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关键词: 英国 创作 文学史 作品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精选3篇)

篇1: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摘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中晚期。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不仅运用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小说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变得更为深刻。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 狄更斯

引言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哥特传统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哥特”本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野蛮。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具有哥特式风格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底下附有藏尸所。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在文学领域内,由于哥特式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界倾向于将哥特式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哥特式的风格呈现出神秘、野蛮、恐怖、极端的特征,能有效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恐惧、敬畏、同情等方面的共鸣。可以说,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关于恐惧的需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以及超自然的东西。具体到人物描写上,哥特式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添加任何雕琢的色彩,而是运用像漫画一样的夸张、极端、怪异的方式。

被学界所认可的首部哥特式小说是《奥特朗托承包》,这部小说的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是1764年为贺拉斯?沃波尔所创作。《奥特朗托承包》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标准。

二、《雾都孤儿》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并没有摒弃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尝试用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这一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非狄更斯莫属。

狄更斯巧妙地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与批判现实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深沉厚重的悲悯,描写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雾都孤儿》是一部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英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个性突出鲜明,整部小说写得鲜活生动,充满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感染力极强,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三、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一)哥特式的主体

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式小说的永恒主题,《圣经》是哥特式小说的源泉之气。《雾都孤儿》中鲜明地突出了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主体。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奥利弗的善良与和与他相对的人的邪恶之间的冲突。奥利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环境是黑暗的,是污秽的,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堕落,奥利弗是高尚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他高尚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善良与高尚的化身,在他的身上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冲突,他的善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天使的象征,而与他相对的他的团伙们则是魔鬼的象征。奥利弗在与他的对立面之间的战斗中,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故事的结局,天使战胜了魔鬼,善良战胜了邪恶。

(二)哥特式的谜团

《雾都孤儿》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个谜,即主人公奥利弗的父母的身份而展开,充满神秘色彩。在最初,奥利弗被大家认为是孤儿,不但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任何亲人的奥利弗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就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奥利弗找到了亲人,他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亲人。这样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庭关系所具有的神秘的约束力量。虽然素未谋面,但布朗劳先生和罗丝小姐在第一眼见到奥利弗的时候,就感到奥利弗之于他们有很亲密的感觉,而蒙克斯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第一眼便认出了他。血缘关系影响是无形的,血缘关系拥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能够被人所感知。

(三)哥特式的人物

《雾都孤儿》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特征,例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等等。他们都是典型哥特式的人物。以赛克斯为例,赛克斯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欺凌弱小,而且还抢劫,甚至是杀人。赛克斯同费根一同犯罪,费根负责出谋划策,赛克斯负责犯罪行为的执行。赛克斯做事冲动,缺乏理智,不计后果,无情地将南茜残忍地杀死,逃跑的时候又疯狂地将自己勒死。他不仅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样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赛克斯就是一头癫狂的怪兽。

(四)都市哥特

《雾都孤儿》之前的哥特式小说中所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神秘的古堡,而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创新性地将其转换为伦敦,一个大都市。学界普遍将《雾都孤儿》中的哥特称为都市哥特。狄更斯运用新型的方式来表现神秘,表现极端,表现恐怖。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具有具体的场景,他甚至使用真实的名称来命名。虽然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相比,其场景改变了,但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神秘、痛苦、恐惧等的共鸣。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我们呈现出了当时英国人们悲惨的都市生活,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被社会环境影响而变得人格低下,他们沦为了寄生虫、抢劫者、杀人犯等等,狄更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的无奈与痛苦。在某种程度上,邪恶比善良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可以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巧妙地使用了哥特式创造手法,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创作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伦敦的底层社会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贯穿在《雾都孤儿》的始终,体现在主题选定,情节设定,人物描写等诸多方面。狄更斯在《雾都孤儿》所贯穿的主线是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所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悬疑色彩、神秘色彩,以及悲伤色彩的氛围,小说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如杀人犯、小偷、妓女等等,小说中随处可见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所营造的鲜活场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运用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是有所超越的,具体体现在,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常用场景转移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伦敦,狄更斯所用的这种独特的哥特式创作手法被称为“都市哥特”。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巧妙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伦敦社会的黑暗现实得到更深刻地揭露与批判。语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2]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文艺理论,2008(05).[3]贺雄姿.狄更斯哥特式小说研究[J].湘潭大学,2011(05).[4]蒋昭媛.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刻画――以《雾都孤儿》为例[J].作家,2013(11).[5]许辉.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因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篇2: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作为智慧的体现, 幽默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在小说中应用幽默艺术, 不仅可以起到衬托主题的作用, 而且可以起到引人反省的作用。 《雾都孤儿》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 集中体现了幽默艺术的应用。 在这本小说中, 作者应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 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 他还使用夸张对比的情节设计, 使读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这些写作手法其实都集中反映了一种幽默, 使读者对这本小说欲罢不能、印象深刻。

二、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1.自然幽默的体现

通读《雾都孤儿》, 可以发现有一种自然主义元素的渗透, 小说真实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书中的各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角色, 如妓女、流氓、窃贼等, 他们的行为处事都十分符合他们的身份, 可见狄更斯在写作时是经过深入观察和分析的, 他采用自然主义手法进行处理, 从而使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真实感和自然感, 这正好反映了一种幽默。 比如在济贫院中, 老太太绞尽脑汁地侵占原本属于孤儿的钱财;棺材店的老板夫妻为了逼迫奥利弗多挣钱, 不断训练他少吃饭。 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社会底层市井小民为了金钱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嘴脸, 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发笑, 更能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冷漠无情, 见识到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

反观主人公奥利弗的言行举止, 与那些流氓、窃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管面临什么困难, 奥利弗都显得落落大方。 虽然他从小生活在贫穷黑暗的地方, 但是一直保持着善良与正直。当奥利弗刚进入盗窃集团, 被迫学习偷窃技巧时, 他始终不忘初心, 不愿同流合污, 这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纯洁的心灵。 试想, 奥利弗从小就生活在济贫院, 没有受过一丁点儿优等教育, 为何会有如此高尚的思想道德呢? 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样的自然幽默, 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寄予主人公身上, 表达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2.夸张幽默的体现

《雾都孤儿 》中的部分情节显得十分夸张, 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巧合直接引出另外一个巧合, 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紧张刺激。 比如奥利弗第一次被强迫偷窃, 被偷的人非常巧合地就是奥利弗父亲的好朋友布朗洛; 奥利弗第二次被迫去别人家偷窃, 被偷的那家人竟然正好是奥利弗的亲姨妈露丝·美莱。 在《雾都孤儿》中, 这样夸张的故事情节旨在衬托身处黑暗社会中的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轨迹, 各种夸张处理使读者在冷笑后更深入地体会到主人公身处逆境却始终善良正直的可贵之处。

作者的夸张处理还体现在人物形象方面, 比如格林维格在说话时总喜欢说:“我吃掉我的脑袋”;班布尔做事时一直戴着三角帽, 作者的这些描写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显得滑稽可笑, 使他们的丑态暴露无遗。

3.犀利幽默的体现

《雾都孤儿 》也体现一种犀利幽默, 主要是反映在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上。 在小说尾声, 窃贼头目费金接受审判时“从天花板看到地板, 他听着法庭对他的陈述报告, 他将恳切的眼光投向律师, 希望能得到轻判。 他看到人群中有人吃东西, 有人用手绢扇风。 这时他听到了自己将被处绞刑。 他只是想到, 自己年纪大了, 大了”。 这段描写十分犀利, 直接刻画出费金的慌张心理, 幽默的语句更是让人真实感受到费金的凄凉与绝望, 同时验证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的真理。

三、结语

在《雾都孤儿》中, 狄更斯用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黑暗现实, 他使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 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同时使用幽默艺术, 让人对情节会心一笑的同时陷入沉思, 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 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种幽默有一种沉痛的味道, 这正是《雾都孤儿》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杨莎.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以《雾都孤儿》为例[J].电影评介, 2015 (24) .

[2]汪丹.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雾都孤儿》反讽手法[J].语文建设, 2016 (03) .

[3]张素娜.从《雾都孤儿》解读狄更斯小说的现实色彩[J].语文建设, 2016 (03) .

[4]赵婵.从《雾都孤儿》中布朗洛先生的“仁”解析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不现实[J].长江丛刊, 2016 (02) .

[5]王瑛.语言教学角度研读《雾都孤儿》[J].语文建设, 2013 (35) .

[6]杨年芬.从语法连贯的角度看张俊萍译作《雾都孤儿》[J].文学教育 (下) , 2013 (08) .

[7]何杰.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8]赵世芬.《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形象剖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06) .

篇3: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狄更斯

中国分类号:I106

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另外还有《双城记》,《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等等。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了,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哥特传统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之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哥特”本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叶曼。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低下附有藏尸所。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在文学领域内,由于哥特式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界倾向于将哥特式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哥特式的风格呈现出神秘,野蛮,恐怖,极端的特征,能有效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恐惧,敬畏,同情等方面的共鸣,可以说,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关于恐惧的需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以及超自然的东西。具体到人物描写上,哥特式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添加任何雕琢的色彩,而是运用像漫画一样的夸张、极端、怪异的方式。

2.《雾都孤儿》

发展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并没有摒弃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尝试用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这一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非狄更斯莫属。

狄更斯巧妙地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与批判现实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深沉厚重的悲悯,描写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雾都孤儿》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雾都孤儿》描绘了英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个性突出鲜明,整部小说写得鲜活生动,充满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3.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3.1哥特式的主体

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式的小说的永恒主题,《圣经》是哥特式小说的源泉之气。《雾都孤儿》中鲜明地突出了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的主体。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奥利弗的善良与和他相对的人的邪恶之间的冲突。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环境是黑暗的,是污秽的,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堕落,奥利弗是高尚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他高尚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善良与高尚的化身,在他的身上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冲突,他的善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天使的象征,而与他相对的他的团伙们则是魔鬼的象征。奥利弗在与他的对立面之间的战斗中,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故事的结局,天使战胜了魔鬼,善良战胜了邪恶。

3.2哥特式的谜团

《雾都孤儿》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个谜,即主人公奥利弗的父母的身份而展开,充满神秘色彩。在最初,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被大家认为是孤儿,不但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间,没有任何亲人的奥利弗的命运注定会是悲惨的。就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奥利弗找到了亲人,他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亲人。这样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庭关系所具有的神秘的约束力量。虽然素未谋面,但布朗劳先生和罗丝小姐在第一见到奥利弗的时候,就感到奥利弗之于他们有很亲密的感觉,而蒙克斯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第一眼便认出了他。血缘关系影响是无形的,血缘关系拥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能够被人所感知。

3.3哥特式的人物

《雾都孤儿》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特征,例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等等。他们都是典型哥特式的人物。以赛克斯为例,赛克斯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欺凌弱小,而且还抢劫,甚至是杀人。赛克斯同费根一同犯罪,费根负责出谋划策,赛克斯负责犯罪行为的执行。赛克斯做事冲动,缺乏理智,不计后果,无情地将南茜残忍地杀死,逃跑的时候又疯狂地将自己勒死。他不仅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样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赛克斯就是一头癫狂的怪兽。

3.4都市哥特

《雾都孤儿》之前的哥特式小说中所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神秘的古堡,而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创新性地将其转换为伦敦,一个大都市。学界普遍将《雾都孤儿》中的哥特成为都市哥特。狄更斯运用新型的方式来表现神秘,表现极端,表现恐怖。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具有具体的场景,他甚至使用真实的名称来命名。虽然与传统的哥特式的小说相比,其场景改变了,但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神秘,痛苦,恐惧等的共鸣。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我们呈现出了当时英国人们悲惨的都市生活,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被社会环境影响而变得人格低下,他们沦为了寄生虫,抢劫者,杀人犯,等等,狄更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的无奈与痛苦。

可以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巧妙地使用了哥特式创造手法,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创作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伦敦的底层社会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巧妙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伦敦社会的黑暗现实得到更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2]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文艺理论.2008(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美图秀秀抠图技巧 打造魔幻哥特风 下一篇:哥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