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狗情结散文

关键词: 家家 房子 情结 散文

人狗情结散文(精选5篇)

篇1:人狗情结散文

人狗情结散文

人狗情结在我的第一感觉里,最喜欢的动物应该就是小狗了。

记得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家都是独门独户的青砖绿瓦的房子,前后敞亮的院落,条件好点的家庭,房子地面用水泥盖上一层;大多数的,就只是普通的泥土地面。家家都会养几种小动物——鸡、鸭、鹅、猪圈里的憨憨的大肥猪,还有温顺的小猫,最多的就属人们忠诚的卫士——小狗了。

我曾养过许多只小狗,有一只甚至是和我同年同月生的。待我六、七岁懂事时,它就已经是老年的狗了。我和它的感情非常深厚,真的是把它当做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人。我经常为它抚摸毛发,偷偷的给它吃那个年代我们自己都很少能吃到的一些珍贵的食物,喝米汤粥很烫时,我甚至会帮它吹的凉凉的再给它。而它对我也是极度的依赖。

读初中时,我离开了家,去很远的镇上读书,每周只回一次。每次回家时,在进村口的那条小路路口,总会看到它坐在那里,看到我的`出现,它狂喜的发出喜悦的低声呜咽,两个前爪搭在我的肩膀上,舌头舔我的脸,手,所有它可以接触到的地方,它蹦啊跳啊跑啊,不知如何宣泄它的开心。我也是,无法表达我的开心与满足。起初我以为只是碰巧遇上,后来听奶奶说,只要我离开家后,它每天傍晚,在我每次回来的那个时间就会去那里坐着等我,每次都等到夜幕降临没有希望了才会落寞的离开……

也是因为它,我特别的喜欢看那部《忠犬八公》的电影,因为我有强烈的共鸣,我的小狗就和小八一样的忠于主人啊!

在我13岁时,它属于垂暮之年了,衰弱而老态,终于在一个夏日的早晨,在我的哭泣声中,它已无力喝下一口米汤水,却为了我开心,强迫自己用舌头轻轻舔我一下,看到它眼睛里闪烁的那善良的衰弱的不舍的无奈的目光,我忍不住大哭了,最后它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我。

在院子里掩埋了它,好长的一段时间,我没有再养过小狗,我始终忘不了它。

如今在城市里生活,居住的环境和繁杂的生活都不允许我养狗,我很喜欢它们,却只是像“叶公好龙”那样,停留在精神层面,不会付诸行动。

谁知,一切都颠倒乾坤了。

昨天回到家,突然在阳台上我发现了这只黑白相间的小胖狗狗,老公和女儿给它取名:豆豆。

因为我的反对,他们不敢让豆豆进屋子,只让它呆在阳台。可怜的小不点,才刚满月,看着我们在屋里走来走去,可怜巴巴的看着,不吃,不喝,也不叫,眼睛里都是----渴望?不解?委屈?说不清,道不明,我突然觉得我的灵魂被触动了一下,我很不舍,不舍。可我还勉强坚硬支撑着。

到了晚上,我再也忍不住了,我给它冲奶,给它抚摸毛发,把它抱进屋里。小狗一下就变了一个样,它多么可爱啊,它喜欢紧紧挨着我趴着;它用它的小乳牙咬我的脚趾头;我拖地时它像个小绒球一样随着我的移动而滚动;它静静的趴在地上看着电视屏幕,一阵茫然;它想吃我们吃的每样东西,比如水果之类的,还津津有味的样子……

它真的太可爱了,而且我发现,它对我,较之老公和女儿,已经又是最最依赖而喜欢了。难道我有人狗情结吗?哎,真是。我快妥协了。

不管怎样,我希望我可爱的小狗豆豆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小动物,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篇2:人狗情结散文

两周前的周天早上,这家女主人在路上遇见我,一把将我拉到一边,火急火燎却透出无限真诚:小妹,你们可以大胆地从我家门前经过,不要再绕道了;我家的狗送人了,那死老头住院去了。

我心里一咯噔:你家先生怎么啦?

她说:肝硬化还有胃糜烂;这老人早死早好!我跟他已经离婚了,早就不是夫妻关系

我目瞪口呆了。

她继续说:原先我和他都在殡仪馆上班,那单位福利很好;他这人呀,在单位时候跟同事个个吵过架;退休后还是时不时跟人家过不去;天下哪有这道理,哦你家养狗,人家小孩得绕道走。

我说没有关系,那条长廊我们已经走习惯了,没有车辆,比你们家门前的路通畅。

她自顾自地说:还有更可气的,小区工人用割草机割草,割到他门前,他叫人家用手割;气得我从里屋冲出来大骂“你这周扒皮!人家工人够辛苦了,你倒好,叫人家用手割草!你割呀,手拿镰刀割给我看呀!你这没良心的,迟早会遭天罚!”被我这一骂,他好没面子,气得想打我,还是被我儿子劝住了。

大姐激动得满脸通红,她继续说:心地善良的还是我们女人,15年前我跟他离婚了,他再婚又离婚;这二度离婚后,他就来求我复婚;我说我回去照顾儿子可以,但不会跟你复婚;就这样为儿子缘故,我一直住他家,照顾儿子分明也兼顾到他;我不贪他的钱也不贪他的房子,我每月退休金可领三四千,外面做“丧事一条龙”还能赚一笔钱,物质方面绰绰有余,我完全不依靠他,完全是因为儿子……

大姐一五一十地扳着手指头,显示出对物质现状的满意度。

正在说话间,爱犬小白风尘仆仆跑到大姐身边,使劲摇着尾巴,大姐惊叫起来:小白!你又跑回来呀!你又是一个人从湾边跑回家来!接着她一把搂住小白,泪流满面:小白呀小白,你怎么这么不乖不听话,三番五次从新家跑回旧家,我哪有时间一次又一次送你回新家呀?

小白尾巴摇得更厉害,发出呜呜呜哀鸣声。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姐求求你了,把狗接回家吧,说实话,我们绕道反而习惯了,也远不了二三十米。

篇3:人狗情未了经典散文

这让我想起家里的小白。确切的说,小白是哥哥家养的一只土狗。其实身上是淡黄间白,白色显眼,才自然地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小白雌性,不是高大的那种,有点瘦。毛发不是很顺,显得有些营养不良。我们两家离得也就不到百米,说是哥哥家养的,可小白天天过来这边,跟我们都很亲。

每到吃饭的时候,它好像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不声不响地就出现在我的身边。尾巴轻快地摇着,不时在我腿脚周围磨蹭。我也饿了,刚端上饭碗有点顾不上它。我边扒拉饭菜边去瞅它一眼。它正抬着头巴巴的望向我,一双乞怜的眼神,惹人慈软。我不由得稍停下,挑些饭菜给它。

它有时吃的津津有味,很快就吃完了,一定是饿了。有时先凑过去,拿鼻子闻一闻,再伸出舌头一下一下卷到嘴里。这时我感到它在挑剔。年节期间,还有那年家里建房的时候。伙食油水比平常好些,小白时常能跟着吃上肉。可是没有肉你也要吃啊。当小白要吃不吃的样子,母亲就骂它:就晓得吃肉,没得肉不能吃啊?看着它并不丰肥的瘦模样,我见了有时也生气。没办法,有时不让母亲看见,背着从碗里赶出些带肉或油些的饭菜给它。就当是我自己吃了一样,心想。是真不忍心让它挨饿啊!

傍晚我回来的时候,它远远的就在路口迎我。轻叫几下,跳起两条前腿,欢快地绕着我转。我有时用脚摩抚它几下,有时蹲下来摸摸它的头。这时它并不看着我,平静地望着远处。我能感到它这时候的安全温暖幸福。它把我们当可以依赖信任的人,我们的家就是它的家啊。

晚饭后,我来到门外,站在檐下望着眼前的夜晚。乡村的夜静悄悄,只有散乱的灯火才知道人家的存在。屋后的山也安静了,松树的身影隐约在一丝光亮的背景之下,竹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小白蹲坐在我的脚旁。我也蹲下身子,用心地去看着它。月光下,照出它的眼角处的毛有点湿,虽然不是泪液,却让我感到它的郁闷寡欢。小白好像不快乐吧,我这样想着。也许我不应该这样想。

所以我是更喜欢看它活蹿乱跑的样子。去年春天,大概也是这个时候。晴好的天气,屋檐前的各种小草发芽了,碧绿的沾着水珠。还有水菊也已经长开了,毛绒绒的粉白。草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春天来了。安豆苗爬出了藤蔓,我买了些树苗来栽种。小白也跑过来,跟着我忙前忙后。一会在草苗上踮跑,一会来到挖的土坑边扒弄。“去去,边上去”,让它不要挡着我干活。看着小白的样子,是不是以为我在给它种什么好吃的果子呢。

有一年春天,小白怀孕了。我第一次看见它丰腴性感的样子。走起路来,左右摇摆,步子也慢些。每日里小心翼翼的样子。到有一天它生了。我忙过去看,它的三个孩子水渍渍的,嫩小得像个老鼠。比方不恰当啊,我是讨厌老鼠的。闻有人来,它响声的吠叫着,这是在护犊子吧。在宣告着它和它的孩子们神圣不可侵犯呢。

一晃小白的孩子都可以满地跑了。那些日子,总能见到威仪的小白,踏着稳健的步伐,领着它的孩子漫步闲逛的情景。小家伙一个个肉绒绒的,好可爱。我想上前抓小狗狗,只见小家伙一扭转身往自家跑了,小白也跟在身后保护。就像此时前锋变成断后大将,横刀立马从容不迫的样子。

再大些,小白的三个孩子分别送给了亲戚朋友。那情形简直就是上演了人类的生离死别。只不过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无奈。那天抱走的小狗狗一直在不停的叫,是对陌生人的抗拒,还是对母体家的不舍?应该都有吧。而小白站在路口,像平常迎我一样。只是没有叫,没有跑动。就岿然站在那里。抬望着小狗狗抱走的方向。小狗狗的叫声愈来愈远,愈来愈弱,直到听不见,消失在风中。小白才踽踽地,低着头,发出低婉的声音,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了回来。

篇4:情结优美散文

多年来一直埋怨在家呆的时间太少,总想把前行的脚步停住回归我的田园,与邻里乡亲朝夕相处静品日月,沐浴乡风。二十年前为生计曾迂回往返于外地乡村之间,临行前酸涩难言无法言表,家里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亭台楼阁。但心却在此停放,女人一旦嫁人有了自己的家,这是她唯一的方向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它珍藏。前几年为儿子的教育搬来城里居住,走过大街小巷,看过栋栋楼房透出的光亮都不如俺那山村里的灯光温馨明亮。偶有空闲,不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一个劲儿的往回赶。回到村子,总觉得阳光是那样的暖,风儿是那样的柔,人儿是那样的亲,毫无距离的感觉就像庄稼挨着泥土一样亲,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没有霓虹闪烁,没有觥筹交错,只是一排一排的民房错落有致的斜倚在牛山脚下的岭坡上,煎饼小豆腐的香味顺着炊烟飘荡。

前些年交通闭塞,只有一条通往乡镇的土路,四处坑洼不平。记得我刚结婚时,附近那片是县里的黄烟基地,所有田地一色种植。烘好的烟叶装在推车上前往乡镇的烟叶站排号出售。天不亮就出发,烟帘高过人半头,村民凭着经验摸索着推车前行,跟头骨碌的倒像是车在载人难以掌控。雨天的泥泞拔不出鞋子寸步难行,车子像庞然大物会越陷越深,需几个人帮忙用力拽出泥潭。有次骑自行车赶集走的匆忙,邻村浇地挖了一条埋管子的横沟。看着并无大碍,继续前行连人带车一头栽进泥沟里。那次骑着踏板摩托载着女儿走亲戚突然摇晃,车人分家跑进矮过路面半人深的麦田里,这都是那些坑洼不平的道路惹的祸。虽有惊无险却惊出一身冷汗,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几个村子也曾试着治理,填过石头,扬过石子,洒过沙子只是暂时缓解。近几年公路修道庄里,大街小巷也已硬化,村村相通已归东城。东红公路离村五百多米,进城不用绕道仅需十分多钟。石头搁脚踩泥的日子渐远,村庄面貌不断改善,但相对绿树红花街巷通达的县城还是有天壤之别的。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牵动着我的神经,邻里乡亲的一声甜言,一句笑语总让我动容,心也自然的安放在此。每次回家总觉得时间短暂,恨不得别让时光流逝,任自己在此缱绻缠绵。

初进门时,本族的几个老嫂子和现在的我差不多岁数,按年龄应是长辈。在当时的村里家大业大儿女成群,比之她们我懵懂无知的可爱可笑,好多事情边学边干。她们更是多看我一眼,针线营生庄稼地里的活计手把手的教毫无保留。初为人母啥也不懂,她们把我也当作孩子一并爱怜点滴指教。长嫂如母啊!一点一滴累积的情感就像农家屯里的存粮丰厚着呢。如今她们几个都已白发苍苍褶皱满脸,岁月无情催人老。其中一个已驾鹤西去,只留下一脸的慈祥在我的记忆里;一个血栓堵塞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要强要好了大半辈子心气很高。可病魔会把棱角磨去一脸猥琐,总把生不如死挂在嘴上,令儿女或探望的人听了心酸。前几年夏日回家,几个老嫂在街口乘凉齐声笑着问我:“还不回家来住?看来等你一起经常坐坐大街唠唠嗑有点难!你在外熟识的多了住的惯了,早把俺这些老骨头淡忘了。”我无法接言只是和几个嫂子笑笑,目光对接亲情荡漾。自知这前行的脚步一时还是难以停下,自然语短。几个如花的`弟妹也已人到中年,农家的忙碌赐予了她们一副铁肩,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边天。东家娶媳妇西家白公事她们都会利索索的帮着干,又是一茬年轻人的楷模,村内妇女活动的骨干。同出同进管理几亩责任田,浇灌下的真情,走到哪里也不会变。过个月儿半载一个电话一句戏言,都会让我回返。回家一聚,在外的负累就会被酒香肉香冲淡,这是自然的聚焦这是情的驿站更是心的兑换。

篇5:家乡情结散文

人的一生,前半截走的是离家的路,后半截走的是回家的路。

几年前,母亲去世。清明节上坟后,我坐在故乡旧居大门口,仿佛又看见了爷爷荷锄的背影,母亲厨房的劳碌,乡亲饭场的热闹,最是姥姥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东望母亲的坟头,春草萋萋,风自东方来,泪从心中流。

家乡,是我们的人生起点、支点、结点,也是原点和终点。

乌骓马,天子剑,当年的西楚霸王是多么威风,他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本可称王于天下,谁料他心怀家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的强烈愿望,让刘邦后来居上。也是项羽,当他兵败乌江,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功荣归故里,失败死不归乡,这是项羽的家乡观。

初唐大诗人宋之问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是武则天面前的大红人,但就是这样的显贵名流,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外大红大紫,归乡情怯心慌,因为自己心中有愧(时宋之问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这是宋之问的家乡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热恋故乡,不改乡音,即使两鬓斑白,反主为客,也无怨无悔,这是唐代位高权重而又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贺知章的家乡观。

常念家乡,就是念贫困、年疾苦、念根本、念人性、念人伦……

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面对乡村农民的穷苦,他自己感到惭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是白居易的家乡观。

陶渊明少年时期“猛志逸四海”,因不堪“为五斗米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在“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生活中找到了真我。唐大诗人元稹干脆在家乡“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只有家乡才能使人不必伪装,不必矫情,不必用豪言壮语包装自己的人生。

更多的时候,家乡是游子的港湾,是纯真的`保留,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档案,是激发创造冲动的基地……

对我来说,扑腾在一方浅浅的水塘,厮守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玩耍在一片不大的谷场,看那一块小小的荧幕,听一场不懂的山西梆,一句乡亲低低的问候,一群儿时的伙伴们喧闹着奔向人生的远方。村子美,但村民的生活也苦,考大学,进县城,吃白面,总想超越家乡的一切,但几十年下来,却发现占据心灵世界中央的仍然是家乡。

如今,当我们欢呼世界是平的,自豪什么都将“一体化”时,我为家乡真正意义的缺失或者消失而担忧。当小溪不再欢唱,山谷不再葱绿,池塘不再荡漾;当儿童找不到清晰的星空,当土地上长的是水泥森林,当夜的静寂被喧闹代替;当荡秋千、滚铁环、打弹弓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那些方言俚语、风情风俗变为遥远的回忆,当城里乡村的孩子都在游戏世界里沉湎,我们是不是还有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不是还有创造的源泉。

家乡的符号是特殊的,家乡的回忆是独特的,家乡的文化是个性化的,家是几个人的组合,村是一群人的组合,乡是几千几万人的组合,在这个规律面前,不能搞“标准化”。家乡的真正意义消失之日,就是诗人和发明家消失之时,上帝会为我们这个所谓现代化的千篇 一律的世界发笑,倡导“天人合一”的祖先们会为我们的聪明才智摇头。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西湖情结的随笔02-25

故乡情结02-25

土地情结散文02-25

桑树情结经典散文02-25

审美情结02-25

篆刻情结散文02-25

英雄情结02-25

历史情结02-25

民族主义情结02-25

桂花情结范文02-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西湖情结的随笔 下一篇:篆刻情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