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般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 但近年文献报道青年人胃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由于其临床表现隐匿, 且无特异性, 易于误诊、误治, 预后多不理想。本研究统计分析1990年7月至2007年12月17年间我院收治的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0年7月至2007年12月17年间我院收治541例胃癌病人。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25例, 占同期胃癌病人4.62% (25/541) , 其中男9例, 女16例, 发病年龄20~35岁, 平均28.5岁。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到确诊时间为7d~8年, 平均12.6个月。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21例 (84%) , 黑便6例 (24%) , 呕吐6例 (24%) , 腹胀5例 (20%) , 纳差消瘦4例 (16%) , 返酸3例 (12%) , 吞咽困难1例 (4%) 。
1.3 病理分析
1.3.1 肿瘤部位胃窦部12例, 胃窦及胃角2例, 胃角1例, 胃体6例, 胃底体交界1例, 胃底贲门部1例。
1.3.2 大体形态浸润溃疡型5例, 局限溃疡型3例, 弥漫浸润型17例。
1.3.3 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20例, 黏液腺癌4例, 未分化腺癌1例。
1.4 淋巴结转移
B超及手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20例。
1.5 治疗情况
25例中18例手术, 7例因合并远处转移及不能耐受手术而采取内科治疗。
2 讨论
在本研究中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占同期胃癌的4.62%, 与文献报道的2.2%~11.4%相符[1], 本组女性占多数, 男女之比为1.00∶1.77, 与文献报道一致[2~3]。多数学者认为青年女性胃癌发病率增高原因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4]。大量的雌激素可能诱发低分化腺癌。雌激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粘膜屏障功能。雌激素可阻断细胞于分裂中期, 形成较多的非整倍体, 导致细胞癌变。
通过本研究, 我观察到青年人胃癌具有如下临床、病理特点: (1) 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以腹痛、腹胀、黑便、呕吐等症状为主, 缺乏特异性, 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相混淆, 而这些症状发生在年青人身上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易漏诊。 (2) 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预后差:主要为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 (本组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共24例, 占96%) ; (3) 病期晚, 转移率高:本组浸润型胃癌达22例, 占88% (22/25) ;伴淋巴结转移者20例, 达80%。
总之,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相对较低, 但并不罕见。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 极易被忽视, 且由于青年人代谢旺盛、胃癌组织分化较低, 胃部浸润能力强, 易早期转移, 造成青年人胃癌病情进展快、治疗效果欠佳、预后差。因些对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消瘦、纳差及吞咽困难、有或无贫血的青年患者应该全面体检, 仔细分析, 胃镜检查列为首选。应重视肉眼资料, 联合活检、涮片、针吸细胞学检查, 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必要时多次多处甚至深掘式活检, 每次不宜少于6~8块。对于高度怀疑者, 若第1次活检阴性, 应再次取活检, 如仍为阴性则应密切随访, 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有条件时考虑超声内镜检查。
摘要:目的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7月至2007年12月17年间我院收治的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青年人胃癌占同期胃癌病人4.62% (25/541) , 84%有上腹痛表现, 组织学类型主要表现为低分化腺癌 (20例, 占80%) 、粘液腺癌 (4例, 占16%) 和未分化腺癌 (1例, 占4%) , 有20例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结论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 早期发现率低。提高对年青人胃癌的诊治水平对早期诊断、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胃癌,青年人
参考文献
[1] 刘豫瑞.52例表年人胃癌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 15 (1) :28~29.
[2] 阮俊钢.34例青年女性胃癌的诊治[J].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6, 10 (4) :36.
[3] 陈宇.青年人胃癌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01, 17 (8) :618.
[4] 王燕.55例青年人胃癌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院报, 2007, 29 (3) :295~296.
相关文章:
2017年生态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2-15
软文提纲02-15
2017年汽车空调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2-15
2017年客运旅游专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2-15
老年胆心综合征25例误诊分析02-15
早期内镜介入治疗4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02-15
神经内镜辅助听神经鞘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02-15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24例临床分析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