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引导探索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点拨 实验 教学内容 教师

实验引导探索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 , 通过完成教师给定的探索性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下, 运用所学知识, 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获取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就需要改进, 实验引导探索法的运用, 使化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为此, 笔者就运用实践, 探讨自己的几点看法, 与同行参考。

1 实验教法的理论基础

1.1 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是由教学特征和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首先, 进入情境和再现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进入情境主动积极地学习是情境教学法的目的, 是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重要保证, 是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的重要阶段。再现情境也就是情境再现, 这是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转变后必然发展结果, 也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后整合的结晶。同时, 再现情境是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的动力和催化剂。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素质教育, 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符合当前教育的新发展。

其次,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教学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这一基本特征。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从实验中找出规律, 从而达到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 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又具有善于观察、思考、敢于质疑、探索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1.2 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化学教学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努力突破传统学习过程的继承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模式, 将已成人类间接经验的化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演绎成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索直接经验的素材, 灵活运用和处理有关信息, 发扬创新精神。

2 实验教法的基本步骤

“实验引导探索法”可分为“设问激疑、实验探索、启发点拨、讨论释疑、检测讲评、运用创新”六个基本步骤, 现简述如下。

2.1 设问激疑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要突出重点, 要新颖、难易适度, 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激发多方面的思考。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使学生一开始就处理积极主动状态, 有一个学习的良好开端。

2.2 实验探索

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一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给定的实验素材 (仪器、药品、步骤、方法等) 进行探索实验。关键是教师给定的实验素材要能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上能够完成好 (注意要让学生适当跳起来摘“苹果”) 。这是关键的一步, 实验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本节课的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2.3 启发点拨、讨论释疑

化学是中学生的启蒙学科, 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 对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是必然要遇到困难的,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估计, 课中适时恰当启发点拨 (注意:要“准确形象”, 要“点到为止”) 。学生通过讨论, 得出结论, 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4 检测讲评

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系统反馈环节。以测验检查的形式及时掌握学生达到的程度。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修正和调整教学活动, 及时补救, 达到教学目标。检测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察学生能得几分, 而主要是看教师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 以便控制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法。

2.5 运用创新

是一种课后作业的形式, 下课前布置给学生, 内容要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难度, 要尽可能变换问题的类型, 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启发联想, 能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进行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对课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系统、完善和深化, 为学生学习的迁移打好基础。

3 实验教法的基本特点

“实验引导探索法”,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结构的主体性, 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教学观念的发展性,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3.1 教学结构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则是有其独立性、能动性, 为此,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 活动的主体。实验引导探索法, 在教学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从开始的“设问激疑”到最后的“运用创新”都是围绕学生“思”———动脑、“做”———动手、“说”———动口、“练”———动笔, “立”———创新, 通过主体的学习、操作, 使学生既能学会, 又会学习、研究,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3.2 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是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 实验引导探索法, 在这一点上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它依据“思维以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接着是小组的探索实验, 小群体的协作研究, 学生人人都必须“在经验中学习”;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引导, 进行个别指导, 使班级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髙。

3.3 教学观念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 使学生一日学习, 终身受用。实验引导探索法, 它用发展的眼光设计现代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训练, 又进行了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方法, 以及探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

3.4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现引导探索法, 以实验为主线, 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新知, 解决问题, 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5 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由于实验的材料和学生水平差异的影响, 以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必然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而有的学生则有不同的实验需要, 因此, 实验教学必然是开放的。既可以在化学课中实验, 又可在课外实验, 他们既可在校内进行实验, 也可在校外 (家庭、工厂、田间等) 进行实验, 既可做书本上规定的实验, 也可做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任务驱动法在《网店运营》课程的运用探析 下一篇:“指导读书法”在职中文科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