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 抽样 整群 对象 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宁波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为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157人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女生59人, 男生98人, 高一5 3人, 高二5 3人, 高三5 1人。

1.2 工具

本研究以U C L A孤独量表为模板, 根据研究需要对该量表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注意避开“孤独”二字,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答题方式, 答题前举例说明回答的方式步骤。

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进行。

2 研究结果

用SPSS 6.0就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网频次、年级四因素对高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

2.1 主效应

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上网频次四因素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男女生性别差异相对显著, 男生孤独感总平均得分是40, 女生是4 4, 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2.2 四因素交互作用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网四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 但性别和年级交互作用相对较为明显, 三个年级男女生孤独感平均得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高一的时候, 男女生孤独感得分的差异不是很大, 高二时候开始出现分歧, 到了高三女生的孤独感得分远远高于男生的得分。男女生的孤独感随年级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 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3 讨论

3.1 高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从统计结果看来, 高中男生的孤独感低于女生, 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有随年级升高而差距加大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高中女生的交际范围比男生小, 交往过程中更具感情色彩, 不能像男生那样很快结交新友, 且多愁善感, 更易感受孤独。其实, 孤独是男女生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感, 高中生正处于主体的独立性形成的时期, 也是主体孤独感产生的时期。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成熟, 心理上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注意力从外部世界逐渐转向内心世界。他们一方面害怕别人发现、侵扰自己这块神圣的“领地”, 于是本能的将自己闭锁起来;另一方面又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但由于他们的闭锁性, 使他人难以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 无法给予必要的帮助和理解, 这就使他们陷入孤独迷茫之中。

年级高低对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 但高二时候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略高, 这可能与中学教育体制的特殊性有关。首先, 高二分班对个别适应力不是非常强的同学来说, 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会产生较强的失落感, 这个观点在访谈中得到了证实。其次是“关键期”一说, 由于老师都强调高二是学习的关键期, 错失后无法补偿, 使很多高二学生埋头苦读, 两耳不闻窗外事, 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

独生子女与否及上网频次高低对孤独感的影响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3.2 高中生孤独感的对策

对于高中生中存在的孤独心理,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后果, 正确对待, 及时指导, 帮助他们走出孤独, 超越孤独, 且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成才, 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3.2.1 自身调适

以为新的视角看待孤独, 首先有正确地评价自我, 对自己进行一番冷静、客观的估计, 特别要留意自身的长处, 增强自信。孤独者应注意培养自己生活的乐趣, 经常抽出时间主动接触别人, 逐渐改变自己封闭的生活方式。平时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群体活动, 加强自己的参与感, 不知不觉地与他人融为一体。

3.2.2 家庭方面

早期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塑造了儿童的社会行为和态度, 孤独常作为家庭相互作用过程的必然产物。否定型和干涉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剥夺了孩子的表达的权利, 或者是孩子根本就没有了表达的欲望。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 无人与他分享内心感受, 就会感到孤独。家长应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 提高自身修养, 多与子女交流, 多给孩子鼓励, 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归因, 激起他们为改变自身的状况而努力的积极性。家长的责任在于不断地发现和孩子培养做事的能力。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 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主动。

3.2.3 学校方面

孤独调控依赖各方面的努力, 就学校教育而言,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使他们正确对待孤独, 挑战自我, 同时, 针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同学, 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适。

摘要:目的:了解高中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用UCLA孤独量表对宁波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 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结合个别访谈。结果: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上网频次四因素对高中生孤独感的主效应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但女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男生。四因素各阶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但随着年级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水平的差距扩大。结论:男女生孤独感有随年级升高而差距加大的趋势;高二时候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略高;是否独生子女对孤独感程度影响不大。

关键词:孤独感,高中生,影响因素,对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