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自主创新

关键词: 顺应时代 变革 经济学 分析

现阶段, 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而经济学也在经历着从方法到内容上的变革。分析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是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的重要体现,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 眼下也确实到了研究这类问题的时期。上个世纪是中国经济学教育引进、本土化的重要阶段, 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模式。新形势下, 各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现代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创新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基层教师, 我们要明确现代经济学教育的难点以及教学目的, 从而为该领域内的改革创新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影响高职现代经济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 沿袭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所产生的滞后性

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模式重视的是教学程序的完整性, 呈现出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观念。该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涉及到了教学计划制定、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进度控制、考卷作业批改以及反馈回顾等方面的内容。但却忽视了新形势下职业岗位需求对该类专业学生能够提出的技能新要求, 更忽视了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由此而产生的滞后性已经影响到了现代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现阶段, 需推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自主创新, 应将工作重心放在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改革之上。[1]

(二) 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实用性

现代经济学是揭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规律性的学科知识体系, 其中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实践, 因此现实性以及实用性应当是其首先值得关注的特点。这也就说明了相关教学工作应当贴近实践、贴近实际社会经济活动, 如此才能够显示出这一学科的价值。然而当前高职现代经济学教学却仍在沿用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一味的在课上讲解西方经济市场的经济理论, 却没有关注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再者, 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最终需要归于实践, 若能够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便能够有效指导相关领域的社会实践。然而现代经济学课堂中却尚未涉及这部分知识, 只是在一味的强调某某经济大师的理论及该理论有何影响。未来我们需突出高职院校中现代经济学教育的现实性以及实用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也要让其学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这也有助于提高该类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现代经济学教育的难点及教学目标分析

(一) 难点

现代经济学是在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学说。只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配置资源, 而“竞争”和“选择”是其主要特征, 其基础性调节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综上分析, 学习现代经济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 我们也无法忽视这类知识中存在的难点, 而其中的难点也已经成为了高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主要阻力。结合实际分析, 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流派众多, 各类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

简而言之, 西方经济学诞生至今已经历过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以及庸俗经济学后等阶段, 时间维度已跨越了几个世纪。虽说当前西方经济学已经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大一统局面之下, 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仍非常复杂。结合该类学科的性质分析, 帮助学生理顺理论知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展开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然而对高职学生来说, 这几乎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方面下功夫, 尝试用一种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教学工作, 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自主创新需要着眼于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工作, 对其中相互“矛盾”、“对立”的观点要进行理顺, 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他们最需要的知识。

2. 教材中的知识抽象、难懂

现代经济学教材主要才概念、性质、特征及影响等方面来完成特定问题或知识点的阐释。换言之, 其中的很多理论都需要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并成立。若尝试将假设条件放宽, 很多理论也将因此而变得不成立。这一现状决定了初学者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性质。作为经济学教师, 如何准确、细致的介绍现代经济学内容, 并对其进行恰当的分析与评论进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教学目的

现代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特定的技能和方法,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经济问题、经济思想以及经济现象的表达方法。具体来说, 该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 总体能力提升, 通过分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提炼问题、分析问题的总结能力, 以提高其逻辑层面的思考及推理能力和对于经济现象的洞察力。 (2) 学会对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数学表达。 (3) 与经济学领域相联系的数学技能。让学生将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进行整合、迁移运用, 则能够避免出现学生面对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表述为的数学模型时而无能为力的局面。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经济学领域中所涉及到的高等数学知识仅是作为辅助理解、解释经济现象的手段而存在的, 教学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摆正认识, 也需要将这一观念传递给学生。

四、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自主创新的策略分析

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还是难以脱离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们学习的应当属于“中西合璧”的现代经济学。过去100年内, 相关领域的前辈所作出的努力为中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如今, 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转折点。以高职院校为例, 我们也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创新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育模式:

(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自主创新,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经济学人才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纠正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法, 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专业背景来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为主, 鼓励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完成问题的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方面的实践既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 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才是学生最需要的。简单来说, 给高职学生讲解各类经济学名家的研究理论、成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入浅出的展开教学, 尽可能将课讲得生动有趣, 多给他们讲解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案例。所谓“自主创新”, 笔者认为就是要“去粗取精”, 进而在教学中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 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创新能力

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不是固定不变的, 其中不存在“万用公式”。若勉强用其中涉及到的原理、知识点作为一种范本解释问题, 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既需要在教学中讲解原理, 又需要在其中推广使用“动态”教学法。这里所指的“动态”教学法强调的是一种思维——“经济关系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联系”。社会经济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 因此在讲解清楚基本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还要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上进行思考, 以更立体的方式说明经济关系的变化情况。[2]再者, 针对某一经济现象我们也可以建立起不同的经济关系进行分析, 用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明白特特定的经济关系只是分析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

综上, 这方面的实践有助于打破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思想僵化, 从而在开拓他们思路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 也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多分析、实践的机会, 如此他们学到的便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学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

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需立足于实践、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严谨的教育方案。本文中笔者站在高职经济学教师的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 希望对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有所帮助。

摘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将直接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在现代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影响下, 各类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已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这类教学方法实现了从不同角度传播知识、讲解问题的目标, 为学生思维的启发、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现代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创新也应当尝试从细节处着手, 明确创新改革的目标, 正视影响该学科教学质量的因素。本文中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 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自主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邹小勤, 郝怡非.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本土化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27 (20) :95-96.

[2] 王晓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现代经济学》中的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07) :32-3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当今中国应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论点 下一篇:第二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