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原穴配郗穴针刺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7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5例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5例采用原穴配郗穴取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针刺治疗神经外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针刺治疗神经外科论文 篇1:
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残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诊疗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量表(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2.00%(Z=6.818,P=0.009);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對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及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个体化康复; 针刺疗法; 脑梗死; 肢体功能障碍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Limb Dys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YAN Qing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08):062-066
【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therapy; Cerebral infarction; Limb dys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unfu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Yunfu 527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8.015
目前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药物非常有限,尚无疗效确切的针对性药物,现有药物疗效的局限性是制约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难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业内专家强调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我国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發生之后的康复治疗手段大多数借鉴国外经验,方法死板,不系统,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3]。传统中医针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康复治疗中[4]。随着现代康复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现代康复理疗结合传统针刺疗法综合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对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介入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本院康复病房及神经内科病房脑梗死后残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44例,女56例,年龄51~79岁,平均(63.3±7.2)岁。(1)诊断标准:①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5],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②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以肢体偏瘫为主要表现。(2)纳入标准:生命体征稳定,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无严重认知障碍,首次中风(病程<3个月),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经治疗无肢体功能障碍残留者;愿意接受针刺及康复治疗的患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短暂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者;脑干梗死、脑栓塞、脑外伤、脑肿瘤、脑寄生虫病、颅脑各种术后的患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并脑血管病患者;伴发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血压>180/120 mm H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本研究已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诊疗方案给予降颅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等基础治疗。(1)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现代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抗痉挛体位摆放、体位变换、肢体被动运动、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站位训练、起立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针对患者功能障碍或残疾程度,有目的地做一些作业活动,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提高生活和劳动能力。共治疗60 d。(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治疗。首先对患者的康复方案进行个体化康复设计,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合并症、情绪、体质状况、临床表现等状况,了解家属对该级别和康复治疗的知晓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设计,包括一对一指导和集体活动训练,交谈或做示范操作时站在患者忽略侧,将光线入口处和电视机对着忽略侧,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知识宣教等。同时观察组给予患者行针刺治疗,治疗方案:针刺取穴根据全国统编教材六版《针灸学》选定,主要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法及取穴。主穴包括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足三里、丰隆。肝阳暴亢型加阳陵泉、太冲;风痰阻络加阴陵泉;痰热腑实加上巨虚、天枢;气虚血癖加气海、肾俞、大椎;阴虚风动加肾俞、太溪、神门。电针治疗30 min/次,1次/d,10 d为一疗程,休息1 d,继续下一疗程,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到门诊共治疗6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数越高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总分66分,得分越高说明上肢功能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量表(M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独立能力越好;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分,分为0~5级,分别为0~5分,分数越高患者步行能力越好;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及肌力进行评价,级别越高功能越好[7]。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8],痊愈:NIHSS评分降低90%~100%,无残留症状;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89%,存留部分功能障碍;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肢体功能障碍部分恢复;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18,P=0.009),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和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及FAC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及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及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6。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9]。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抢救水平不断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已得到显著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多数患者经治疗后遗留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10]。脑梗死患者早期治疗主要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扩血管药物、神经保护剂药物治疗为主,缺乏针对四肢功能障碍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对后期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疗效具有有限性[11]。另外,由于不同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不同,传统的康复疗法已逐渐不能适应人们对肢体功能的需求。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对于脑梗死后四肢功能障碍的针刺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大医疗工作者从刺激方法、选穴及有关介入治疗时间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2-14]。
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结合针刺疗法,个体化康复治疗综合评估患者各方面的因素,个体化地制定康复方案;其中针刺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得气”,针刺法得气快,其不仅能沟通阴阳平衡,双向调节能够缓解筋急或筋缓之症,阴平阳秘以促进肢体康复[15];分析认为个体化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得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方案,达到治疗最优化;针刺疗法中,本组选取的穴位包括: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为足部三阴气血分流之处,而血海则为祛瘀行血之要穴,针刺血海则能调和阴阳,泄热祛湿;同时体针对于不同穴位选择不同针刺及留针方法,有效调节肌肉张力,进一步降低肢体痉挛程度,加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對照组的82.00%(P<0.05)。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MA、MBI、FAC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M评分是指对身体各部分运动功能进行量化和评定,能够较好地体现患者躯体各部分的运动功能,其上肢部分总分为66分;MBI是改良生活能力量表,是对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功能残损情况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度量标准;FAC评分是评价患者运动功能的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17-18]。Brunnstrom分期反映了脑梗死患者在脑损伤恢复的不同阶段。临床上强调以主动或被动运动达到刺激机体的天然反应机制,联合心理诱导促使患者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主观上树立其战胜偏瘫的信心,增强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的欲望,鼓励其积极训练恢复肢体运动,提高对医院康复训练的配合度和依从性[19-20]。
综上所述,个体化康复结合针刺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井亮,秦臻.Brunnstrom分期选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102-103.
[2]李师臣,张蕾,窦峰诠.头体针刺合用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4):732-734.
[3]汤东,孙兴华.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33-34.
[4]田君,杨师鉴.早期中西医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偏肢体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57-5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7.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7]冯华,李瑶.根据Brunnstrom分期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4):316-319.
[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9]罗开涛,朱佳浩,徐颖梅,等.针刺对 MCA 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5):841-843.
[10]李艳琴,刘斌,李世英.急性脑梗死病因分型及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7):1247-1252.
[11] Cummings D,Santisteban M,Muir J,et al.The efficacy of two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s and the impact of comorbid depression:Results of a smal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sychiatr Rehabilit J,2015,38(1):55-64.
[12] Yukihiro A,Kayo K,Hirai S,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childhood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J].Brain Develop,2015,47(1):43-48.
[13]沈怡,王文威,陈艳,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9):830-833.
[14]安邦胜.康复治疗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99-100.
[15]王志兴,钱茜,梁云武,等.透穴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偏瘫步态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2):110-112.
[16]刘云庄,王玮娜,郑秀清,等.个性化分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5,8(2A):141-142.
[17]熊艳,江育英,何淑琴,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6,37(20):57-59.
[18]唐曦,黄玲,谢洪武,等.阴阳经联合针刺治疗亚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68-4670.
[19]宋玉娟.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52-54.
[20]石丽宏,邓海峰,陈庆龙.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0):1487-1488.
(收稿日期:2017-11-13) (本文编辑:董悦)
作者:严清华
针刺治疗神经外科论文 篇2:
针刺原穴配郗穴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75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原穴配郗穴针刺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7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5例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5例采用原穴配郗穴取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结果 治疗组完全止痛55例,有效75例,完全止痛率73.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完全止痛40例,有效52例,完全止痛率57.14%,总有效率72.49%。两组完全止痛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 原穴配郗穴针刺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取穴针刺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刺治疗;原穴配郗穴;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难经·六十六难》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脏腑经气和奇经八脉之气在十二经脉和阴硚、阳硚、阴维、阳维脉深聚的部位称郄穴。郗穴善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的急性痛症和血症。笔者在临床上通过原穴配郗穴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75例并与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70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方 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单一的针灸疗法,除外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取穴:双侧肾俞、膀胱俞、中极、委中、金门、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每次30min,每日1次,每次取穴3-5个,用毫针刺。肾俞、中极、内关穴直刺0.5-1寸,膀胱俞直刺0.8-1.2寸,委中、三阴交穴直刺1-1.5寸,金门穴直刺0.3-0.5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均用泻法强刺激[1]。治疗组:采用原穴配郗穴取穴法针刺治疗,取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足少阴肾经郗穴水泉,太溪穴向昆仑穴透刺3分-0.5寸,水泉穴用毫针直刺0.5-1。均用泻法强刺激。
2 疗效评价标准
止痛疗效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分为: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烦躁,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10分以上:患者接受针灸治疗30分钟至2小时后疼痛无改变,评为治疗无效。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后30分钟和2小时进行疼痛评分,取其平均数计为评分结果。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临床资料
4.1 一般资料 本组145例均为我院120接诊病人,均为输尿管结石急性输尿管绞痛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3])。平均病程1-3天。男性99例,女性46例;年龄42-50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男53例,女22例;年龄42-49岁。对照组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45-50岁。采用其它疗法及合并其它病症者皆除外观察。结果:治疗组完全止痛55例(73.33%),有效7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完全止痛40例(57.14%),有效52例,总有效率74.29%。
4.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3 两组治疗效果比較 见表2。
5 讨 论
肾绞痛是输尿管结石的典型症状,通常在运动后或夜间突然发生一侧腰背部剧烈疼痛,疼痛常呈“刀割样”,同时可以出现下腹部及大腿内侧疼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病人坐卧不宁,非常痛苦。
既往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的方法众多,疗效不一。针灸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有其独到之处。方简效宏,经济实惠,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可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减轻病人痛苦。本组采用原穴配郗穴取穴法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与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原穴配郗穴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绞痛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取穴针刺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宜兵等.针灸治疗肾绞痛近况江苏中医[J].1991,8:41-42.
[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J].2004,9(11):483.
[3] 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37.
作者:王领 王立芹 李季英 于敏 杨柳 张源伟 柳印
针刺治疗神经外科论文 篇3:
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顽固性面肌痉挛42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2例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运用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治疗。2组均分别在治疗后12 d、3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复发率18.1%,对照组总有效率75%,复发率75%,2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电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
文献标志码:B
面肌痉挛是神经科、中医康复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不自主阵发性面部肌肉抽动为表现的病症。临床多见于女性患者,诱发因素与精神紧张、疲劳有关。其起病多从眼轮匝肌部位开始慢慢发病,后逐渐蔓延到整个面部。主要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这种机械性压迫能把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使其髓鞘脱失,导致神经轴突间的动作电流的短路现象。属中医学“筋惕肉”等病范畴,《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夫眼动,口唇动,偏?,皆风邪入络”。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无效,形成顽固性面肌痉挛。有学者将经过系统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及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称为顽固性面肌痉挛。目前对于顽固性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笔者自 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禄丰县人民医院 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42例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2例。其中男11例,女3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4岁;病程均在半年以上。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神经外科学》诊断标准[1]。(1)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严重的眼裂变小,口角歪斜,病程超过6个月;(2)抽搐程度不同,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激动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1.3 纳入标准 符合“頑固性面肌痉挛”诊断;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严重的眼裂变小,口角歪斜,病程超过6个月;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其他恶性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标准化录像评估面部不同区域肌肉的兴奋性及痉挛状态。包括皱额,皱眉,闭眼,耸鼻,撅嘴,鼓腮,示齿等。(1)药物为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注射液(BTX-A S201号)(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37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用1 mL胰岛素注射器抽取配制好的BTX-A液(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 U/mL),于眼轮匝肌、上下睑外眦部、内外侧、面颊部鼻旁肌、口角及下唇等点,每点注射0.05~0.1 mL。注射时避开血管,注射完毕及时压迫防止药物渗漏或出血。注射前常规准备肾上腺素,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及时抢救。(2)取患侧攒竹、上迎香、巨髎、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毛刺[2]、浅刺,挂针于皮下,刺于皮部;健侧下关、颊车、地仓、太阳等穴,针刺0.3~0.5寸,采用捻转补法;体针取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内庭,其中合谷、内庭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太冲用平补平泻法。隔日一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5.2 对照组 单纯局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注射。
1.6 疗效标准 根据面肌痉挛强度及有无功能障碍评价Cohen分级(见表1)。0级:无痉挛;Ⅰ级:遇外部刺激可引起轻度痉挛;Ⅱ级:无功能障碍,可见轻度颤动;Ⅲ级:有轻度功能障碍,有明显痉挛;Ⅳ级:有中重度功能障碍和严重痉挛,影响工作和学习。治愈:治疗1个疗程后Cohen分级降至0级;好转:Cohen分级较治疗前降低2级但未达0级或Cohen分级较治疗前降低1级;未愈: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后1月、3月、6月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顽固性面肌痉挛是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阵发性、不规律和快速的面肌抽动,最初常从眼周起病,逐渐蔓延至脸颊和口周,并向颏肌、额肌、颈阔肌扩展。在疲劳、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睡眠不佳时也可能发生。目前,许多专家认为该病病因为桥小脑角部位的面部神经根受到了血管压迫,从而发生病变,导致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3]。临床上常使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HFS[4],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术后有颅内感染、面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听力丧失或严重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5-6]。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大多病程较长,而且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社交、情绪及工作生活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索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BTX-A属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之一,是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局部多点注射后可通过特异性切割位于突触前膜上的一种介导突触前膜和囊泡定位、融合的必需蛋白,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肌肉松弛发挥治疗作用。大部分毒素结合于突触前膜受体上,极小部分毒素经血液循环后被消除。但是BTX-A药物有效期为3~6个月,HFS易复发。故笔者治疗本病时运用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电针治疗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此病复发。
本病属中医学“筋惕肉”范畴,多因风寒之邪侵入筋脉,阻滞气血运行;或兼之人体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亦有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7]。虽然在历代文献的论述该病的病因颇多,但病位多责之于络脈,《备急千金要方》云:“夫眼动,口唇偏,皆风邪入络。”该类疾病无论风、寒在外,或者肝、脾亏虚都是其次的,其共性病机是络脉不通。而现代诸多医家也认为“络病”在现代学范畴是以神经、血管病变为主的疾病,其表现为疼痛、麻木、痉挛、局部皮肤色泽变化和病程较长等特点[8]。可见,络病范畴下的筋惕肉,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观点其实有相似之处。因此,治疗以通络为用,同时配以调理气血、息风止痉为主。所取穴位均位于头面部,头部乃诸阳之会,尤以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风邪易犯阳经,故治疗当取面部阳明经穴为主(地仓、颊车、下关、合谷、足三里内庭);面神经出于耳后,故配合手足少阳经穴(翳风);《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合谷穴为治疗头面部各种疾病的要穴;太冲穴为肝经的输穴、原穴,针刺之有息风止痉、养血柔肝之功效;合谷配合太冲又名四关穴,其作用醒脑开窍,镇心安神,行气解郁,治疗杂症常用此四关穴;脾主肉,筋肉拘挛可用足三里;攒竹太阳、颧髎、上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巨髎为面部局部取穴,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患侧浅刺、毛刺是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加重痉挛,健侧运用手法是引用《内经》的缪刺之法。
本病在络脉,浅刺“取于皮气而调卫气阳气”,与深刺“取经气而调营气阴气”不同,故刺法宜浅刺[9]。浅刺可以调节卫气,达到祛风通络的效果;而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是在中医理论“静而久留”的指导下,力求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脉络通达,气血调和[10]。现代研究表明,浅刺法通过刺激末梢神经,引起轴突反应和节段反射,有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渗透力,改善供血,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11]。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而调其虚实也,故采用毛刺法治疗。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面肌痉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局部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效果显著,并且安全、高效、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对患者情志上的调理。面肌痉挛经久不愈的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在治疗时,除针灸治疗外,要尽可能的与患者沟通,告知注意事项,如忌用眼过度,避免受凉、劳累、饮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2]曾奕.毛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63.
[3]于炎冰.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面肌痉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9):385-386.
[4]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5]左焕琮,陈国强,袁越,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0年回顾[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1):684-687.
[6]袁越,王岩,张思迅,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4):204-205.
[7]王振林,陈日华.针刺激发点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18例[J].光明中医,2011,25(11):2073-2074.
[8]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724-726.
[9]高学军,刘克军.针刺辅以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J].中国针灸,2006,26(9):628.
[10]葛丽丽,王炜,杨佩秋.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8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8):1198.
[11]贾翠霞,丁庆余.毛刺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7):916.
作者:黄璇 李如祥 邱江红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22例疗效观察02-15
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78例临床分析02-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疗效观察02-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分析02-15
针刺治疗神经外科论文提纲02-15
中成药治疗78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