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系统BIM

关键词: 暖通 空调 技术 应用

中央空调系统BIM(精选五篇)

中央空调系统BIM 篇1

关键词:BIM技术,暖通空调,设计,应用

1 BIM 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1975年, Chuck Eastman ( BIM之父) 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理论, 建筑模型的研究正式拉开了帷幕。2002年由Autodesk公司正式构建了建筑信息模型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 对建筑设计进行了一大创新。进入21世纪, 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一系列BIM软件呼之欲出, 其中以Autodesk, Bentley, Nemetschek Graphisoft, Gery Technolo-gy Dassault出品的尤为突出, 如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香港地铁工程等。

建筑信息模型 ( 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 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中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 它对相关信息有很详尽的表达; 同时, 它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 集成管理建筑工程诸多方面, 使之提高效率、减少风险。BIM技术的出现, 掀起了建筑业的信息革命。它抛弃了传统CAD建模, 开始往3D建模 ( 涉及REVIT等软件) 、4D计划及动态模拟 ( Navisworks等软件) , 乃至5D造价管理 ( Innovaya等软件) 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是一个多工种系统性工程。以暖通设计为例, 计算负荷时需要建筑几何信息、热工信息, 布置设备管线时需要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的空间位置, 以免碰撞。同时也要给建筑提供空间布置, 给结构提供设备荷载, 给电气提供负荷。此时, BIM技术在设计中做到了数据的互用, 系统的集成。

2 BIM 技术的实践探索

笔者有幸参与深圳来福士广场项目 ( 见图1)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1. 7万m2, 包括地下4层, 裙房4层, 两座塔楼 ( 均为6层 ~ 23层, 建筑高度约为100 m左右) , 是一个综合体项目, 同时也为中建五局在深圳片区的BIM应用示范点项目。其机电专业包括强弱电、给排水、暖通、消防、燃气等, 针对暖通专业需要做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本项目机电设备数量较多, 参数复核工作量大。就暖通专业来说, 前期需水力计算的风机有664台, 空调机组有354台。参数复核工作是前期物资招标阶段保证工程质量需完成的重要工作。可以看出, 工程量庞大, 同时涉及到系统的深化设计、图纸综合、参数复核、物料报审又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 此外专业交叉施工面广。因此, 运用BIM技术, 协调各方关系, 实现资源优化。项目上针对BIM技术主要采用了Revit2014系列, Navisworks, Auto CAD以及3Ds MAX, lumion pro等等正版软件。BIM技术在深圳来福士广场项目中的管理之所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因为凸显了它的四大特点: 1) 全面性, BIM技术不仅应用于各专业, 而且也涵盖了整个设计—建造—运营的周期; 2) 实现了施工的现场管理; 3) 数据共享, 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4) 直观立体地呈现各专业的协作性, 达到了系统集成。

BIM应用思路是首先根据目标进行建模; 其次根据模型进行机电综合管网排布; 再次对模型进行多维度应用的拓展; 最后根据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 达到总体目标。针对于暖通空调设计而言, 其主要体现在初期建模和机电综合管网排布的应用当中。深圳来福士广场项目中, 中央空调设计在初期建模中, 建立了系统的设备产品库, 在3D建模中体现得非常好, 并且为接下来的参数复核、管道碰撞检查、净高检查、设备通道校核、检修空间校核工作奠定了基础。根据各方面检验校核的数据, 我们对碰撞点进行修改, 利用工作集同步协作绘制出BIM综合图。

机电管线综合排布是暖通空调在BIM技术应用中的关键。以深圳来福士广场项目当中管线碰撞检查为例, 利用BIM的可视化及数据表单化功能进行管线的碰撞检测, 将碰撞点尽早地反馈给设计人员, 提高图纸核对工作效率, 同时也在第一时间尽量减少现场的管线碰撞和返工现象, 以最实际的方式体现降本增效, 节能施工的理念 ( 见图2) 。

因为暖通专业在这个综合体项目中需要考虑中央空调的系统设计, 因此首先就必须跟其他专业达到良好的协作。设计计算负荷时, 需要建筑专业提供房间几何信息, 以及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设备选型、布置管网时要给能耗模拟软件提供数据; 布置管线后需要其他专业提供管线梁柱几何位置进行碰撞检查; 设备、构件种类繁多, 需要借助Revit的“块、族”概念。但是, 在施工过程中, 发现BIM技术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应用平台的局限, BIM软件对电脑配置要求非常高, 同时软件的普及应用还需要时日; 2) 软件表达MEP ( 风水暖等设备层, 即通常所说的设备层) 深度不够; 其自带的“族”很少, 一些通用的族还需要建立, 使得作图繁琐; 3) BIM技术研究分散, 还不能在整个周期内连续应用。BIM技术的拓展应用, 主要集中表现在安装模拟、机房标准化建设、模型管控现场、可视化渲染、异形构件预制化、成本管理。虽然这些拓展能够有效的减少成本、查漏补缺, 达到施工要求, 但是还不够完善。因此, 继续推进落实BIM技术拓展应用势在必行。同时还需要构建一个操作平台框架, 开发集成软件, 对软件的整合功能及效果进行研究, 提出优化方案。

3 BIM 技术应用的思考

综合上述, 暖通设计软件在应对能源、环境问题上还需与能源化软件、绿色节能软件集成。同时可计算动态负荷, 使模拟走向设计, 达到合理统一的性能化设计。此外, 在暖通设计中, 协调各参与方, 把握流程, 使之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得到合理的信息。最后, 还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三维参数设备产品库, 结合“族”达到设计的优化。在实际工程当中, 项目应当充分利用BIM技术系统集成性的优势, 尽可能多的拓展BIM技术应用渠道, 进一步完善BIM技术的设备、构件产品库。

参考文献

[1]朱怡津.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J].应用技术, 2014 (10) :226.

中央空调系统设计 篇2

制冷1521班

朱艳

前言:

人和树一样,总是不断的向上,向上。向这光,向着雨,向着美好。

每一个人都不会拒绝向上的机会,所以能参加戴老师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是一次充实自己向上的过程。虽然进入这个集体的时间不长,但我觉得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已经是课堂之外的馈赠了。和一些相同爱好的人在一起话题总是不断的,遇到的各种难题总会有老师同学一起解决的。在我们小组里,我们对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展开学习。从基本的系统分类,设备认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负荷计算,暖通设计软件的学习到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在活动期间我们也分析了商场,酒店等空调系统的设计。吸取前辈的经验,增强自己的识图能力。我们也用暖通设计软件设计了商场的中央空调系统。我们再活动期间也读了一些空调设计的论文,加深对设计理念的认识。下面是我的活动总结。

一、基础知识的巩固

如果一项建筑没有稳固的地基,那也就是一只纸老鼠。同样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知识,也完不成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对中央空调各个设备组成,各种数据分析的能力,那设计出一个系统也只是空谈。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空调技术是什么,我们才能所针对的对象进行学习。空调技术是为了满足生产过程,日常生活以及科普实验等对室内空气状态条件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适当的处理,使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压力,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空调的任务就是改变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下面我们就要知道如何用什么样的空调系统去改变四度。空调系统一般由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设备、空调分系统、空调水系统及空调控制调节装置五大部分组成。学习各个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了解空气的的热力性质,空气的状态参数。深度学习空气热力性质的焓湿图,分析空气的变化。了解空调负荷的计算,确定新风量等。中央空调设计需要大量的知识水平,我想对于这些基础的东西,只要找到学习的思路就可以灵活掌握了。

以上内容老师会在课堂上详细的讲解,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节的上课内容。因为空调系统的各种只是太多,只有边学习边消化,才能牢记于心。而空调设计小组则为我们提供了再次学习的机会,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回答我们的问题。当然如果我们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也会放手让我们去做的。

二、暖通设计软件的使用

中央空调设计系统讲究的是图文并茂,说的再好,也不如图纸的一目了然的好。课上老师已经教会了我们如何使用CAD绘图软件,鸿业暖通设计软件,鸿业负荷计算软件。我们小组追求的不是会使用而已,而是把制图软件当做自己的左膀右臂。CAD技术将计算机高速的数据处理和大量储存能力与人的逻辑判断、综合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对加速新产品的开发,缩短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床创造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对设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了。

鸿业设计软件相比CAD制图软件跟有效率,在鸿业软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部分内容。负荷计算、焓湿图、空调水系统设计、风机盘管、空调水系统的水力计算、空调风系统设计、采暖系统设计、水管阀件图库、冷冻机房设计、其他工具。这些都是完完全全的针对空调系统的软件。更为简单的墙体设计,开窗设计,开门设计等该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通过自己对图纸的设计,我们可以很快的读懂设计图纸,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兴趣小组会组织大家到一起用暖通设计软件,把在使用设计软件时遇到的困难都分享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遇到难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快乐,解决问题也会给我们带来小小的成就感的。

三、设计规范的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标准法则。作为学中央空调设计的我们也因该学习《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当然这些参考书是没列入教材的。而图书馆也只能老师去借阅,我们要跑到图书馆去看。图书馆也只要一套,所以戴老师把自己的工具书借给我们看,而且还专门为我们买了工具书。《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主要内容包括室内空气设计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夏季太阳辐射照度、散热器供暖、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调控、设备选择与布置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

这又是我在课外get到的新技能。能按照标准来,设计一定是错不了多少的,对于我们这些初生的牛犊来说。

四、分析设计案例 以下是我参加兴趣小组中研究的暖通空调设计案例,参考《暖通空调设计50》----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

1.北京远洋大厦 1.1工程概况

远洋大厦是一幢整体性强、高档次、多功能、智能化综合写字楼。工程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空调面积约为79000平方米)。大厦东西长136m,南北宽60m,建筑高度67.3m。地上共17层,首层为商务、服务、展示厅、厨房、会议室、物业管理办公、自行车库、柴油发电机、锅炉房、热交换站、空调机房。地下二、三层为各类机房、汽车库、仓库及人防掩蔽体等。标准层层高3.7m办公室内净高20.65m,大型中庭共享空间约1000平方米,从首层直到顶层。

2.2采暖、通风及空调设计原则及室内设计参数

1)根据大厦高起点的定位,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按照高标准、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进行设计。在追求最佳性价比的同时,充分考虑使用维护管理的方便性及楼宇销售、出租的灵活性,以保证大厦各项功能的完美实现。

2)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要,分别设采暖系统、电热风幕、机械排风系统、事故排风系统、五级人防清洁式、滤毒式、隔绝式通风系统及除湿系统。3)主要室内采暖、空调设计参见表2―1。2.3冷热源系统设计 1.冷源系统设计

大厦冷源由设在地下二、三的冷冻机房提供。采用三台水冷式离心冷水机组,冷量为4395/W,冷媒为R-134a。冷冻水供水温度7℃/12℃,冷却水进出水温度32℃/37℃.冷冻水、冷却水均为一次水系统。制冷站设备配置见表2-2.2.热源系统设计(1)热交换系统设计

大厦热源采用城市热力网提供的高温热水,供水温度为130℃,回水温度为80℃。城市热力网供热量为15063kW。其中采暖空调热负荷为12650kW,生活用热800kW。130℃/80℃的高温热水由热交换器交换成三种热水,分为三个系统。采暖及空气、新风处理机组系统、风机盘管系统、生活热水系统。

(2)锅炉房系统设计 在夏季热网检修时,生活用热热源采用锅炉房提供的130℃/80℃的热水。(3)煤气系统设计 煤气主要供大厦内餐厅、食堂使用。煤气消耗量见表2-3 2.4采暖、空调系统设计 1.采暖水系统设计

采暖、空调空气处理机组和新风处理机组系统以及风机盘管系统的供水管路,由热交换站引至环形管廊,管路为双管同程系统,采暖用户侧为异程式上供上回、同侧上进下出方式。2.空调水系统设计

空调水系统主干管采用双管异同程结合方式,按空气、新风处理机组和风机盘管分两个环路分别供水。

3.新风设计

为保证新风的清洁度,避免交叉污染,各系统新风取风方式结合建筑特点采取北区由集中式新风竖井从大厦上部引入和南区各层就地侧壁取风的两种方式,并由新风口远离各排风口。4.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

地下一层餐厅、多功能厅、厨房、地下二层变配电间及一层大堂、顶部俱乐部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

5.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设计

各层办公室和人员流动性大,负荷变化快的首层商务、服务、展示厅、零售店、贵宾室及中小会议室等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6.特殊要求空调系统设计

2.5通风排烟系统设计

1.各类机房或库房的通风换气次数见表2-4.2.各类用房的通风排烟系统设计

为了避免二次污染,结合大厦建筑特点,地下各类用房分别采用窗井排、补风及屋顶高空排放两种通风排烟方式。3.中庭通风及排烟设计

中庭通风兼排烟机位于屋顶设备层。4.防烟楼梯及前室的防烟系统设计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费电梯间前室均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5.空调房间及走到的排烟系统设计

地下空调房间及内走道均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或通风兼排烟系统,为保证排烟顺利,节省空间和投资,利用空调系统进行补风。2.6空调自动控制设计 1.冷冻机房的控制 2.空气、新风处理机的控制 3.风机盘管的控制 2.7节能环保安全设计

对于以上的案例给我对中央空调设计有了明确的认识,或许以前在书本上学习的设计步骤只是一个框架,现在看完《暖通空调设计50》把该填的都填上了。在这些案例中告诉了我们如何针对具体空间用合适的设备。如何灵活的将各种设备连接起来。本书中收录了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公共、体育、文教建筑等,全方面的给我们介绍如何设计。我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教材里的知识无一不漏的都应用在中央空调设计里面的。书本上的知识是砖块,才可以垒成设计系统的碉堡。可见课本知识有多重要了吧。在这个制冷兴趣小组里可以激发你学习的动力,看着别人在进步,自己是不会甘于落后的。我们看了那么多课外资料,是一种对自我提升的养料。

五、制冷工程设计大赛

参加本次的制冷工程设计大赛是老师对于我的期望,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老师肯定了我的学习态度,让我参加了本次竞赛。我对我的自我评价是这样的,只要是学习任务在身,不完成我就心理不安。我喜欢那种完成任务的感觉,所以才会鞭策自己去学习,即使熬夜不睡觉。我也喜欢挑战,虽然和别的小组成员比,我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我可以跟上大部队的步伐。

中央空调系统BIM 篇3

关键词:暖通空调设计,BIM技术,可视性,用户体验度

近几年,随着三维立体技术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结合,设计从纸面转移到电脑上,从二维转向三维时代。这样的改变依赖于设计软件的不断更新、升级。只有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才能有设计BIM技术的应用市场。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普遍。BIM技术在应用上主要体现在建筑性能化模拟技术及参数化技术等,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工程效率,但是在应用于暖通空调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

一、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英文可表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模型化呈现上,将建筑工程作业中的各种数据收集起来,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电子模型。BIM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精确性、模拟性。BIM技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过程,BIM把建筑业业务流程和表达建筑物本身的信息更好地集成起来,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BIM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视性,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更加逼真准确的模拟工程效果。对于工程初期的工程效果展示、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阶段,BIM技术在国内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不广,但其应用前景很好。

二、暖通空调设计

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的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每一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性。

(一)负荷的计算。暖通空调工程中负荷的计算对于整个暖通空调设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负荷计算的准确性是BIM技术应用的基础。负荷计算为BIM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性数据。若负荷计算出现差错则会导致整个暖通空调设计模型的失真,这样的模型对于整个暖通空调设计来说意义不大,甚至会导致工程量的计算错误,给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及后续的施工工作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实践中,常用的负荷计算软件有HDY-SMAD空调负荷计算及分析软件,此软件能够准确计算出负荷量。通常来说,负荷量与工程的建筑面积呈正比,工程中不同功能区的负荷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负荷量的计算对于暖通空调的设计具有基础性意义。

(二)冷热源设计。冷热源的设计以具体工程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功能区域的冷热源设计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大型工业园区的冷热源设计。大型工业园区的单体大致包括生产厂区、办公楼、公寓、食堂等。因此,工业园区的生产厂区冷热源设计由于其特殊性,通常冷源采用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热源采用锅炉;此外,如工业园区内有可利用的废热等低品位能量时,也可以选用吸收式制冷机组(例如: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来提供冷热源,此类机组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

(三)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即便是同一个工程,不同功能区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亦不同。以上文中大型工业园区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为例,不同功能区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亦有所不同。不同功能区需要不同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相互配合以达到设计要求。如工业园区食堂的暖通空调设计除了温湿度的要求外,职工食堂对通风的要求亦较高,因此在职工食堂暖通空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对于办公楼的暖通空调设计而言,可以选择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方案,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

三、暖通空调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一)BIM技术适用条件

BIM技术是一种方法,一种过程,该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并且现在普遍通用的软件为Autodesk Revit MEP。Autodesk Revit MEP软件的专业技术性较强,因此,需要暖通空调设计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在BIM技术中,应用Autodesk Revit MEP软件才能够达到设计中可视性与专业技术性共存的效果。比较直观的展现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让客户迅速了解其设计理念,提高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的效率。

(二)BIM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建筑类的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师都会选择BIM技术作为其设计辅助工具。如建筑工程楼体设计、工业园区生产厂房的设计、餐厅、公寓等的设计中。因此,可以说BIM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BIM技术中涉及到了一些专业技术与传统暖通设计的技术有相通之处,如两者都需要换热站及地源热泵等设备。因此,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具有应用基础。

(三)BIM技术与传统二维设计技术的区别

BIM技术的应用使暖通空调设计更为直观,客户可以直接看到三维的设计效果。在传统的暖通空调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二维绘图设计技术,二维绘图设计技术操作简单,但是需要看图人具有一定的暖通空调设计专业基础才能明白设计的内容,如在二维设计图中会涉及一些特殊符号,这些特殊符号代表比较专业的术语,适合暖通设计的专业人士使用。而暖通空调设计的对象是一些不具备专业设计知识的客户,在看设计二维图的过程中会比较吃力,达不到设计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BIM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BIM技术更加注重三维技术在暖通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使客户直观、形象的了解暖通设计。BIM技术以精确的设计数据为基础,并将暖通设计整体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客户面前,呈现方式直观、精确,客户的体验度较高。因此,BIM技术能够使不专业的客户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暖通设计的整体思路,有效的提出设计意见,避免客户的不专业性导致的交流、沟通上的困难。

(四)BIM技术的精确性。

BIM技术以三维技术为依托,将设计师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精确的展现在客户面前,其中包括了精确的技术数据。如暖通空调设计中设备的具体型号、规格、参数,施工材料生产厂家及具体参数、建筑的实际真实情况等。这些数据都是从实际施工现场采集的精确数据,对于后续的暖通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精确的设计方案,缩小了现实施工与设计方案的误差,为施工材料采购及工程预算提供了方便。设计师可以通过创建逼真的建筑设备及管道示意图,与甲方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自动交换工程设计数据,从中受益。及早发现错误,避免让错误进入现场并造成代价高昂的现场设计返工。同时,借助全面的建筑设备及管道工程方案,最大限度地简化应用软件管理。

设计师还可以根据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反馈及时更改设计中不准确的数据,及时调整施工设计方案,提高工程效率、减短工程周期,达到客户的预想目的。

结语:

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新颖的课题。虽然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还有一些难题并未解决,但是这些难题不能成为BIM技术应用道路上的阻碍。BIM技术以其可视性、准确性得到设计师的青睐。这为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动力。因此应当通过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分析来降低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成本,以此使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领域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志安,邱相武,姜立等.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系列软件中的应用探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4):115-118.

[2]邱相武,赵志安,邱勇云,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开发研究[J],建筑科学,2012.

中央空调系统维护管理 篇4

1、空调机房管理

(1)、空调机房当班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空调机房内。

(2)、当班人员开机前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检查,机组、水泵等正常,方可按正常程序开机。

(3)、空调主机运行如有异常情况应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部门经理汇报。(4)、当班人员负责机房及机组的清洁卫生工作。

2、空调组操作程序

(1)、准备工作

1)、开启冷却水塔,观察水和风机两部分是否正常。2)、检查各阀门的位置。3)、检查电压是否正常。

4)、检查油压、水泵、油温、水温情况,要符合规定要求。5)、检查上一班的运行记录。6)、检查主机显示代码状态。(2)、开机运行检查 观察代码是否正常: 1)、正常开机。

2)、出现故障,排除后3分钟开机。3)、检查主机各部分运转情况。4)、检查油泵的冷却水流出。(3)、停机 1)、将负载减到最小,以免主机负载停车,影响压缩机寿命。

2)、按下开关。如主机未能停下来,应采取手动减负荷,然后停电源保护开关,严禁直接用闸刀开关。

3)、检查故障,并设法排除,才能再次开机。

3、空调设备维修保养

(1)、日常保养 1)、空调主机

①、每小时按操作规程中运行检查所列项目对主机进行检查。②、每班检查集中总管压差装置的工作状况,记录压力表读数。③、每周清理机组外表及主机环境。(2)空调水泵 每两小时做下列检查:

①、水泵、电机轴承温度及运转有否异响及振动。②、压力表读数是否正常。③、联轴器有否异响、跳动及漏油。④、阀门开关位置是否正常。⑤、排除不正常漏水现象。⑥、每周清理泵组外表及机房环境。3)、冷却水塔

①、运转时是否有异响和振动。②、塔内水流及水位是否正常。

③、每周检查皮带张紧度,当标尺头距弹簧平面达!"&毫米,应调整到尺头与弹簧头平齐。

4)、空气压缩机

①、经常检查压缩机、电机运转响声、温度和动转情况。②、观察储气瓶及减压阀气压是否正常。③、检查除湿装置的工作情况。

④、每天早晨检查油位、排放储气瓶积水。⑤、每周清理机组外表。5)、风机

①、每天检查电机及风机各轴承温度及机组运转是否有异响及振动。②、每周检查离心风机的皮带张紧度及是否漏水漏气。③、每周检查冷凝水排泄情况及相对湿度调节器的位置。④、每周检查盘管有否堵塞及分风阀是否在正常位置。(2)、月度保养 1)、空调主机 ①、更换不正常仪表。

②、检查冷冻剂是否有泄漏或漏水、漏油现象。③、分析机组运行情况。2)、空调水泵 ①、轴承加油。

②、检查联轴器是否滑润,地脚螺丝及主要联接螺丝是否有松动。3)、冷却水塔

①检查皮带皮带轮磨损及松动情况。②、轴承加油。

③、检查主要部件连接螺旋的紧固情况。④、清理减速箱、疏水滤网及塔的内外表面。4)、空气压缩机 ①、清洁所有空气滤网。②、手动检查安全阀的性能。

③、检查各接头、皮带轮及皮带的泄漏、磨损及松动情况。5)、盘管风机

①、检查室内空调效果、各风机盘管动转、皮带紧张度及磨损情况。②、清洁盘管风机滤网。

③、检查冷凝水管及冷冻管畅通情况。(3)、季度保养 1)、空调水泵

①、电机轴承、联轴器的清洁、加油、换油。②、检查清洁泵前水过滤网。2)、空气压缩机

①、检查机油质量,必要时换油。②、清洁空气过滤器。3)、水系统

①、检查水质,必要时换水。②、清理阀门丝杆,并加油。

③、检查、调整集水总管压差装置的工作性能。(4)、保养 1)、空调主机

①、检验各仪表的正确可靠性。

②、全面检查冷冻剂系统、润滑系统、水系统的密封性能。③、检查保养安全阀及附属阀件。

④、清洗机油过滤器,每两年更换一次冷冻机油。⑤、检查管道有否腐蚀,测试电路动作的可靠性。⑥、模拟试验各安全装置的性能及保养电机。2)、空调水泵

①、检查所有运动部件损耗情况,整个系统的密封情况,风管的完好情况。②、做好叶轮、风机壳、所有附属件的防锈保养工作。

③、起动前对叶轮、轴承座、电机等主要连接螺丝做全面固紧,运转48小时后重新检查一次,清洁消音器。3)、风机盘管

①、全面检查各风机盘管运转情况。②、对轴承加油或更换。

③、检查电机设备绝缘性能、附属阀件。④、检查皮带轮的磨损情况。

⑤、检查管系、盘管有否漏水、漏气、堵塞。⑥、清洁风机及散热翅片。4)、水系统

①、检查保湿层、管道、阀门防锈保护层,必要时做大保养。②、更换老化的密封件及管道。

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 篇5

1 BIM技术与传统二维设计对比

1.1 表达方式与应用方面的差异

传统意义上的暖通空调工程项目多采用二维设计方式。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提高, BIM技术在提高设计效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BIM技术与传统二维设计之间, 存在一定的区别, 比如表达方式、应用等方面差异较大。基于BIM技术的绘制方式, 可以有效展示系统的完整性, 较之于二维设计的单一组合, 该技术采用的是点、面结合的方式, 展现了暖通空调系统装置和设施的连接方式。实践中可以看到, 虽然二维设计在设备、管线投影关系表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式 (例如设计时加入了数字、文字) , 但是依然难以全面显示系统的整体。从表达方式来看, BIM技术比较倾向于选择适合的模型, 并构建三维信息模型。就所选模型而言, 主要有设备、管道, 而且模型的信息能够具体到尺寸、高度, 表达方式比二维设计中的文字、投影图以及数字描述更加的真实;通过建模, 便于理解, 设计更加便捷。

1.2 绘图效率与技术软件的差异

BIM技术的设计流畅相对复杂, 特别是建立模型方面, 技术人员应当准确把握详细信息, 将信息数据输入系统所需时间比较长, 较之于二维设计, BIM技术的绘图效率相对较差一些。BIM技术软件需要专人操作, 而目前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人员较少, 会对直观模型产生一定的影响。二维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平面概念表达时利用线组合。实践中, 却有必要加上数字、文字, 该方式所得信息数量较少, 信息展示理解难度较大。

总之, 上述两种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差异相对较大。二维设计表达装置的投影轮廓线, 该方式主要应用于空调设备;BIM技术既建立模型, 又制作新数据, 建立具体项目与数据信息之间的联系, 而且还记录模型数据, 该种方式应用于设计效果较好。

2 工况概述

某职工综合楼的暖通空调设计应用BIM技术, 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 充分发挥BIM的优势, 以期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该工程项目建筑面积达5470m2, 相关配套设施比较多。该建筑地上部分共计五层, 地下为两层。其中, 地下二层安装了机电设备、变压器以及热泵等设施。

设计暖通空调时, 基于本工程特点计算其负荷, 确定暖通空调方案。 (1) 计算负荷时, 采用De ST能耗软件来计算该建筑全年内预冷热负荷, 得出空调供暖负荷值, 计算出热水负荷值。比如, 该综合楼礼堂以及职工餐厅供冷负荷预计550k W, 供热负荷设计为150k W, 卫生间和餐厅的热水供应负荷140k W; (2) 冷热源设计过程中, 采用地源热泵。在冷热源机房 (地下一层) 内设地源热泵机组 (两台) , 额定制冷量预设为280k W, 制热量预设为290k W。制冷条件下的冷水供回水温度在7~11℃, 水源侧的温度在30~35℃;制热时回水温度45℃或者41℃, 水源测温度7℃或者3℃。工程采用U型地埋管换热孔, 共计150个换热孔, 间距设为4m, 孔深120m。经计算, 每年释放冷量累计可达150400k W·h, 释放的热量累计为151500k W·h; (3) 空调供暖采用的设计方案是联机空调以及散热器供暖, 职工宿舍为散热器供暖。礼堂空调设计成定风量全空气热回收空调系统, 在过渡季、应急时启动, 可使超七成的新风得以运行;餐厅采用的是风机盘管以及循环风空调系统。

3 暖通空调工设计中BIM技术应用

3.1 设计阶段的应用

(1) 冷热源设计。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冷热源设计采取分区域方式, 各区域设计所用的系统差异较大。比如, 餐厅、宿舍以及沐浴室设计时, 结合季节变化对供水系统进行区别设计。炎热的夏季, 联机空调供应冷负荷;寒冷的冬季, 因气温相对较低, 空调制热无法有效满足应用需求, 还需建造锅炉房。在此过程中, 供水温度发生变化。根据热转化器原理, 因职工用水量较大, 用水时间相对集中, 所以冷热源设计供暖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建议利用太阳能热水集热器解决该问题。

(2) 负荷计算。空调运行过程中形成冷热负荷, 负荷计算时需用独特软件。例如, De ST计算软件, 可准确计算出各位置的供热、冷负荷, 在所有区域可以对比找到最大负荷位置, 这与建筑面积联系慎密。

(3) 方案设计。在该工程项目中, 各区域所需的设计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 系统应用以及空调性能的差异比较大。职工培训楼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非常的复杂, 除对空调系统要求比较特殊外, 供暖设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比如空调必须能够定风量, 而且具有全空气热回收功能, 需两种供暖系统, 即散热器和地板辐射值班两种供暖。职工住宿所在位置, 只需利用分体空调以及散热器供暖, 即可满足需求。而职工培训楼层选用空调时, 应当区别于宿舍楼, 办公区域采用多联机空调方式, 其与供暖系统保持一致。

3.2 BIM尝试

(1) BIM选择。该工程项目需选择适合的软件配合暖通空调设计, 比如Magi CAD软件技术原理非常的独特, 必须有专业设计师、工程师进行操作;该种软件在实际研发时, 需发挥CAD、R evit功能和作用, 在部分具体软件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比如, 设计建筑信息模型软件, 专业人员可采用该种独特软件, 确保设计质量。

(2) BIM工作范围的选择。BIM技术在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进行广泛应用, 不仅用于培训楼、办公楼, 餐厅以及图书馆等处也可采用。BIM技术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以及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 系统应用相似性非常高。比如, 二者均需换热站、地源热泵, BIM技术应用条件下的供热、空调系统, 比较适合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BIM技术虽然需要建立模型, 但比传统二维设计的应用效果更加理想, 对工程设计与施工帮助比较大。尤其在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 采用BIM技术能够获得详细信息数据。暖通空调设计中应当充分发挥BIM技术的应用价值, 可以有效节约成本, 而且设计人员应当不断分析和创新技术,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摘要:BIM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暖通空调设计及日后的施工。尤其在暖通空调工程规划阶段, 利用BIM技术可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数据, 实现暖通空调工程全生命周期价值。文章以某工程为例, 探讨BIM技术在当前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暖通空调,BIM,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大纲, 蔡悠笛, 张杰, 等.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暖通空调, 2013, (12) :105-1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央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下一篇:节能中央空调系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