生产资料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文化保证。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有一个强势的企业文化作为保证, 公司的各项制度、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可以被借鉴、仿效, 但公司的企业文化却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因此, 该定义有利于厘清报业集团企业文化与其规章制度、企业战略以及其他刚性制度方面的关系。
第三, 这一定义更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和要求。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行为, 理想的传播追求沟通和共享, 也只有达成沟通和共享的传播行为才是致效的传播。该定义包含了核心理念及其传播共享的要素, 意味着企业文化的传播不仅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 更重要的是通过英雄人物、文化网络以及礼仪和仪式等非制度化的传播形式达到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分享。这是一种更人性的传播, 也是成功的企业文化所体现出的特质。因此, 从传播的角度看, 该定义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当前我国报业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报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报业要在竞争中取胜, 占领制高点, 必须建设强企业文化, 事实上中国报业集团的佼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是符合强文化特质的。因此, 所谓报业集团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中国报业集团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呈现的文化特质。
报业集团企业文化要素分析
报业集团企业文化要素的分析, 是分析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的文化要素。具体包含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所包含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
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它对于公司内部的人拥有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4) 。价值观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 而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组织的基本理念和信仰, 是“世代相传的不朽思想” (5)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信念和主张, 也不仅是几个高层管理者的约定和共识, 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对员工而言, 核心价值观界定了“成功”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 并建立了组织内部的成就标准。核心价值观不能与特定的文化或作业方法混为一谈, 也不能为了财务利益或短期权益而放弃核心价值观。无论外围的行为和活动怎样变化, 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如一, “甚至使我们受到惩罚, 我们依然如此” (6) 。这样才能够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 仍然保持一种很强的公司身份认同, 才能引领企业不断发展, 实现企业愿景。
报业集团作为“企业”, 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应有之义, 而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也必然是报业集团文化的核心。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传播与共享是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重要任务。事实上, 中外发展良好的报业集团都有一套为其员工认同、信奉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南方报业集团以“传播中华文化、承载民族记忆”为理想, 立志成为一家跨媒体的大型国际文化传媒集团, 下属子报《南方日报》的“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周末》的“深入成就深度”、《南方都市报》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新闻创造价值”等分别体现了各个子报的核心价值观。又如日本《读卖新闻》的“读卖信条”:倡导有责任感的自由;在尊重个人尊严和基本人权的基础上, 追求人性主义的目标。立足国际主义, 为日本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通过真实公正的报道和有勇气肯担当的言论来回报读者的信赖。 (7) 再如《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珍妮特·鲁宾逊曾说:“阿道夫先生的理念今天仍然有效, 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创造、采集以及发布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和娱乐资讯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最高质量与最公正的新闻就是我们声誉的基础, 同时也是我们满足公众期望和获得政府信任的途径。” (8) 由此可以看出, 核心价值观对于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英雄人物。所谓英雄人物即体现企业文化, 并为员工提供有形榜样的人。如果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 那么英雄人物就是“这些价值观的人性化体现和组织力量的集中缩影” (9) , 成功的企业不乏英雄人物。按照迪尔和肯尼迪的归纳, 英雄具有以下影响:使成功有可能性, 也有人情味;提供榜样;对外作为公司的象征;留住企业的独特魅力;树立绩效标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英雄人物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可供其他员工效仿的行为, 更提供了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 一座值得攀登、超越的山峰, 这对知识分子聚集,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报界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报业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其企业文化必须提供英雄人物生存的土壤, 鼓励英雄人物的出现, 通过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带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共享。成功的报纸从不乏英雄的身影, 比如南方报业集团的沈颢、刘洲伟、陈朝华, 丁旺主持《中华工商时报》时期的胡舒立、方向明、水皮, 《体坛周报》的瞿优远, 等等。成功的报业需要不断涌现的英雄, 也只有英雄人物辈出的报业集团才是成功的报业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说, 南方报业集团应是中国最为成功的报业集团之一, 因此南方报业校园招聘引起的轰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礼仪和仪式。礼仪和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一些系统化和程序化的惯例。 (10) 按照迪尔和肯尼迪的解释, 礼仪即日常行为表现, 它向员工表明他们期望的行为方式是什么;仪式即盛大的典礼, 仪式可以生动而有力地提供公司支持与赞赏的范例。礼仪和仪式范围很广, 渗透到公司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 从录用到解聘, 再到提供报酬、会议形式、书写规范、谈话方式、奖赏仪式、游戏、庆典, 甚至工作本身也是仪式。礼仪和仪式的关键作用就在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将公司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每一位员工, 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沟通 (不是传播) , 让员工认同企业的做事风格, 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业界和学界通常认为确立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 就可以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行。国内研究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相关著述也多没有明确将礼仪和仪式纳入考察的范围, 报业集团自身也没有明确地将礼仪和仪式上升到构成集团企业文化要素的高度来对待。然而考察成功的报业集团, 我们仍可以发现礼仪和仪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以南方报业集团为例, 南方报业的招聘录用机制体现了其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的文化理念, 为员工内部流动提供的“良性自由流动空间”又彰显了南方报业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追求人才流动的“泉涌效应”的人才观背后体现了以“包容、理性、创新、激情”为特质的“南方文化”。
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是指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的传播网络, 它有别于企业内部正式的组织传播网络, 它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发挥作用。文化网络是组织内部强有力的“沟通”工具, 不仅传播着企业的信念和价值观, 而且能够解释制度信息的真正含义。迪尔和肯尼迪认为说书人、牧师、小道消息传播者、谍报人员、耳边私语者和非正式团体构成了企业的文化网络, 发挥着传播、修饰和强化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以实现价值观的真正“沟通”。迪尔、肯尼迪的文化网络的参照意义不在于说书人、牧师、谍报人员等文化网络的构成成分, 而在于文化网络通过人际传播形式以及非正式的组织传播形式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沟通作用。对习惯于通过“刚性”的组织形式传播企业价值观的中国企业来说, 探索如何通过“软性”的、更为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传播企业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这也正是迪尔、肯尼迪关于文化网络的研究意义所在。
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特殊“企业”, 一方面因为其“事业性质”决定了企业文化传播更偏重于“刚性”的组织传播形式, 另一方面则因为报业集团作为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观的知识分子聚集的“企业”, 建立“软性”的文化网络传播形式显然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事实上, 但凡运用了一些“软性”传播方式的报业集团, 其价值观也能够被广泛地认同。比如《纽约时报》内部采用了一种报社内称之为“交通规则”的高级管理模式。这些规则包括对报纸和对工作环境的态度, 具体有:“待人诚实, 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 “宽容大度, 接受差异”, “敢于冒险, 勇于创新, 意识到失败偶尔出现”, “信息即力量, 需要大家分享”, “保持看待问题的多视角并要有幽默感”和“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极其神圣的新闻事业”。 (11) 在南方报业集团内部, 工作时间里从社长到集团其他领导的办公室的门永远是敞开的, 每一个普通的员工都可以推门而入, 员工找领导交谈从不会被拒绝, 能解决的为其解决, 不能解决的耐心解释。在编辑部里, 一个普通的采编人员有权利和报社的中高层领导针对办报平等地交换看法, 这在拥有6000名员工的南方报业集团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总体来看, 中国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文化网络的因素还没有被足够重视。
结语
文章认为报业集团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报业集团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呈现的文化特质。通过对报业集团企业文化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所包含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的分析, 可以得出报业集团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结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要素,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 包含核心价值观以及属于沟通呈现机制的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等要素;认为报业集团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报业集团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及其沟通呈现机制方面呈现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文化网络
注释
1 刘光明:《企业文化》第3版,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版, 第8页。
2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2006-2020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3页。
3 (4) (6) 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美]著, 真如译:《基业长青》,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年版, 第253页, 第253页, 第83页。
4 (5) 特伦斯·E·迪尔、艾伦·A·肯尼迪[美]著, 孙健敏、黄小勇、李原译:《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3页。
5 (7) 崔保国:《走进日本大报》,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04页。
6 (8) (11) 马克·唐盖特[英], 许怡勤等译:《国际传媒巨擘品牌成长实录》,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版, 第86页, 第93页。
企业文化定义 篇2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清华大学张德教授把企业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1769-1901年),最大的特点是人治,靠“一把手”的强势领导来管理企业;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1901-1980年),最大的特点是法治,靠制度来管理企业;
第三阶段是文化管理阶段(1981至今),最大的特点就是文治,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方面。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均有优秀的文化,500强的评委也总结出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韦尔奇认为,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企业靠人才和文化取胜。这一点,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张德教授感到,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今年已有十几家企业上门来咨询有关企业文化的问题,而去年企业关心的还是业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定义--丢 篇3
有位学者在北非旅游途中,先后遇到三位砸石头的人,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漫不经心的回答说:“我在砸石头。”第二个人很认真的说:“我在工作,砸石头赚钱。”第三个人则非常虔诚的说:“我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教堂。”这三个人虽然在做同样的事情,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是什么原因导致干同样工作的人却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呢?原因在于他们不同的经历和处境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差异。而价值观正是我们讨论的文化的精髓。
“企业文化”一词子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吸收、消化和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煤炭、化工行业,还是旅游、咨询行业„„都在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但究竟企业文化是什么,大致存在着两种看法。
第一种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企业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仅仅包括组织的思想、意识、习惯、感情领域。例如,“Corporate Culture”(中文本名《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的两位作者,美国学者特伦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组织的文化应该有别于组织的制度,他包括四个要素,即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及作用分别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者;典礼及仪式是传输和强化企业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网络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
第二种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或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部分,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既包括非物质文化又包括物质文化。例如,企业中人员构成状况、生产资料状况、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成果特色、工厂的厂容厂貌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