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关键词: 海顿 奥地利 维也纳 乐派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 1809年5月31日猝死于维也纳, 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创作, 因此常被世人称作“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

海顿生活的年代, 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 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海顿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作品主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者, 海顿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他人生整个创作的转折点是18世纪70年代, 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在1766年到1770年间, 海顿经过了一个“浪漫主义激变”时期, 而且受当时德国主义文学界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 明朗、充满活力、富于幽默感和民间气息, 带着光辉的智慧和对人生的透视, 既厚重又富于结构感, 既朴实自然又泛出一种温暖海顿一生共创作了62首钢琴奏鸣曲, 其中, 早期的奏鸣曲类似于嬉游曲, 结构及织体语言都比较简单他晚期的奏鸣曲数量不多, 总共只有五首, 即五十八六十二, 但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 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顶峰特别是第六十二首奏鸣曲, 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富有深刻意义和戏剧性的作品。

1《D大调钢琴奏鸣曲》音乐技法分析

1.1 呈示部 (1-40)

呈示部由主部, 连接部, 副部和结束部构成。

主部 (1-8) 为两个4小节平行句结构, 第一乐句半终止在大调的属和弦上, 第二乐句完全结束在主和弦上, 两乐句在和声上形成属与主的呼应, 构成了方整乐段。

连接部 (9-16) 此部分旋律转为低声部, 右手配以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声部, 调性保持在D大调上, 但在第16小节和声落在V级和弦上, 这为副部新调性的进入做好铺垫。

副部 (17-34) 调性转入到主部调性的属关系大调———A大调上。前5小节右手声部以带有前倚音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为主, 音乐进行的动力性大大增强, 而右手声部则以平行进行的三度叠置的音程为主, 相互呼应。

结束部 (35-40) 音乐素材仍采用和弦音的分解式, 以V7———I的和声进行为主, 更加巩固调性的完整确立。

1.2 展开部 (41-56)

由中心部分和属准备两个部分构成, 矛盾对比更加剧烈。音乐直接从A大调上开始, 主题仍然是呈示部的旋律。通过采用副属和进行, 使得主调的回归更加急切, 最后停留在D大调的属七和铉上。

1.3 再现部 (61-103)

基本再现了呈示部的音乐内容, 只是在副部再现时通过调性的变化使乐思进行了扩充, 之后全曲调性回归到主调D大调上并圆满结束。

2 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意义与影响

海顿一生创作了5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曲目主要是为教学个人演奏而作, 大多纯朴而稍显平庸。海顿最早的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的末乐章通常不使用快板形式, 而是用小步舞曲来代替。后来, 模仿了北德乐派大师巴赫的奏鸣曲, 1771年写了豪放而略带伤感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 到了80年代海顿在旋律的风格与结构上又受到莫扎特的影响, 并十分重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成就。《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海顿所写钢琴奏鸣曲中最动人, 最热情的作品, 在技巧和艺术手法上更加成熟, 堪称海顿古典奏鸣曲的范例, 这首钢琴曲在容上表现了这一时期海顿的情感及生活态度, 披露了作曲家的内心及其音乐观。第一乐章音乐较为理性, 主题较为宏伟, 曲调及情感丰富, 主题材料鲜明, 严格并富有逻辑, 展开部在和声的变化下充满了动态感。

纵观海顿一生的音乐创作, 他以平淡的形式表现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 以智慧和悟性应付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音乐的转型, 在追求古典音乐理性, 平衡时, 却没有失去本人鲜明的音乐个性。他的远见卓识, 为后人搭起一座通向古典主义高潮和浪漫主义新路的桥梁, 而其本身却是那样朴实无华。

摘要:本文以海顿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 (Op.37) 为音乐技法为线索, 通过从音乐技法以及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进而总结与归纳出海顿鲜明的作曲技法特征, 力求管窥出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结合音乐学、美学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旨在通过对海顿的音乐创作风格, 抛砖引玉, 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对海顿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音乐分析

参考文献

[1] 史小曼.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奏鸣曲简评[J].价值工程, 2010, (10) .[1]史小曼.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奏鸣曲简评[J].价值工程, 2010, (10) .

[2] 郝遇平.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3) .[2]郝遇平.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3) .

[3] 梁文光.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J].肇庆学院学报, 2007, (4) .[3]梁文光.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J].肇庆学院学报, 2007, (4) .

[4] 王娟.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 2006, (6) .[4]王娟.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 2006, (6) .

[5] 徐东妮.海顿钢琴奏鸣曲浅析[J].艺术百家, 2003, (2) .[5]徐东妮.海顿钢琴奏鸣曲浅析[J].艺术百家, 2003, (2) .

[6] 朱雅芬.海顿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 2002, (2) .[6]朱雅芬.海顿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 2002, (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宁静的夏夜五年级作文350字 下一篇:成员之间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