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共6篇)
篇1: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大刘中心卫生院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大刘中心卫生院是隶属源汇区卫生局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经漯河市环保局审批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号为:漯环辐证【00012】,许可使用Ⅲ类射线装置。
我院现有员工43人,其中辐射工作人员2人,辐射安全与环保人员3人,此3人均参加过市环保局组织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学习,取得了国家环保部合格证书,辐射工作人员每年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工作佩戴计量器,并定期检测。
二、辐射装置基本情况
我院已对放射场所按环保要求进行规划、施工,履行环评审批手续,近期未再进行改、扩建未添置或转移设备。现拥有射线装置有:TURD800-23X医用诊断射线机1台,F78-ⅢC300X射线机一台,主要用于医疗放射诊断。
三、辐射工作情况
我院对辐射安全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领导牵头的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X线检查防护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培训管理制度等,按照专项治理的范围,严格管理,狠抓管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放射线装置运行建立了记录本,出现故障及维修均由
记录定期进行维护,保证正常安全运行。
定期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检测,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制定了辐射及事故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案,成立了辐射事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具体程序如下:
1.迅速报告→2.现场报告→3.现场处置→4.查找事故原因→5.警报排除
经采取如上措施,我院自建院来一直安全运行,未发生任何辐射事故,被上级评为“百佳乡镇卫生院”。
漯河市源汇区大刘中心卫生院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篇2: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辐 射 安 全 评 估 报 告
2016年7
月
XX同仁医院辐射安全评估报告
XX同仁医院辐射安全自查情况如下:
一、本单位现有射线装置两台包括X线射线机、CT机,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有墙主体,表层钡水泥,防护设备有铅玻璃,防护衣,铅衣,铅裙(附表)
二、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完备,落实情况良好。
三、本单位工作人员有变动,但省、市举办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我院都派员参加。
四、本单位无放射性同位素设备射线装置台账见附表。
五、本单位个人剂量检测由合肥金浩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监测。
六、本单位建立有事故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亲自负责,各科相关负责人具体落实到位,联络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向各组传达指挥部命令;
2、负责各组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3、报告救援中心的重大问题;
4、搜集抢险救援情况和信息,并汇报上级;
5、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治安警戒组及抢险救援组的主要职责为保护事故现场,疏散现场人员,保障交流秩序,抢救伤员等,汇报主要应急电话: XX县公安局: 110 XX县卫生局:XXXXXXX XX县环保局:XXXXXXX XX同仁医院:XXXXXXX
七、本单位无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八、本单位当年在日常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安全隐患。
九、我院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射线装置岗位职责
根据本单位实际岗位设置情况及单位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制度如下: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防护法规和标准。
2.强化科室各级人员防范意识,在诊断和治疗中积极利用防护设施,在不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和减少曝光次数。
3.各种防护设施要齐全,机房墙壁达到防护要求,对周围环境没有损害,机房内应设置铅屏风、铅围裙、铅手套、铅帽等防护用品。
4.采用各种措施对受检人员进行有效防护,尤其是对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及孕妇的防护。婴幼儿要加强性腺防护。育龄期妇女应取“十天法则”怀孕早期禁止X线检查。
5.科室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测X线照射量,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6.科室设专职或兼职的防护安全人员或防护负责人,做到防护制度化、经常化。
庆
电话:
科室管理人:彭
宗
电话:
操作人:汤
洋
电话:
王
雨
电话:
XX同仁医院
2016年7月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1、认真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遵标守法,加强管理,防止事故,接受监督。
2、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明确放射防护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工作职责。
3、制定放射防护工作计划、总结。
4、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5、在放射治疗中,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配备防护用品。
6、建立健全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和个人剂量档案。
7、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
8、机房外安装电离辐射警示标牌和工作指示灯。
9、严格执行射线装置的操作规程。
10、尽量减少照射野和照射剂量,非重症病人陪同人员不得停留机房。
XX同仁医院 2016年7月
射线装置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否则不得从事此项工作。
2、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应配备个人剂量卡,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射线装置应设有还专门工作室,工作室应设置一定的铅防护门、铅防护窗等。
4、射线装置工作室设专人管理,非相关人员不得入内。
5、做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设立辐射标志、声光报警等,防止无关人员意外受照。
XX同仁医院 2016年7月
放射科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有计划的对机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年限,保障安全使用。
2、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机器性能,严格操作规程,随时保持机器台面洁净,充分保证机器使用率。
3、科内每台设备必须具备完整的资料档案,以便查阅,有利于维修。
4、机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向技术组长或科主任汇报,以便维修。
5、认真做好详细的故障原因,维修情况及某些线路的更改记录,以备查询。
6、定期请维修人员讲解设备的结构、线路、性能特点,最易出现的故障部位、原因及排除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操作规程等。
XX同仁医院 2016年7月
放射科人员培训制度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强化科内各级人员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国家对放射科工作者个人剂量及健康管理的规定,对新来的同志必须进行相应专业及防护知识的培训,体检合格,经考核后方可持证上岗。
2、放射工作人员原则上每2年检查一次,每位人员必须岗前培训。培训合格、体检合格、经考核后,方可持证上岗。
3、采取各种措施对受检人员进行有效防护,尤其要加强婴幼儿、育龄妇女及孕妇的防护,婴幼儿要加强婴幼儿性腺防护。
4、新添置的大型精密仪器要进行岗前培训,熟悉设备性能,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使用。
XX同仁医院 2016年7月
使用射线装置监测方案
1、每隔一年对从事辐射人员定期监测一次。
2、对工作场所,周围环境每隔两年要求上级专业人员来监测一次。
3、对放射装置工作状态漏电情况,请上级专业人员对此两年监测一次。
XX同仁医院2016年7月
XX同仁医院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为规范和强化应对突发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员工对放射事故应急防范的意识,将放射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维护正常和谐的放射诊疗秩序,做到对放射事故“早发现、速报告、快处理”,建立快速应急机制,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要求和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制定本放射事故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放射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医院成立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本单位总经理,副组长为分管领导,成员由各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如下: 组
长:
王
范
电话: 副组长:
汤
庆
电话: 成员:
彭
宗
电话:
汤
洋
电话:
王
雨
电话:
姜
霞
电话:
胡
名
电话:
李
明
电话:
孙
丹
电话:
主要职责:
(1)监督、检查放射安全工作;(2)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
(3)针对防范措施实效及未落实防范措施提出整改意见;(4)对已发生放射事故的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安排救助;(5)负责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放射事故发生和应急救助情况;
(6)负责恢复正常秩序、稳定各方面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成员及职责如下:
1、应急指挥中心
总指挥:
汤
庆
电话:
成员:
彭
宗
电话:
汤
洋
电话:
王
雨
电话:
李
明
电话: 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应急准备工作,调度人员、设备、设施,指挥其他应急小组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工作;
(2)对放射事故的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安排救助,指挥放射事故应急救助行动;
(3)负责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放射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情况;(4)负责恢复本单位正常工作;
2、现场处置组
组
长:
彭
宗
电话: 成员:
汤
洋
电话:
王
雨
电话:
李
明
电话:
孙
丹
电话:
主要职责:(1)接到放射事故报告,立即赶赴现场,首先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最大限度的控制事态发展;
(2)(3)负责现场警戒,不让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好现场; 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卫生、环保、公安部门)进行检测和现场处理等多项工作。
3、现场救护、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李
明
电话: 成员:
张
忠
电话:
王
雨
电话:
孙
丹
电话: 主要职责:
(1)放射事故现场进行伤员救助,及时报告指挥中心;(2)接到指挥中心命令后,立即启动应急人员和设施,保证水电供应、交通运输通畅;
二、应急处置程序
本单位一旦发生放射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继续发生和蔓延而扩大危害范围,并且第一时间向单位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具体程序如下:
1、迅速报告,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将发生事故的性质、时间、地点和科室名称报告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报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XX县公安局:110 XX县卫生局:XXXXXXX XX县环保局:XXXXXXX
2、现场处置小组接到事故发生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首先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负责现场警戒、保护好现场,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报告指挥中心;
3、现场处置,等待相关部门到达现场的同时,采取相关措施,使危害、损失降到最小;
4、查找原因,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现场进行勘察和环保安全技术处理,将事故处理结果及时上报上级行政管理部门;
5、警报解除,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整改、加强防范、加强日常安全管理,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XX同仁医院
2016年7月
台账管理制度
1、建立了射线台账管理制度,设有仪器名称、型号、管电业、输出电流、用途等。
2、严格射线装置进出管理,坚决杜绝外借现象发生。
3、对退役的装置应该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或厂家回收,杜绝私自销毁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XX同仁医院2016年7月
放射科防护设施
XX同仁医院放射科,现有500MAX射线机一台、CR机一台、CT机一台。
1、放射科设置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对X光机房、CR机房、CT机房墙壁和防护门按《医院X射线诊断和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827P-2001)和医用X射线诊断防护标准(GB130-2002)标准进行设施。机房、操作间均用铅门、操作室用铅窗。
2、直接从事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和知识教育培训,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职业检查。
3、X光机房和CT机房有工作信号灯,机房外敷设警示标志。
篇3: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90Sr-90Y敷贴器
北京401所生产, 规格28×28mm2, 源窗活性面积为20×20mm2,外科材质为铝,出厂活度1000MBq(27.2m Ci),表面剂量率2.7c Gy/s(2.7rad/s),半衰期28.5年。至2010年4月21日测算日期,衰变后活性面理论剩余表面剂量率为21167μGy/s。
1.2辐射能谱测定
将敷贴器水平裸露置于SPECT(美国GE公司,型号InfiniaVC Hanwkeye)探头正下方20cm处采集,获取敷贴器辐射能谱或能谱曲线,了解其能量范围、能峰和平均能量等参数。
1.3辐射测量仪
X-γ辐射仪(专用检测X或γ射线),型号JB4000A,上海精博工贸有限公司2005年8月生产,经上海法定计量单位校准。检定单位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检定依据 :JJG393-2003。地点 :上海浦东张衡路1500号电离辐射楼202室。环境条件 :温度19.4℃,湿度70%,气压102.1k Pa。测量范围 :3×10-3~ 3×10-7C/kg?h。相对固有误差小于20%,重复性 ( 单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 )2.2%。能量范围 :60 ~ 662ke V。校准因子 :从5 ~ 1500μGy/h剂量范围分别为0.71 ~ 0.99不等。本次测量环境条件 :温度22.0℃,湿度65%,气压102.1k Pa,与检定条件相似,所以暂忽略实际测量误差。
1.4测量方法
辐射仪接收窗正对敷贴器测量,方向分别为源窗活性面、背面、背面 + 普通铅防护服 ( 铅当量0.33mm Pb)、侧面,测定距离分别为0 cm、1 cm、2cm、3 cm、4 cm、5 cm、50 cm、200cm。记录各点辐射剂量率,并绘制剂量曲线。
1.5模拟人体部位测量
通常手持敷贴器手柄操作时,活性面紧贴患者病灶,而背面朝向操作者。所以背面5mm握手柄处相当于手部操作距离,源背面50cm相当于一臂长度,模拟操作过程中身体躯干(含眼晶状体、颅脑、甲状腺、心肺、肝肾、胃肠、性腺等脏器)位置离敷贴器源距离。
1.6医护人员累积剂量测算
医护人员在敷贴治疗时与敷贴器平均接触时间模拟估算 :假设每个工作日治疗10位患者,每位患者10个病灶,每处操作时间平均5s,那么2个月共40个工作日平均接触敷贴器时间为5.6h。据此测算和评估医护人员2个月穿和不穿铅防护服时所接受累积辐射剂量。
2结果
2.1敷贴器外周辐射能谱曲线
见图1。能谱曲线显示 :曲线为连续能谱 ;射线能量范围大致为20 ~ 500ke V,平均约240ke V ;没有主能峰,在低能量区可见一局限小能峰,峰值为70ke V,能峰窗宽为±20%。
2.2敷贴器外周韧致辐射剂量
见图2。源窗活性面、背面、背面 + 普通铅服、侧面辐射剂量(含本底剂量0.14μGy/h):在0cm分别为5665.7μGy/h、4562.8μGy/h、3640.3μGy/h、2008.7μGy/h ;在5cm( 相当于手部操作距离 ) 分别为805.8μGy/h、540.5μGy/h、445.4μGy/h、252.4μGy/h ;在50cm( 相当于一臂距离即躯干或内脏距离 ) 分别为16.8μGy/h、13.4μGy/h、11.3μGy/h、5.5μGy/h ;在200cm分别为1.3μGy/h、1.1μGy/h、0.9μGy/h、0.7μGy/h。可见,剂量随距离衰减迅速,尤其5cm以内 ;铅服对躯干或内脏防护只能衰减15.7%。
2.3医护人员 2 个月模拟累积剂量
不穿铅防护服时,医护人员躯干部位平均吸收剂量为5.6h×13.4μGy/h=75.0μGy(含本底剂量5.6h×0.14μGy/h=0.78μGy,可忽略),换算为当量剂量为75.0μSv ;穿铅防护服时,平均吸收剂量为5.6h×11.3μGy/h=63.3μGy。无防护时手部累积剂量为5.6h×540.5μGy/h =3026.8μGy。
3讨论
90Sr-90Y敷贴器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可治疗多种疾病[1~3]。文献及生产说明书中只说明了病灶β射线辐射剂量或吸收剂量,均未涉及其对四周空间产生辐射种类和剂量。因此工作中辐射防护容易被忽略,探讨敷贴器周围辐射状况,对正确认识和做好辐射防护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虽然外壳铝和外周空气是轻原子序数物质,能有效阻挡 β射线。但 图2显示, 敷贴器外 周仍存在一定辐射,而且是连续能谱辐射,能量范围20 ~ 500ke V,平均约240ke V。由于β射线在铝和空气中射程有限,更不能穿透SPECT探头碘化钠晶体,而90Sr-90Y又不产生γ射线,因此探头采集到辐射只能是X射线,即由90Sr-90Yβ射线产生韧致辐射。分析其来源 :在正面即活性面应该主要是活性材料本身和空气 ;而背面和侧面主要是外壳铝,可能还有部分空气(如果有部分β射线泄露)。于是敷贴器外周射线种类只能有两种 :即韧致辐射和β射线。由于本次测量仪器用途是X或γ射线探测,并不能接收β射线,故本次测得剂量是源于X射线即韧致辐射。
X-γ辐射仪是核医学科常用辐射防护仪器,测量方法简单,探测窗对准方向和把握距离后,稳定数秒钟即可读取数值。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因为医护人员在防护β源时主要考虑韧致辐射,这点与文献报道[4]不同。通过本次测量和测算,至少明确了以下几项认识。
其一 :90Sr-90Y敷贴器外周空气中存在韧致辐射,并且其辐射剂量在正面最高,背面次之,侧面最小,随距离增加衰减很迅速(尤其5cm以内曲线最陡峭),因此敷贴器接触方向和距离因素对防护很关键。
例如若以敷贴器背面0cm处剂量率为100%,则在1cm、5cm、50cm、200cm剂量率分别为0cm处48.8%、11.8%、0.3%、0.02%。因此操作者手部应尽量避免在5cm距离以内直接接触敷贴器,特别是源窗活性面,提倡连接手柄操作还可以戴防护手套以减少辐射。
实际操作时,除手部外,躯干都会自然保持一臂距离 ( 约50cm),相对固定,实际剂量率≤13.4μGy/h,2个月剂量≤75.0μSv,远低于国家规定2个月个人目标剂量限值3200μSv(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2007年第103号出版物建议书[5],职业照射5年内平均年有效剂量限值20m Sv,即平均每月1667μSv,2个月取近似值即3200μSv,也是目前上海市卫监和放医所执行标准)。因此在操作距离相对固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操作时间(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更有效更有意义防护手段。
以下两个环节对节约时间至关重要1从防护容器中取出敷贴器之前制备工作要充分 :如事先与患者沟通交流和咨询答疑,不要边敷贴边解释以免分心耗时、摆好体位充分暴露病灶、避免他人围观干扰、病灶周围正常皮肤事先做好防护、小儿安抚配合等。2操作要熟练 :位置和方向对位精确迅速、中途不能移位、相邻病灶处不能重叠和遗漏,以免重新调整而耽误时间。
其二 :辐射与本底。本次测定本底剂量率为0.14μGy/h,敷贴器背面和侧面200cm处辐射剂量率分别为本底7.9倍和5.0倍。因此虽然绝对剂量很低,但治疗时,医护人员在完成敷贴器摆放之后还是应该尽量远离,至少在200cm以外。
其三 :0.33mm Pb铅服屏蔽β源韧致辐射效果不佳。本次结果,躯干部位平均吸收剂量穿和不穿铅服分别为63.3μGy和75.0μGy,只相差15.7%,相对于时间来说防护效果有限。如通过熟练操作将5s减少为4s,辐射剂量可减少20%。因此如果穿戴铅防护服影响熟练操作,反而增加操作时间话,宁可不穿。
其四 :身体躯干和四肢剂量较低,心脑、晶状体、甲状腺、肝肾、胃肠、性腺等脏器较安全。如果不穿铅防护服,连续工作2个月,医护人员躯干和内脏部位平均累积吸收剂量为75.0μSv,相当于剂量限值2.3%,该水平职业照射足可接受。即使手部剂量与四肢或皮肤年当量剂量限值 ( ≤500m Sv)[5]比较,同样足够可以接受。
总之,核医学医护人员在应用90Sr-90Y敷贴器时,除考究病灶β射线剂量外,不应忽略其产生外周韧致辐射剂量,并应在临床应用中熟练基本功,充分掌握时间、距离等防护原则,趋利避害,做好有效防护。
摘要:背景:用于皮肤病敷贴治疗的国产90Sr-90Y敷贴器外壳由铝质材料包裹,但外周韧致辐射水平未见文献报道,因此相关检测对医护人员辐射防护具有现实意义。目的 :测算90Sr-90Y敷贴器周边辐射水平,为医护人员提供辐射防护依据。方法 :敷贴器规格28×28mm2,源窗表面剂量率21167μGy/s。用SPECT和X-γ辐射仪检测敷贴器四周空气中的辐射类型、能量和剂量,方向包括源窗活性面、背面、背面+铅服(0.33mm Pb)、侧面和不同距离,记录各点辐射剂量率,绘制剂量曲线,并模拟测算和评估医护人员接触时间和辐射剂量。结果 :敷贴器外周测得连续能谱X射线(韧致辐射),能量范围20~500ke V,平均240ke V。源窗活性面、背面、背面+铅服(0.33mm Pb)、侧面的辐射剂量:在5cm(相当于手部操作距离)分别为805.8μGy/h、540.5μGy/h、445.4μGy/h、252.4μGy/h;在50cm(相当于一臂距离即躯干或内脏距离)分别为16.8μGy/h、13.4μGy/h、11.3μGy/h、5.5μGy/h。源背面50cm铅防护服只能衰减15.7%。医护人员平均2个月躯干辐射剂量(穿和不穿铅防护服)分别为63.8μSv和75.0μSv。结论 :90Sr-90Y敷贴器外周存在韧致辐射,正面最高,背面次之,侧面最低;普通铅服屏蔽效果不佳,减少操作时间更有效;操作者躯干模拟剂量显著低于剂量限值。
篇4:马鞍山水库大坝安全评估报告
马鞍山水库地处黄山市屯溪区奕棋镇瑶干村,属山区、丘陵区地形,水库集水区域植被尚好,坝址处河谷宽50m,基础为裸露的千枚岩和红砂岩。该水库属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系,气象上属中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19mm,但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春夏雨量多,六、七份常出现暴雨,而易产生洪涝灾害,秋冬季雨量少,又易出现旱灾,在这样的气候区内,水库的调节作用越见明显,水库的正常运行对当地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极其重要。
二、工程概况
马鞍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月12月,原为大山塘,1974年3月由社队在原山塘自行扩建成,由于建水库时的特殊历史原因,该库施工时属于“三边”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大坝渗漏严重,属病险水库。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长47m,最大坝高13.7m,内坡面1:2.6,外坡面1:2,内坡经多年的雨水风浪冲刷以及耕牛踩踏,内坡填土塌陷严重,外坡倒滤体高3.0m,风化倾斜剥落严重。
水库溢洪道位于水库左岸,为开敝式溢洪道,溢洪道左岸为自然山坡,右岸为浆砌石侧墙,1981年拓宽为10m。
水库放水涵洞为B×H=1.2×1.5米圆拱形隧洞,隧洞进口20m采用混凝土衬砌,放水建筑物为40mm直径启闭机放水。
三、防洪能力
马鞍山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在左端与山丘交汇处,宽10m,高2.3m,系开敝式宽顶堰。
1、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根据《防洪标淮》(GB50201-94)执行,即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复核。
2、防洪标准复核
水库无实测降水、径流等资料,根据《安徽省暴雨参数图,山丘区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进行洪水计算。
马鞍山水库流域特征值:F=1.16KM2,L=1480M,B=F/L=784M,J=[(164.2+168.4)×900+(168.4+220)×340+(220+253.5)×240-2×164.2×1480]/1480/1480=52.09/1480=35%.H24=130mm,H1=40mm,CV24=0.5,CV1=0.45
200年一遇点暴雨量:H24=KP×H24=3.06×130=397.8mm HI=KP×H1=2.79×40=111.6mm
面雨量:P24=397.8mm P1=111.6mm面净雨量:R24=397.8-60=337.8mm
P1/P24=0.28查得n=0.6 R3/P24=0.43 R3=171.05mm
K=6(F/J)0.16R3-0.55(F/J)-0.55=0.12取K=0.12,据n=0.6查得qm=89 m3/S
洪峰流量Q 0.5%=qm×F×R24/1000=89×1.16×337.8/1000=34.87m3/S
同理经计算(略)20年一遇洪峰流量Q5%=17.25m3/S
经调洪演算:20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26.85 m3/S,2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13.28 m3/S
3、水库防洪能力复核
通过计算已知马鞍山水库20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26.85m3/S,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3.28m3/S溢洪道宽10m,溢洪道底高程164.3m,坝顶高程166.6m,采用宽顶堰公式H=(Q/BM)2/3计算设计水位与校核洪水位。
设计洪水位H=(13.28/10×1.5)2/3=0.92m:
则H设=164.30+0.92=165.22m
校核洪水位:H=(26.85/1010×1.5)2/3=1.47m
则H校=164.30+1.47=165.77m
4、坝顶高程校核
水库校核运行时,坝顶高程=H校+H波+安全超高△h,
H波=0.208V5/4D1/3(取7、8级v=15m/S,D最大坝程300m)经计算H波=0.45m.
安全超高设计洪水取0.5m,校核洪水取0.3m,
则坝顶设计高程=164.3+0.92+0.45+0.5=165.17<166.6m(现状坝顶高程)
坝顶校核高程=164.3+1.47+0.45+0.30=166.52<166.6m(现状坝顶高程)故水库大坝能满足防洪要求。
四、结构安全评估
水库大坝抗滑稳定,经计算(略)稳定安全系数K0=1.70>1.1根据抗滑稳定计算成果,马鞍山水库现有坝坡稳定,不会产生滑坡问题。
大坝基础经多年运行未见沉降、位移,内坡面塌陷严重,外坡面未设排水设施,局部渗漏,内外坡均为土质护坡,质量较差,反滤体,块石风化剥落严重且倾斜,底涵渗漏。
五、渗流安全评估
大坝在1974年3月扩建后运行三十多年来,大坝未产生滑坡迹象,但坝体渗水严重,在水库水位达到兴利水位时,坝脚沿线均有渗水,据管理人员目测,渗水量达0.02m3/秒。
1、基本资料
坝顶高程式166.60m,设计水位165.22米,校核水位165.77m,外坡地基高程152.90m,坝顶宽5.0m,内坡1:2.6,外坡面1:2按不透水地基上的均质坝考虑,下游无水。
2、下游逸出逸点高度
计算公式:hO=√(H12+L2)-L式中:H1=165.77-152.9=12.87m
L1=(166.6-165.22)×2.6+5+12.87×2=34.33m △L=(mh1/2m+1=5.44m L=L1+△L=39.77m
则ho=√(H12+L2)-L=2.03m
3、渗漏出逸出点比降
JO=1/√(1+m2)=0.447
经计算下游逸出点高度2.03m小于滤体高度3m,高度达到设计要求。
六、输泄水建筑物安全评估
水库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左端的山丘边,属开敝式宽顶堰,堰顶宽10.m,高2.3m,右侧墙为浆砌块石,经过多年运行.砌石已老化脱落,消力池砌石被洪水冲松,底板杂草丛生,影响洪水下泄安全。
水库灌溉底涵为1.2×1.5m混凝土圆拱隧洞结构,由于建设早衬砌质量差,涵洞有漏水现象。
七、运行管理安全评价
马鞍山水库主要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由所在地瑶干村进行管理,在重要的小(二)型水库要达到的三有中,该水库基本的不能达到,在主汛期按照区防汛指挥部控制运用计划控制蓄水,但平常管理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底,报酬不能及时兑现,加上水库存在众多问题,给水库的运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建立运行机制,落实管理措施,明确责任制是水库运行管理安全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八、大坝安全评估结论
按照2007年安徽省小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估办法,对马鞍山水库的防洪标准、结构安全渗流安全以及输泄水建筑物安全进行大坝安全评估,该水库属三类坝。
九、水库加固处理意见
1、坝体上游面设置防渗设施。
2、下游坝面、坝址、坝肩处设排水系统。
3、重修底涵。
4、溢洪道底板,侧墙,消力池整修。
篇5:卫生院辐射安全评估报告
XXX卫生院高度重视医疗辐射安全,放射科在院领导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下,2010业务工作的开展平稳有序;软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医疗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我院放射科现有XXmAX射线机一台,机器设备运行正常,并通过了县检测机构的年检。科室分为观片室、机房、操控间、暗室和候检厅,从业人员均经过放射防护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放射科科室的整体空间布局和机器设备的安装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设计,机房面积、墙体厚度等经上级测评,均达到了相关设置的技术标准;机房各房门安装了铅制防护层;机房外的显眼位置安装了警示灯和防辐射警示标语;控制台设有射线个人剂量计,每年交由上级主管部门检测。科室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较强,进行操作前认真检查机房门窗是否关好,并在非必须情况下严禁陪同人员进入机房,以防止和减轻二次辐射产生的危害。在进行诊视床操作时首先穿上铅制防护裙,并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尽量减少射线对被检者的损害。摄片时认真仔细,操作规范,极力避免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重复检查。
我院放射科各项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章完善,并实行制度上墙;科室工作人员能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流程,严守岗位职责,认真落实辐射防护与监测工作;X光片及诊断报告分月分袋存档,过期显、定影液按存指定容器存放,并按要求回收处理;科室人员能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
篇6:医院X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评估报告
某医院X 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1.概述
1.1建设项目名称和地址 1.2建设性质
1.3工程规模和人员结构
该新建项目位南通市通州区某人民医院病房大楼东侧,拟建设五层门急诊大楼,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00万元。门急诊大楼位于老院区东侧,为地上4层,地下1层。拟建项目放射科位于门急诊大楼底层东北角一块相对独立区域,设有4个X射线机房,其中1个CT机房、1个DR机房、1个胃肠透视室、1个备用摄片室。CT室和DR机房面积各58.5平方米,其中X射线室使用面积35平方米;胃肠透视室和备用机房面积为39平方米,X射线室使用面积29平方米。
放射工作场所的射线装置主要是将现有医用诊断X线机移入使用,放射科现有X线机基本情况见下表。
医用诊断X线机名称生产厂家型号管电压(KV)管电流(mA)X线CT机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公司NeuViz.Dual型140300 DR摄片机德国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MulTix.Compact130500 胃肠透视机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XG-510A125500 X线摄片机北京万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ZFs.302-1125300
1.4评价范围
本报告书评价范围涉及《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初步设计》中拟建的放射诊断工作场所,内容包括射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危害因素,并可能对人员及周围环境的电离辐射影响进行专项评价。1.5编制依据(略)1.6评价目标
1.6.1防护设计原则
1.6.1.1对于符合正当化的放射工作实践,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使各类人员的受照剂量不仅低于规定的限值,而且控制到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辐射水平。这一考虑包括了正常运行、维修以及应急状态,也包括了具有一定概率的导致重大照射的潜在照射的情况。1.6.1.2在防护设计时,充分考虑辐射防护的发展(如GB18871-2002、ICRP60、IAEA115以及国家基本放射防护标准,已把剂量当量限值降低),也考虑到公众对辐射的心理因素,还为防护设计与施工保守地留有二倍安全系数。1.6.2剂量限值
1.6.2.1工作人员剂量的年限值(略)1.6.3评价目标:
1.6.3.1在考虑了最优化原则后,屏蔽设计时,年剂量目标值应不高于下列值: 职业放射工作人员:2 mSv/a 公众成员:0.1 mSv/a 1.6.3.2按防护设计原则和年剂量目标值,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定为:射线装置工作时,距屏蔽室墙外壁30cm处的辐射当量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对于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即使居留因子为1,按年照射时间500小时(每年250天,每天2小时)计算,年累积剂量仅为1.25mSv/a,低于年剂量目标值,并低于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10;对于公众成员,居留因子为1/16时,年累积剂量为0.078 mSv/a,低于年剂量目标值,并低于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10。
2.场址和对公众的影响 2.1场址环境
2.1.1该新建项目位于南通市某人民医院内,病房大楼东侧,南临平刘公路,西面是医院内病房大楼,东面是农村马路距民房20米远、北面是河道。拟建设门急诊大楼,规划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楼长46米,宽41米。地上4层,地下1层,集门诊、急救、医技工作场所于一体。医院在底层东北侧一端设置放射工作场所,放射工作场所为一块相对独立区域。2.1.2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块原为平东村村部和部分居民楼区。无其它放射性污染源,所在地区环境辐射水平目前趋于通州区环境放射性本底背景值水平(2-8)×10-2μGy.h-1。2.2对公众的辐射影响
放射工作场所的X射线机房周边区域,如更衣室、办公室、走廊、庭院及毗邻道路等有人员活动的区域为放射防护主要目标,如屏蔽防护措施得当,其电离辐射水平将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3-2002)和《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IAEA安全丛书NO.115,1997年)规定的公众剂量限值和本屏蔽设计的年剂量目标值。
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3.1辐射源项分析 3.2辐射危害因素分析 3.3可能产生的放射性危害(1)放射性皮肤损伤
(2)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拟采取放射防护设施 4.1选址
放射工作场所位于门急诊大楼底层东北侧一端,为一块独立区域。4.2机房布局
该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根据医院放射科规模的大小和X射线机房的多少,采用全分隔式布局。将放射科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是X射线工作人员业务活动通道和操作室;中层是各种X射线检查室;外层是患者候诊走廊。各层之间有不同形式的防护门相通。4.3建筑设计
放射工作场所要求每一间X射线机房使用面积均大于24平方米。CT和DR机房使用面积约35平方米,胃肠室和备用机房使用面积约29平方米,层高为3米,机房X射线机主照射方向和其他方位的墙体厚度为370mm的粘土砖墙(1.6g/cm-3),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上下楼板为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防护层,CT室上下楼板要达到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可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或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再加其它防护;门窗为专业厂家制造的相当2mm厚铅板防护层(其中CT室大门为推拉式的,内衬3mm厚铅板防护层);观察窗用20mm厚普通铅玻璃相当于3个铅当量。4.4分区管理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规定,CT机房、DR机房摄影片机房和透视机房应设为控制区进行管理,机房控制室及走廊应设为监督区进行管理。4.5通风设施
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机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可采取开窗或安装换气扇方式,在机房大防护门对侧墙高2.5m以上设置排风扇并应有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工作期间,机房每小时换气2-3次为宜。4.6警告标志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 的规定,在四个机房门外应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安设醒目的工作指示灯。4.7屏蔽设计
X射线机的核心部分是X射线管,X射线管是装在屏蔽套中的,屏蔽套上留有可供有用线束通过的窗口,即主照射方向,对无用而有害的X射线,出厂时即有足够的屏蔽,泄漏量不超过相应的标准。
机房的屏蔽利用计算模式和项目提供的数据计算相应透射系数B,利用B值即可通过透射曲线得出相应的材料所需厚度。将其与项目提供的屏蔽厚度进行比较,评价项目防护规划是否满足要求。射线照射的防护墙为主屏蔽墙,其余墙壁及屋顶为次屏蔽墙。计算模式 初级射线屏蔽计算B≤HR2/WUT 次级射线屏蔽计算η≤6×104HR2I/WT 式中:W—周工作负荷 U—利用因子 T—居留因子 H—每周剂量控制参考值 R—参考点与放射源的距离 B—透射系数 η—透射比
H—周屏蔽设计目标值(工作人员取0.04mSv/Week,公众取0.002 mSv/Week)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普通机房机房计算因子和屏蔽厚度计算值 位置东墙南墙西墙北墙屋顶*机房大门防护门 d(m)3.03.23.03.23.03.03.0 参考点所区域控制室备用摄片机房走廊走廊门诊换药室走廊控制室 T11/41/41/41/41/41 计算厚度1.00.80.80.80.80.80.8 设计厚度3.03.03.03.02.02.02.0
表2 CT机房机房计算因子和屏蔽厚度计算值 位置东墙南墙西墙北墙屋顶机房大门防护门 d(m)3.53.03.53.03.03.04.5 参考点所区域DR机房走廊走廊控制室B超室走廊控制室 T1/41/41/411/41/41 计算厚度2.72.82.72.42.82.82.0 设计厚度3.03.03.03.03.03.02.0
*螺旋CT的X射线管要做360度旋转运动,U利用因子为1/4,北墙处U为1/16。表3 DR机房机房计算因子和屏蔽厚度计算值 位置东墙南墙西墙北墙屋顶机房大门防护门 d(m)3.53.03.53.03.03.03.0 参考点所区域办公室走廊CT机房控制室B超室走廊控制室 T11/41/411/41/41 计算厚度1.81.41.31.41.41.41.4 设计厚度3.03.03.03.02.02.02.0
根据计算机房防护所需最大屏蔽厚度均低于项目设计屏蔽厚度。因此,该设计满足防护要求。4.8防放射性污染
本项目使用射线装置,断电后即没有射线产生,不产生放射性污染。4.9个人防护用具
医院制定了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计划,计划配置铅眼镜、铅围脖和铅防护服。
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机房应配备受检者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以及固定特殊受检者的各种用品。4.10三废处理
本项目使用射线装置,不产生放射性三废。5.放射防护监测 5.1个人剂量监测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个人剂量管理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佩戴外照射个人剂量计,并按本单位制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办法,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个人剂量监测的实施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负责。所用热释光剂量计为LiF(Mg.Cu.P)元件,须经过计量部门刻度。个人剂量监测频度为三个月1次,由监测单位出具个人剂量检测报告,遇有事故情况随时送检,受检单位应认真做好剂量片计的收发和佩戴工作,并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登记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上。
被监测人员应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工作相关人员。同时建立这些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进行档案化管理,及时登记剂量监测数据,数据应完整,对每个人员的年累积剂量进行评估,并对个人剂量档案妥善保管,保管时间应不少于脱离放射工作后的20年。
遇到较高水平的局部照射时,应佩戴附加剂量计。有可能造成体内污染时,应进行内照射剂量监测。
5.2工作场所监测
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6号令)的规定,放射工作场所应进行定期的放射防护监测。
医用诊断X射线机新安装后,应对X射线机防护性能进行全面检测,并对X射线机机房防护设施的辐射安全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正常使用中的X射线机,每年应进行一次X射线机主要防护性能检测的监测,以及机房防护设施检查测试。包括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的检测、有用线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立位和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检测,以及机房周围工作场所的透射和泄漏剂量检测,如控制室、防护门缝、窗外,四壁墙外、顶棚上等处,使用合格的X射线剂量仪对以上各处进行剂量检测,重点检测可能发生射线泄漏的地方,并记录检测数据。检测方法参照《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的要求。
使用单位应对工作场所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妥善保管,并观察监测数据的变化,发现防护薄弱环节。使用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质量控制检测仪器,仪器须经检定合格,并按规定进行质量保证管理。
5.3场所外的环境监测
定期对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安全进行检测,一般每年一次,监测范围和监测点的布置应包括机房周围公众经常活动的场所,如候诊走廊、毗邻公用房间、护墙外道路等。应重点监测有人员长期驻留的场所。
以上所有监测数据均应认真记录,建立档案。在记录监测结果时,应同时记录监测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放射卫生防护和监测措施的建议。6.辐射危害评价
辐射危害评价暨X射线机房屏蔽厚度的核实,医院放射科已有X射线机中,最大工作管电压为130KV、工作管电流为500mA。选取工作管电压为130KV的CT机和100KV的X射线机分别作为CT室和普通放射的代表性辐射污染源。X射线机在工作状态下对人员及环境的辐射影响主要是X射线通过墙体的透射和门窗的漏射。X射线的基本防护原则是减少照射时间,加长与X射线源的距离及进行适当的屏蔽。6.1有用线束屏蔽厚度的核实
a.普通X射线机房普通X射线机机房墙体厚度设计为370mm的粘土砖墙,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普通机房工作空间为5.75×5.20m2,预测计算点取墙外0.3m。参考点设于距离X射线机R=3m处,考虑公众,居留因子T=1/16,使用因子U=1,周工作负荷W=1.0×103mA·min,实际工作中周工作负荷达不到这么高。查比透射量B曲线,得100KV的宽束X射线的B=2.0×10-4mGym2/mA·min。由于X射线的品质因子为1,每1Gy的吸收剂量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等效于1Sv的有效剂量当量。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38μSv。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7mSv,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值0.1mSv;导出剂量率为0.14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
考虑X射线工作人员,设到工作人员距离X射线机3m,居留因子T=1,使用因子U=1/4,则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5.52μSv。则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0.28mSv,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值2mSv;导出剂量率为0.55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因此,主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b.螺旋CT机房 CT机主照射方向的墙体厚度设计为3mm厚铅板防护层,铅密度为11.35g/cm3,CT机房工作空间为6.5×5.4m2,预测计算点取墙外0.3m。参考点设于距离X射线机R=3m处,考虑公众,居留因子T=1/16,使用因子U=1/4,周工作负荷W=1.0×103mA·min。查比透射量B曲线,得150KV的宽束X射线的B=1.0×10-3mGy m2/mA·min。由于X射线的品质因子为1,每1Gy的吸收剂量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等效于1Sv的有效剂量当量。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74μSv。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9mSv,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值0.1mSv;导出剂量率为0.17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考虑X射线工作人员,设工作人员距离X射线机4m,居留因子T=1,使用因子U=1/4,则参考点的周剂量当量Hw=BWUTR-2=15.6μSv。则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0.81mSv,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值;导出剂量率为1.6μSv/h,低于导出剂量率目标值。因此主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6.2漏射线、散射线屏蔽厚度的核实
侧墙(副防护墙)厚度设计为370mm的粘土砖墙(1.6 g/cm3),内外水泥粉刷,相当于3mm厚铅板防护层。根据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医用诊断X射线机距源点1m处的泄漏辐射剂量限值为1.0mGy/h。铅对150KV的宽束X射线的TVT值为0.96mm,设参考点距源点4m,当居留因子为1时,经3mm厚铅板防护层的屏蔽衰减,根据公式NTVT=lgWLT/R2Hw,参考点处的泄漏辐射剂量率为0.08μSv/h,年剂量当量为0.04 mSv。当假设X射线焦点与受检者距离为1m,受检者体表照射面积为400平方厘米,考虑90°散射,散射因子取0.002,则散射线所致周剂量为0.125μSv,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为6.25μSv,导出剂量率为0.0125μSv/h。
因此,由漏射线和散射线共同作用所致剂量率为0.093μSv/h,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导出剂量率目标控制值(2.5μSv/h),年剂量当量为0.04mSv,也低于工作人员年剂量目标控制值;若考虑公众,取居留因子为1/16,则公众年剂量当量为0.003mSv,也低于公众年剂量目标控制值(0.1mSv)。
所以,侧墙(副防护墙)厚度设计能满足屏蔽防护的需要 6.3顶棚屏蔽厚度的核实
a.普通X射线机房 顶棚设计为15cm厚现浇混凝土(2.35 g/cm3),对应铅当量为2.0mm相当于2mm铅当量。普通机房的X线主方向一般为向下和水平方向,很少对上,故顶棚有2mm铅当量防护,符合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因此,顶棚屏蔽设计符合防护的要求。
b.螺旋CT机房 CT室上下楼板设计要达到相当于3个铅当量防护,可为25cm厚混凝土浇注体或15cm厚混凝土浇注体再加其它防护(内嵌1mm厚铅板)的复合防护层。对于螺旋CT顶棚设计也是考虑为主照射方向,其对应铅当量为3mm,屏蔽厚度的核实同6.1b,故其防护厚度设计能满足防护的需要。7.放射防护管理
7.1单位安全防护自主管理:必须成立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任组员,人员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医院成立了放射防护管理小组,负责全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小组: 医院应该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医院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应包括: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的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安全防护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包括:(1)放射防护管理组织与职责;(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办法;(3)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剂量监测办法;(4)放射性事故管理和应急处理方案;(5)放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6)意外事件应急与处置规程;(7)受检者放射防护管理规定。
另外,还应建立相关档案,并妥善保管,包括射线装置和防护设施技术档案、个人剂量与健康检查档案放射防护监测评价和放射事故档案、辐射检测仪器档案等。7.2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
工作前,应先明确放射性工作岗位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必须经过就业前体检,检查结果须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的要求,体检合格者方允许参加放射性工作,今后还须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工作人员还需定期参加放射卫生法规教育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才能取得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证明,才能上岗;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每叁个月一次的个人剂量监测。8.结论与建议 8.1结论
(1)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评价机构针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认为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中放射诊断工作场所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2)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中放射诊断工作场所内部新建CT机房、DR机房、胃肠透视和备用摄片机房选址可行,医院放射科采用全分隔式布局,将放射科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是X射线工作人员业务活动通道和操作室;中层是各种X射线检查室;外层是患者候诊走廊。各层之间有不同形式的防护门相通。这种布局将工作人员走廊与患者走廊分隔,将X射线机房与操作室分隔,符合机房布局应遵循的安全、方便、卫生的原则。布局合理,面积设置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180-2006。
(3)南通市某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工程中放射诊断工作场所新建CT机房、DR 机房、胃肠透视和备用摄片机房防护设计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规定。
(4)预计机房建成后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约束值。
(5)医院已建立了放射防护管理组织,制定了部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防护用具配置计划。8.2建议
(1)各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应严格根据所使用的X射线机最大管电压和有效工作负荷及拟使用屏蔽材料进行屏蔽防护设计,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照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防护安全的要求。
(2)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至少3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天棚、地板应视为相应侧墙考虑,但CT室上下楼板应视为有用线主束朝向的墙壁考虑,故要有3个铅当量防护,折算成混凝土25cm厚;机房的门、窗必须避开有用线束方向,并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但CT室的外防护门应为3mm铅当量防护。(3)机房门外应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4)机房大门为推拉式,机房门必须与门洞每边有10cm宽度重叠,机房内门必须与衬铅门框有一定宽度的搭接重叠,与墙体间距小于1cm,防止X射线泄漏。
(5)落实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配备相应个人防护用具和受检者防护设备。
(6)非职业工作人员办公、病人及公众候诊、休息场所尽可能远离X射线机房。(7)认真贯彻卫生部第46号令,加强放射诊断的质量控制工作,保证质量和病人的健康安全。应使用防护性能经放射卫生防护机构检测合格的X射线机,并建立落实放射防护安全制度,项目建成后应定期开展稳定性检测并进行定期的防护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
(8)在放射工作场所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确保本意见单中提及的各项防护措施得以落实。
相关文章:
辐射安全工作计划02-05
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免费02-05
医院辐射安全监测制度02-05
企业辐射安全管理02-05
辐射安全自查报告02-05
辐射安全防护总结02-05
辐射安全防护考试答案02-05
核与辐射安全自查报告02-05
辐射安全防护规定02-05
辐射安全与防护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