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试验(精选十篇)
密度试验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水稻试验田选择在洒雨镇海星村上纳堡组某农户家责任田, 面积1 753.5 m2。该田块日常灌溉和排水都较为方便, 土壤主要以黄壤为主, 比较肥沃, 非常适合水稻生长。试验水稻品种为中优169。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在每个小块田保持栽植15行, 每行栽50株 (A) 、45株 (B) 、40株 (C) 、35株 (D) 、32株 (E) 、30株 (F) 。3次重复。随机进行分配, 并且在每个小块土地周围设置保护区。每个小块面积保持在60 m2, 按照东西方向进行栽培, 通过拉线进行移植。每株水稻保持2粒谷旱育秧苗[4]。
1.3 试验方法
各处理田块管理措施保持相同, 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5,6]。水稻栽培前合理整地, 并且使用腐熟有机肥、磷肥、尿素、氯化钾等多种肥料。在一般情况下, 有机肥、磷肥全部作为基肥;尿素50%用作基肥, 50%用作追肥;65%氯化钾作为基肥, 35%用作追肥。当秧苗生长到4叶1心时, 便可以进行移栽。在移栽的过程中秧苗插入的深度应该保持在3 cm左右, 同时应该坚持使用正确的栽插手法, 秧苗的间距要保持合适, 所栽秧苗保持竖直、稳固, 以保障秧苗的质量。尽早使用追肥, 加速秧苗分叶。在秧苗移栽之后, 尽量在2 d之后追施尿素和除草剂、乙苯等, 这样有利于加速秧苗生长分叶。精确灌溉, 确保所有秧田保持一致。在秧田的管理过程中, 应该让秧田保持3 d秧田湿润, 1 d缺水干燥。追施穗肥、扩库增源。在秧苗幼穗生长到分化期时, 施加适量的尿素、氯化钾, 从而促进秧苗生成大穗。同时, 结合灌溉使用磷酸二氢钾对水, 进行秧苗叶面喷施, 以便有效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在水稻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过程中, 主要需要防治三病三虫。一是药剂防治。在水稻生长15 d后, 使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水进行喷洒, 能够有效预防水稻的叶瘟病;在水稻生长1~2个月的时候, 使用40%富士一号乳油1.5 L/hm2对水750 kg/hm2防治水稻的颈瘟病;在水稻生长了2个月以上时可以使用井冈霉素375 g/hm2对水朝向水稻植株的中下部喷雾, 以防止水稻发生纹枯病;在水稻移栽逾2个月之后, 则可以选择纹枯净、井冈霉素、多菌灵混合喷洒水稻, 防止水稻出现稻曲病。二是物理防治。在水稻种植的试验田安装几盏杀虫灯。通过采取药剂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 能够较好地应对水稻产生病虫害。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每个试验小块选择对角进行取样, 总共选择25株, 统计每株的有效穗数。然后从中选择1丛进行割取, 选择对10株水稻进行农艺和经济性状考种。坚持对各个小块田进行准确的收割和测试, 实行单独收获单独晒的策略, 最后对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进行统计。最后从各个小块田收获的水稻中称1 kg晒干, 然后再算出干粒重和折干率, 从而计算出不同密度栽培的水稻的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各个试验小块的水稻生长时间都为156 d。各个处理在水稻的早期生长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都始终保持一致, 并没有受到不同栽培密度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析, 随着水稻栽培密度不断提高, 相关理论的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水稻的千粒重都保持相同。然而, 当水稻的株高、穗长不断增加, 每丛的穗数则不断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穗数, 大大提高了试验水稻的结实率。
3 结论
水稻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群体的功能。随着水稻栽培密度不断提高, 减弱了处理水稻叶穗生长分叶的功效, 但是这样高密度的栽培有利于形成大穗和有效穗, 从而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杨淑兰.有机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 (2) :50.
[2]汤雷, 吴晓芸, 金荣华.不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3) :46.
[3]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对水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3 (2) :114-121.
[4]罗湘洁, 杨超, 代世学.水稻不同密度栽培探析[J].农技服务, 2010 (2) :187-188.
[5]尹洪根, 宋富根, 漆勋民, 等.中早35水稻抛秧栽培适宜密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1) :28.
西兰花密度试验报告 篇2
西兰花又叫青菜花,在我市栽培较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其栽培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今年我们在凉州区中路乡进行了西兰花密度试验,以便为西兰花在冷凉灌区大面积种植提供强有力技术基础。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及基本情况:试验地设在张义山区的中路乡澄新村四队,试验地前茬为小麦,肥力中等。
1.2供试品种:供试西兰花品种为“绿冠”。
1.3试验方法:试验设设以下4个处理: ①.2000株/亩(50㎝×67㎝),②.2500株/亩(50㎝×53㎝,对照),③.3000株/亩(50㎝)×44㎝),④.3500株/亩(50㎝×38㎝)。试验采用随机排列方法,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1.2㎡,试验总面积为0.6亩。菜花于4月13日在小拱棚内进行育苗,4月23日出苗,5月13日定植。定植前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生物有机肥25㎏,尿素20㎏,磷酸二铵15㎏。然后整地作垄,垄宽70㎝,水沟宽30㎝、深25㎝。其它管理同大田管理一致。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密度对西兰花产量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来看,处理④亩产量为581.5kg,比对照增加10.8%;处理③亩产量为555.4kg,比对照增加5.2%;处理之①亩产量为426.2kg,比对照低19.3%。经多重比较,处理④和处理③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处理 ②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③与处理②之间差异显著;处理②与处理①之间差异极显著(见表1)。
表 1
西兰花不同密度产量、产值结果比较
单位: ㎏、元
处理 小 区 产 量
Ⅰ Ⅱ Ⅲ平均
9.8 9.3 9.1 7.2 10 9.3 8.9 7.1
9.4 9.4 8.6 7.2
9.33 aA 9.33 bAB 8.87 cB 7.16 dC
折亩产 585.1 555.4 528.0 426.2
比对照
±%
10.8 5.2 _-19.3
亩产值 289.8 276.6 253.4 204.5
比对照
±%
14.4 9.2 ④ ③ ② ①
_
-8.3
2.2不同栽培密度对西兰花产值的影响
在本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密度对菜花产值均有明显的影响。从产值结果来看,处理④亩产值为289.8元,比对照增加14.4%;处理③产值为276.6元,比对照增加9.2%;处理①产值为204.5元,比对照低8.3%(见表1)。
3.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在我市冷凉灌区大面积种植西兰花,密度以3000株/亩~3500株/亩为宜。
武威市农技中心
水稻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篇3
关键词:水稻;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32
1试验设计
试验田设在博白县东平镇塘龙村,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品种为当地推广品种“中浙优1号”。试验设A、B、C三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不设对照,小区四周设保护行。试验共设9 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0平方米,每蔸基本苗1株,抛植密度A处理为1.5万蔸/亩;B处理为1.6万蔸/亩;C处理为1.7万蔸/亩。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育秧方式为434孔普通塑料软盘常规育秧。各处理采用科学灌溉及配方施肥,水肥管理水平相同。
移植后定点、定期进行叶龄与分蘖动态观察记录调查,后期取样进行分析。
2试验过程
7月10日播种,7月26日进行移植,移植时叶龄为5.1叶。7月28日返青,10月2日抽穗,11月10日收割。
7月25日亩施基肥碳铵16 公斤、过磷酸钙33公斤、氯化钾16公斤、复合肥16公斤;7月30日亩施尿素7公斤、氯化钾3公斤、复合肥10公斤;8月12日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3公斤;8月31日亩施分蘖肥尿素5公斤、氯化钾7.5公斤;9月27日亩施尿素2.5公斤、氯化钾5公斤。
8月21日每亩用5%井冈霉素可溶粉剂100克、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25%扑虱灵乳油50克、50%杀螟松乳油100毫升混合后对水75公斤喷雾,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10月10日亩喷施25%扑虱灵乳油50克、50%杀螟松乳油100毫升混合后对水60公斤喷雾,防治稻飞虱。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分蘖成穗情况
分蘖高峰期出现在8月26日,A、B、C各处理每亩最高苗数分别为46.5万苗、48.2万苗、49.1万苗,成穗率分别为40.1%、37.3%、37.5%。分蘖消长规律符合水稻生长发育规律。
3.2 经济性状考察情况
经考察,A、B、C各处理亩均有效穗分别为18.66万穗、18.00万穗、18.40万穗;穗均实粒分别为160.8粒、150.4粒、148.8 粒;实际亩产分别为638.4公斤、635.4公斤、630.1公斤(见表1)。在产量排序中以处理A排第一。
3.3“中浙优1号”在本地种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
稻穗较长,穗总粒和穗实粒数、结实率均为中等表现,抗性强,但成熟期易脱粒。生产上可在成熟度达到90%便及时收割。
3.4 “中浙优1号”栽插密度在1.5万蔸/亩时,增产潜力最大
处理A虽抛植蔸数最少,但其群体结构相对合理,光合利用率高,分蘖成穗率高,因此构成产量因素的有效穗和穗均实粒最高,故产量也最高。但各处理实际亩产差异不显著。“中浙优1号”当地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1.5万蔸/亩,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可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4 结论
玉米不同品种种植密度试验 篇4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1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旱田科技园区, 土质为草甸白浆土, 土壤肥力中等, 前茬小麦。整地方法:伏翻, 秋耙, 秋起空垄, 春施肥。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行长10m, 4行区, 垄距65cm, 每小区面积26m2。试验共设10个处理, 垦单5号:处理1~4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7.5、8.25、9.0、9.75万株。垦单13号:处理5~7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7.5、7.95、8.4万株。德美亚1号:处理8~10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8.25、9.0、9.75万株。
5月16日人工垄上穴播, 播后机械镇压。深松一次, 中耕一次, 拔节期追肥, 其它措施同大田。成熟后人工下棒, 机械脱粒、测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分析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1年的气候条件总体表现为生育期内高温、多雨, 降水分布不均, 年活动积温2712.1℃, 5~9月合计降水465.8mm, 无霜期138d, 比历年的152d少14d。2011年玉米总体表现生育进程加快, 生育日数比历年少15d以上, 虽然生育日数减少, 但是活动积温较高, 致使玉米虽然能正常成熟, 但是属于“高温催熟”, 产量较上年偏低。
2.2 对玉米生育期及叶面积的影响
通过生育期调查可以看出, 3个玉米品种不同密度的出苗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 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通过试验结果可知, 随着密度的增加, 可见叶逐渐减少;单株叶面积虽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叶面积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可见随着密度的增加, 植株光合作用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2.3 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知 (见表1) , 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高, 但超过临界点密度 (垦单5号和德美亚1号9.0万株/hm2;垦单13号7.95万株/hm2) 时, 玉米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空秆率和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穗长、穗粗和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通过表1可以看出, 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逐渐减少。穗粒数虽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群体产量的表现却是不一样的。垦单5号和德美亚1号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垦单13号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3 小结
3个玉米品种不同密度的出苗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 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随着密度的增加, 可见叶逐渐减少。单株叶面积虽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叶面积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可见随着密度的增加, 植株光合作用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高, 但超过临界点密度 (垦单5号和德美亚1号9.0万株/hm2;垦单13号7.95万株/hm2) 时, 玉米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空秆率和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穗长、穗粗和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逐渐减少。穗粒数虽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群体产量的表现却是不一样的。垦单5号和德美亚1号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垦单13号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2007年上海糯玉米密度试验总结 篇5
夏云镇农业服务中心李龙芝
运用农科所从上海市农科院提供的糯玉米品种进行密度试验,以探索在西南中高海拔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试验点(夏云镇马武村)的基本情况
该村地处夏云农场、平水机械厂、红湖厂三地环绕的中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与清镇市接壤,贵黄公路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3个自然寨,4个村民组,总户数258户,总人口1090人,其中少数民族177人,占总人口的16.2%;耕地面积724亩,其中稻田403亩,土321亩。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村。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多形性、多渠道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主要发展早熟蔬菜和地膜玉米。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品种:“沪玉糯2号”、“沪玉糯3号”均由上海市农科院提供。
2.2试验地点:平坝县夏云镇马武村新农村组高能平农户高水池的地块,海拔1250m,年平均温14.1℃,降雨量1297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6%;土质黄壤,肥力中等,前作蔬菜,四面通风、透光,排灌条件好。
春雪桃设施高密度栽培试验 篇6
摘要:对大棚栽植的春雪桃进行了不同栽植密度、不同修剪方式和保温覆盖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植春雪桃采用1 m×1 m高密度栽植,高纺锤形修剪,三膜-苫覆盖,达到了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解决了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舂雪桃;高密度;高纺锤形;三膜一苫近年来,大棚桃以上市早、产值高等优点成为一项新的种植产业,在沂水县悄然兴起,经济收益可观。但经观察研究发现,现有大棚桃的栽培存在着树形不合理、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高密度栽培、纺锤形修剪、科学化管理的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模式,达到春栽植冬结果、当年栽树当年见效益的目的。自栽植到采收13~14个月,667 m2产量可达1 000 kg以上,果实品质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对推动该县桃设施栽培制度变革和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年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年开始在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坡村进行。供试桃品种为春雪,授粉品种为油桃126。选择10个大棚为试验棚,自然条件一致。大棚为无柱钢架式塑料大棚,长80 m、宽12 m、高3.3 m,实际种植面积约700 m2。大棚内土壤为砂壤土,南北行向栽植,精细管理。当地年均温为14.8 ℃,1月份平均气温0.9 ℃,最高18.2 ℃,最低-11.6 ℃;7月份平均气温为28.1 ℃,最高40.9 ℃,最低16.7 ℃。年均降雨量729.9 m,年日照时数2 289.7 h,无霜期214 d。
1.2试验方法
栽植密度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①1 m×1 m、②1 m×2 m、③1.5 m×2 m,对照处理④栽植密度设为2 m×2 m,共4个棚。2012年12月在棚内采取“Z”形取样方式取点10处,记录树体高度、地径粗度、侧枝的数量、侧枝长度及粗度、侧枝上花芽数量。2012年5月5日和2013年5月6日,采取“Z”形采样方式随机抽取10株,统计坐果数,并称重计算株产量和667 m2产量。
修剪方式试验在3个棚中进行,每棚1个处理,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①高纺锤形、②开心形、③V字形。2013年5月6日调查各处理产量及优质果率。
覆膜管理方式试验设3个处理,每棚为1个处理。处理①为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的单膜覆盖模式,处理②为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的双膜覆盖模式,处理③为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苫上覆膜的三膜覆盖模式,记录1月份和2月份的棚内温度,每天测量上午10:00和凌晨6:00的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随着栽植密度的降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低,树体高度、地径、1 m处直径、侧枝长度和花芽数随之增加,但侧枝数量和侧枝粗度无明显差异。
2.2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1不同栽植密度下2年生桃树体生长情况表
从表3可知,高纺锤形修剪方式下667 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高,传统开心形修剪方式667 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低,“V”字形修剪方式居中。
2.4不同管理模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看出,通过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苫上覆膜的三膜覆盖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棚内温度2 ℃左右,苫上覆膜的模式能减少雨雪影响,提早成熟上市1周以上,增收明显。表3不同修剪方式下2年生树产量质量情况表
处理1栽植密度1修剪方式1667 m2产量/kg1优质果率/%1优缺点①11 m×1 m1高纺锤形13 055.001901空间利用率高,易操作②11 m×1 m1开心形11 896.131791树势低矮,不易操作③11 m×1 m1“V”字形12 737.681851空间利用率适中,不易操作表4不同管理方式下棚内温度及效益对比
处理1管理方式11月平均1温度/℃12月平均1温度/℃1上市时间/1(月/日)1单价/1(元/kg)①1单膜覆盖110.2113.415/10112②1双膜覆盖110.9114.315/4116③1三膜覆盖112.1115.514/29120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不同栽植密度下早期丰产性试验表明,栽植株行距为1 m×1 m模式下,667 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不同修剪方式对比试验表明,高纺锤形修剪方式优质果率明显高于传统开心形和“V”字形修剪方式,管理更加方便。三膜覆盖模式能有效提高棚内温度,苫上覆膜的模式能减少雨雪影响,提早成熟上市1周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以上试验,可以确定1 m×1 m栽植密度、高纺锤形修剪、三膜一苫覆盖等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桃设施栽培达到了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生产上应注意,为保证大棚桃优质丰产,需逐年进行间伐处理。栽植时确定好临时行与永久行,第1年采收后,对临时行进行隔株去株处理,667 m2栽植株数由667株调整为500株;修剪上对永久行以长放、轻剪为主,尽可能保持较多的留枝量,保持树冠;对临时行进行缩冠修剪,压缩冠幅。第2年采收后对临时行进行刨除,变株行距为1 m×2 m,将667 m2栽植株数调整为333株,以满足树体生长需求,保证树体间的通风透光,为以后的优质丰产奠定基础,方能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摘要:对大棚栽植的春雪桃进行了不同栽植密度、不同修剪方式和保温覆盖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植春雪桃采用1 m×1 m高密度栽植,高纺锤形修剪,三膜-苫覆盖,达到了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解决了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舂雪桃;高密度;高纺锤形;三膜一苫近年来,大棚桃以上市早、产值高等优点成为一项新的种植产业,在沂水县悄然兴起,经济收益可观。但经观察研究发现,现有大棚桃的栽培存在着树形不合理、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高密度栽培、纺锤形修剪、科学化管理的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模式,达到春栽植冬结果、当年栽树当年见效益的目的。自栽植到采收13~14个月,667 m2产量可达1 000 kg以上,果实品质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对推动该县桃设施栽培制度变革和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年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年开始在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坡村进行。供试桃品种为春雪,授粉品种为油桃126。选择10个大棚为试验棚,自然条件一致。大棚为无柱钢架式塑料大棚,长80 m、宽12 m、高3.3 m,实际种植面积约700 m2。大棚内土壤为砂壤土,南北行向栽植,精细管理。当地年均温为14.8 ℃,1月份平均气温0.9 ℃,最高18.2 ℃,最低-11.6 ℃;7月份平均气温为28.1 ℃,最高40.9 ℃,最低16.7 ℃。年均降雨量729.9 m,年日照时数2 289.7 h,无霜期214 d。
1.2试验方法
栽植密度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①1 m×1 m、②1 m×2 m、③1.5 m×2 m,对照处理④栽植密度设为2 m×2 m,共4个棚。2012年12月在棚内采取“Z”形取样方式取点10处,记录树体高度、地径粗度、侧枝的数量、侧枝长度及粗度、侧枝上花芽数量。2012年5月5日和2013年5月6日,采取“Z”形采样方式随机抽取10株,统计坐果数,并称重计算株产量和667 m2产量。
修剪方式试验在3个棚中进行,每棚1个处理,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①高纺锤形、②开心形、③V字形。2013年5月6日调查各处理产量及优质果率。
覆膜管理方式试验设3个处理,每棚为1个处理。处理①为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的单膜覆盖模式,处理②为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的双膜覆盖模式,处理③为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苫上覆膜的三膜覆盖模式,记录1月份和2月份的棚内温度,每天测量上午10:00和凌晨6:00的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随着栽植密度的降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低,树体高度、地径、1 m处直径、侧枝长度和花芽数随之增加,但侧枝数量和侧枝粗度无明显差异。
2.2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1不同栽植密度下2年生桃树体生长情况表
从表3可知,高纺锤形修剪方式下667 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高,传统开心形修剪方式667 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低,“V”字形修剪方式居中。
2.4不同管理模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看出,通过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苫上覆膜的三膜覆盖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棚内温度2 ℃左右,苫上覆膜的模式能减少雨雪影响,提早成熟上市1周以上,增收明显。表3不同修剪方式下2年生树产量质量情况表
处理1栽植密度1修剪方式1667 m2产量/kg1优质果率/%1优缺点①11 m×1 m1高纺锤形13 055.001901空间利用率高,易操作②11 m×1 m1开心形11 896.131791树势低矮,不易操作③11 m×1 m1“V”字形12 737.681851空间利用率适中,不易操作表4不同管理方式下棚内温度及效益对比
处理1管理方式11月平均1温度/℃12月平均1温度/℃1上市时间/1(月/日)1单价/1(元/kg)①1单膜覆盖110.2113.415/10112②1双膜覆盖110.9114.315/4116③1三膜覆盖112.1115.514/29120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不同栽植密度下早期丰产性试验表明,栽植株行距为1 m×1 m模式下,667 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不同修剪方式对比试验表明,高纺锤形修剪方式优质果率明显高于传统开心形和“V”字形修剪方式,管理更加方便。三膜覆盖模式能有效提高棚内温度,苫上覆膜的模式能减少雨雪影响,提早成熟上市1周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以上试验,可以确定1 m×1 m栽植密度、高纺锤形修剪、三膜一苫覆盖等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桃设施栽培达到了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生产上应注意,为保证大棚桃优质丰产,需逐年进行间伐处理。栽植时确定好临时行与永久行,第1年采收后,对临时行进行隔株去株处理,667 m2栽植株数由667株调整为500株;修剪上对永久行以长放、轻剪为主,尽可能保持较多的留枝量,保持树冠;对临时行进行缩冠修剪,压缩冠幅。第2年采收后对临时行进行刨除,变株行距为1 m×2 m,将667 m2栽植株数调整为333株,以满足树体生长需求,保证树体间的通风透光,为以后的优质丰产奠定基础,方能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摘要:对大棚栽植的春雪桃进行了不同栽植密度、不同修剪方式和保温覆盖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植春雪桃采用1 m×1 m高密度栽植,高纺锤形修剪,三膜-苫覆盖,达到了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解决了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舂雪桃;高密度;高纺锤形;三膜一苫近年来,大棚桃以上市早、产值高等优点成为一项新的种植产业,在沂水县悄然兴起,经济收益可观。但经观察研究发现,现有大棚桃的栽培存在着树形不合理、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高密度栽培、纺锤形修剪、科学化管理的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模式,达到春栽植冬结果、当年栽树当年见效益的目的。自栽植到采收13~14个月,667 m2产量可达1 000 kg以上,果实品质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对推动该县桃设施栽培制度变革和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年来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年开始在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坡村进行。供试桃品种为春雪,授粉品种为油桃126。选择10个大棚为试验棚,自然条件一致。大棚为无柱钢架式塑料大棚,长80 m、宽12 m、高3.3 m,实际种植面积约700 m2。大棚内土壤为砂壤土,南北行向栽植,精细管理。当地年均温为14.8 ℃,1月份平均气温0.9 ℃,最高18.2 ℃,最低-11.6 ℃;7月份平均气温为28.1 ℃,最高40.9 ℃,最低16.7 ℃。年均降雨量729.9 m,年日照时数2 289.7 h,无霜期214 d。
1.2试验方法
栽植密度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①1 m×1 m、②1 m×2 m、③1.5 m×2 m,对照处理④栽植密度设为2 m×2 m,共4个棚。2012年12月在棚内采取“Z”形取样方式取点10处,记录树体高度、地径粗度、侧枝的数量、侧枝长度及粗度、侧枝上花芽数量。2012年5月5日和2013年5月6日,采取“Z”形采样方式随机抽取10株,统计坐果数,并称重计算株产量和667 m2产量。
修剪方式试验在3个棚中进行,每棚1个处理,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①高纺锤形、②开心形、③V字形。2013年5月6日调查各处理产量及优质果率。
覆膜管理方式试验设3个处理,每棚为1个处理。处理①为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的单膜覆盖模式,处理②为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的双膜覆盖模式,处理③为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苫上覆膜的三膜覆盖模式,记录1月份和2月份的棚内温度,每天测量上午10:00和凌晨6:00的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随着栽植密度的降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低,树体高度、地径、1 m处直径、侧枝长度和花芽数随之增加,但侧枝数量和侧枝粗度无明显差异。
2.2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1不同栽植密度下2年生桃树体生长情况表
从表3可知,高纺锤形修剪方式下667 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高,传统开心形修剪方式667 m2产量和优质果率最低,“V”字形修剪方式居中。
2.4不同管理模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看出,通过地面铺设黑薄膜、棚体覆盖大棚膜及草苫或棉被、苫上覆膜的三膜覆盖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棚内温度2 ℃左右,苫上覆膜的模式能减少雨雪影响,提早成熟上市1周以上,增收明显。表3不同修剪方式下2年生树产量质量情况表
处理1栽植密度1修剪方式1667 m2产量/kg1优质果率/%1优缺点①11 m×1 m1高纺锤形13 055.001901空间利用率高,易操作②11 m×1 m1开心形11 896.131791树势低矮,不易操作③11 m×1 m1“V”字形12 737.681851空间利用率适中,不易操作表4不同管理方式下棚内温度及效益对比
处理1管理方式11月平均1温度/℃12月平均1温度/℃1上市时间/1(月/日)1单价/1(元/kg)①1单膜覆盖110.2113.415/10112②1双膜覆盖110.9114.315/4116③1三膜覆盖112.1115.514/29120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不同栽植密度下早期丰产性试验表明,栽植株行距为1 m×1 m模式下,667 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不同修剪方式对比试验表明,高纺锤形修剪方式优质果率明显高于传统开心形和“V”字形修剪方式,管理更加方便。三膜覆盖模式能有效提高棚内温度,苫上覆膜的模式能减少雨雪影响,提早成熟上市1周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新单28号玉米种植密度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 (辉县市孟庄镇高村) , 上季种植小麦, 产量水平为550 kg/亩。土壤为潮土类型, 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0~20 cm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17.5 g/kg, 全氮1.18 g/kg, 碱解氮76 mg/kg, 速效磷15.7 mg/kg, 速效钾128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5个密度处理:A、3 000株/亩;B、3 250株/亩;C、3 500株/亩;D、3 750株/亩;E、4 000株/亩。每小区种植8行, 行距60 cm, 行长8 m。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按一般高产田管理。收获前调查株高、穗位高等性状。每小区收获中间2行计产。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DPSv7.05专业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析方法, 用Duncan新复极差 (SSR) 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单28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密度对新单28号的农艺性状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穗位高、穗长、百粒重和行粒数影响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 穗长、穗粗、百粒重和行粒数均呈不断下降趋势, 而株高和穗位高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虚尖长不断加长。
2.2 密度对新单28号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 种植密度为3 750株/亩时产量最高, 产量为663.2 kg/亩, 低于和超过这一密度时产量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处理4、处理2、处理3和处理5的产量都显著高于处理1, 且处理4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2、处理3和处理5, 而处理2、处理3和处理5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新单28号的穗长、穗粗、百粒重和行粒数都呈下降趋势, 而株高和穗位高不断增加, 秃尖长不断加长。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影响较大,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果显示, 新单2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 750株/亩。
参考文献
[1]党亚军, 李绍辉.高产耐密玉米新品种丰玉4号[J].种业导刊, 2010 (3) :26.
[2]梁书荣, 赵会杰, 等.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0, (7) :1927~1931.
沈单16号玉米密度试验报告 篇8
一、试验设计
采取随机排列, 重复3次, 小区长6.6米, 宽3米, 小区面积20平方米, 顶凌覆膜时用土分隔出试验小区, 每小区种3米长的6垄。选择肥力均匀, 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验, 按一般大田施肥水平管理。生长期间观察记载生育期和生物性状, 收获期分小区单收、单脱后称产。
二、试验处理
设5个处理, 1.每亩2000株 (60株/小区) ;2.每亩2500株 (ck 75株/小区) ;3.每亩3000株 (90株/小区) ;4每亩3500株 (105株/小区) ;5.4000株 (120株/小区) 。指示品种为当地主体品种沈单16号。以处理2为对照。
三、试验管理情况
试验地位于秦州区牡丹乡马家窑村村, 海拔1700米, 年降雨量400毫米, 土质为黄绵土, 肥力中等, 为二类地, 前茬玉米。亩底施土粪2000千克, 过磷酸钙200千克, 尿素40千克, 3月30日起垄覆膜, 在膜上用土分隔出试验小区, 4月11日破膜点播, 5月5日定苗, 7月8日亩追施尿素30千克, 10月18日收获。试验播种时墒情好, 生长期间降雨较多, 未受旱, 秋季无连阴雨, 成熟好。
四、试验结果
1. 产量
随着密度增加, 产量不断提高, 密度最高的处理5产量最高。试验平均亩产706.9千克, 对照 (处理2) 亩产631.1千克, 处理1亩产620千克, 为对照的98.2%, 处理3亩产750千克, 为对照的118.8%, 处理4亩产756.7千克, 为对照的119.9%, 处理5亩产776.7千克, 为对照的123.1%。
2. 成熟期
处理1、2、3成熟期相同为155天, 处理4比处理2晚熟3天, 处理5比处理2晚熟4天。
3. 株高、穗位高
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增加, 处理4株高、穗位高最高分别为261.7厘米、103.3厘米, 处理1株高、穗位高最低分别为238.3厘米、86.3厘米。
4. 茎粗和双穗率
茎粗和双穗率随密度增加减少。茎粗处理2、3最高为2.8厘米, 处理4、5最低2.3厘米, 双穗率处理1最高为76.7%, 处理5最低为25.5%。
5. 穗长和行粒数
各处理穗长基本相同都接近23厘米, 穗行数都接近15, 行粒数处理4最高为35.1, 处理5最低为31.1。
6. 穗粗和千粒重
处理2穗粗最粗为5.9厘米, 处理4、5最细为5.5厘米, 千粒重各处理基本相近, 处理1最高为413.1克, 处理3最低为396.3克。
五、结论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密度试验 篇9
关键词: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密度
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 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甘蔗品种的快速繁殖和良种推广提供了有效手段[1]。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健康种苗, 在蔗区实现甘蔗生产用种健康无毒化, 可以使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性得以保持, 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 世界上许多甘蔗生产大国如巴西、古巴、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十分重视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研究、生产与应用[2]。
由实验室培养出来的甘蔗组培苗, 需经过大田种植数造才能完全恢复原种种性, 所以一般只用作繁殖种源。目前国内甘蔗脱毒组培苗大田扩繁阶段1级种苗田多采用稀植精管[3,4], 一般每667 m2种植1500~2000株, 行距1~1.2 m, 株距0.3~0.5 m, 2级种苗田扩繁同常规大田。这种扩繁方法需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密植, 可以减少扩繁用地。虽然国内对甘蔗常规种茎和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密度的研究较多[5,6,7,8], 但未见有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在1级种苗田和2级种苗田进行畦式高密度扩繁试验研究的报道。试验在1级种苗田对甘蔗脱毒组培苗开展畦式高密度种植试验[9]的基础上, 继续在2级种苗田对甘蔗脱毒组培苗后代种茎开展畦式高密度种植试验。现将2级种苗田新植各项调查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 以期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畦式密植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前作为花生, 土壤肥力中等。试验材料为新台糖22号脱毒组培苗1代种茎单芽茎段。
1.2 方法
设3个畦式种植密度和1个常规种植密度 (CK) ,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个重复, 每个小区6 m×6 m=36 m2, 边际设保护行。畦式种植为起畦种植, 每个小区种植4畦, 长6 m, 面宽1m, 畦沟宽50 cm, 深15~20 cm。在畦面上按种植密度开行沟种植, 处理a:株行距12.5 cm×20 cm (每畦5行下种240个芽, 每667 m2下种17778个芽) ;处理b:株行距12.5 cm×30 cm (每畦4行下种192个芽, 每667 m2下种14222个芽) ;处理c:株行距12.5 cm×40 cm (每畦3行下种144个芽, 每667 m2下种10667个芽) ;处理d (CK) 按常规开种植沟种植, 每个小区种植6行, 行长6 m, 行距100 cm, 株距12.5 cm, 每667 m2下种5333个芽。大田管理水平一致。
调查项目有出苗率、分蘖率、绿叶数、株高、茎粗、有效芽数、蔗茎数和总芽数。出苗率在种植后15 d、30 d和45 d各调查1次, 每小区调查全部蔗行。分蘖率在30 d、60 d和90 d各调查1次, 每小区调查全部蔗行。绿叶数在伸长盛期调查, 每小区调查中间位置连续20株主茎蔗苗青叶数 (叶片2/3以上为绿色, 心叶统一算1叶) 。砍收前调查株高、茎粗、有效芽数、蔗茎数和总芽数, 株高、茎粗每小区调查中间位置连续20株主茎蔗苗, 667 m2总芽数=平均每株有效芽数×667 m2蔗茎数, 蔗茎数以有效芽5个以上作为统计标准, 每株有效芽数调查中间位置连续20株有效蔗株。2013年8月5日种植, 11月5日调查绿叶数, 2014年1月9日调查株高、茎粗、有效芽数、蔗茎数和总芽数。
数据用Excel2003和农博士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软件新复极差法进行计算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各种植密度的出苗都比较整齐, 出苗率都在90%以上, 虽以处理d最高, 但经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注: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和5%显著水平, 附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分蘖率的影响
甘蔗在分蘖期其分蘖多少、强弱除与品种的种性有关外, 外因对甘蔗分蘖发生的多少、早迟和快慢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表1可见, 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蔗分蘖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中, 以处理d分蘖率最高, 其次为处理c。分蘖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甘蔗的种植密度大, 甘蔗生长后荫蔽时间较早, 相互竞争生长的时间早, 对甘蔗分蘖影响就越大。经方差分析, 处理d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 但都显著高于处理b, 极显著高于处理a。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绿叶数的影响
甘蔗的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 一个植株上, 光合强度以+2叶至+6叶最高, 在生产上应保证+1叶至+6叶正常生长, 以充分发挥叶片的光合能力。从表1可知, 每株绿叶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都能满足甘蔗光合作用的需求。经方差分析, 处理d极显著多于其他处理;处理c显著多于处理a。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处理d主茎蔗苗的高度最高, 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很小。经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5 不同种植密度对茎粗的影响
甘蔗茎粗由品种的种性决定, 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且与群体密度有关。从表1可知, 茎粗的大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变小, 其中以处理d茎粗最大, 其次为处理c, 处理a最小。经方差分析, 处理d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处理c极显著大于处理a;处理b显著大于处理a。
2.6 不同种植密度对有效芽数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单株有效芽数以处理d最多, 最少的是处理b。经方差分析, 处理d显著多于处理a和处理b, 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7 不同种植密度对蔗茎数的影响
从表1可知, 蔗茎数的多少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 其中以处理a蔗茎数最多, 其次为处理b和处理c, 处理d最少。经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2.8 不同种植密度对总芽数的影响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扩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有效蔗芽。从表1可知, 总芽数的多少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 其中以处理a总芽数最多, 其次为处理b和处理c, 处理d最少。经方差分析, 处理a显著多于处理b, 极显著多于处理c和处理d;处理b显著多于处理c, 极显著多于处理d;处理c极显著多于处理d。
3 结论与讨论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密度大小, 对甘蔗分蘖率、绿叶数、茎粗、蔗茎数和总芽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 蔗茎数和总芽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分蘖率、绿叶数和茎粗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3个畦式种植密度的蔗茎数和总芽数2个性状指标都极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密度, 如果考虑利用前期分蘖、提高茎粗、降低生产成本和方便田间管理等几个指标, 则以畦式种植密度为株行距12.5 cm×40 cm的较为合适。该种植密度有效利用了甘蔗健康种苗的前期分蘖, 获得的种茎茎粗大小适中。相对株行距12.5 cm×20 cm和12.5 cm×30 cm2个种植密度, 田间管理更方便, 节省扩繁土地面积50%, 增加单位面积总芽数51%。
畦式高密度扩繁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可节省扩繁土地面积, 增加单位面积总芽数,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种植密度较大, 培土较少, 甘蔗容易倒伏, 应选择避风的地块进行扩繁, 在每株苗有5~10个有效芽时进行砍收, 每年砍收3~4次。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及时追肥, 注意防治病虫害。
参考文献
[1]杨柳, 李杨瑞, 李小辉.甘蔗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3490-3492.
[2]游建华, 何为中, 曾慧, 等.谈脱毒健康种苗在广西甘蔗生产的应用及效益展望[J].甘蔗糖业, 2001 (1) :13-17.
[3]吴才文.甘蔗组培苗田间快繁技术初探[J].甘蔗, 2002, 9 (4) :7-9.
[4]周明强, 易代勇, 班秀文, 等.甘蔗脱毒种苗到生产用种的快繁技术研究[J].广西蔗糖, 2005, 40 (3) :14-15, 36.
[5]陈玉水, 张树河, 吴水金.合理密植是甘蔗增产的技术关键[J].中国糖料, 2008 (1) :55-56, 66
[6]李松, 余坤兴, 刘丽敏, 等.种植密度对甘蔗脱毒组培苗生长繁育速度的影响[J].中国种业, 2010增刊, 48-50.
[7]刘玉文, 翦豪, 毛先清, 等.北缘蔗区甘蔗专用留种田栽培技术研究Ⅱ播种密度对甘蔗总芽数影响的研究[J].甘蔗糖业, 1998 (5) :16-19.
[8]林良文, 谭青山, 叶燕萍, 等.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新台糖22号群体结构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1) :11-13.
垦单5号玉米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篇10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08~2009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旱田科技园区, 土质为草甸白浆土, 土壤肥力中等, 前茬小麦。整地方法为伏翻、秋耙, 秋起空垄, 春施肥。每公顷施基肥270kg (尿素90kg+磷酸二铵75kg+氯化钾60kg+生物钾45kg) ;种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60kg;后期每公顷追施尿素90kg (2008年) 和120kg (2009年) 。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行长10m, 4行区, 垄距65cm, 每小区面积26m2。2008年设4个处理, 处理1~4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6.0万株、6.8万株、7.5万株、8.2万株, 处理1为对照;2009年设5个处理, 处理1~5每公顷种植密度分别为6.8万株、7.5万株、8.2万株、9.0万株、9.8万株, 处理1为对照。
供试玉米品种为垦单5号, 5月11日 (2008年) 和5月6日 (2009年) 人工垄上穴播, 播后机械镇压。播后苗前土壤封闭灭草, 每公顷用90%乙草胺1500mL+70%赛克300g+75%噻吩磺隆22.5g。深松1次, 中耕1次, 拔节期追肥, 其它措施同大田。成熟后人工下棒, 机械脱粒、测产。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各处理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通过试验结果可知, 随着密度的增加, 株高、可见叶和展开叶逐渐减少, 2008年各处理比对照分别减少4.5~13.0cm、0.1~0.9片和0.5~1.0片;2009年各处理比对照分别减少1.5~6.0cm、0.4~0.9片和0.34~0.4片。单株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叶面积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2008年各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0.3~0.55和0.1~0.31, 2009年各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0.19~0.52和0.15~0.48。可见随着密度的增加, 植株光合作用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2.2各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通过试验结果可知 (见表1) , 株高和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穗长和穗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逐渐减少, 2008年各处理比对照减少0.2~1.6g;2009年各处理比对照减少0.8~3.1g。穗粒数虽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但群体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 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两年产量最高的处理都是8.2万株/hm2, 公顷产量分别为10662.0kg和10192.5kg;其次的处理都是7.5万株/hm2, 公顷产量分别为10495.5kg和10119.0kg。
3小结
a.两年通过生育期调查, 可以看出各处理虽然密度不同, 但是生育期并没有差别。
b.随着密度的增加, 可见叶、展开叶和单株叶面积逐渐减少, 但叶面积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从而使得植株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
c.株高前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后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d.空秆率和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穗长、穗粗和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e.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粒重逐渐减小。穗粒数虽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但群体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 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