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关键词: 污染 环境 职业 管理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通用9篇)

篇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1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我项目经理部将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联合协作,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空气粉尘及噪音污染,对一些对易引起职业健康安全工种加强控制,严格控制水土流失,扎扎实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1)成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配备一定数量的环保、劳保设施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环保和劳保知识,共同搞好环保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

2)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对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各种渠道严格控制。3)配足适合本工种作业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正确使用。

4)聘请环保专家现场指导,与当地环保部门签订联合开展环保工作协议。

1.2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1)水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对树木、植被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施工中的环保重点。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内、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持原状;砍除树木和其它经济植物时,事先征得所有者和业主的同意,严禁超范围砍伐。

(2)施工完毕后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采取措施进行复耕。(3)营造良好环境。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经常进行卫生清理,同时在生活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

(4)及早施工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水土

流失。

(5)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彻底清理,并按设计要求采用植被覆盖或其它处理措施。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生活污水按设计分别采用生化设施或化粪池处理。

(2)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造成河流和水源污染。

(3)来自生活区、办公区和施工区的污水,严格净化处理,并经检验符合环保标准后,再排入水中。

(4)靠近生活水源的施工,用沟壕或堤坝同生活水源隔开,并避免污染生活水源

(5)冲洗骨料的水或施工废水,经过过滤、沉淀或其它方法处理后再排入河道。

3)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1)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经常洒水防护,尽可能防止灰尘对生产人员和其它人员造成危害及对农作物的污染。

(2)车辆在运料过程中,对易飞扬的物料用彩条布覆盖严密,且装料适中,不超限;车辆轮胎及车外表用水冲洗干净,不污染道路。

(3)对于易松散和易飞扬的储存材料用彩条布覆盖严密,并适当的洒水降尘。尽量减少对当地居民影响和对当地环境的造成污染。

4)固体废弃物

(1)施工营地和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经当地环保部门同

意后,运至指定地点。

(2)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的挖除材料立即运出现场并进行掩埋等处理。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

5)噪声环境

(1)对使用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降低噪音。

(2)机械车辆途经居住场所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

(3)在比较固定的机械设备附近,修建临时隔音屏障,减少噪音传播。(4)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不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

(5)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避免机械过于集中形成噪音叠加

(6)拌合站尽量远离居民区。

(7)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在高噪音区和低噪音区的作业时间,并配备劳保用品。

6)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⑴对白灰消解场地施工作业人员配足长筒胶鞋、手套、防尘口罩等,场地经常洒水降尘,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治疗。

⑵项目部对电焊工配备电焊面罩,手套,工作服、眼镜等,减少其工作对身体的伤害。

⑶摊铺机司机配戴防毒面罩阻止沥青蒸汽对身体的伤害,发放茶叶、绿豆汤、风油精等降温物体,以防止高温中暑。

⑷沥青拌合楼、灰土拌合楼施工人员配戴安全帽、施工手套、防尘口罩等劳保用品,派专职安全员指挥,消除事故隐患,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⑸底基层、基层施工队人员,在施工现场一天24小时供应凉开水,绿豆汤,施工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⑹对从事油库、沥青柴油罐等易燃、易爆的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持证上岗,并对其发放劳保用品和消防设施,确保不发生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安全事故。

⑺财务部保证专项劳动保护资金,以保障劳保物品及时足额发放。

篇2: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第一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目的

目的是保证施工中职业健康安全,通过安全文明施工检查等措施,发现和消除施工中的事故隐患,解决存在的问题。2.施工阶段工作内容和要求 2.1检查分类

2.1.1 定期普遍检查:指定期对安全施工作全面检查。

2.1.2 阶段性检查:指项目开工前检查,重要工序进行前检查,大件吊装和组装前的检查,整套启动前检查,竣工检查等。

2.1.3 专业检查:指对防火防爆、防尘防毒、机械设备、施工用电、文明施工、安全防护设施、习惯性违章等检查。

2.1.4日常巡查:指专职安全监理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按职责进行的检查。2.2 检查内容:

安全检查的主要依据是《电力工程安全检查考核评价表》,主要内容如下:

2.2.1 查项目部:

查是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查是否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查是否把上级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贯彻到基层;查是否定期组织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检查; 2.2.2 查制度:

查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查各种安全管理帐表册卡是否齐全;查是否建立了各级安全施工责任制;查安全生产责任状(书)签

第1页(共6页)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

订及各级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2.2.3 查管理:

查安全目标管理;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交底和贯彻执行;查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查安全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和数量)、安全网络的组织和活动情况;查各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查反违章工作的实施情况。2.2.4 查隐患:

查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查违章违纪;查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的设置;查安全防护用具、工器具是否安全可靠;查现场作业是否做到有明确的指挥和分工,施工人员是否掌握作业中的主要危险点和预防措施;查文明施工情况。2.2.5 查事故处理:

查是否真正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分析、处理、统计、上报。2.3 检查方法

2.3.1安全检查均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本着按规范从严要求、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看、查、问、评的方式深入现场和基层进行检查。2.3.2 在安全检查中,如发现严重威协安全施工的重大隐患时,应令其停止施工,立即整改,并对违章违纪人员进行处罚。2.4 事故隐患的处理

2.4.1对事故隐患,由项目监理部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或由组织检查

第2页(共6页)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 的单位发整改计划或填写《安全施工问题整改通知单》下发整改单位。2.4.2 整改单位在接到整改通知后,要及时定人定事,限期整改,整改完毕后,将整改情况填写《回复单》报送给通知单位。

2.4.3 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要采取确保安全施工的临时措施,并制定限期整改的计划,报通知单位备案。

2.4.4 组织安全检查的单位,必须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建立《安全检查及整改登记台帐》。

2.5 考核:《输变电工程项目安全健康环境管理评价表》 3.安全监理依据

3.1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 国家电网总[2003]407号;

3.2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 国家电网工[2003]168号; 3.3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 DL5009.3-2013; 3.4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试行)》; 3.5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试行)》; 3.6 《宁夏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试行)》; 3.7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章 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环境保护的目标

1.1确保不因施工而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1.2确保不因本工程施工原因导致河流水质下降; 1.3确保施工场地内环境不被破坏,空气不被污染; 1.4减少水资源和电能浪费;

第3页(共6页)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

1.5确保施工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2.要求项目部建立环境保护的措施 2.1正确处理施工及生活垃圾

2.1.1工程现场的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采取绿化措施,绿化草坪和树木严禁随意践踏、挪移或破坏,营造现场绿色生态环境。

2.1.2在工地设置生活箱、生产垃圾堆放点,分类放置各类垃圾。2.1.3垃圾外运时,按照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时间、路线运输,在指定地点堆弃,运输车辆要封闭良好,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落垃圾。2.2减少污水、污油排放

2.2.1节约用水、用电,生产、生活污水、排至指定排水沟,不得随意排放。

2.2.2泥灰浆水需经过沉淀后方可排放。管道系统酸洗废液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2.2.3尽量避免现场机械、车辆维修,特别是换油保养时,废油要彻底回收,严防外溢,造成污染。

2.2.4各种设备注油及滤油中严防油类外溢,并在油箱、滤油机等可能污染地面的地方覆盖一层锯末,上铺塑料布。2.3卫生设施的清洁

2.3.1安排专人对现场厕所进行清理,在夏季定期喷洒防蝇、灭蝇药物,严防疾病传播

2.3.2厕所设置的化粪池必须采取灭蛆措施和土化处理措施,防止污染水源和环境。

第4页(共6页)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

2.4 降低噪音,减少扰民

2.4.1合理安排施工活动,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等降躁措施,减少噪音污染。

2.4.2若有不可避免的噪音产生,则不宜安排在夜间施工。

2.4.3夜间尽量避免噪声作业,严格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停止作业。2.5 减少粉尘污染

2.5.1运输水泥、白灰等细颗粒、粉状材料时,要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沿途遗撒。

2.5.2卸运时,轻拿轻放,以减少扬尘,必要时应采取洒水湿润措施。2.5.3对施工区域的路面应定期定时洒水。2.6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6.1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垃圾等,防止产生有害、有毒气体。

2.6.2施工车辆定期维修保养,减少有害气体排放。2.7 控制有毒有害废弃物

2.7.1对能够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的物资,严格审批发放手续,工作中有剩余的及时返库处理。

2.7.2对于容易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消耗性用品,如:劳保手套、安全帽、干电池、硒鼓等,采取妥善处理。

2.7.3所有油漆作业下部要铺设防护,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保温公司负责回收空油漆桶,集中处理。

第5页(共6页)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措施

2.8 加强化学用品的管理

2.8.1化学用品在价格容许、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优先采购环保材料。

2.8.2妥善保管易燃、易爆或有害危险品,防止在储、运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或泄漏等事故,造成环境污染。

2.8.3对用于探伤、计量等工作中用的放射源加强管理,确保环境不被污染。

篇3: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为实现总公司制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 针对本栋号施工的过程和特点, 特制定其实施方案及控制办法。

1 噪声控制

噪声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 为保证噪声排放量不超标为重点, 达到在任何施工环境中不扰民, 并对操作者无伤害。特制定主要控制噪声的重大环境因素。

1.1 无齿锯噪声控制

目标:确保无齿锯噪声排放量不超标。

指标:低于55dB以下。

控制: (1) 根据工程所在地制定的控制办法, 采用低噪声类无齿锯并搭设隔音棚等, 以达到规定范围内的指标。 (2) 编制作业指导书, 指导书中有控制所用设备及施工方式及方法, 并定期车测控, 避免因防护被意外损坏而造成噪声超标。 (3) 收集并掌握相关方的反应, 对相关方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答复。 (4) 设备使用前要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对机械操作者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掌握机械运行情况, 若发生机械故障需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噪声突然性发生超标。

1.2 电锤噪声控制

目标:确保电锤噪声排放量不超标。

指标:低于55dB以下。

控制: (1) 根椐工程所在地区, 调整控制指标, 选择低噪音型电锤, 设置防音设施。 (2) 编制作业指标书, 指标书中要有控制措施并采用相关的方式及方法, 并对操作者进行培训, 进行技术安全交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噪声超标。 (3) 收集掌握相关的反应, 并对相关方提出承诺。 (4) 加强对设备的定期检查, 围护及维修。

2 节约能源

节约用电是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 合理用电是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工作。此项工作做好不但能够强化企业的管理工作, 又能节约电资源, 并能保护环境资源。

环境目标及指标:节约每一度电, 设专人负责, 严格管理。

控制:编制作业指标书, 指导书中要有控制方法, 管道需布置阀门, 水表位置, 并设有专人负责。

3 污水控制

污水的排放要合理, 重点是排放后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而要做好污水排放的管理工作。

目标:污水排放不超标。

指标:做好污水的处理工作, 不能污染环境, 设专人负责。

控制: (1) 根据工程特点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指导书中要编制对污水的控制办法, 完成时间。 (2) 控制办法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 用水量大小, 采取相应方式及方法。 (3) 用水量大的要充分考虑水的重复利用。 (4) 掌握相关方的反映, 及时解答相关方提出的问题, 并及时将相关方反映, 反馈到分公司生产科。

4 固体废物控制

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管头, 其次是建筑垃圾及建材包装。

目标:施工中废弃管头应堆放有序, 不能发生污染环境的现象。

指标:施工场区, 场区门口处, 场区内道路上无乱扔管头的现象。

篇4: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关键词:管理体系:标准:整合

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宣称建立了“三标一体整合型管理体系”,但由于缺乏在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各个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漏洞百出。相当一部分只是将EMS和OHSMS整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是三个体系文件的合订本。也有的企业以卓越绩效等模式为统领来整合三个标准体系,有的根据三个标准体系的条款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同类项。我国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三标一体的国家标准,必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三个体系标准整合是标准发展的趋势

体系标准整合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降低组织贯标成本,实现不同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而OMS、EMS、OHSMS这三个目前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并纳入第三方认证影响最大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更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三个标准的一体化整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鼓励的管理体系标准设计和建设思想,并贯穿在三个标准制订的过程中。ISO9000:2000的2.11条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战略咨询组(ISO/SAGE)早在起草ISO14000标准之前,就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考虑到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均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分别建立体系,最终还会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效率。因此制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时。应与ISO9000标准保持协调和相似”:而OHSMS18001与ISO14001基本上采取了同样的管理体系思想、方法和结构。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对三个标准整合的研究。2003年以来,欧洲标准化协会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大纲”:英国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日本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及应用”:我国一些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而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还只是对组织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如何将三个体系加以整合。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由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组成的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名称为《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体化实施》(Integrated Use of Managementsvstem Standards)。国内一些贯标实践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经验探讨,如吴庆善(2002)、陈宁娜(2006)等。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标准本身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只是在结构、框架上进行比较、整合,而缺乏从内在机理上加以剖析。这也正是到目前为止没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三标一体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从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整合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也许正是基于在标准制订时对管理标准一体化整合趋势的认识。目前QMS、EMS、OHSMS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1基本思想相同。三个标准制定的基本逻辑思路一致,采用相同的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其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三个标准的内容都体现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管理原则。

2运作模式相同。三个标准都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都采用基于PDCA的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3框架结构相似。三个标准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

三、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三个标准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的整合。整合应考虑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覆盖OMS、EMS、OHSMS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二是在体系结构中,要保持原三种标准要求和运行模式完整性,不因整合而使某个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到破坏和肢解;三是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其他国际标准(如SAS000、清沽生产)之间的协调,留有接口。

1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轴心。标准整合一般应以包含范围广的体系标准为基准。OMS的关注对象是顾客,强调组织对顾客的质量承诺。EMS的关注对象是相关方。但仅强调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承诺。OHSMS的关注对象是员工,强调组织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承诺。尽管三者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我们注意到。如果把顾客的概念拓展,让其具有相关方的含义,则可以包容三个体系标准所关注的对象。因此,三个标准的整合可以以OMS标准为轴心,EMS和OHSMS两个标准向OMS标准靠拢。

实际上,早在1996版ISO14001就指出“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统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2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三个体系标准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0MS管理的对象是产品;EMS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因素;OHSMS管理的对象是危险源。虽然三者不尽相同,但都可看作是各个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需求。因此,三个标准整合可从组织相关方对组织的需求出发,驱动体系各个过程围绕三个标准的要求而展开。以采购过程为例:该过程既需要考虑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又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个体系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控制的要求。对该过程的整合,在确定需求、制订目标、采取措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从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加以考虑。

3以过程管理为框架。三个标准都强调运用过程方法。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也是三个标准整合时可以采用的重要基准。整合后一体化标准的基本过程雏形如图3所示。

在三个标准整合的过程中,立足三个标准关注对象、管理对象,从需求出发,按照“需求——管理方针、目标——管理职责、资源——策划和要求——监视和测量——改进”的思路,充分考虑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涉及相关方的所有期望输出和非期望输出),确定过程的适用程序,并对其影响输出的元素确定监视和测量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全面覆盖三个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三个标准要求在每个过程的有机融合。

篇5: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承诺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诺书是承诺人对要约完全的、单纯的同意,并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承诺书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承诺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xx有限公司:

我单位认识到,自觉保护环境,改进环境行为以及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是每个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和服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实施环境污染预防、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为了加强双方在环境保护、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方面的合作,我单位特作出如下承诺:

1、我单位关注并理解贵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2、我单位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家、地方、行业的有关质量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和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无污染原料并减少包装材料。

3、在为贵公司服务或施工等的活动中,我单位不超标排放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采取预防措施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我单位将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设施杜绝人身事故的发生。

4、我单位将妥善保管危险物品(如有),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储运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或泄漏等事故。

5、我单位在提供运输服务时,保证运输车辆状况良好,车辆排放的废气和噪声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委托运送危险品的车辆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6、我单位提供服务或施工的特种工作人员(如有),经过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制订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7、我单位遵守贵公司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有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操作活动的所有运行程序,遵守贵公司的相关操作或运行控制的文件要求。

8、为了促进双方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行为,接受贵公司的`不定期监督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有关业务来往和现场服务的人员,是否理解贵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2)是否因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受到相关方的投诉;

3)是否因环境污染、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受到环保部门或安全监督部门的处罚。

4)现场服务或施工人员是否接受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5)是否配置了必要的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设施;

6)是否有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的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

7)查看工作现场,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有无安全隐患;

8)同上一次检查相比,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表现是否有明显改变。

我单位如不符合以上要求情况,将接受贵公司的整改意见,对整改不符或拒绝整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和)重大安全事故的,接受贵公司做出的限期整改、停止提供服务(或订货)、经济扣罚等措施。

特此承诺。

单位名称:

单位代表人(签字):

篇6: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人力资源是社会的第一宝贵资源,是企业和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不仅直接地关系到企业、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为提高职工的健康素质,保护职工、群众的健康,不仅是企业、项目的重要责任,也是包括企业和职工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只有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职业健康保障,劳动力资源才可能持续发展,企业和社会也才能实现持续的健康与和谐。项目部特制订了职业健康保护措施。

一、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根据项目部职业健康管理实际,制定了《职业病预防措施管理办法》、《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一、加强职业病预防管理措施

1、粉尘的管理:作业人员要佩戴符合防尘要求的劳保用品,项目部不定期抽查劳保用品的使用情况。

2、噪声的管理: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作业人员,须佩戴耳塞以减轻噪声对身体的危害。

3、防暑降温的管理:高温季节为防止中暑,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段;对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特别是工程施工人员,根据劳动强度的不同分别发放防暑降温药品,防止中暑现象发生。

4、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按照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向员工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并每天对员工正确使用劳保用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落实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5、劳动时间的管理: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员工因为工作需要而进行加班劳 动时,要加强加班期间的工作环境检查,观察员工的工作状态,防止员工过度疲劳,并必须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加班工资。

6、劳动强度管理: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能力安排员工适当的工作岗位,严格控制劳动强度,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证措施,防止发生职业病和安全事故。

7、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二、加强施工现场作业控制

1、在工作场所设置各项警示标识。

2、必须对员工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的教育,使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

3、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取适当预防措施,保证工作现场安全可靠,避免可能危及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风险。

4、在员工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提醒员工正确使用和维护安全防护用品。

5、炊事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后方能上岗。

三、做好员工的健康体检及保护

1、做好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档案。

2、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及特种作业人员(如:油漆工、电焊工、防水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电工等),定期组织进行职业病预防体检。

篇7: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针

EHS Policy

 符合相关的国际、国内、当地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法律法规、EHS要求和其他要求包括客户对产品RoHS 的要求

Always work in compliance with applicable international、domestic、local Occupational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legal code、EHS and other requirement including productrequirement of RoHS from customer. 努力降低我们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自然资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和废弃物的管理。

Promote pollution prevention including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water and natural resources , and ensure all waste is handled and disposed according to regulations

 员工在健康和安全上享有优先权,给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条件、安全的设备、最低危险的材料和培训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our employees have top priority, this is exemplified by providing employees with suitably designed work places、safe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adequate preventive healthcare and training. 从公司高层到每一位员工必须对他的员工和自己的安全、环境承担责任

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matters are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everyone from top management to supervisors to each employee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his employees、his ow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and that of co-workers. 定期对职业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持续改进。

Regularly audit and review EHS、OHSAS18001、ISO14001 management system and train our employees in order to continual improvement

篇8: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一、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概念的界定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HSE MS)是由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针、政策、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五个主要要素和其他一些次级要素构成,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其中HSE方针起着重要和积极作用。构建一个体系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会对提高我国乡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提高我国乡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达到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乡镇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遵循的原则

(一)方针和管理原则

应以SY/T 6283一97标准中所描述的内容为基础,而且要符合OHSMS/EMS标准要求。

(二)结合实际,考虑实用原则

乡镇企业在构建HSE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切实结合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实际情况,加强HSE管理体系各过程的衔接确保HSE的有效运行,并强调公司各单位、部门以及全体员工须正确了解HSE的管理特点,以及保证HSE管理体系的正确实施。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可分成三大模块:

第一,乡镇企业HSEMS计划的建构:HSE方针的确定以及相关目标、管理方案的制定。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识别、法律法规收集。

第二,乡镇企业HSEMS运行体系的建构:教育培训、运行控制、机构及职责、应急措施等。

第三,乡镇企业HSEMS监督机制的建构: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绩效监测与事故监测、纠正措施。

三、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构

(一)乡镇企业HSEMS计划体系的建构

HSEMS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是各基层单位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只有全面了解所有生产过程及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并汇总形成危险源环境因素清单。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应遵循“全部职工识别”的原则,让企业全体员工直接参与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识别的过程当中,以便更明确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所可能面临的危险及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后果,并加以预防和防范。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识别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要求企业职工在整个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更新,应通过各种方法,如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随时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哪些是重要危险源识别因素,并让职工牢记

获取、收集有关的HSEMS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其他要求,主要的作用是为开展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的识别提供依据,同时HSEMS法律法规也是作为制定管理制度的依据,并可衡量HSEMS方针、目标指标以及管理绩效的合理性。从而认识到,HSEMS法律法规辩识结果的动态更新,会引起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识别的变化;危险源环境因素的更新又会引起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动态引起更新。已经辩识或识别出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要注意查找已经具备的、对应的控制措施,如HSE管理制度、程序、规程、技术手段等的具体要求或条款,对已经有控制措施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全体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控制措施中的相关规定,对原有控制条件中的不足之处,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完善。

在危险源辩识、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上,以及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上确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目标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使未实施控制和控制不足的危险源环境因素适时得到合理有效控制。因此,相关的这种保障措施至关重要。为保证用于控制危险源环境因素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相关责任部分应根据目标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的内容包括:完成目标、指标的所有资源配置,手段方法、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时间安排进度表等,各责任部门必须严格按时间进度表完成相关工作,保证进度表的执行力。

(二)乡镇企业HSEMS运行体系的建构

乡镇企业HSEMS运行体系包括现有HSE运行管理制度文件的归类,原有各级HSE机构以及职责,并在此基础上确定HSE体系运行的相关程序;体系运行资源的保障;HSE教育培训的规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范围界定,员工参与管理的途径规定;各级体系文件管理的原则性规定;对重大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的原则性要求,因此,在HSE管理体系运行中,把企业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将组织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常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由于组长是班组织的领头者,因此,重点加强对该组长的培养,制定严格的考核和问责制,通过定期不间断地进行培训教育等方法,增强组长的安全管理技能和责任心、体系意识,通过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使组织这个小群体养成人人都讲安全的习惯,从而在全小组内以至于在整个企业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

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重大风险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配置相关应急预案,做好相应的演习和培训工作,使应急的准备达到最佳状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应对紧急状态要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地进行。要保障救援人员和遇险人员的安全,同时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三)HSEMS监督机制的建构

HSEMS监督体系应包括应急计划和事故管理计划;HSE体系审核以及管理评审;定期的HSE绩效监测与测量;日常HSE监督检查及监测;事故、事件不符合与纠正措施。具体措施如下:应急计划内容包括应急演习、救援、通讯等内容。要求针对某一项目做出相应的应急计划、应急程序流程图等,合理的应急计划可减缓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减少或杜绝事故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在进行新项目时,该项内容至关重要。事故管理包括现场急救,事故的分类、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归档和预防等。事故管理是HSE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摸清事故发生规律,掌握改进措施以预防或减免事故的发生。主要涉及:HSE目标的完成情况监测、相关HSE管理方案的进展落实情况监测、有关控制程序文件的执行及符合情况监测、遵守HSE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监测等方面的绩效。为保证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必须重点对分厂的检查结果进行检查与分析,查漏补缺,注意问题的突出方面,抽查车间、小组同样作为辅助手段,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环节,不留隐患。

实施前,必须对公司领导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人员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科级以上领导培训内容为一贯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与运行,及其在体系运行中所负的责任。其次培训各部门的骨干人员,要让他们明白本部门所负责任,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如何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工作等;第三是培训基层单位干部和技术人员,要让他们明白在实施“HSE MS”中,他们是最关键的操作层,明白如何执行文件中的规定和要求,如何做好HSE记录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和一定深度的培训学习,使公司全体员工对实施“HSE M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审核是保证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查自改,在体系运行基本正常的基础上,须开展审核工作。只有扎扎实实地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审核,才能使建立起来的“HSE MS”真正有效地运转。在此基础上开展管理评审,以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符合性。根据审核和评审结果制定相应考核制度,以行政手段确保初始运行的休系得以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逐步将行政手段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使体系的实施步入良性循环。有效合理的实施措施和监督机制是实现这一体系的保证。

而且,在实施体系过程中强调做到“一定要有记录”。各种原始记录是反映“HSE MS”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没有真实有效的记录,就证明不了体系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在建立体系后,必须对钻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进行规范,建立HSE记录档案,明确每一种HSE记录的编号、填写格式和填写要求等。其次,在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过程中,要让每一个职工清楚各种HSE记录的填写要求,使每一个职工明白真实的HSE记录在生产过程控制中的重要性。再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施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相应真实的记录。

四、结语

我国乡镇工矿企业的工伤事故大都是由于工作上的失误造成的。因此企业要对一切不安全因素进行反省,注重HSEMS的建构和实施。中国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到今天,在诸多方面已实现或逐步改善了生产环境、注重了职工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保工作,也充分认识到要在安全工作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选择实施HSEMS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将对我国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构建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随着HSEMS实施的逐步深入,注重对职工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摘要:乡镇企业依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这两个国家标准, 结合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 可以实现降低企业风险, 保障职工生命健康安全的目标。文章就如何在企业中构建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职业安全环境,体系,乡镇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

[1]汪纪戎.环境安全伞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 2002, (4) .

[2]黄锡生, 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5) .

[3]张建发, 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 2004 (.4) .

[4]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5]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6]王羲.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篇9: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措施

河南省地勘一院2005年已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2008年也开始运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三大体系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的管理素质。笔者在参与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大多数单位在认证的过程中,对认证从满怀热情到拖拉应付,从满怀信任到些许失望,这些凸现了当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实施的“两张皮”现象。

一、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形似而神非。体系文件基本齐备,但在文件编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对编制体系手册的必要性和适宜性认识不足,未认识到手册应有可操作性,并必须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才能指导体系的运转,才能实施的更有效、更方便,因此,造成文件与实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某些环节上不但没有起到指导和规范工作的作用,反而为地勘单位工作增加了负担,各地勘单位都有这样的体会。

2.体系运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控,时抓时停。只在软件上做文章,为应付外审就加班加点补材料,上边不检查就有所放松,体系不能正常运转,并且各环节运转不平衡,只有几个环节运转,实际也很难正常运转,因为各环节之间有互补性。此次监审前各公司突击整理补充材料的环节也可以说就是平时我们体系中没有运转的环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单位还处于被动贯标状态,抓而不紧,有畏难情绪,怕影响“生产任务”,考虑近期行为多于长远发展。

3.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并行。目前从多个贯标地勘单位的经验看,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形式的管理制度并行现象。造成文件并行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贯标初期编制管理体系文件时,对已形成的企业管理制度转换不彻底,出现了新旧文件并存现象;二是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不是以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文件为主,而是不顾现有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以其他形式下发一些新的办法、制度、规定等,导致管理体系文件形同虚设,“两张皮”现象自然就产生了。

4.认证证书成了地勘单位一件华丽的外衣。有章不循,内审走过场,管理评审形式化。管理体系运行领导是重点,而实际中不少企业领导已成为盲点,管理者不被管理,成为局外人,没有形成自我改进创新的机制,管理体系又回到原始人治状态,证书实际上变成了没有真才实学的“假文凭”。

二、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发现问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有深入贯彻、深入学习,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地勘单位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均需要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其一,体系的建立应充分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方法,将其加以规范或转换,不应机械地去照搬标准条款的要求而另设管理名目,确保体系文件更具有适宜性,从而真正起到指导和控制的作用,避免造成管理上的重复,管理上的重复是造成建立管理体系和实施管理体系“两张皮”的根本原因。

其二,确保文件与制度相一致。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提高管理体系运行质量,搞好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体化非常关键。为确保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应专门召开管理评审会议,从最高管理层形成统一意见,所有制度、办法全部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起草、审核、批准、发布、修改,所有业务过程全部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并在管理体系内审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现象,一律开出不符合报告,并限期整改。管理体系文件最大优点,一是可以动态管理;二是可以通过管理体系审核,检查执行落实情况。企业应该改变那种认为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的制度重于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保持管理体系文件的惟一性,排除其他形式文件的干扰,防止“体外循环”,是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其三,确保地勘单位工作目标与体系指标相统一。地勘单位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地勘单位,在未实施一些管理体系前,已经有了一套运行较成熟的目标和指标管理体系,如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特别是绩效考核制度是目前许多国有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管理手段。从制定程序来看,它是经过充分的策划和逐级审批的;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中各个方面的年度目标、指标,当然也包括了质量目标、指标,环境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从绩效测量看,业绩考核制度都有定期的详细测量,如季度考评、年中考评、年末考评等。而目前各单位运行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也要求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目标,如质量目标、环境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要进行分解,对完成情况要定期测量,这与地勘单位已有的业绩考评制度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地勘单位在贯彻标准管理体系时,可以将已有的业绩考评制度加以规范,与心的管理体系文件相衔接,不应再另搞一套,以免造成目标和指标管理上的重复。

其四,应确保管理评审与日常管理相融合。管理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的一项工作。对地勘单位而言,作为队长(或院长)应親自关注这样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和持续改进的力度。但现在很多地勘单位搞管理评审几乎完全为了满足标准的要求,对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发挥的作用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管理评审没有和单位日常的管理结合。地勘单位作为特殊的企业,其流动作业时间广,工作点多面广,为保证体系能正常的运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单位总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一些高层会议,如:党政联席会、队长(院长)办公会、生产经营会等。在这些会议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单位的发展方向、年度计划、市场开拓、设备改造、技术进步、质量安全改进、组织机构变化、人事调整及人才引进等,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是管理评审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果平时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也就基本达到了管理评审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管理评审和单位日常管理的一体化,可将这些高层会议加以规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评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五,应确保持续改进应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结合。持续改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地勘单位也不例外。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持续改进工作,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管理,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一个不开展持续改进的企业是不可能生存的。内部持续改进涉及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名员工。大到单位的战略规划、技术改造计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小到每项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包含了持续改进的内容。因此,对持续改进工作企业应在管理体系文件中做出层层规定,明确部门持续改进的职责、规范、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程序,规定改进措施实施效果的测量方法等。另外,作为国有地勘单位,多年来一直开展的QC小组活动,可以作为持续改进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持续改进工作的全员参与。

其六,应加强加强对地勘单位职工全员贯标意识的培训。将贯标意识的提高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地勘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大家积极投入到体系的运行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安全健康环境管理制度 下一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