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的就是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以素质教育观念为统领, 向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综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由此, 我们可以认识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个国家若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 采取的重要步骤是发展教育, 尤其是发展高等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1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现在我们培养大学生, 除了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创业的能力之外, 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认识到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应该把学生人格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要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来考虑怎么培养大学生的人格, 使得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立志成才, 自主学习, 提高素质, 培养作风, 积累优势, 学会竞争”。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中形成做人的基本素质:即“八会”:会做人, 会求知, 会生存, 会创造, 会健体, 会合作, 会选择, 会适应。我们如果能够做到把学问和人生合一来施教, 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是高质量。要根据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课程要具备时代的特色, 反映一定时代科学文化的进步。吸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把本学科、本专业的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使课程对过去具有诊断性, 对现实具有指导性, 对未来具有预测性。把握“一少二重三讲四会”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应用实践的素质。一少是课程内容上按“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的要求, 突出少而精, 少讲多练, 教授最有用的内容;二重是教学重点上突出基本概念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三讲是讲授方法上基本概念讲清, 重点内容讲透, 知识面讲到, 注意课程互相衔接, 内容前后贯通;四会是教学要求上达到基本理论会运用, 基本方法会掌握, 基本技能会操作, 基本问题会分析解决。大学有责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空间。为全校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只要学生有兴趣, 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创作, 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总之, 就是要以人为本, 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努力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所谓“成人”, 就是人格健全, 懂得做人的道理,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所谓“成才”, 就是学有所成, 学有所长。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2 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应当不断调整以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在注意更新知识体系、加强基础的同时, 课程内容需不断更新。体现在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 以特求生, 特中生优”的办学方针, 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结构、教学模块、师资力量、导师引导、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方面, 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办学道路。一所大学有个性才有特色, 有特色才有活力, 有活力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有特色彰显出优秀和一流。
同时根据社会和市场变化, 按照因需设置、随需调整、特需订做的专业设置原则, 对专业进行动态管理, 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按照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高等职教发展的需求,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要把招生与就业紧密挂钩。
3 造就和凝聚一支高水平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坚持人才强校,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改善学缘结构, 加强名牌院校毕业生的引入, 使不同学缘者比例逐步提高。一要弘扬大学精神, 建设大学精神家园, 为大师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 大学的文化和精神至关重要。追求真理、发扬学术民主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二要采取特殊政策, 通过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障, 吸引和会聚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三要加大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破除障碍, 激发生机和活力,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 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 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 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4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建设
一个国家没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没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 就不可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学科,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建设高水平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不断推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如德国正在建设10所精英大学, 韩国实施“韩脑”计划, 日本推出“卓越中心”计划, 俄罗斯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我国在推进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 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工作已经早以启动。先后实施了“2 1 1工程”和“9 8 5工程”, 推进了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积极发展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前沿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 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等工作方面也取得骄人的成绩。针对这项工作, 还要不断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 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 在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博采众长。要不断拓宽高校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 有针对性地向世界各国的名校、名实验室、名导师学习;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把我国一批大学办成世界的一流大学。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能够领导世界的真正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才”。同时吸引不同国籍的高水平教授汇聚在我国名牌大学中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年到我国留学。
5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和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的封锁, 我们必须要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 支撑着科技进步和创新, 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会聚科技创新团队, 形成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和基地, 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正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要做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的能力;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来丰富教学内容, 将最新科技文化成就传授给学生, 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高水平的科研, 才能保证和推动高质量的教学, 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两方面的积极性,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科研工作就要坚持“三个结合”。即与创新相结合,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与当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形成专家的技术权威, 开创“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工作新局面。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力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
6 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 高校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积极争取科研任务, 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层次。要在特色研究上下功夫, 上水平, 出成果。在这方面要加大科研所和学术群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加大考评力度, 活跃学术活动, 促进其高起点, 高水平发展。教育部计划到2 0 1 0年建立5 0 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让本科生参与一些研究工作, 以学生为主, 让他们自己设计选题, 以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7“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立, 是由其诞生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教育大众化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 擅长技术的应用, 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本文从提高高等教育7项重点任务视角出发, 阐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思考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曲铁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4) .
[2] 陈至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 2007-12-28.
[3] 郑南宁.学问和人生合一才是高质量教育[J].教育前沿 (综合版) , 2007 (5) .
[4] 刘尧.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评析[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高教研究, 2003, 9.
[5] 吴启迪.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Z].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006, 5, 24.
[6] 吴启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Z].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008, 3.
[7] 陈岳林.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教育与职业, 2005, 29.
[8] 余逸群.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J].百科知识, 1996 (4) .
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论文提纲02-05
《培根散文集》02-05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02-05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02-05
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02-05
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02-05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02-05
教育质量标准02-05
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