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资源(精选七篇)
介入资源 篇1
一、补充背景,在资料介入下引入新课
教材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相应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文本相互关联。如果教学以逼仄的视角始终局限在一篇课文上,不仅无法拓展视域,失去全方位地解读文本的机会,也会影响对文本基本内涵的价值确立。 而在导入新课阶段,如果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交流,就能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局面。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文时,教师就这样运用了背景资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简单介绍鸦片, 让学生了 解鸦片对 人体的危 害 ;其次,出示当时人民深受鸦片毒害的数据和图片,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愤慨之情;紧接着,引出林则徐的肖像,让学生通过文字资料了解人物的生平资料,对人物形成最初的感知体验;最后,教师出示时代背景,了解当时清政府因惧怕洋人而不敢拒绝的无能表现。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资料的补充介入,而直接刻板地进入课堂,学生如何能够洞察虎门销烟伟大的历史意义?如何能够理解销烟时为什么要邀请外宾参加? 为什么要如此庄严肃穆的布置环境? 而正是这些资料的呈现,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全方位的资料支撑,为学生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转换视角,在资料介入下突破难点
在教材文本中,作者在创作时常常在文本的核心处、意蕴的聚集处进行浓墨淡彩地描写,形成了文本感悟的重点。而在课堂教学中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时, 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原文,引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中进行体悟与思考。这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如果在此处教师充分利用背景资料, 为学生提供认知资源的储备支撑,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法。
如《三顾茅庐》一文为了表现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特点,作者将刘备第三次拜访途中动作表现描写得淋漓尽致。教师在学生进行深入感知、核心语词辨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资料: 刘备贵为皇叔,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年龄已经在40左右, 具有一定的声望;而当时的诸葛亮却是一介草民,生活于隆中,年龄也只有28岁。 无论是从地位的尊卑,还是从年龄的长幼,都足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而掌握了这些信息,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地感受刘备内心的真心实意, 教学重点就能够轻松突破。
三、激起涟漪,在资料介入下深化情感
古人云: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情感不仅是文本重要的写作因素,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编著者考虑到小学生尚处于感性认知层面,入选的文本大都凸显出较为浓烈的情韵,有的让人 怦然心动, 有的则催人泪下 … …学生伴随着文本语言的力量,催生出积极强烈的情感体验。 如果在学生情感奔涌之时,适当补充相应的背景资料, 则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促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
如在教学著名的咏物诗 《石灰吟》时,学生已经从诗歌的大意中感受到石灰坚贞不屈的品性和“要留清白”的顽强意志,对石灰形成了高度的敬仰之情。 而在此时,教师及时补充了于谦的生平资料: 少年学习刻苦,常常挑灯夜读。取得功名之后,清廉为官,常为百姓着想。 在土墩堡战役之后,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毅然抵抗外来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却被迫害致死。 根据这一资料,教师运用渲染语言,引领学生从“少年抒怀、为官感悟、临幸陈词”等不同的情境进行诗歌诵读,让学生依循着于谦一生的生平轨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诗歌。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资料的补充中不仅解读了诗歌,更对于谦有了更为通透的感知与理解,学生在诵读中情感一浪高过一浪,课堂情感的高潮不断出现。
四、找准联系,在资料介入下拓展阅读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 更不能意味着阅读的终止。课堂总结作为课堂教学的收官动作,不仅承载归纳课文、升华主题的感知重任,还应该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由课内向课外转变。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背景资料的介入,不仅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借助于此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文的结课,教师首先出示了《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回目: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告诉学生《儒林外史》一书描写了一群迂腐的读书人,是中国历史上抨击科举制度的著名古典小说。 随后,教师出示了众多学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这本书的再度认识,唤醒了学生的阅读动力。
介入放射科介入诊疗流程 篇2
1.住院病人由病房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并送介入科导管室,接诊医师到病房查看病人后决定诊疗时间;
2.介入科接到病房要求介入诊疗的会诊单后,由住院总医师或值班医师尽快到病房会诊,并在会诊单上写明会诊意见,对适合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到导管室约定诊疗时间;
3.门诊病人须行介入诊疗时,由介入科接诊医师检查是否有介入诊疗的适应症,在排除禁忌症后完善术前检查和预约诊疗时间;
4.对确认可以接受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向病人或其家属详细介绍介入诊疗的方法、途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预期的效果、术中所用的介入材料及其费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肿瘤介入治疗的病人应提前确定化疗方案,并将化疗药物及其他术中用药写在预约通知单上,再由病房主管医生下医嘱生药;对各种需放置支架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根据精确测量情况提前预定合适的支架;
5.住院病人由病房医生携带病历陪同护送到导管室,病情严重或手术复杂时病房医生应全程陪同监护,并待手术结束后护送病人回病房。每天早晨上班后由总住院医师将当天的手术安排表送到检查室,并按照事先的安排顺序叫病人,急症病人优先。
6.病人到达导管室后,由当班技师详细登记病人的信息,并将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放在病历中;由当班护士安排病人上检查床,接心电监护,打开手术包准备手术,其间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7.手术中医生、护士和技师均应坚守岗位,各事其责;
8.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医生或助手压迫血,并向病人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由护士协助包扎止血,非危重和复杂病人介入诊疗结束后可由介入科医生护送病人回病房。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让病人自己来、自己回病房;手术医师应及时书写手术记录,技师应及时处理图象、刻录光盘或照片,急症病人应尽快将胶片交给病人;护士应及时结算手术费用、整理房间并安排下一个病人上检查床;
9.对单纯接受介入造影检查的病人,手术医师应在24小时内将诊断报告写出由病人家属取回交病房放病历保管;
介入资源 篇3
关键词:评价理论;介入系统;英语社论;对比分析
一、引言
评价理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发展和延伸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人际意义层面的阐述。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重点是语篇分析,并总结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而马丁就“通过语言看作/读者或听/说者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王振华,2011)”这一系统功能语法的薄弱环节,创立了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马丁沿袭了韩礼德的研究方法,关注语言的人际意义,也扩展了韩礼德有关态度意义的论述。评价系统下又划分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随着评价理论不断完善,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自1998年张德禄将评价理论引入中国,大批学者对评价理论进行研究,其应用领域也涉及甚广。本文将对社论这种新闻语篇进行介入资源的分析。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被称为“Editorial”,有“首席评论文章”的意思。通过对社论这种充满主观色彩的文体进行评價资源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其是如何运用语言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介入系统
在语言学上,“介入”指的是“态度”的介入。根据人们表达态度的两种方式将“介入”分为“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自言是指直接陈述,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借言则是间接表达,借助他人的观点或人所共知的道理和名言警句来表明立场。
而对于自言和借言系统的再分,2005年10月于开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系统功能活动周上,怀特对介入系统又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从而使介入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划分标准一致,同时也增强了可操作性。
基于国内对于介入系统的先前划分已有诸多研究,本文将采用新的划分标准。怀特在新的划分标准中将自言细化为“断言(assertion)”和“假定(presumption)”,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否把命题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还是看作目前正在审议中打算的,前者为假定,后者为断言。借言则根据介入资源主体间性功能的变化分为“对话性压缩(dialogic contraction)”和“对话性扩展(dialogic expansion)”,前者表示挑战,阻挡或者限制与其他定位和声音的对话,后者表示通过凭借一个或者多个语言风格允许与其他定位和声音的对话。对话性扩展分为包容(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对话性压缩分为宣称(proclaim)和否认(disclaim)。
三、英语社论的介入资源分析
本文从《环球时报》和《中国日报》中分别选取有关G20杭州峰会的社论各一篇,对其进行介入资源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分析统计,把两篇社论的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两篇社论使用的介入资源非常丰富,《环球时报》社论有15处使用了介入资源;《中国日报》有10处使用了介入资源。也就是说两篇社论都有超过1/3的小句都有“态度”的介入。两篇文章中,借言资源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自言资源,这就表明这两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对话性,对于现存的或即将出现的不同观点都持欢迎的态度。
《环球时报》社论中使用自言资源的小句为:
China is sincere about promoting global governance and creating a win-win situation in resolving world economic issues.
这个小句单刀直入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作者表达“中国是真诚的”观点时态度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非对话性的(undialogised)。这也是对社论这种文体“表达观点,表明立场”的体现。
对于《环球时报》社论的借言资源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2:
对于《中国日报》社论的借言资源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来,两篇社论的对话紧缩资源的使用要多于对话扩展资源,这种“关闭”对话空间的做法,显示了社论话语的权威性。在对话紧缩资源中运用较多的是否认资源,通过对其他声音的排斥和否定来突出自己的声音。现在来详细分析两篇社论使用的介入资源。
(1)China is a unique member of G20. It i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nd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t has excelled in some areas but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as advanced as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这里使用的“not”一词,是作者为了否定读者有可能从前文中推断出来的认知而使用的。作者假定读者会从前文中的“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nd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推断出中国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像其他方面一样先进,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使用“not”一词来防止读者得出这种错误的判断。
(2)There has not been a full-scale trade war and competitive currency depreciations-at least not yet.
这句话中使用的“not yet”是否认的另一种形式——反预期。这句话中的原命题是“大规模的贸易战和货币贬值没有出现”,而“not yet”的使用则推翻这种预期。这种否认资源的应用使得作者和读者统一了战线,他们同样对这种“反预期”感到吃惊,这样就使文章赢得了一些潜在的读者。
两篇社论在对话扩展资源的分布中使用较多的都是包容资源,而这两篇社论中的包容资源大部分是靠情态词来实现的。
(3)The fact that the glob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will be mobilized to its maximal extent at this years summit may be a common consensus?
情态词“may”的使用使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得以展示,这样就使持相反意见的读者也成为对话的参与者,扩大了社论的对话性。而“may”属于低值情态词,相反却具有较高的包容度,这就使更多持有不同观点的读者参与其中,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读者,社论也因此扩大了影响范围,增强了影响力。
(4)That point should be appreciated today, when, eight years after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ll major economic powers still cannot guarantee a sustainable recovery for the world.
这句话中的包容同样是用情态词“should”来实现的,“should”的使用表示本社论的观点只是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这样就为其他读者的不同观点提供了对话空间。使用“should”一詞指出philosopher Peter Drucker的观点应该予以重视,这样既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又吸引了潜在的读者,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四、两篇英语社论介入资源分布异同点分析
两篇英语社论介入资源的相同点是,在两篇社论中都较少地或不使用自言资源,而大量地使用借言资源。在借言资源中使用较多的都是对话紧缩资源,分别占到53%和60%,同样,在对话紧缩资源中使用较多的是否认资源,在对话扩展资源中使用较多的是包容资源。
不同点是,两篇社论介入资源使用总量不同,《环球时报》社论有13处介入资源,《中国日报》社论有10处介入资源。虽然两篇社论都大量使用介入资源,但《环球时报》社论对各种借言资源都有所涉及,使用比例比较均衡;而《中国日报》社论偏向使用否认资源,并未使用宣称资源。
五、两篇英语社论介入资源分布异同原因
社论是一种新闻评论,充满了主观色彩,所以作者态度的“介入”使用就比较多。社论多是为了吸引持有不同观点的读者,以此来扩大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因此较多运用借言资源,开放对话,允许不同声音参与讨论。
《环球时报》社论比《中国日报》社论运用更多的借言资源,这和两种报刊的目标读者是有关的。《环球时报》的目标读者以中青年读者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占大多数,呈现高学历、高收入的特征,这类读者崇尚自由,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更愿意去倾听其他人不同的声音,所以允许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甚至引发大家的讨论。而《中国日报》的读者阅读范围更广,层次不一,所以社论更期望能够引导读者与自己的判断一致,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读者,从而起到引导大众舆论的目的。
总之,通过分析社论的介入资源,我们可以看到社论较少地使用自言资源,这就使社论既表明了立场、观点,又给不同的读者留下了对话空间。借言资源则主要使用包容资源和否定资源,开启了对话性的可能,吸引不同的声音参与讨论,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4.
[2]付瑶.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66.
[3]王振华.“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2010(15).
[4]赵民.关于同一事件的英语社论的结尾对比分析—介入系统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5(4).
介入资源 篇4
随着语篇分析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篇的人际功能。
评价理论是马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发展出来的新系统, 研究的是说话者/作为表达其意愿、引起听话者/读者情感而在表达过程中所采取资源。评价资源有三个子资源, 分别是态度资源 (attitude) , 介入资源 (engagement) 和极差资源 (graduation) 。态度资源是作者/说话者为了表达其态度并引起听话者/读者态度所采用的资源策略, 分为情感 (affect) , 欣赏 (appreciation) , 评判 (judgement) 三个次资源, 如悲伤、漂亮、正直、勇敢等形容词。介入资源是研究作者/说话者为了表达其情感或者态度所采用的资源方式, 分为否认 (disclaim) , 声明 (proclaim) , 摘引 (attribute) 和引发 (entertain) , 如不是、声称、表明等动词。极差资源是提高或降低作者/说话者表达的情感和加强或减弱作者/说话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的方式, 如比较暗, 最好等以比较级、最高级形式出现的资源。
在介入资源的四个次系统否认, 声明, 摘引和引发中, 否认是目前作者/说话这所要表达的立场不同于之前所表达的立场, 有否定 (deny:否认之前的立场如不是等) 对立 (counter:由另一种声音所表达的与原来立场不同, 如但是, 还没等) 对立两种形式;声明 (proclaim) 是目前说话者/听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立场不容拒绝, 分为同意 (agreement:目前作者/说话者所表达的立场同意之前所表达的立场, 如当然、肯定、明显等) 、阐明 (declare:作者/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对事物的观点, 例我认为、事实是等) 和支持 (support:作者/说话者引用其他声音来解释之前所要表达的立场, 使其更有说服性如报告显示/证明等) 三种表达形式;摘引 (attribute) 作者/听话者所引用他人的评论来表达立场, 分为距离 (distance作者/说话者引用他人的话语来表达相对的立场, 如某人声称) 和告之 (acknowledge:作者/说话者正引用他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中立的立场, 如哈桑认为、报告指出等) 两种表达方式;引发 (entertain) 是目前作者/说话者的立场是对之前立场的延伸或解释, 可以是肯定或否定之前的立场, 如也许、可能、好像是等。
2. 英汉金融网络时评的介入资源对比分析
在这一章中, 对比分析了中国本土作者和英国本土作者所写英汉金融网络时评各40篇的介入资源并找出其异同及原因。
表格一英汉金融网络时评的介入资源分布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英汉网络时评的四个资源的差异。最大的差别在于英汉金融网络时评的声明资源的使用频率。声明资源在英国金融网络时评的介入资源所占比例为6.31%, 而在汉语金融网络时评所占比例为19.34%, 英汉金融网络时评的介入资源中否定资源和摘引资源比例相当。
2.1 英汉金融网络时评中否认资源对比分析
在对英汉金融网络时评否认资源中的否定和对立的研究发现, 否定的比例为76:56, 对立比例为67:87, 这显示了中国作者比英国作者较少使用否定而较多使用对立。语言反映了文化, 而中国文化以礼貌谦和为特点, 这就决定了中国作者较少使用犀利的否定而较多地运用了语气稍弱的对立来表达作者的不同观点。
2.2 英汉金融网络时评中声明资源对比分析
表格2汉金融网络时评中声明资源分布
从以上表格显示的三个资源的分布来看, 阐明在英汉网络时评中的数量均是最小的, 同意的数量均是最大的。使用阐明意味着对所写的文章负有更多的责任, 而金融恰恰与政府的政策、重大事件有联系, 因此英汉作者均较少地使用阐明来阐述观念;网络时评的文体为议论文, 作者均会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 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 英汉作者均较多地采用同意来支持自己先前提出论点。
表格所示, 英语中的声明资源的使用频率远远小于汉语资源的使用频率。这怀特 (2001) 指出声明资源有紧缩反对声音提出的作用。金融又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 英国有多个执政党, 如果英国作者较多的采用声明资源, 意味着对影响这一金融政策的执政党的支持而反对另外的执政党, 所以英国作者较少地采用声明资源而中国为一党执政国家, 中国作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因此汉语中的声明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英语网络时评。
2.3 英汉金融网络时评中引发资源对比分析
引发资源的功能是为读者所持有不同观点的介入留有更有空间。表格一显示英语中的引发资源103远多于汉语的66, 这说明了相对于英国作者来说, 中国作者给读者留有更多的空间。这和文化差异有关。受中国文化倡导的温文尔雅谦逊思想的熏陶, 因此中国作者在写作时不自觉地流露出谦逊气息, 为持不同观点的读者留有更多的空间。而英国文化倡导张扬个性, 所以英国人有挑战精神。这就使得英国作者的笔锋更加犀利, 更加捍卫自己的观点, 很少给持有不同观点的读者留有空间。
2.4 英汉金融网络时评中摘引资源对比分析
摘引是作者/听话者引用他人的观点来表达立场, 摘引的子系统声称表达的立场通常与之前所表达的立场相对, 而告之所表达的立场同常为中立。
表格3英汉金融网络时评的引发资源分布
从表格3可以看出, 英汉作者均较少适用距离而较多地使用告之, 但是从对比其在英汉网络时评的分布来看英语作者使用距离的频率是汉语作者的两倍。这说明了英国作者更倾向于让自己的观点和摘引的观点保持距离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同样也收到文化的影响。中国是礼仪之邦, 推崇礼貌, 但是英国作者更喜欢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这也反映出了比起中国作者, 英国作者更西黄采用否地观点, 这是因为否定语气比肯定语气更加强烈, 所有英语金融网络时评笔锋更犀利更毋庸置疑。
3. 结语
通过对英汉金融网络时评分析, 在介入资源的使用上英汉作者确实存在异同, 主要原因是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但是受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降低了目前研究的精确性。
摘要:马丁 (2003) 的评价理论的激励之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语类和人际功能对各种不同类型话语开展了研究。本研究依据评价理论, 试通过分析汉英金融网络时评, 研究中国作者和英语本土作者使用介入资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揭示其影响因素。对介入 (Engagement) 子系统的分析可见, 汉英金融网络时评作者在使用评价资源的差异可归因于受两种不同文化、政治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英汉,金融网络时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Martin, J.R.&D.Rose.2003.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beyond the clause[M」.London Continuum.
[2]、Martin, J.R.2004.English Text[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Press.
[3]、陈明瑶, 2007, 新闻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及其翻译[J], 《上海翻译》第一期。
[4]、向平, 肖德法, 2009, 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介入资源研究[J], 《教学研究》第六期。
介入资源 篇5
摘 要:地方性博物馆作为地方片区最具文化特色和历史印记的文化名片,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地方性博物馆知名度小、趣味性不足、经济效益差等问题,采用数字媒体技术解决的问题讨论。得出四种优化博物馆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媒体;资源开发
地方性博物馆作为地方片区最具文化特色和历史印记的文化名片,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人们的旅游许多都将游览博物馆计入行程。民众一般性思维认为博物馆有高大上、历史感强、来到博物馆便可以长知识的固有印象。事实却是,大多数人到博物馆看过冰冷的藏品不久便忘却。原因是除了观看时没有导游解说外,更多的大多数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一般处于静态摆设,无法调动观众的形象记忆。博物馆中,财政较富裕的展馆会根据展品需要设定灯光或部分图示,财政基础薄弱的展馆甚至将珍贵的展品只摆放于阴暗的角落。严重地打击了民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导致民众回头率低的现状。博物馆的馆藏更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使博物馆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
针对博物馆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归纳为:第一,地方性博物馆知名度小游客量小;第二,博物馆陈列形式单一,静态陈列无法增加人们记忆;第三,馆内缺乏互动设施,降低了人们在游玩的趣味性;第四,缺乏能够盈利的设施设备及内容,博物资源不能产生造血功能。
1 地方性博物馆网络多平台宣传
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较大的几个app平台,在已有的公众平台上展示要胜过自己搭建宣传平台。在已有的应用平台进行展示展现、门票及衍生产品售卖,优点为已有移动设备应用平台一般都有较大的客户流量,并且用户搜索一般针对点对点的方式,更加有助于成交。博物馆应注重网络口碑的宣传,使用户更大程度上引流到博物馆。
微信作为一个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程序,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已经覆盖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博物馆应建立起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设立博物相关的社区,使用户在平台讨论相关内容,了解博物馆相关知识。并且在微信平台上开发博物商城,售卖博物馆纪念品及博物馆藏品衍生周边产品。善用微信朋友圈使游客在朋友圈内推荐。传统的网站与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及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形成立体推广形式。
2 博物馆藏品陈列创新,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增加观展形式
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开发相适应微信导游形式,使游客不需要导游的情况下可以自主游览倾听讲解。有助于使游客从视觉听觉感受藏品价值,增加感官印象。
另外,开发AR增强现实与博物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增强现实技术是将现实世界与计算机虚拟世界无缝的链接在一起。增强现实可以将博物馆藏品的解说无缝的植入到增强系统中,在游览者观看藏品时可以自主的调用系统资料。甚至,在增强现实中还可以将博物藏品虚拟还原成原来状态,达到通过手机看藏品更加有趣,更加生动。可用智能终端摄像头扫描藏品的二维码或者图像,智能终端屏幕即可呈现藏品的三维虚拟状态,各项资料数据,甚至可以进行互动。例如,在自然博物馆内扫描恐龙骨架,即可可到恐龙的地质时代、生长特性等资料,还可以虚拟出一个真正恐龙的样子,恐龙还可以走动、跑步,甚至和观者互动。游览一个这样的自然博物馆,肯定要比在馆内看着一个灰秃秃的恐龙骨架来得更加生动。
3 建立VR虚拟现实互动区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博物馆对VR虚拟现实的应用简单来说就是沉浸式的虚拟交互体验。博物馆内藏品大都为静止放置状态,且由于年代久远后已经失去了原有应用场景。虚拟现实的作用即可以还原当时博物藏品的使用状态。使游览者能够亲身感受使用场景,增强其置身其中的体验记忆。相比文字解说,虚拟现实可以对藏品的体态、原貌、比例、纹理、使用方式等进行重构,使游览者深入其中。并且,虚拟现实通过采用多种算法,可以实现体验着与博物藏品原始场景的多种交互,例如弓箭,游览者可以通过虚拟显示头盔和手套感受弓箭的瞄准和力道。再如,游览地质博物馆时便可沉浸与再造的虚拟现实地质公园,可以看到白垩纪的地质特征,植物生长;在地质公园走时,一个血肉饱满的合川马门溪龙从身边走过,一只翼龙从头上掠过去捕食你前方的一只小动物,给游览者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运用VR虚拟现实可以使博物馆内的藏品更加有趣丰富、便于记忆,增加对游览者的体验乐趣。另外,虚拟现实在博物馆中的运营可以向游览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为博物馆带来一定收益。
4 建立多种藏品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造血功能
当前大多数博物馆盈利主要以门票收入为主,地方性博物馆由于其服务范围小,知名度低的原因,门票收入甚是微薄。另外,衍生产品的缺乏也让博物馆失去了观众朋友圈再宣传的机会。动漫依其艺术审美和传播简易性,在日常图像中占有很大比例。动漫不同于摄影摄像对实物的依赖,高度的创作自由度使得动漫方式成为博物资源衍生的最佳方式之一。例如可以制作动漫形式的电影、挂件、臂章等常规的博物产品外,还需要对博物产业动漫化的深度开发。例如,恐龙博物馆,除了恐龙影院外,还可以售卖恐龙类音像制品,或者恐龙T恤衫等。利用移动平台制作手机游戏,对游戏运营起到广告作用。制作移动端的虚拟现实内容,配合廉价虚拟现实装备进行售卖;还有前面所提到的虚拟现实公园环境体验区。等等除了现在已有的外更多的博物体验。
5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博物产业的开发,能够更好的解决博物产业的发展瓶颈。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拥有极大保有量,有调查显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这为数字媒体技术移动设备端的博物馆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现在笔者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移动设备为载体、博物资源为内容探讨解决博物馆的现存问题,增加博物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阙仁镇,杨玉辉,张剑平.基于数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探究教学——以西湖文化数字博物馆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5):34-42.
从介入资源分析政治语篇的人际意义 篇6
政治演讲(political speech)是指人们针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李元授,2003)。由于政治演讲语篇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但国内从介入资源来分析政治语篇的人并不多,主要有满文静(2008),车向前(2011),莫归梅(2013)等。因此本文选取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为语料,旨在研究政治演讲者如何通过介入资源实现与听众的协商,达到其政治目的,以此来探讨政治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是如何实现的。
二、介入系统简介
介入系统就是评价理论的三大子系统之一。受Bakhtin的对话理论和Kristeva的多声学说的影响,Martin&Rose把介入系统分为了单声和多声两个子系统。本文主要探讨介入系统中的多声,Martin&White把多声分为对话扩展( DialogicExpansion)和对话紧缩(Dialogic Contraction)。对话扩展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时能容纳或接受,甚至鼓励对话人表述与自己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换言之,说话人为对话人留有一定的话语空间,即承认其他观点存在的可能性;对话紧缩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反对或拒绝对话人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缩小或剥夺对话人的话语空间(White 2003: 268)。
三、政治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例分析
1.对对话紧缩的分析。
( 1 ) 对话紧缩:否认。否认包括否定 ( d e n y ) 和反驳 (counter )。否定是通过引用并否定某一观点来提及另一不同观点,反驳指说话人引用与其观点不同话语,然后进行替代使预期受挫(王振华,2010)。如:
1)Nevertheless,the memory of foreign invasion andbullying has never [deny]been erased from the minds of theChinese people,we do not [deny]want war.
2)China and Europe may seem far apart geographically,but[counter]we are in fact in the same time and the same space.
在例(1)中,习近平主席利用否定这一介入资源,在演讲中引入那些不团结人的观点:中国人民想要战争,然后运用否定资源,在演讲中构建了赞成和反对这一观点的两个群体,从而构成了语篇的对话性。最后,演讲者通过否定的资源来表明中国人民的立场,以此来团结那些赞同此观点的听众,共同反对那些威胁世界和平的组织从而来呼吁世界的和平。
在例(2)中,演讲中的前半句“中国和欧洲远隔万里”,听众所预期的言下之意为:中国和欧洲可能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演讲者利用反驳资源but来取代听者所预期的话语声音,并向听众传播了:中国和欧洲生活息息相关。意料之外的声音与预期的声音相对立,从而消弱了听者所期待的话语声音。
(2)对话紧缩:声明。声明是指语篇中的声音将命题表现为不可推翻的从而排除了其他的声音。声明又可以分为一致,强调,支持。
3)Of course[concur],a thorough account of the country would be too big a topic for today.
4)Admittedly[concur],we have had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also made mistakes.
例(3)和(4)属于一致资源,演讲者通过使用"of course"和"admittedly",表达了演讲者限制了语篇的话语空间。虽有其他立场存在,但演讲者对其对立的观点进行了积极阻挡,表现出作为国家领导人话语的权威性,旨在引导和启迪听众,起到舆论导向作用。
5)In fact[pronounce],we have found such a path and achieved success along this path.
6)Without doubt[pronounce],a proud achievement for a country whose population exceeds 1.3 billion.
例(5)和(6)属于强调资源,演讲者运用加强性状语in fact和without doubt,明确地介入自己主观的观点“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和“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对其演讲的内容深信不疑,习近平主席使用强调资源减少了不同意见商榷空间。
2.对对话扩展的分析。
(1)对话扩展:引发。说话者或作者利用这一资源暗示当前的观点只是众多可能观点中的一个。(Martin,2008)情态词是实现引发资源的主要手段。
7)We must [entertain]uphold open market,speed up negotiations on the investment agreement,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ambitious goal of bringing two-way trade to one trillion US dollars by 2020.
例(7)中演讲者运用高量值的情态动词"must"明确表明这是演讲者主观的意见,可能存在其他不同的意见。但"must"带有命令或不留余地的口吻,演讲者接受其对立观点程度低,表明了其话语的权威性,并引导和启迪听众。
(2)对话扩展:归属。归属又次分为承认和疏远。如:
8)To use a Chinese saying[acknowledge],we must"get ready to go into the mountain,being fully aware that there may be tigers to encounter".
9)As we Chinese believe[acknowledge],one needs to not only read 10,000 books,but also travel 10,000 miles to know the world around us.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大量摘引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民间谚语和俗语如例(8)和例(9),使听众对演讲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信服,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更加有效的传达了演讲内容,也更易于听众理解,最终达到听众更多的支持。同时可以很好的展示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有利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
另外,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基本没利用“疏远”资源。这一资源几乎不用的原因可能与语篇的性质有关,因为习近平主席希望自己所演讲的内容被听众认可,而不希望自己与听众“保持距离”;同时习近平主席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要给民众树立一个“负责任,有权威”的国家主席形象,而不是“对演讲内容不承担责任,说话没有权威性”的形象。
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通过否认和声明资源,压制了语篇对话空间,树立了国家主席话语的权威性,坚定的宣传了本国的的政治观点和国家的价值观念,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良好的大国气度和风范。但是如果一味地使用收缩性资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引起听众的抵制与排斥,所以习近平主席还运用了引发和摘引资源打开了对话空间,与听众展开对话,使演讲内容更加朴实,不被听众所排斥,从而有效拉拢并说服听众,实现其外交目的。
摘要:本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系统,对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进行介入资源分析,旨在研究政治演讲者如何通过介入资源实现与听众的协商,达到其政治目的,以此来探讨政治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是如何实现的。
介入资源 篇7
一、传统竹艺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关系
竹艺本身是一种实用性的技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艺术性的成分,使其具备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征。竹艺工艺品的艺术性占据主导地位,而竹艺生产和生活用品则更多体现出优良的使用功能。
在现代竹产品设计中,一方面可以在保持手工艺传统的前提下,使民族文化特色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结合,通过造型、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出兼具传统韵味和时尚气息的竹产品;另一方面,在环保理念的推动下,人们重新认识到竹子在环境保护、再生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传统竹艺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进行重新开发,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结合现代人们低碳、时尚、健康生活方式的国际流行趋势进行跨界创意设计,创造出更多绿色实用的竹产品,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竹艺的产业化升级,其产品也更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与需求[1]。
二、现代竹产品设计中介入竹艺“非遗”资源的必要性
(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竹是一种生长周期短、再生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它能够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竹材料的应用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1)原竹材料。这是一种比较传统和广泛的应用方式,同时,通过防腐蚀、防霉变、防渗透、防干裂等处理,能够进一步扩大了原竹材料的使用范围;(2)竹材人造板材料,如竹胶合板、竹层积板、竹碎料板等。具有材质细密、耐磨损、不易变形等优点,可作为产品的装饰或结构材料;(3)竹纤维复合材料。包括竹纤维面料和纤维复合材料等。具有抗菌、吸湿排湿、美观等特点。原竹和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能够充分发挥竹材料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价值以及利用效率,对于实现现代产品设计的低碳环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竹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的竹艺技艺遍布南方各省,以四川、浙江、湖北等地最为有名。根据艺术载体及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竹编和竹刻艺术两大类,独具地域艺术特色。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很多竹艺技艺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竹艺这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技艺再次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竹艺“非遗”技艺一方面要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从传统竹艺技艺中汲取营养,寻找其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结合点,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保护竹艺技艺并实现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传统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竹艺“非遗”资源在现代竹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产品功能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和谐统一,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能体现出使用者的文化品味与审美追求。同时从传统竹艺中汲取营养,实现现代竹产品的形式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中国竹艺术的表现载体和表现手法,而且也能够通过设计使竹产品和竹艺走向世界,进而提高中国竹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竹子已经融进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各种活动之中,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竹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学、艺术、园林等众多文化领域并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和伦理[3]。因此,通过对竹文化内涵的分析和解读,在体现文化性的同时实现竹产品形式的创新,进而实现中国传统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促进湖北地区竹产业的发展
湖北的竹材和竹艺资源丰富。据调查,全省境内现有毛竹、淡竹、斑竹、水竹、桂竹、毛金竹等163种,其中毛竹是湖北最重要的散生竹类资源。湖北最具代表性的竹艺是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武穴竹艺”,“武穴竹编”在2013年又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穴竹艺有着100余年的发展史,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牢固而不显粗笨,精巧而不失单簿,富有装饰而不失繁琐”,以其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享誉海内外。对竹艺“非遗”技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有利于提升竹产品的附加值和艺术性,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从而带动湖北竹产业的升级。
三、结论
对现代竹产品的研究符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将传统竹艺的精华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和形式表现出来,设计出集生态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竹产品,有助于实现民间传统技艺的创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摘要:通过对我国竹艺“非遗”资源的分析,探讨了传统竹艺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关系,研究了竹艺的艺术形态、文化意蕴和生态意义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竹艺,非遗,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傅菂.中国传统竹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刘辰璐.湖南竹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