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措施

关键词: 侵犯 倾向 个性化 心理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危机

(一) 侵犯倾向明显增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侵犯动机是个人有意伤害他人, 以使自己活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 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 侵犯倾向和侵犯行为均有所增加。与此同时, 互联网时代下, 多数网民处于去个性化状态, 可以在网络上匿名肆意发布言论, 侮辱谩骂他人;在血腥、暴力信息的煽动和影响下, 极易转化为身体侵害, 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 错误消费观念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从目前大学生现实情况来看, “95”后大学生尚未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 大多数大学生处于“月光”状态。而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 在虚荣、攀比等心理因素影响下不计后果的激进消费, 在家长提供的生活费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诸如“裸条贷”等不合理贷款方式获取资金。多数参与使用网络贷款的大学生因无经济来源, 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在被电话威胁、告知家人朋友催逼还贷、公布隐私照片、视频等追债压力下, 产生了抑郁、狂躁、精神分裂等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三) 过渡追逐“网红”现象

“网红”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急速发展得态势, 部分网络主播一夜暴富。王思聪一分钟内给某网络主播发七万元微信红包:某网络主播一小时内狂赚数十万元;某游戏主持年薪高达一亿等消息层出不穷。同时, 一些异形直播形式利用人们猎奇心理吸引观众, 例如直播吃玻璃、吃灯泡等, 更有甚者利用低俗、淫秽、色情、表演吸引关注, 获取暴利。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分析

(一) 对于周围环境的改变心理准备不足

进入大学时代, 大学生身处陌生的环境中, 摆脱家长的束缚, 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需要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重建。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后半期, 很容易盲目的用成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但是心理尚未成熟, 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这一时间段内, 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很大, 具体表现为:情绪多变, 自控能力弱, 心情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产生极端行为冲动等。这种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放大, 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 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方便快捷的微信、微博平台等网上交友形式, 往往容易忽略现实校园生活, 对新环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旦遇到问题, 网络上无法提供及时的帮助, 而现实生活中却缺乏倾诉对象, 此时便容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现象。

(二) 信息爆炸时代, 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学生在大学之前接触校园以外环境的机会并不多。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悉心照料下完成高中学业, 进入大学后, 对信息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大数据、信息爆炸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海洋。由于缺乏对相应信息的监管, 大量谣言、虚假信息甚至暴力、恐怖、反动信息充斥网络, 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新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 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缺乏及时引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青年期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期, 大学生周围环境及“网红”等现象对其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认为成功存在捷径, 社会允许不劳而获。此时, 大学生一方面远离父母, 另一方面无法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产生, 从而不能和老师及时交流。周围同学及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小团体 (例如红包群、微商群) 等为个体错误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营养。此种条件下形成的错误价值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的根源之一。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应对策略

(一) “坚守主阵地, 开辟新战场”

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 课堂培养一直是大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高校教师及相关人员应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原理, 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巧妙的将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传递给学生。

在坚守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开辟网络“新战场”, 要求老师注意学生微信朋友圈、微博消息、QQ动态等,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情况。同时经常向学生推送有价值信息的、适合大学生的正能量信息, 对“网红”、网贷等热点现象和话题进行全面解读, 帮助学生甄别信息, 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二) “疏堵结合, 疏为主, 堵为辅”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新问题及网络现象, 采取以“疏”为主, 即:对已经形成心理障碍的学生, 学校心理老师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为学生普及性心理、虚荣等相关知识及处理办法。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正视相关心理现象:对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网络新现象及时解读, 从根源消除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同时以“堵”为辅, 即:学校相关部门对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监管。屏蔽色情、暴力等低俗网络信息,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三) 提高重视程度, 及时引导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相关人员应提高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的重视程度, 结合“网贷”等问题举办相关知识讲座, 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 “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生活观念, 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问题不容忽视, 唯有提高重视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摘要:近几年来, 因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不当而导致一些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 已成为各高校目前工作重点之一。有鉴于此,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一系列干预措施, 希望能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泰宁.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 (2) .

[2] 曲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J].时代农机, 2017, 44 (6) :209-209.

[3] 胡玉翠, 许晓梅.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心理危机干预视域分析[J].中国市场, 2016 (33) :283-28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分红大会员工代表发言稿 下一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