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民情 中心校 调研 报告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情调研报告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民情调研报告范文

民情调研报告

“四群”教育:民情调研报告

青胜乡中心校杨良琴

为了搞好“四群”教育工作,认真落实“访民情,通

过深入联系了青胜乡花坪二社的李有乾。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2年10月17日,我去青胜乡花坪二社的李有乾,全家四口人,有大约三十个地平方的住房,包括厨房和卧室,没有厕所。总耕地面积1亩多,没有田,每年种植玉米、为主,一年种的粮不够一年吃,全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有两个男孩,一个读二年级,一个未入学。

另一户是花坪二社陈代良,全家4口人,两女读学前班。有瓦房40平方米左右,水田半亩,旱地2亩。全年收入28000元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经济基础差。

没有经济来源,靠天吃饭,花坪是光秃秃的山坡,由于降雨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去年干旱,没有收成,今年好种庄稼,可是没有好的收天,收到屋的粮食都烂了。

(二)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本人文化程度偏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较少,缺乏信息、项目、资金、技术,导致他想发展却不知道怎样

发展,一身力气却无处施展,只能依靠种地和打工收入来维持生活。导致收入极不固定,无法形成稳定的劳务经济。

(三)孩子成绩差

主要是孩子不善于说话,加上路途远,其他学生欺负他,打他都不说给家长听。

三、对该户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二)重视文化

(三)学技术性的工作

(四)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的扩散效应。用实例宣传教育,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2012年10月17日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

青胜乡中心校:杨顺乾为了搞好“四群”教育工作,认真落实“访民情,通过深入联系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江北村委会基本情况

江北村委会有418家农户,1850多个农业人口,分为6个村民小组,其中下登村民小组114户。全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

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030亩,主要经济作物稻谷种植;稻谷面积1665亩,每年经济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粮食主要是稻谷、玉米、和杂豆、署类等;分为大春和小春两季耕种。全年总耕种4640亩左右,小春1900亩,大春2700亩,全年粮豆总产量达670吨,经济价值达134万元。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年收入达80万元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人畜饮水方面

由于江北村委会各村小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区,且饮用水源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源逐年减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如遇干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到村民身体健康。

2、交通方面

江北村委会6个村小组基本解决了乡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雨天时个别村路会塌方堵塞,大大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和经济发展。

3、电力方面

江北村委会各村小组虽然都通了电,但由于所接线路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江北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集体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

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助扶持培养村集体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江北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助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第二篇:民情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进农户、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主题活动要求,黄石信用社组成驻桂花村工作队,深入保安镇桂花村,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问题,开展民情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1、地理、人口

桂花村地处保安镇保安湖畔,紧邻南阳村、大垅村。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总户数547户,人口2478人。

2、基层组织

桂花村现有党员35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14%,其中外出党员6人,占党员总数的(下同)33%,30岁以下党员5人,占3.1%,60岁以上党员78人,占65.6%,初中文化程度以下90人,占76%,高中文化程度以上29人,占24%,女党员6人,占5%。村委班子5人,支部班子4人(兼职)。村基层选举、帐务管理、议事决策等重大事项,基本形成了一套规范制度。开展了无职党员岗位承诺活动,注重发挥无职党员作用,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3、经济状况

何庄村现有耕地3296亩,其中水田1779亩,旱地1517亩,主要农产品有茅菜、大葱、通菜、芹菜梗、绿苹果、辣椒、欧洲萝卜、莴苣、青豆等,农村人年均纯收入2850元。村办企业有何庄一砖厂、二砖厂。现有五保户28人,村级债务100万元,是一个村级经济比较薄弱的村。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积极向市、区及有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组织群众投劳投工4万个,新修村组公路10条16公里,实现村组道路硬化率70%,结束了进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民从此走上了平坦路。大力开展改水工程,积极筹措资金,铺设自来水管道10.6公里,使村民用上自来水。

2、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建设新农村,产业是基础。村委班子带领群众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全村共检修泵站4台(套),改造当家塘3口,清淤渠道400余米。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湘莲700亩,培育发展养殖大户5个,户均年纯收入达4万余元,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3、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向上争取资金2万元,维修学校危房12间360平方米。为引导农民过上健康卫生的生活,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形象,姜洪斌带领村民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建沼气池20口、垃圾池20个、卫生厕15个、猪圈牛棚10个,建起农民文化小广场1个、文化活动室1间。投资8万元,将方家湾建设成为全镇的示范湾。

4、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

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全村参加新农合3180人,占总人数87%;全村16岁到60岁村民为3028人,60岁以上领取社会养老金590人;参加社会养老人数1740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1%,切实解决了农民就医难和养老难问题。在全市推行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农户积极参与配合,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中央粮食直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调研中反映的几个突出问题

总的来看,通过走访入户,调查有关情况,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何庄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种植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但是,因种种因素制约,村民生产生活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生产灌溉用水困难。何庄村村民开展农业生产,灌溉用水主要依靠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2条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本身已经难以保障村组生产灌溉用水需要。同时因汉鄂快速通道项目征用土地,何庄村民已基本上无法利用水渠引水灌溉。目前正值春耕季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产用水问题迫在眉睫,而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无力承担水渠修缮费用。

(二)村组、自然湾塘堰淤塞严重,无法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从调查走访情况看,部分村组、自然湾的塘堰因多年没有清淤,淤塞严重,已经无法发挥水源涵养功能。虽然市政府在2006年制定了《鄂州市塘堰清淤改造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了塘堰清淤改造的有关扶持政策,并且在2008年,将重点塘堰的清淤改造列入了市政府当年的10件实事之一,筹集了一定资金,但无法全面覆盖到各个村组、自然湾,村集体、各村组也无力自行组织清淤。

(三)村级便民服务室建设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村级便民服务室是我市四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程,是村民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办理生产生活各类事务的主要平台。应当看到,何庄村便民服务室按照上级规定和要求,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硬件设施、管理制度、考核机制、服务范围延伸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5、群众要求水泥路通到各村小组。各村民小组出行道路狭窄,且一部分未修水泥路,下雨天道路泥泞,村民行走不便。村民希望逐步实施组组通水泥路,改善交通状况。要求上级交通部门予以立项扶助资金。

除了以上一些共性问题,调研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了村民反映的如20组村民杨笛珍家因病致贫的情况、方家湾急需配置新电机的情况等个性问题。

三、解决对策

根据调研走访掌握的情况,我们将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与当地区、镇以及村组一起,针对何庄村村民当前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加以解决:

一是积极协调水渠改造修缮事宜。由何庄村对水渠进行实地测量,提出具体改造修缮方案,估算建设资金。倒排工作时间表,加大与汉鄂快速通道分段项目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快速通道项目部对水渠补偿和修建尽快到位,解决群众春耕生产用水问题。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群众开展塘堰改造。对属于市政府确定的清淤改造重点范围的塘堰,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尽快组织改造;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塘堰,积极争取列入改造计划;对目前尚不能列入政策范围的塘堰,引导当地村民出工出力组织自行改造。

三是认真指导帮助村级便民服务室建设。积极争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奖励政策,进一步改善村级便民服务室硬件设施;指导和帮助便民服务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日常管理制度、项目代理服务运行机制、便民服务工作责任考核制度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四是落实工作责任,积极解决个性问题。对调研走访中了解的一些群众因病致贫、生产生活设备添置等个性问题,确定具体责任人员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实际情况跟踪办理。

第三篇:民情调研报告

市委宣传部工作组

我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及时成立了工作组,深入到余店镇墩子村、古城村、双楼村、英姿寨村等四个驻点村,了解了基本情况,并进村入户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了解村情民意、村民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要求,力所能及地为村里办实事,为村民排忧解难,为村级经济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

一、基本情况

余店镇墩子村、古城村、双楼村、英姿寨村,位于余店镇东南部,除古城村以外,墩子、双楼、英姿寨三个村均位于应山城关到余店镇的公路两边,交通比较方便,属丘陵地带。四个村共有1597户,总人口6228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占32%。四个村共有村干部16名。耕地总面积4611亩,其中水田面积3717.5亩,旱地面积893.5亩。山场总面积6525.5亩。水资源总面积690亩。四个村以种植水稻、油菜、蔬菜为主,辅以种植花生、甘薯、玉米、大

1麦等经济作物,四个村年出栏牲猪1300多头,养鱼面积仅为300多亩。四个村集体经济薄弱,除墩子村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外,其它三个村集体年均收入不足万元。

二、民情民意

一是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安居乐业。我们工作队员在这四个村走访中,所到之处,群众都说现在是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的好时代,种田不交税,相反,种庄稼补钱,栽树育林补钱,围垦养鱼补钱,买化肥补钱,买农机补钱,买家电还补钱„„另外还有,五保,医保和低保,即将还要实行“老保”(养老保险),农民获得了从来没有的利益实惠。还有的村民说,如果现在还说国家政策不好,那就是没有良心!如果现在还搞不住个作,那个人是个二大傻!

二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村里封建迷信活动少,民风淳朴。无明显突出的治安问题,无明显治安混乱区,无黑社会性质组织,无吸毒、贩毒、制黄人员,偷盗等刑事案件极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当一部分村民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无法创业,一部分农户因病、残致穷,生活困难;基础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泵站、水渠等毁损严重,加上缺乏资金和劳力等原因,今年又遇到大旱,使水稻栽种出现

巨大困难;塆、组交通不便,特别是雨天,道路泥泞,村民强烈要求将通塆路硬化,改善交通条件;我们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这四个村中有三个村集体无固定收入、无村办企业,村干部工资没有保障,有的村干部差不多是在做义务。

三、有关措施

1、加快转变观念,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意识。通过宣讲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清楚认识到当前农村发展正面临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从上到下重视和支持三农工作的大好时期。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农民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实现“一村一品”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努力,部分村已形成了“三白”蔬菜品牌优势,但做的不大、不强,必须实行规模化发展、商品化经营。

3、合理配置劳务资源。通过培训—就业—维权模式,合理配置富裕劳力等劳务资源。

4、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两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等;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民生八大工程”等惠农政策;严格实行“一卡通”,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民自己手中。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四个村的水利、道路、农田等建设步伐;配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四、“三万”活动

按照广水市委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要求,市委宣传部“三万”工作组于3月中旬进驻余店镇墩子村、古城村、双楼村、英姿寨村,召开了动员会和座谈会,传达市委、市政府“三万”工作会议精神,然后开始走访农户,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了解农村民情民意等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要求。几个多月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走访了四个村所有村民小组的全部农户,做到了两个全覆盖,入户率达到100%。

在活动中,我们按照“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的工作安排,积极进村入户,把党和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宣传到户、宣传到人,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掌握了广大农民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在和农民密切联系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我们通过不少耐心细致地工作,化民怨、解民忧,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在送政策时,我们发现农民群众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社会保障、计生医疗、创业就业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政策知道得很肤浅,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工作队员通过上门走访、座谈、宣讲等多种方式开展政策宣传,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在访民情的同时,工作组专门对四个村的十几个特困户进行了走访,为他们送去温暖。这些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工作组后段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三万活动”中,四个村同余店镇乃至全市一样,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没有下过一场大雨,大部分堰塘干涸,很多农户缺水育秧,一些旱情严重的塆,农户人畜饮水发生困难。为此,我们想方设法给四个村解决了部分抗旱资金的燃眉之急。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批农业科技书籍,送给部分需要技术的农民群众,提高他们的农业养殖、种植、培植等技术水平。

在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民意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反映各种民生问题,如硬化通塆、组道路问题;兴修水利设施,解决农田灌溉和群众饮水问题;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农业致富信息源问题等等。工作组尽量想方设法帮忙解决,并联系有关单位帮助解决。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开展,让农民群众

一步了解到各项惠农利民政策的具体内容,让工作队员了解了农民群众的真正想法和生活现状,解决了农村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同时,锻炼了我们的干部,可谓是多面受益。我们将按照市委“三万”活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认真总结,找出问题,与所驻村一起,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年5月31日

第四篇:民情调研报告2

根据县委、政府统一部署,院党组具体安排,我作为县法院“四群”工作队员于2012年1月12日至16日先后3天深入到大坡乡亮泉村委会大屯南头村开展了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对所负责联系的魏石红、张关宝、袁奇勇、保洪、孟国林五户群众家庭生产生活、反映的主要问题等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就联系群众工作具体情况以及下步工作对策谈一些个人浅显的意见。

一、基本情况

从联系魏石红、张关宝等五户群众综合情况来看,5户23人,年均每户4.6人,共有耕地面积29亩(田、地各占二分之一),户均5.8亩、人均1.26亩,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以种植玉米、烤烟、万寿菊、洋芋为主,5户群众共有劳动力14人,年均每户2.8个劳动力,5个老年人(60岁以上),户均1人做家务。魏石红家两个女儿分别读初中、小学,袁奇勇女儿、保洪孙子年龄幼小尚未读书外,其余人员均已属成年人,从事生产和务工。其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烤烟、万寿菊、出售生猪、外出务工,各家年平均收入达15000元左右,生产投入、孩子就学和生活等项开支在13000元左右,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好的方面:一是住房比较宽敞;二是通水、通电、通路、有手机、有电视;三是经济收入与支出基本适应,略有节余,衣食无忧(各家都宰杀年猪一头),吃穿住基本不愁。反映出的问题:一是抵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体反映在遇到干旱,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大幅减产,水利设施不健全;二是缺乏水源,自来水设施虽然已建到农户家中,因无水源,农户饮用水困难突出;三是子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五户群众的子女仅有1人高中毕业,其余大都读完初中就外出务工或在家从事生产、家务,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四是传统生活习俗落后,人畜同屋,厕所乱建,粪草乱堆,既不安全,又不卫生;五是道路不够通畅,且没有硬化,遇有雨天泥泞难行,遇有火警灾情难以畅通施救。

二、主要对策和办法

针对在“四群”工作中所反映出的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与群众座谈和调查分析,我个人意见应当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和方法综合加以解决。

(一)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对现有坝塘水库进行改造,加固增容;兴建一批中小型坝塘水库;挖掘水资源潜力,打井找水,建池蓄水。二是改变农村农业耕作习惯,变挖田晒土为泡田犁耕,变临时放水灌溉为平常蓄水灌溉,象我国水资源丰富的中南、东南地区省份大部分农田平常都实行泡田保水的耕作习惯,以减少水份流失,增强抗旱能力。三是统筹建设一批“引、排、浇、灌”水利设施,每个自然村落建立自来水供应网,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人畜饮水用水问题;建立农田耕地用水浇灌网,统一管理、统筹安

排。根据我县长年雨水较少的实际,靠天吃饭没有保证,只有靠各级政府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各行各业帮助支援,利用春耕前期一段时间大搞水利设施建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科学种田、科技兴农,才能扭转因旱脱贫难、因旱致富慢的窘境。

(二)继续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前几年,我县新农村建设抓了一阵,应当说各乡镇农村有了一些成效,但还很不够,主要是远景规划不好,措施落实不力。从我所联系的大坡亮泉大屯南头村的情况看,发展很不平衡,整个自然村有100多户人家,居住相对比较集中,但村内道路坑凹不平、弯弯曲曲,且比较狭窄,厕所粪坑、柴草粪堆随处可见,人畜同屋,苍蝇蚊子满天飞,由于这一系列问题,致使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仍处于温饱而不富裕、默守陈规陋习的状态。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大对农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目的意义和规范标准建设的宣传教育,促进农民群众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和挂钩联系单位加大扶持支援,帮助农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环境,提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面貌的根本改善。

(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农村群众综合素质提升。政府应当出台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措施,从小学到高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学业成绩优秀的实行奖励,对于考取大学的实行学费补助,对于报考农、林、牧等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实

行重点支持,对于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生产加工业、开展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的给予重奖和选送培训、兴业资金扶持,营造重教育、增素质、兴农村的良好氛围。

以上是我个人在开展干部联系群众工作中的一点初浅感受和认识,不一定合乎实际,仅供上级和有关部门参考。

十日

二○一二年一月二

第五篇:民情调研报告2

对子里甲乡俄科罗村抗东小组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福贡县民政局“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调研报告

(2011年12月5日)

民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按照上级民政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福贡县民政局深入扶贫联系点——子里甲乡俄科罗村抗东小组开展调研工作。

一、基本情况

抗东小组有50户181人,劳动力55人,无经济收入的8户8人;旱地面积125.5亩,水田面积22.2亩,林地面积359.5亩;草果1亩,核桃78亩,漆树18亩,茶树1亩,竹子3笼;牛23头,马2匹,鸡210只,猪93头。年经济总收入为24.87万元,人均收入为0.14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耕地面积少,人均可耕地面积不到1亩。在走访调查并填写福贡县民政局《农业农村发展调查表》过程中,一个50户181人的小组,旱地面积只有125.5亩,水田更是只有少得可怜的22.2亩,人均不到2分。面对这样一个人口多,可耕地面积少的现状,怎样才能让百姓不受饿呢?这是目前改组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耕地面积少,很多百姓 1

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糊口,根本谈不上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因此很多家庭只能靠养几只鸡、几头猪牛艰苦度日,整个小组没一户养殖规模超过50头(只)的农户。

(二)、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生儿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在驻村入户期间,召集小组召开会议绝大多数是六十多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50户181人的小组里,劳动力占总人口30%,独居老人占总人口的8%,从这些数据中显示出,全小组还有70%的老弱病残,这些没什么经济来源都要靠30%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显然是雪上加霜,因此就出现富的富、贫的贫两级分化的局面。

(三)、交通蔽塞,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这是该组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俄科罗村一共929户3676人,村通公路的只有四个村民小组,其他都没乡村公路。这样一个交通相对滞后的村,人口又是全县最多的一个村,可想而知致富的瓶颈有多大?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村民们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能早点通公路,这样该组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走访中,有位老农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盖一座一层三间的石棉瓦房,光一个空心砖从砖厂到把房屋盖好成本是

4.5元,其他材料费都不包括;一车沙子运到建筑地点要450元,你算算盖一间房子要花多少钱?如果有公路盖房的成本至少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村民的生产 2

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通公路是农村致富的必要条件。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如鼓励青年外出务工、发展种植业。但政策到位,往往资金不到位、落实滞后,导致农村的面貌一时间难以改变。要彻底改变该小组的面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调研,反复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该组实际理出几点发展建议,供上级部门参考。

(一)、转移剩余劳动力,鼓励青年外出务工。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办夜校、利用周末农村做礼拜的时间开展一些基本技能培训、技术知识的讲解,有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技能,这样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很快的适应新工作岗位、能尽快上岗。近几年福贡县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利用村民赶集日、休息日,在街道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召开各种招聘活动,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必要的岗位介绍和推荐,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和掌握各种用工信息。这样的活动有必要多开展,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家庭生活紧张的压力,又能为在家农民腾出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能让外出的人增加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缺乏问题,加快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还使务工者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回乡后帮助发展乡 3

镇企业,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

(二)、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福贡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贫困县,观念落后,整体文化水平低,早婚现象严重。一般农村家庭不支持女孩上学,一到十六七岁就面临出嫁的命运,“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没必要花太多的钱给她念书,始终都成为别家的人。近年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想尽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如给上学的孩子纳入农村低保等措施,但少部分家庭仍不支持子女上学,导致全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为期十天的入户调查中,填写“农业农村发展调查表”时,90%的村民连自己名字怎么写都不知道,而且很多都是二十出头的人。像这样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

(三)、积极鼓励部分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动全小组致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一部分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如抗东小组中邓友早、恒青言、迪斗言等村民应该鼓励发展养殖业,他们有较好的养殖经验与养殖理念。在驻村走访期间,发现部分家庭的旱地面积比较多,但由于坡陡、险峻难以种植粮食,针对这样的情况,下一步应该积极动员这些家庭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坡三言、坡开志、阿坡志等家庭。这样,外出人员也找到了工作赚到了钱,在家的家庭也富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4

(四)、多方协调,整合资金,及时解决“交通蔽塞”问题。

交通是联通信息与物资的重要渠道,交通蔽塞直接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从村委会到抗东小组步行至少要两个钟头的时间,由于没有通路,进村公路只有够一个人单独行走那么窄,遇到行人还要停步让行,而且道路弯弯曲曲、陡峭险峻。面对道路不通的问题,村民们也很苦恼,如今物价飞涨,一包化肥、一袋米、建房用的材料没有乡村公路成本就很高,迫切的希望能够给予解决通村公路的问题。

抗东小组距村公所4公里左右,距子里甲乡政府10公里,与架科底乡遥遥相对,是俄科科罗村最北边的一个小组。就因为该小组人口少,很多乡村公路的指标都给了人口较多的小组,所以抗东小组仍处于“人背、马驮”旧式运输模式。要彻底改变一个小组的整体面貌,应该先修通公路,再发展适合本小组的各项经济。希望各级各部门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力度。

总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能够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怒江州“三基地一品牌”战略的实施,结合民政实际,在继续保民生的基础上,把握民政投资方向,争取项目,用项目作为支撑,统筹发展相关民生工作,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民情调研制度范文 下一篇:民情日记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