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历史课程资源
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物质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是其它资源的基础
可以开发别的资源再结合雨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认识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可以与
可以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相联系与共产党的政策相联系
家庭成员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另外如讲书法,家长有专业的,另外还有家谱还有别的文物等
要引导
要辨别其真实性
要筛选
人力资源
第二篇: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那如何有效、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本地的音乐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到音乐学科,应认真了解《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阐述,以便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
一、《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
三、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1、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2、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六、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七、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第三篇: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可以诱发人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的吸引力强弱程度决定着旅游规模的大小或客源数量的多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把“资源”建设成供人游览、参观、疗养、娱乐的风景区或旅游地。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已开发利用的风景区上扩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二是开发利用新的风景区。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它给人以高级精神享受,给人以美感、教育、启迪等。为了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保护、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任何地区、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因为多数旅游者抱着“猎奇”的心理。如我国天下名山,古人评说其特色为:“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吴越得其秀”。就山而言,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的差异,山形山势山景均有特色。又如我国近几年建成了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宾馆,对国外旅游者来说反而不如蒙古包、窑洞、傣楼、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筑吸引人。
(二)市场原则
旅游市场的变化、动向直接影响着客源的变化,而客源的多少又决定了某个旅游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某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后,客源不足,没有去看,则失去了开发的意义。旅游市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状况,旅游者动机变化、风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宣传工作,以及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市场客源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权衡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对资源价值(包括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然后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条件优越者先上,条件差者后上或不上。要按照国家经济基本建设的总方针,充分发
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
(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但决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因此也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开发旅游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保护
凡确有价值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妥善保护。有些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旦遭到破坏,便不能再生,因此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护旅游资源是首要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关系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存的重大问题,也是子孙万代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大问题。
旅游资源的保护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旅游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渠道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
(一)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 15 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为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保护措施应从这几方面进行: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保护法规;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向人民群众和旅游者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使全体人民树立起维护旅游资源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另外还应注意防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开发旅游景点时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法令。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古迹还不断遭到破坏,不少风景区受到严重污染。为此,健全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资源保护法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将更直接有效。迄今为止,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其中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60多处。
三、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我国的旅游资源尽管异常丰富,但还必须经常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增添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旅游设施,才能使旅游业不断发展,并在国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当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旅游的兴趣更趋浓厚,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推动人们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旅游资源涉及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问题,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它不仅要求保护旅游资源本身,还要求保护其周围环境,而开发利用又进一步推动资源保护,且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虽然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为加强保护旅游资源,就要尽可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的或历史的风貌,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不和谐的建筑设施和活动,以保证其所体现出的特殊意境。但强调保护也并不意味着只能保护原状,那是消极的保护。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加体现出其旅游价值,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顾客,而旅游资源的保护则是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保护不排除开发,而开发是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四篇:活动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践性是活动课程活动性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而人的情感总是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即人的情感来源于实践活动而又表现于实践活动中。活动课程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的、艺术的等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等情感不断加深、巩固;其二,学生的种种情感在活动中反复得到体验、验证,某些消极甚至有害的情感得到转化或消除。这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愈来愈稳固、愈来愈深刻,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课,并尽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意志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主要由学生主体性活动构成,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学生随时会遇到困难,困难常常由学生自己尽力解决,这样,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也就多了一次磨练意志的机会,而每一次意志磨练的结果又激励着学生去迎战下一个困难,以此形成战胜困难—意志训练—战胜困难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又能够完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
3.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理想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理想在学生兴趣、情感等的培养过程中容易树立,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注入了深深的情感,他就会树立追求这个事物的理想,而一旦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意志的小舟将破浪前进。因此,在活动课程中,教师要考查学生的兴趣,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按照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使学生彼此之间既能互相帮助,又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首先,活动课按教育目标设计而成,其中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升旗活动、晨会活动等本身就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任务。其次,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彼此的合作、交流、团结,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
4.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主要是指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张力的问题。首先,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一目标,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均片面“德育化”,也不意味着把德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以知识或观念形态出现在教材中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道德———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要将教材中的道德“复活”或还原为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的创新。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这些德育因素往往是以潜在的形式隐蔽地存在着。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针对小学课本中“百分数”一节进行教学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的知识,学会有关百分数的计算,也要结合本单元内容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像书中所说的小主人公一样把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使学生明白储蓄对国家、对自己的益处。
德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德育活动化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例如,一位化学教师在上完化学课前三章后,适时安排了一次小型化学晚会,这个晚会使学生深化了学过的知识,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课的兴趣。在晚会上,用碱液喷雾使酚酞变红显示“化学晚会”的开始,接着由学生表演“魔棒点灯”“、今夜星光灿烂”,并用击鼓传花让学生猜化学谜语,等等,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领略了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趣味。事实上,学习园地、晚会、自习辅导、专题讲座、课外实验以及参观访问等都是实施德育的好时机,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主动积极地渗透德育的内容,德育才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组织实践,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
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l.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四、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与大自然相比,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更生动。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可以提
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上网的利与弊”、 “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观一幅画、演一场戏、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的问题,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01-17
微课开发与应用01-17
保护自然环境演讲01-17
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1-17
微课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应用探究论文01-17
最新把信送给加西亚心得体会(模板8篇)01-17
教师学习心得体验分享(汇总15篇)01-17
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1-17
教师分享心得体会(汇总22篇)01-17
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