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 精英 独立 学院 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 独立学院更应该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立足现实, 不断尝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一、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为前提的主导意识

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是紧密相连, 互为支撑, 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一级学科, 下设六个二级学科,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2015年7月27日,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教社科[2015]2号) , 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 凝炼学科方向, 汇聚学科队伍, 扩大学科影响,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 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 相关学科为补充, 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可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有效支撑和实践来源。二者区别主要集中在于类别不同, 前者是学科体系, 后者是课程体系, 因类别不同, 建设的内容自然而然不同, 前者主要着力于“研究理论”, 后者主要着力于“教学实践”, 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二者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当中。

2016年12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 独立学院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为前提的主导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立“以施教者为核心、以受教者为根本”的运行模式

大学主要有两种人, 一种“好老师”, 一种“好学生”, 建立“以施教者 (老师) 为核心、以受教者 (学生) 为根本”的运行模式才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前提。

(一) 以施教者为核心

在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依托母体相关学院的兼职师资人员, 一种是通过自身招聘签约的相关专业师资人员, 从数量和质量上对比, 前者是主体, 后者是补充。这就导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兼职施教者照猫画虎母体模式, 也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依据受教者的特点授课,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 施教者授之乏味, 受教者学之困惑。与此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自身招聘的相关专业施教者, 也因为学院精简效能、一人多岗的管理模式, 存在资龄学识尚浅、兼职工作量过多, 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中, 从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 只有建立了以施教者为核心的教学中心地位, 才能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

(二) 以受教者为根本

当前独立学院的受教者大多是“95”后, 他们中大部分的人家庭条件优越, 自我意识较强,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思想上积极乐观, 盲目跟从, 判断是非能力较弱, 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对理论内容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缺乏认知和学习兴趣, 大道理的灌输又使其觉得脱离实际, 萌生厌烦情绪, 故而, 坚持以受教者为根本的教学中心地位, 才能有利于调动施教者积极性, 从而形成二者的良心互动。

为此, 施教者要转变思维观念, 包容性的接受教者的特点, 因材施教, 不仅做受教者的良师益友, 更要成为受教者的领路人和见证者;受教者本人也要“珍惜韶华, 潜心读书, 敏于求知。”在大好的时代形势下, 勤思好学, 苦练基本功, 立德树人, 修身平天下;学院层级更是要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形成的良性互动, 做好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和技术等软硬件条件的支撑。

三、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

各项切合实际的配套制度的有效建立和贯彻执行, 是加强独立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保障, 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的准则, 一旦制定应该遵照执行, 并一以贯之。

(一) 建立各项保障制度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各学校要独立设置直属于学校、与学校其他二级院 (系) 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 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统一管理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可同时做俄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单位, 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学历和职称, 不得兼任其他二级院 (系) 的主要负责人。”这一规定明确了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健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首要保障, 要想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领导必须切实履行担当职责, 依据实际通盘考虑, 建立健全有效联动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更好的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

同时, 师资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否有效的核心所在, 独立学院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要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需要建设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职称结构, 依托母体资源实现“以老带新, 专职担当、互惠互利”的师资队伍保障制度。

(二) 建立各项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发展的软件因素, 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模式的特殊性, 办学之初往往在薪酬、奖励、进修、晋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 在没有编制保障的前提下, 容易出现人员流动大, 工作交接频繁, 政令难以贯彻执行的尴尬局面。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打破藩篱不断完善薪酬、奖励制度;完善进修、晋升制度;完善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制度,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全院人员的活力, 才能促进学院的整体提升发展。

(三) 建立各项约束制度

人员聘用是独立学院管理人员的重要方式, 一纸聘书不仅明确了学院和聘用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更是双方主体责任的重要体现。因聘用人员较多, 流动性较大, 加大了独立学院管理的难度, 影响了教学和日常工作, 这就急需建立相应约束制度予以兜底保障。

如加快建立督导检查、督查制度;建立健全学生教评、同行打分、学院综合考察的评价制度;建立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建立工作职责划分和责任认定制度;建立续聘、解聘制度等等一系列的约束制度, 更好的做好聘用人员的优胜劣汰, 优中选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深入研究, 常抓不懈。独立学院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实践中,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到学院整体的发展规划、甚至是发展前途的高度, 才能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跨世纪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生事物,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 独立学院要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为前提的主导意识, 建立“以施教者为核心、以受教者为根本”的运行模式, 健全以“保障制度为依托、激励机制促发展、约束制度兜底线”的配套制度,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 夯实学院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独立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思想[J].理论教育导刊, 2006 (6) :53-58.

[2] 苏百义, 周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及其核心问题思考[J].前沿, 2007 (10) :10-13.

[3] 涂刚鹏.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及教学实现[J].学理论, 2015 (9) :220-235.

[4] 李敏敏.论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提升[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2016 (2) :115-118.

[5] 常精彩.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 (11) :53-5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下一篇: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