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临床疗效

关键词: 患病率 病症 糖尿病 研究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显示,西方国家患病率从16%~22%不等,亚洲国家研究相对较少,但仍可达到6%~10%[1]。对于该病症的治疗 ,目前还是以控制血糖为关键,同时也有新方法不断推出,该研究主要讨论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临床疗效,现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4例,男41例,女33例,年龄34~75岁,平均(56.49±12.05)岁,糖尿病病程1~8年,平均(5.67±1.55)年,入院时空腹血糖8.31~19.34 mmol/L平均(11.34±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12.6%,平均(8.09±2.34)%。采用随机数字方将其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国2例糖尿病防治指南[2],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肢体坏疽等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合理选用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合理规划饮食,禁烟禁酒。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粉针(规格:1:40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70093 )静脉滴注,用药方法及剂量为,0.8 g,溶于0.9%的250 m L生理盐水中,1次/d,连续使用30 d。

1.3 观 察及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标准制定[3],以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麻痹疼痛、皮肤苍白、皮温低等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评价标准。

药物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过敏反应、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4%、37.84%、24.32%,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59.46%、31.14% 、5.4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6%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6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 1,P=0.030 8<0.05),见表1。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例患者发生低血糖,1例患者发生皮疹,而治疗组2例发生低血糖,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发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残疾、加重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科学地延缓该类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证实,当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代偿性地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的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可用于预警大血管不良事件,而微血管病变可能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等组织中,而该病也是引发糖尿病坏疽的主要原因。

丹参粉针是用丹参经现代工艺制成的粉针剂型, 质量标准高且易控,质量稳定性更好,其主要功效为活血通脉,用于胸痹血瘀证候、胸部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或有心悸,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临床实践表明丹参粉针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加快微循环流速,提高组织液从微血管摄氧的能力等诸多作用。该研究使用丹参粉针联合常规治疗方法对37例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4%、37.84%、24.32%,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59.46%、31.14%、5.4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68%,且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进一步证实了,对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糖尿病联合使用丹参粉针进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维持血糖浓度,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究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糖尿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4例,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联合丹参粉针治疗,观察比较其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 1,P=0.030 8);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联合丹参粉针,临床价值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无创动脉检测联合血管彩超在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胰美舒”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