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分类:爱国诗

关键词: 瑰宝 小学 古诗 教学

小学古诗分类:爱国诗(精选5篇)

篇1:小学古诗分类:爱国诗

小学古诗分类:爱国诗: 0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宋•林升 0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宋•陆游 03、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0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0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0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篇2:小学古诗分类:爱国诗

送别诗: 01、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02、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唐•王维 0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0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0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 0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0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0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篇3:小学古诗分类:爱国诗

一、借用插图, 感受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和文字一样, 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 这是课文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基本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 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对象的清晰、鲜明、生动、有趣, 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 容易巩固,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性。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图画,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在古诗教学时, 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

如《锄禾》这首古诗, 描绘了烈日当空的正午, 农民弯腰低头在田里辛勤劳作, 那一滴滴晶莹滚烫的汗珠, 滴洒在灼热的土地上。理解古诗内容, 大部分学生会有一定困难。如“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中的前半句学生很难理解 , 因为按我们现在的表述方式应是“日当午锄禾”。但是借助插图, 便一目了然, 因为画者选取了最能突出农民生产的艰辛, 又最能唤起读者同感的一个典型场景。画面简单, 寥寥数笔, 但形象直观。学生单从插画就能体会到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再读读诗句, 自然理解诗意, 诗歌描写的意境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

二、咀嚼语言, 体会意境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谈道:“诗的语言的咀嚼, 是诗歌教学中的着力处。然而咀嚼诗句又不是孤立进行的, 诗的语言要与体会诗的意境糅合。所以教学时, 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 人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 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 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准确、鲜明、生动。”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描写了春天花枝繁茂、彩蝶飞舞、黄莺高歌的动人景象。教学时, 便可抓住“满”、“低”、“留连”和“自在”这四个词品悟、赏析, 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首句中的“满”字, 生动展示了小径上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 次句“千朵万朵”就是“满”字的具体表现。一个“低”字, 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花多、花大、花重的信息, 描绘了一幅花枝不堪重负、柔弱低垂的动人画面。“留连”一词写出了彩蝶游戏花间、蹁跹花丛、眷恋不去的感人场面, 暗示了花的芬芳鲜妍。“自在”更把枝头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黄莺一串动听悦耳的歌声, 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带给诗人的是怎样无法言表的惊喜。“自在”不仅是娇莺无拘无束的状态的客观写照, 而且是娇莺婉转啼鸣的姿态的传神描绘。在咀嚼文字中, 学生融进了诗歌的意境, 彩蝶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 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 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清晰再现、历历在目, 使人如临其境、如赏其景、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的视听上的无穷美感。

三、感知形象, 品悟意境

古诗的意境能引起人的美感, 首先就是诗中生动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各种物象加以艺术加工, 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集中了现实中美的精髓。这些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或诉诸视觉, 或诉诸听觉, 带给我们一种无尽的美感。在古诗中, 对形象的刻画描绘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由此可见, 在诗歌教学中要细细感受诗歌的形象魅力, 品悟诗歌的深远意境。

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 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 随物赋情, 敷色设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表达了诗人自叹身世、孤独飘零之感。诗人借蓬草、归雁自喻, “出汉塞”往异国他乡的凄凉情味甚为浓厚, 失意落寞的情绪尤为强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四个意象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这些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映衬, 用有形表无形, 正是意境美的凸显, 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教学中, 先紧扣“大漠”、“孤烟”这两个意象, 引导学生踏着诗人的足迹走进无边无垠的沙漠, 那“茫茫荒漠, 了无生气;辽阔苍穹, 黄沙蔽日;一缕孤烟, 冲天而起。”的雄奇意境宛若在眼前。接着抓住“长河”、“落日”这两个意象, 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视线俯瞰蜿蜒东去黄河, 为“落日含情低垂, 长河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而拍案叫绝。

四、感受音律, 体味意境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古诗具有节奏鲜明、押韵合辙、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 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其实, 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 如《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此诗四字一句, 语句整齐, 采用双声叠韵联绵词, 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因此, 教师要根据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 安排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 在心神合一、如痴如醉、忘乎所以、自我沉醉中, 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

首先要找准韵脚, 读出韵味。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最后一个押韵的字的韵母, 如《泊船瓜洲》, 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间、山、岸、还”, 押的就是“an”的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其次要划分停连, 读出节奏。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可指导学生采用二三式或二二三式的格式停顿, 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现, 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 除了机械、死板的节拍、停连以外, 更重要的是情感表达。因此, 还要重视轻重音、升降调和速度的调控。如根据《泊船瓜洲》的表达重点, 确定“只、又、何时”等精妙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 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并用着重号“·”表示。最后, 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 确定升降调, 分别用“↑”“↓”表示, 并处理好语速。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做如下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 力度渐次加大, 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 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在感受古诗的音律美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自然愉悦地体验了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 如痴如醉地体味了诗歌的意境。

总之,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 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感受古诗的画面美、文字美、形象美、音律美, 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3.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0) .

篇4:描写爱国诗的古诗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金陵驿》鉴赏

这首《金陵驿》是南宋祥兴二(1279)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表现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

首联写景又不限于写景,而是即景设譬,以景寓情。诗人选取眼前的“草”、“离宫”、“夕晖”、“孤云”,绘出了一幅荒凉暗淡的画面,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并交错运用了借代、比喻、象征等手法,喻意南宋王朝苟安投降导致衰落沦亡及自己抗元功业不遂。这就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颔联未直接回答上句的设问,而是拉开历史的帷幕,今昔相映,以古喻今,倾写自己强烈的亡国丧家之恨。诗人所说“山河无异”,其实是山河有异。这是一句反语,从对句“城郭人民半已非”完全可以看出来。此两句描写南宋国土被元兵践踏、人民生灵涂炭的情景。

颈联转入写“芦花和我老”,再抒对国事沧桑的.感慨。在通过“芦花和我老”、“燕子傍地飞”这两个形象的赋比,表现了十分沉痛的思想,既有身家之感,又有黍离之悲。

尾联借用传说表达诗人化鹃啼归的心愿,表明自己虽然被迫离开故土,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的心志至死不渝,可谓哀苦、执着之至。同他的传诵千古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一样,充分体现了他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人士。

篇5:古诗词名句分类荟萃――爱国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诗词名句分类荟萃――爱国

小学生作文大全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 爱国成语

★ 描写爱国英雄人物的成语

★ 教育经典对联荟萃

★ 中秋月饼广告语荟萃

★ 端午节祝福语荟萃

★ 泰戈尔经典语录荟萃

★ 关于爱情的经典句子荟萃

★ 经典的服装广告语荟萃

★ 小孩生日祝词荟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学爱国倡议书 下一篇:2009注会税法讲义_第2章_增值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