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解释

关键词: 解释 开采 地震 煤矿

地震数据解释(精选十篇)

地震数据解释 篇1

煤矿开采, 作为一种集煤矿地质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实际开采等环节于一身的系统工程, 在经几十年发展后已逐步走向安全化、精细化和高质量化。而也正是在这种三化的实际要求之下, 包括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在内的勘探技术不断被提出, 并在应对如今地震结果利用率低及无法获得任意方向地震剖面信息等多方面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事实上, 就这一解释技术而言, 其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功能环节的系统集合体, 并在探查陷落柱、古溶洞及修正煤层底板深度上作用明显。

1 目前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煤矿开采越来越需要使用相关技术措施将其安全性及精确性提上去。就其所使用的具体措施而言, 地震勘探是较为实用的一个手段。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有效地对地质在时空上的实际动态变化所产生的三维数据体进行反映, 还能对垂直剖面及地震切片等进行精确提取, 并实现密集的大面积信息采集, 从而为相关后续解释工作的进行提供可靠信息。其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技术性能优势, 以一种立体三维的层面对岩石性质变化及地层构造信息进行研究, 从而在包括煤矿开采布局、主巷道开拓及开采地质评价等几个方面运用开来[1]。

然而,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运用初衷虽然较为理想, 但其具体运用却暴露出一些问题。a) 其对生成的地震结果利用不足, 大多只是局限于对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固定间距地震时间剖面等局部信息的使用;b) 其在确定煤层底板等高线时总会发生误差, 而这种误差又总不能得到及时修正;c) 其在发掘过程中, 会出现小于5 cm断层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是解释方案无法自动修改的, 这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来讲, 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煤矿开采区地震勘探中, 其原因实际上就是目前通用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系统在平台建设、专业化程度及价格上不健全及不完善。而对这种不完善因素的应对来说, 唯一有效的便是建立起一种基于单机和Windows平台的、简单易学、价格低廉且可进行全程自动动态解释的地震数据解释系统。

2 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及其运用

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技术包括三维工区数据管理、专控资料管理及地震剖面信息显示、地震切片信息输出等多个环节。而这三方面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对前文介绍的传统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相对局限的根本颠覆, 其所要实现的是三维地震信息与矿井地质信息的紧密融合和动态有效解释。就这种目标而言, 其具体表现在煤矿生产的服务阶段, 其与传统三维地震勘探系统技术最大的不同点就是, 它是动态的、全程的, 并在解释模式上得到了有效改进, 从而能将生成的地质结果信息利用水平提升, 并为煤矿开采所要实现的安全高效目标奠定有力基础。

不过, 由于这种三维技术基本上都是基于UNK平台开发, 煤矿企业并不能顺利运用, 因此中国矿业大学率先针对煤矿开采实际特征开发了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系统, 该系统由三维工区数据管理、钻孔资料管理及地震剖面显示或输出管理、地震切片、剖面输出显示及地震标准层位追踪等几个子系统组成。a) 三维工区数据管理主要负责对工区资料数据库建立及测线提取等数据的转换及格式化输出几个方面工作;b) 钻孔资料管理所实现的是, 在煤深度资料基础上对速度场进行计算刷新及对煤层底板等高线反复计算, 从而实现煤矿三维地震数据的动态解释;c) 随后的地震剖面、切片, 地质剖面显示主要需对三维数据体中各个方向和平面上的剖面、二维测线等以彩色变密度、灰度及波形变化面积等多个参数进行动态解释, 并以窗口方式呈现出来。此外, 这一技术系统可通过手动拾取、半自动拾取及自动拾取等三种方法对地质标准层的信息进行拾取, 从而为之后的断层解释、地震解释成果输出、地震属性计算等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2]。

事实上, 这种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也正是凭借着自身的系统性功能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得到了尤为广泛的运用。笔者在总结自身工作经验中发现, 其主要表现在对陷落柱的探查、修正煤层底板深度、解释小断层及小溶洞等几个方面。这里对陷落柱探查及断层解释这两点进行简要介绍。

a) 在探查陷落柱中的运用。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一般表现为上下煤组反射波自下而上中断或消失, 成为一片反射波空白带, 出现明显塌陷漏斗现象, 有时在陷落柱边缘出现明显地震异常扰曲反射波, 这些异常表现结合水平沿层切片和相干方差切片, 可对陷落柱进行有效查找;

b) 在解释断层及古溶洞中的运用。例如, 阳煤集团煤矿西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是2004年实施的, 地震监理人员利用煤矿地震数据管理系统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在解释过程中, 煤矿地震数据管理技术为高效和准确的构造解释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 在11煤层顶板岩巷掘进过程中突然涌水, 水量达1 200 m3/h, 极大影响了煤矿正常生产。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和地质人员工作经验, 初步判断出水点东南部存在断层或垂直构造。由于7煤层采空区影响和位于勘探边界, 三维地震资料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利用煤矿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 在出水点东南方向200 m~300 m处发现1个古溶洞 (陷落柱) , 长轴200 m左右, 短轴150 m左右。

3 结语

经过分析介绍, 对目前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运用等几方面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从中可清晰认识到, 现阶段, 中国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运行水平相对较低, 在此情况下, 如何创新地引入相关技术措施, 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应对, 具有很高现实意义。拥有独特性能优势的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应得到应有重视, 提高信息获取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也非常必要, 这样才能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裕斌, 陈加林.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在潞安矿区高河煤矿的应用效果[J].中国煤炭地质, 2010 (08) :11-13.

地震数据解释 篇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第二部分:地震资料解释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树枝状水系与沟、塬、梁、峁、坡并存的独特黄土地貌.针对这种复杂地表条件长庆物探已建立了沿沟弯线为主、辅以黄土塬多线和网状三维的`采集方法;确立了高精度静校正、适度去噪、共反射面元优化及已知井反射系数序列控制的高保真处理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处理、解释二大环节的关键方法及应用效果.

作 者:蒋加钰 付守献 李九灵 Jiang Jiayu Fu Shouxian Li Jiuling 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西安长庆兴隆园区,710021刊 名: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SCI英文刊名:APPLIED GEOPHYSICS年,卷(期):2(4)分类号:P3关键词:模型 侵蚀面 地震资料 解释 储层预测 Model erosion surface interpretation Seisnmic data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覆盖层厚度实用地震解释方法 篇3

摘要:煤田勘探中覆盖层指覆盖于基岩之上的松散层,因其地层结构松散,与下伏基岩存在一定波阻抗差异,因此可采用地震勘探的方法来识别。文章介绍了几种覆盖层厚度的解释方法,便于在不同情况下对覆盖层厚度进行控制。

关键词:覆盖层厚度;小折射低速带调查;微地震测井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65-03

煤田勘探中覆盖层是指覆盖于基岩之上的松散层,主要是第三、第四系沉积形成的地层或风化基岩,其特点是形成年代较新、埋藏深度浅、承压时间短,所以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地震波在其中传播能量被强烈吸收,产生散射和噪音,使反射波显著增大,因此也称为低速层。由于松散层厚度变化对于煤炭开采方式、防治水措施、支护方案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煤田勘探对于松散层的勘探非常重视。另外,随着近年来勘探环境的复杂化,山区、沙漠、黄土塬等地震勘探所涉及的复杂表、浅层地质结构,造成激发层位难以把握、影响野外数据采集施工和质量,也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和振幅保真处理,弄清复杂地区的近地表结构,是地震勘探自身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覆盖层厚度解释的重点是寻找地震波速度发生改变的界面和层速度来实现,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 小折射法

图1 两层介质的直达波与折射波

低速带底界面是指由低速层转向高速层(或降速层)的界面,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由于一般覆盖层厚度不大,所以低速带底界的高速层折射波盲区较小,因此低速带的长度可以较短,在野外施工中可以采用小排列的折射波法对其进行测定,所以称之为小折射低速带调查法。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速度界面(假设界面下层的速度高于界面上层的速度,即V下>V上)时,当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情况下,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且沿界面滑行,从而在界面上覆介质中产生折射波。在地面上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接收,观测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采用不等道间距检波点接收,浅井(坑炮)、小药量端点激发。通过折射波观测,可以得到一条直达波时距曲线和一条折射波时距曲线,见图1两层介质的直达波与折射波。

根据直达波时距曲线求取第一层(低速层)速度V0,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斜率求得低速层下的高速层速度V1,将折射波曲线延长与t轴相交,得到交叉时ti1,即可求出低速层厚度h0,见式(1):

(1)

对低速带资料的解释通常有人工解释和计算机自动解释两种。人工解释适用性强,适合各种存在速度异常的情况;计算机自动解释是根据人为给定速度误差由计算机自动找出时距曲线拐点或由人为给定分层点,两个拐点之间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速度值,并根据时距曲线与时间轴的交点计算出图交叉时。图2为宁夏某区试验点处低速带调查监视记录(上图)及解释结果(下图)。采用的是24道不等道间距90m长度排列的相遇时距观测系统,激发坑深0.5m,药量0.5kg。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地表以下18.5m处有一个速度转折点,速度从391m/s转为1883m/s,该处覆盖层厚度为18.5m。

小折射排列的铺设要求选择在地形平坦的地段,检波点相对高差应小于2m,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平原区或低山丘陵区。小折射施工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但当低速层厚度过大,会受地形影响,造成排列铺设难度大而不易实现。

2 微地震测井法

微地震测井简称微测井,微测井是利用地震生产激发井开展表层结构调查,在一口井或多口穿过低、降速带的井中,采用井中激发、地面接收,井中激发、井中接收,地面激发、井中接收等方式得到透射波记录,根据透射波来研究近地表结构的方法,该方法也是利用直达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通过改变检波器观测深度,获取不同初至时间,根据深度换算成垂直时间,拟合深度曲线得到分层速度和厚度。微测井一般要求井深钻至高速层10~15m,以在高速层中的控制点不少于3个为佳,激发点距上密下疏,采用雷管或小药量激发。图3为双井微地震测井示意图,图4为山西某区双井微测井记录及解释结果示意图。

图2 宁夏某区低速带记录及解释成果图

图3 双井微地震测井示意图

从图4上可以看出,在该点0~2m为表层黄土层,速度约为405m/s,为低速层;2~13m为潮湿黄土层,速度约

745m/s,为降速层;13~22m为古红土层中夹潮湿黄土薄层,速度约923m/s,为相对高速层。

微测井可以消除不稳定的延迟时对采集精度的影响,细分层能力强,能更好地建立表浅层结构,适用面比小折射波法广,尤其在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形高差大,低、降速带厚度变化巨烈的地区,可采用多点微测井方法,从平面控制覆盖层厚度变化。但因钻机有时很难钻到高速层而不易实现。

图4 山西某区双井微测井记录及解释结果

3 反射单炮初至拾取反演法

有研究表明,浅层折射法存在以下问题,如在遇到沟、坎等地形起伏时不易布置、解释误差值偏大;在资料解释过程中,拐点位置不易确定;当存在降速层时,记录中第一折射波往往能量弱、道数少,分层结构不合理造成误差等;微测井方法也存在速度层的划分常带有人为性质,垂直时距曲线缺乏明显拐点,使层位划分存在误差等问题。而且野外直接观测表层结构的方法如小折射、微测井,观测点较少,各炮点、检波点间的表层结构靠稀疏的控制点内插得来,仅能粗略控制覆盖层厚度变化,如要加密测孔距,勘探费用则巨增。

在资料处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进行野外静校正,建立精确表、浅层结构速度模型,从而得到低、降速层的横向、纵向变化规律,采用的方法是对生产记录大炮初至进行拾取,反演建立表、浅层结构速度模型,该方法利用了大量初至信息,对每一个炮点、检波点进行了多次覆盖,统计效果好。结合已知地表调查或野外资料对其进行约束及多次迭带反演,可以建立精确表层结构速度模型,进而得到低、降速带厚度。目前静校正的软件较多,适用于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的二、三维地震工区覆盖层厚度解释。图5、图6为不同处理软件得到的覆盖层情况。

图5 陕西某区静校正建立二维测线覆盖层底界面起伏形态示意图

图6 内蒙古某区层析静校正建立的地层速度模型(浅层品红色为低速带,速度约300~560m/s)

反射单炮初至拾取反演法由于重点在于拾取单炮初至信息,因此要求单炮记录上初至波清晰、能量强、连续性好,要求对初至信息拾取精度较高。这样才能保证拾取的信息准确,反演的模型更加与实际吻合。

4 反射波追踪法

由于上覆松散地层与下覆基岩波阻抗差异明显,可形成反射波,当覆盖层厚度较大时,初至波与基岩面反射波能清晰地区分开,时间剖面上也可以清晰看到基岩面反射波同相轴,此时可采用测井资料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对波组地质意义标定,并连续追踪,再进行时深转换,利用式(2)计算覆盖层厚度。

h=H-T0×V/2000 (2)

式中:

h—覆盖层厚度(m)

H—地面标高(m)

T0—波的传播时间(ms)

V—波在覆盖层内传播的速度(m/s)

当某些地区新生界覆盖层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关系时,对覆盖层底界面的识别又提供了新的识别依据。图7为内蒙古某区覆盖层底界面反射波示意图。

5 利用炮孔岩屑录井资料

当覆盖层厚度较薄时,在地震单炮记录上初至波与新生界底界面的折射/反射波混淆,资料处理对初至切除时常将其切除,因此地震时间剖面上得不到覆盖层底界面的反射波。小折射或微测井低速带调查点间距也较远,此时地震野外工作人员可详细记录炮孔岩屑性质,结合钻孔资料进行覆盖层厚度预测或给其他几种解释手段提供岩性

资料。

图7 内蒙古某区覆盖层底界面反射波示意图

6 结语

覆盖层厚度的地震解释方法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野外直接观测,一类是在对反射单炮记录的处理和解释中采用某种手段间接解释。除地震解释方法外,还有其他物探手段可以解释覆盖层厚度,如高密度电法勘探可根据勘探对象电阻率差异对基岩面进行解释、地质雷达采用电磁法探测地下介质分布进而解释覆盖层厚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复杂情况,如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采集排列受到限制;受激发、接收、仪器等因素影响,记录面貌差异大,初至拾取困难等。灵活掌握各种技术方法,根据施工工区特定的地质条件,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采集或解释,才能达到准确掌握覆盖层厚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版社,2001.

[2] 赵德亨,田钢,王帮兵.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综述[J].

世界地质,2005,24(2):188-193.

[3] 高磊.地震初至波自动拾取和折射波表层调查方法研

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4] 武建军,贺建明,曾维望.黄土塬区煤田三维采区地

震勘探采集技术在王家岭矿区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

质,2012,24(1):53-57.

[5] 杨德义,彭苏萍,常锁亮.地震勘探常规低速带调查

方法应用中的问题探讨[J].物探与化探,2003,(5).

[6] 李宏伟.川东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方法应用研究

[D].成都理工大学,2010.

地震数据解释 篇4

1勘探区地球物理特征

勘探区地处山西省北部,地形呈现为中山地貌,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最大相对高差140 m。地表全部为黄土覆盖,黄土下为1层数米厚的风化砂岩,这些都不利于地震波的传播和接收。区内主要煤层与其上下围岩有明显的物性差异,能形成一组较强反射波,主要目的层是4煤层和9煤层。

2解释数据体的获得

通过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获得了用于该区陷落柱解释的三维数据体,数据体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特性,满足区内构造解释要求。

3陷落柱的综合解释

通过综合属性分析方法,在该区中查找陷落柱,并对其空间位置进行了准确确定,同时应用综合属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其对煤层的破坏情况。

3.1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特征

陷落柱发育地段,煤层向下陷落或缺失,在时间剖面上一般表现为反射波组中断或能量变弱,几组反射波自下而上中断或消失,成为一反射波突变异常带;反射波组相位扭曲产状突变,有时出现扰曲或明显的“塌陷漏斗”现象;反射波相位产生分叉合并和圈闭现象;反射波相位转换;出现绕射反射波[1]。

解释过程中,在5 m×5 m的时间网格上,利用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可以对陷落柱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圈定其平面分布范围。通过对不同方向的时间剖面进行观察、分析,确定了该陷落柱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上窄下宽,水平方向呈近似圆形,切割了区内煤层,并向下切割了奥陶系灰岩,其在4煤层上的平面直径为60 m左右,在9煤层上的平面直径为75 m左右(图1)。

3.2应用相干体技术解释陷落柱

相干体技术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关性计算样点的方差值,提取数据体中不连续信息,用以识别小断层和陷落柱等岩性变化点[2]。

使用相干体技术对陷落柱发育地段及周边煤层反射波进行计算,得出该地段地震信号的相关性,将计算结果成像,可以看出陷落柱存在地段的地震信号相关性变差,相干体出现异常,从而能够清晰地辨认陷落柱的存在。

分析过程中,通过相干体各项参数的测试,陷落柱成像效果非常好。影响相干体属性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时窗长度和参与计算的道数。采取40 ms时窗和3道进行计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陷落柱在沿层相干体切片上表现为不规则椭圆状的不相干区域。

陷落柱在相干体切片上显示的异常带和陷落柱的平面形态一致。因此,使用相干体技术不仅查找到该陷落柱的存在,还通过分析不相干区域的大小,确定其平面分布范围,以及陷落柱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图2中的不相干区域反映了陷落柱的空间范围,同时表明了其对煤层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3.3应用层拉平切片技术解释陷落柱

层拉平切片技术是对某一层解释后,校正到一个任意时刻的基准面上,在给定的时窗内按一定时间间隔拾取和显示振幅、频率、相位、速度剖面和切片等信息,从而区分构造的变化规律。

应用振幅层拉平切片,可以观察显示窗内与作图层位属于同一构造层的各薄层振幅强弱的变化规律,用以推断该构造层内的岩性变化。陷落柱存在的地段反射波振幅变弱,而煤层反射波较强,可以根据沿煤层振幅层拉平切片上的振幅强弱变化规律,对陷落柱进行很好的控制。

陷落柱在振幅层拉平切片上显示的异常带和陷落柱的平面形态一致,因此,使用振幅层拉平切片技术,可以查找陷落柱的存在,还可以通过分析振幅变弱区域的大小确定陷落柱的平面分布范围。如图3所示,振幅的变弱区域反映了陷落柱的空间范围。

3.4应用水平切片技术解释陷落柱

水平切片技术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一个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各道的信息,利用水平切片上反射波同相轴解释地下构造形态。同一水平时间切片上反射波同相轴的挫断和能量的变化能够表明构造的存在,对比不同时刻的相邻水平切片,可了解构造的变化情况。

水平时间切片上陷落柱存在的地段,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差,能量变弱。

解释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时间值的水平切片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查找到陷落柱的存在。在如图4所示的水平切片上,振幅变弱区域反映了陷落柱的存在。分析不同时间的水平切片后可以得出结论:该陷落柱造成4煤层和9煤层的缺失。

3.5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解释陷落柱

三维可视化就是采用综合处理和透视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显示复杂的数据,大体积的 3D数据通过预处理和映射,被映射成有一定含义的几何数据(即用一定的几何空间关系表示计算数据集),然后通过形状、颜色、明暗处理、动画等手段进行绘制和显示。在 3D地震数据解释中,三维可视化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三维显示技术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陷落柱,可以在地震数据体任意方向探查陷落柱。解释过程中,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三维数据体进行解释,在任意方向上对陷落柱进行立体分析,可以精准探测陷落柱的空间形态,掌握陷落柱的空间发育情况。

4结论

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相干体切片、层拉平切片、水平时间切片,以及解释系统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同一陷落柱进行多角度分析,是对陷落柱解释手段的一种补充,增加了陷落柱的探测精度。

参考文献

[1]宁建宏,张广忠.陷落柱的地震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6):65-68.

[2]孙夕平,杜世通.相干体技术算法研究及其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35.

地震数据解释 篇5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的初步探析

人机联作工作站解释技术已成为目前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主要手段,但其不同于以往的二维或三维叠加偏移剖面解释技术.通过分析解释人员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易出现的问题,介绍了人机联作工作站解释技术的`关键步骤.

作 者:武磊彬 束荣华 郭龙芳  作者单位:安徽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 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1(10) 分类号:P59 关键词:三维地震   资料解释   人机联作   相干体切片   水平时间切片  

浅议精细地震解释技术 篇6

1 构造精细解释

首先通过浏览线、道、等时切片等地震资料, 了解工区内地震反射波的反射特征, 主要目的层地层结构, 局部构造的时间域剖面、平面形态, 确定精细解释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根据地震反射波的连续性分别进行对比解释, 对于连续性较差的反射波, 按照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 整个过程利用人工合成记录标定的38口开始制作14条骨干网联井解释剖面, 进行初步闭合解释, 建立起全区的总体解释框架后, 先进行16 (线) X16 (道) 网格初步解释, 然后逐渐加密解释测网, 最终形成4 (线) ×4 (道) 解释网格。

2 断层综合解释

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断点位置是否准确、断层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构造图的精度。在断层的剖面解释中, 除了按常规的断层解释原则利用反射结构突变、反射同相轴错断、扭曲、合并、分叉、振幅变化、波形变化等特征解释断层外, 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利用Landmark解释系统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显示方式, 采用纵向放大剖面识别小断层。

(2) 利用变密度等多种显示方式, 提高断层视觉的标定的分辨能力。

(3) 根据反射波振幅变化、反射波波形变化解释小断层。

(4) 利用相邻测线的断层特征及上、下地层的断层特征综合分析确定小断层是否存在。在断层剖面解释基础上, 断层平面组合时遵循以下原则:

a、相邻线断层断开的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变化;

b、断层倾向相同;

c、断距变化要有一定的规律性;

d、参考断层的区域走向;

e、采用严格的断面闭合方法, 从而使断层组合趋于更合理。

最后利用折线剖面、通过断面闭合来检验断层的剖面解释及平面组合的合理性。并通过断层面的立体显示, 了解断层的空间展布规律。

为准确识别和解释断层, 合理组合断层,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 利用相干切片、相干剖面进行断层识别和解释

利用相干水平切片可直接识别断层和进行断层组合。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 通常使用的叠加、褶积、滤波等关键技术, 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使同相轴横向上光滑连续地变化.即突出其一致性、连续性, 以确保资料解释的正确性、可靠性。从地震资料的采集及处理过程中不难看出, 地震资料的采集及处理强调的是“相似性”;地震资料解释则关注的是“异常性”。相干处理技术或“反去噪”技术是利用一种算法把处理成果的一致性完全压制掉, 将剩余部分成像, 其结果就是资料解释中所要求的地质异常现象, 即断裂、特殊地质体等地质异常现象。

相干处理技术在分析不连续 (断层或特殊沉积) 现象方面有独到之处, 尤其是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 断层断距大, 特殊沉积或河道发育地区尤为有效。一般而言, 沿构造倾向的垂直剖面以及断层与同相轴切割的水平切片比较容易作断层解释。而沿走向的垂直剖面以及断层平行同相轴的水平切片很难进行断层解释。相干体不连续性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维地震资料相干技术是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作相干处理, 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的不连续点或突变点更加清晰, 并能展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分布规律。

2.2 利用水平切片对断层进行解释

水平切片的优势在于能准确确定断层的平面展布规律及断层之间的组合关系, 与相干体切片和垂直剖面解释相结合, 能更准确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空间展布形态。同时水平切片还可较清楚地看到各断块之间的地层产状及局部构造形态。应用水平切片, 还可结合相干切片和地震剖面共同确定断层位置及其展布, 增加解释的可靠性。水平切片反映地层产状及断块之间的接触关系, 使解释人员更直观地了解工区的构造格架。

2.3 利用瞬时剖面结合常规剖面进行断层解释

断层的存在往往使地震属性的连续性发生中断, 瞬时剖面有时比常规剖面更能直观地反映地震属性的变化。在解释中遇到小断层或难判断的断层时, 可随时对剖面进行瞬时处理, 进一步识别和落实断层。但对地质构造较复杂的地区。特殊地质体、特殊岩性和岩性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地震属性的变化。

3 速度分析

本次研究的工区基本上每个区块都有探井, 各地区之间的速度差异是比较大的。在横向上, 有的区块速度较高。某洼陷主要发育大量的泥岩和油页岩, 速度相对较低, 而有的因为大量的火山岩侵入, 速度很高。从纵向上来看, 部分区块基本上不含凝灰质, 但个别区块含有大量的凝灰质, 速度很高。因此, 在构造成图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速度场来进行变速成图。

4 构造演化研究

依据平衡剖面分析的原理, 对于伸展和挤压为主的构造.在剖面二维的方向, 地层主要经历了三种类型的构造变动, 即压实变形、塑性变形、刚性位移变形口。在做平衡剖面进行构造恢复反演时, 主要依据这种地层变形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运动学和几何学的角度出发, 按构造运动期次对各地质时期进行逐层恢复。同时采用剥蚀量推算的方法对原始地层厚度进行重建, 预测各时期古构造面貌。解释人员心中有了古构造的概念, 使得地震解释更符合地质规律, 对油气勘探更有指导意义。

5 应用效果

应用精细地震解释新技术进行三维构造解释, 明显提高了地震勘探识别地下复杂地质构造及地震异常反射体的能力, 对于开发油田潜在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建仁,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理论与实践, 2001[1]唐建仁,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理论与实践, 2001

[2]何樵登,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1986[2]何樵登,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1986

[3]钟俊义, 贾曙光, 丁艳红, 地震属性参数在安棚深层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 2003 (01) [3]钟俊义, 贾曙光, 丁艳红, 地震属性参数在安棚深层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 2003 (01)

地震数据解释 篇7

关键词:Geoframe软件,地震解释,数据丢失,解决方案

引言:地震解释数据管理是地震解释生产的基础,是企业级地震解释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地震解释数据都是以特有的方式存放在项目库中,地震数据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Geoframe数据库是整个解释系统平台上被大家共享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应用数据。在以Geoframe交互系统为支柱的日常解释生产中,无论是普通的数据管理或者是专业的数据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多数解释人员和数据管理人员来说都感到棘手,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咨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到地震解释生产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把此类问题做一个简要汇总和交流,以便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1.1 工区不能正常使用

多用户使用地震解释项目库时自动退出,或者后来解释用户无法进入现象。(图1)

1.2 解释成果数据丢失

层位Time时间属性丢失。造成层位解释成果丢失的原因很多,如用户删除数据、数据索引丢失或损坏等。(图2)

1.3断层边界错误

部分工区在升级过程中,有些层位的断层边界出现混乱。很多其它层位的断层边界都会显示到一个层上。(图3)

2解决方案

2.1 无法正常使用工区的解决方案

在GeoFrame进行多用户解释时,其控制因素在于多用户进程管理器,即我们称之为ctree的进程。该进程要求工作的终端机器与bulk_server服务器能互信访问,如果该条件不满足,则用户在终端机器上无法登录工区。因此当bulkserver是一台问题机器,即该_机器与其它机器无法互信访问时,用户登录该机器可以工作,而其它用户无法工作。如果bulk_server在正常机器上,用户在问题机器上也无法登录工区,但在正常机器上可以正常登录,因此问题表现得与工区和多用户有关。虽然通过proj_admin重新设置bulk_server_address可以暂时解决该工区的问题,但是要想彻底解决,必须对现有系统中所有的机器的系统设置进行全面排除,找出问题机器,重行进行配置。

此外,由于大多数用户提出的异常退出等,都是针对某些工区,现场支持时都无法再现,因此建议:如果用户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软件异常退出,可以通过设置环境变量setenv DBI_DEBUG 1000的方式,保留屏幕中出现的信息,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2.2 解释成果数据丢失的解决方案

IESX中解释数据是由三个文件:*.idx,*.fpb和*dat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文件损坏后,工区中的解释数据的显示或操作就会出现问题。其中*.idx文件的损坏可以通过iesxuitl工具进行修复,但*.fpb和*dat数_据的损坏是无法修复的。因此在出现该问题时,首先检查原始数据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在,利用iesx_uitl重建索引可以保证解释数据的重现。用户可按如下操作:在Basemap中检查是否处理Time网格数据仍然存在:Basemap>post>interpretation>grid,找到解释层位名,看是否有名称为Time (Default)的网格数据,说明数据体无损,只是索引破坏,可接下一步操作;重建索引恢复解释数据:让所有用户退出工区,打开X-term,运行iesx_util。(注意:重建索引前,一定要备份工区)。

如果第一步检查中找不到Time (Default)网格数据,说明解释出现了数据误删除或其他操作,只能用原有备份或已有的Grid数据恢复。所有这些操作只有在3D工区中能实现,对2D工区,该方法无法实现,删除的层位数据只能用已有备份数据恢复。

2.3 针对断层边界数据混乱的解决方案

通过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出现问题的数据库都集中在几个使用频率高,成果数据量大的连片解释数据库。而且出现“问题”的层位有如下特征:

1)该层上多余的断层边界不能激活,不能编辑。

2)在General数据管理器中查询,断层边界数量显示正常,没有出现多余的数据,fault trace数量是正确的。(图4)

3)在底图上显示断层边界时,在层位列表中,出现问题的层位“patch name”项都为“1”(图5)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将问题数据库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逐级剖析,并与正常的数据库进行细致的对比,认为是由于成果数据量大导致patch在处理断层边界数据时出了问题。

用SeisDV模块中的相关功能对“问题”数据进行拷贝,删除原来老的“问题”层位。因为在层位拷贝的过程中,原有处在patch上的断层边界已经直接与horizon相关联,因此所有断层边界显示正常。(图6)

3 结论

无论是普通地震地质解释人员还是专门地震数据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每天都要与地震解释数据打交道,解释系统的应用环境,硬件系统,网络条件等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地震解释数据应用,再加上地震解释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地震解释任务研究目标的不同,地震解释数据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具体技术问题时能够很快找到原因并及时处置是地震解释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地震数据解释 篇8

卫星-升平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境内, 属松辽盆地北部, 构造主体位置处于松辽盆地东南断陷区徐家围子断陷带汪家屯构造、升平构造和卫星构造上。我们对工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 同时与钻井资料结合, 发现了一些具有勘探远景的构造圈闭。

1地层格架的建立与对比

层位标定是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的前提和基础, 是钻井和地震间的桥梁。

1.1井震联合统层

首先将区内各井的综合录井资料, 在微机上建立数字化文件, 对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资料情况优选出钻至登娄库组的18口井进行层位标定, 建立井震关系。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合成地震记录、岩性剖面及测井资料对连井、过井剖面进行层位标定和对比。

1.2地震地质统层

层位的统一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在层序格架的基础上我们首先确定了标志层的地震响应, 然后在单井标定的基础上, 利用过井、连井剖面进行多井标定, 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震层序划分, 层序接触关系识别, 并与钻井分层相结合进一步确定地震解释层位, 做到井间地震地质层位的全区统一。在标定与统层过程中, 如果出现地震层位与地质分层不统一的情况, 则根据地震特征和井的岩电特征调整地质分层或地震解释层位, 做到全区层位解释的合理与一致[4—6]。为了做好统层工作, 首先在钻井地震层位标定的基础上, 以优选出的18口井为控制点, 形成均匀分布的9条连井线, 将它作为最初的统层格架。然后结合探井地质分层, 以各层的反射特征作为层位追踪的依据, 完成了这9条连井线的地震地质层位的统一标定。再加上南北和东西各15条过井线, 由这39条格架剖面标定出的地震地质层位进一步外推, 逐步加密对比到2×4CDP, 最终应用自动拾取技术进行各反射层位的全三维解释。如此, 由井到连井线和过井线, 再到外推加密, 从点到线, 从线到面逐步控制, 在整个工区范围内实现了地震地质层位的完全统一 (图1~图3) 。

2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

为了能提高构造解释的精度, 确保解释的合理性, 在构造解释工作中充分利用地震解释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

2.1 全三维地震资料自动追踪解释技术

三维地震解释自动追踪技术, 既保证小断层、小幅度构造的发现, 又保证了地震属性提取的合理性

2.2 相干体技术

地震相干是对相邻地震道之间的地震属性相似程度的测量。通过提取三维相关属性体, 便可以把三维反射振幅数据体转化为三维相似系数或相关值的数据体。

2.3 切片技术

地震切片分析技术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一种常见手段。常见的地震切片包括水平切片、沿层切片、地层切片。

2.3.1 水平切片解释技术

水平切片是沿某一固定地震旅行时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切片显示, 切片方向是沿垂直时间轴方向。水平切片是从另一个角度观测数据体, 在构造解释和断层解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常规的解释手段 (图4) 。

2.3.2 沿层切片解释技术

沿层切片是沿着或平行于构造解释层, 即沿着目的层面提取地震属性的切片。沿层切片只适应与基准面平行的沉积体系, 所提取的地震属性信息才能保证是等时的 (图5) 。

2.3.3 地层切片解释技术

地层切片是地震属性在地质时间面上的显示, 很好地解决沉积等时性的问题, 保证了层间地震信息提取的等时问题, 使沉积体系识别和储层刻画更加合理。

2.3.4 三维可视化技术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立体显示技术来反映构造形态、沉积储层展布以及勘探目标区的地震属性特征。

3 断层解释

3.1 断层的识别

为了准确解释断层, 除了对同相轴的扭曲、错断、分叉、合并、变弱等现象进行断层解释外, 还在剖面解释过程中采取了瞬时相位技术、切片技术、相干体技术、断裂展布法解释区域构造形态等技术方法。

3.2 断层的平面组合

断层组合除了常规的组合方法即根据断点的平面分布和断面倾向组合、参照断层大小和断点的闭合情况组合和根据区域地质规律组合外, 还可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空间断层组合方法进行组合。

4 断层的解释成果

本次精细构造解释利用了全三维地震资料自动追踪解释技术、相干体技术、切片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技术, 共解释登娄库组断层107条, 所有解释断点都在剖面上闭合, 断层都在三维空间进行了闭合 (图6~图8) 。

(1) 经本次研究, 本次共解释构造层圈闭43个, 总面积215.493 km2。共识别微幅度构造16个, 最大微幅度构造圈闭面积0.975 km2, 最小微幅度构造圈闭面积0.102 km2, 总圈闭面积9.162 km2。

(2) 通过精细解释认清了工区构造平面展布特征和空间的叠置关系, 理清了工区的主要断裂系统及其平面展布。从各反射层的构造形态来看, 各层都具有很好的继承性, 以升深3、升深101、升深6和汪901的连线为界, 东高西低, 东部鼻状构造较发育;西部卫星地区背斜与向斜相间, 地形起伏不大, 只有卫深501以南的边缘区地势较低洼。

参考文献

[1]王明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过程的质量管理.北京:地质勘探出版社, 2001

[2]赵立军.三维地震勘探在我国石油勘探应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北京:中国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香雪, 黄棱.黑59井区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0 (19) :4614—4618

[4]刘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5:12—12

[5]杨巍, 姚清洲, 张小容, 等.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 四川地质学报.2010;30 (3) :337—341

现阶段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探析 篇9

地震资料解释是地质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它是将地震资料转化为地质方面的语言的重要步骤。它研究的高低程度关系到地震资料的发挥的效果。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构造解释。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此时期主要采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它是指利用通过地震资料提供的关于反射波旅行时和速度等信息, 来查明地下地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接触关系等。第二阶段是地层岩性解释。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出现了地层岩性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包括地震地层学解释和地震岩性学解释。第三届阶段是开发地震解释。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出现了开发地震解释, 它以解释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定义是在完成研究沉积盆地的石油产生的地质条件的任务, 去确定有利的油气聚集的地带, 之后进行圈闭评价然后提供钻探井位和最终去配合油田开发进行油气储量预算和储层研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使用思维、技术、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有利于地质学的勘测和探索, 也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开发, 可以找到油气聚集带, 提高发掘和开发效率。

2 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

2.1 地震相干体技术

由于对地震解释, 常规的三维解释有振幅时间切片和振幅岩层切片。振幅时间切片会由于断层的走向, 其特征就会被掩盖;而振幅岩层切片的层位解释会受到解释人员的主观影响, 从而可能解释歪曲, 造成断层解释不够准确。而相干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波形的相似性对三维数据体的不连续性进行成像。相干体的算法主要有基于相关的算法、基于本结构分析的算法、基于相似系数的算法这三种。地震相干体技术呈现改进C3相干体的一系列的算法、相干技术中应用小波技术和频谱分解技术、突显断层通过相干性技术和其它技术的结合、使用地震多矢量属性相干数据体的计算方法和相干体技术应用呈现向叠前方向延伸的倾向与趋势。

2.2 地震数据滤波技术

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 勘探资料中存有许多噪声, 这些噪声会对研究造成了困扰, 因此需要对其存在的大量噪声进行数字处理, 进而从中提取出跟研究相关的有益的信息, 为地质勘探提供帮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尤其是地震剖面图和相干切片图的运用。我们要提高它们的质量, 因为通过地震剖面图, 要识别和追踪出反射同相轴。在图像中也需要滤波技术, 它分为空域滤波和频域滤波。在空间域和频率域中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共四种滤波方法。

2.3 断层解释技术

断层解释中有基于振幅体剖面的人工解释和基于相关切片的人工解释。目前还有基于种子点的三维断层自动追踪方法和智能蚂蚁算法两种新型解释技术。

振幅体剖面的人工解释主要包括对断点的解释、断面的闭合、断层组合、断层倾向及倾角和断层解释的审查五个步骤。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解释经过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总体了解、相于计算、相互检查和验证地震相干数据时间切片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几个步骤来进行解释和分析。三维断层自动追踪方法是以相干分析数据体为基础, 对数据体进行处理, 从而使噪声得到处理优化和使断层的特征更加突出。最终形成新的数据体, 可以进行断层的自动追踪。智能蚂蚁算法打破了现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的解释员的主观性的障碍, 允许解释人员更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做断层解释, 使断层解释更为精准, 也缩减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发展前景

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是地震资料解释, 它的精准度关系到油气资源的勘探效益。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有待于发现和发展, 即应用在三维空间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和三维相干数据进行滤波;还需要对地震相进行技术的分析, 因为地震相对油气资源勘探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的去勘探油气资源;最后还需要我们将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并且使这些数据能够进行交互处理, 最终形成技术、方法和理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讲述了地震资料解释的三个发展阶段, 有构造解释阶段、地层岩性解释阶段和开发地震解释阶段, 在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过程中, 出现了地震相干体技术、地震数据滤波技术和断层解释技术。这些新技术对我们进行石油勘探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和发现新的地震解释技术, 因为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创新。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是地震资料解释, 它的精准度关系到油气资源的勘探效益,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创新与发展, 同时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熊翥.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 (1) :123.

[2] (加) S.肖普拉, (美) K.J.马弗特著.地震属性在构造和地层学中的应用[M].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物探技术培训中心.2008.

煤田三维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应用研究 篇10

以往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地震解释基本可以查找落差10 m左右的断层, 控制煤层的基本形态, 近年来,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构造复杂程度的增加及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 以往地震解释的精度已不能满足建设现代矿井的需要, 矿方通常要求我们要查明落差5 m以上的断层, 并提供落差3~5 m的断点, 直径大于20 m的陷落柱;查明区内主要煤层的赋存形态, 并要求对煤层冲刷带、自燃边界、顶底板岩性、岩浆岩侵入体、古河床、古隆起、小煤窑采空区、顶板基岩厚度、新生界厚度、底部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及岩溶发育程度等作出解释, 常规地震解释释的思路主要是利用剖面上的反射波至时间变化、并参考振幅、相位等常规因素来解决构造问题,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其预测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借助地震多属性提取技术及波阻抗反演等手段可较好的解决煤田三维地震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属性提取技术[2~3]

地震波属性是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得到的有关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特征的特征参数, 是表征和研究地震数据内部所包含的时间、振幅、频率、相位以及衰减特征的指标。要根据解决的地质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地震属性。地震属性技术的关键在于属性提取。

2 波阻抗反演技术

波阻抗反演技术是岩性勘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是根据钻孔测井数据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 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 推断含煤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 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大大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研究程度。

波阻抗反演常用的是测井约束反演, 该方法是基于模型的反演, 以区内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体和区内测井资料为基础, 根据钻井分层数据及时深关系对井进行精细时深标定, 合成间隔不足一个采样点的薄层, 建立一个初始波阻抗模型, 用此模型合成的地震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比较, 然后不断修改模型, 使合成剖面最佳地逼近实际剖面, 最终获得与实际地质模型较为接近的剖面。它以测井资料丰富的高频信息和完整的低频成分补充地震资料有限频宽的不足, 用已知地质信息和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 推算出波阻抗资料, 在此基础上, 将钻井获得的地层变化情况标定在波阻抗剖面上, 使反演的地层波阻抗具有明确的地质含义, 从而为煤层深度、厚度、岩性等物性的精细描述提供可靠的依据[4]~[7]。下面以陕西陕北某矿与河南某矿两地的实际应用为例来阐述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

3 实例应用

实例1。

陕西陕北某矿区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东部, 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矿区地层由老至新有:上三叠统永坪组 (T3y) , 下侏罗统富县组 (J1f) , 中侏罗统延安组 (J2y) 、直罗组 (J2z) 、安定组 (J2a) , 下白垩统洛河组 (K1l) , 新近系及第四系。整套地层沉积韵律结构明显, 围岩以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经钻孔揭露, 区内共有9个煤组, 可采煤层有4层, 其中1-2煤层埋深46.63~92.94 m, 煤层厚度0~3.02 m, 平均厚度2.05 m;2-2煤层埋深54.66~117.04 m, 煤层厚度0.05~5.59 m, 平均4.39 m;3-1煤层埋深101.50~157.07 m, 煤层厚度2.05~3.41 m, 平均2.80 m;4-2煤层埋深167.41~199.23 m, 煤层厚度1.85~1.95 m, 平均厚度1.90 m。4层可采煤层中, 除1-2煤层为部分可采外, 其余均为全区可采。根据区内钻孔揭露, 1-2煤层受冲刷严重, 为了查明冲刷带的范围, 本文通过属性提取技术进行了解释, 在属性提取过程中依据“时窗长度为二分之一周期的整数倍时, 计算出的数值是不变的, 这才符合实际过程”的原则。该区1-2煤层反射波周期约为20 ms, 在提取过程中沿层以10 ms时窗作为提取属性分析的时窗[8]。主要优选提取了与煤厚相关系数大于0.3的9种地震属性, 图1为提取的平均绝对值振幅属性图, 图中蓝色区域应为煤层冲刷变薄区, 结合已知钻孔揭露情况, 根据Windess的薄层理论, 当薄层厚度小于1/4波长时, 薄层反射波波峰与波谷视差近视为一个常数, 而反射波振幅随薄层厚度呈准线性变化, 即薄层的厚度信息包含在反射波振幅之中。

首先提取全区已知的三个钻孔 (K78、1号水文孔和J31) 处的目的层反射波振幅信息, 再确定煤层厚度与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对应关系, 制作厚度与振幅变化的参数量板图, 最后提取全区煤层反射波的振幅值与量板图进行比较求得煤厚。绘制出本区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图 (图2) 。

图2中黑色虚线为解释的1-2煤冲刷薄煤带边界, 由图知, 区内1-2煤层厚度0~3 m, 在勘探区内冲刷严重, 连续性差, 冲刷带分散, 其范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基本贯穿了勘探区。为了验证地震勘探效果, 矿方共打孔四个 (YZ1~YZ4) , 揭露情况见图2, 由图可以看出, 解释结果与钻探验证结果吻合很好, 取得了理想的探测效果。

实例2。

河南某矿区位于辉县市境内, 据钻孔揭露, 本区赋存地层主要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新近系、第四系, 其中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为主采煤层, 在勘探区内煤层埋深535~782 m, 煤层厚度4.73~6.77 m, 平均6.16 m, 属稳定型厚煤层。

根据实际井巷揭露情况, 该区煤层顶板稳定性差, 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矿方要求解释出煤层顶板岩性情况, 为此, 我们开展了波阻抗岩性反演解释, 根据区内已知钻孔, 利用井约束波阻抗反演, 获得了理想的波阻抗反演数据体, 图3是过13202、13151和8004钻孔的波阻抗反演剖面, 从波阻抗反演剖面可以看出, 煤层顶板的波阻抗值变化不大, 约7.5×103 g/m2·s, 经钻孔标定为砂质泥岩。根据区内钻孔揭露的岩性情况, 通过提取全区煤层顶板波阻抗值, 建立波阻抗数据体与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而较好的实现对全区煤层顶板岩性的预测[9]。

4 结论

地震多属性提取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如何正确提取并建立相关属性与已知资料的对应关系, 是目前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难题。

波阻抗反演技术是近年来煤田三维地震勘探领域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 它在预测煤层顶板岩性、裂隙发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石瑛, 王赟, 芦俊.煤田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的应用[J].煤炭学报, 2008, 33 (12) :1397-1402.

[2]张玉忠, 杨永波.运用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煤层厚度[J].煤炭技术, 2009, 28 (3) :126-129.

[3]崔若飞, 李晋覃, 庞留彦, 等.地震属性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2, 31 (3) :267-270.

[4]隋淑玲, 唐军, 蒋宇冰, 等.常用地震反演方法技术特点与适用条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 19 (4) :38-41.

[5]刘伍, 崔若飞, 高级.波阻抗反演在煤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 2008, 20 (6) :59-62.

[6]赵宪生, 梁桂蓉, 罗运先.子波反演与波阻抗反演[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999, 21 (3) :206-211.

[7]李娟娟, 崔若飞.基于多属性变换煤田波阻抗反演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2, 9 (6) :641-645.

[8]李刚.基于BP算法的煤层厚度预测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 2011, 23 (5) :45-4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国家电网安全监察 下一篇:绿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