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加坡模式的成功在于强人李光耀因时而变的个人能力及其领导的政党的协作, 是精英个体造就的成功 (William, Bra nigin, 2015) [1];超管理国家的政府全能创造了今天令人赞叹的新加坡治理模式 (田村庆子, 1993) [2];执政党聚合社会精英并共同努力从而形成如今的新加坡治理模式 (郑永年, 2013) [3], 这一点与我们将要探讨的有相似之处。各国学者分别从个人、政府、政党政治的角度探讨新加坡治理模式, 但是从党政两个方面去分析新加坡成功的很少, 我们这里主要从执政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谈新加坡治理模式的成功, 并认为新加坡治理模式的成就是一党式国党合作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新加坡的治理模式——外围组织与政府的社会共治
作为新加坡的治理主体的人民行动党, 是新加坡唯一的执政党, 该党反对充分竞争性的多党制, 主张半竞争性的多党制。这与其党的领袖李光耀的思想有关, 历经国家动荡的李光耀, 有着极深的政治失序的体悟, 认为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会造成政治失序, 让社会混乱。[4]人民行动党在执政理念上, 坚持社会发展和稳定是治理前提的原则, 并认为发展和稳定是符合新加坡人民利益的, 民主和自由理应让位。但是, 新加坡在政治架构上却因袭了其宗主国英国的分权制衡、议会制和多党制, 对民主选举也保有理性。因而, 人民行动党通过选举保障其执政合法性, 并通过国会选举来增加其合法性。
3 人民行动党的治理之道
3.1 弱化自我形象, 做政府的幕后支持者
人民行动党秉持“凸显政府弱化政党”的原则, 严格区分党的职能和议会政府分开。因此在国家治理中, 人民行动党保持着极其低调的执政态度, 其为民服务的方式则是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 主要以间接为主。直接的方式主要以行动党设立的社区发展基金为主, 其目的在于为社区提供一些政府所不及的服务, 诸如开办幼儿园、儿童图书馆等。在间接的服务方式上, 人民行动党主要通过政府、群众团体等开展公共服务。
3.2 以外围组织作为执政之基, 主张社会参与共治, 以及对精英的重视
人民行动党借助外围组织构筑了其执政的社会基础, 这些外围组织是行动党治理国家所依赖的一股强大力量。存在于新加坡社会内生性的外围组织, 简单地说就是民间组织, 这种民间组织的生成是有着行动党的投资与培育的, 因而与行动党关系密切并构成了紧紧团结在人民行动党外围的发散性社会力量。从深层次来说, 外围组织乃是披着国家外衣的政党基层组织[5]。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依托外围组织影响民众进而达到整合社会防止社会分裂的目的。人民行动党的这种选择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通过外围组织达到国家治理, 一方面可以避免组织官僚化, 一方面还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这就好比经济能人治村带来了经济发展与普通村民政治参与边缘化的双重效应有些类似的意蕴。大量的层级组织实现了对社会的全覆盖, 如设有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等, 这些组织的存在除了给政府提供民情民意, 同时为执政党网罗精英贤人。它们还可以回应民众诉求, 满足其参与感, 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高度重视培养和网罗人才, 以汇聚新加坡社会最优秀精英为己任, 逐渐形成精英治国与民本政治相结合的“托管式”民主模式。[6]
4 结语
笔者研究新加坡模式是为了探讨其成功之处, 新加坡模式包含了隐性的合作, 必须重视建筑在党和国家外围的组织。[7]执政党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其执政过程中凸显了高超的智慧, 将社会的每一个部分打造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服务于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研究新加坡模式, 从中看到了威权政治的强力使国家迅速复兴和强大, 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处理的很有新加坡的国家性格和特点, 所以每一个国家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民族秉性来调整自己的治国政策, 合理处理好构成国家的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
摘要:新加坡的成功是其执政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公众视野中淡化自我形象, 全力支持政府作为, 并通过外围组织吸纳人才、务实执政之基;政府则主张在其主导的合作架构内, 使公众的社会政治参与被控制在现有体制内, 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上秉持着自由与引导的主张, 主动退出营利性组织经营过程, 让利于民。我们从新加坡执政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治理模式并期许得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一党领导式,国党合作,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 崔翔.新加坡国家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做法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 (2) .
[2] 刘建军.国高党低与政党国家化对新加坡模式的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3] 宋效峰.新加坡的“好政府”模式与社会管理:经验与反思[J].社会主义研究, 2012 (6) .
[4] 宋效峰.新加坡的“好政府”模式与社会管理:经验与反思[J].社会主义研究, 2012 (6) .
[5] 匡导球.新加坡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6] 李路曲.略论新加坡的政治发展模式[J].城市观察, 2011 (1) .
[7] 严崇涛.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