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我院住院患者160例。全部病例均经内镜及活检确诊, 并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 GSG40例, 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47±11) 岁;GU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0±12) 岁;DU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41±15) 岁;GC40例, 男3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54±11) 岁。
注:△1明显高于△2 (P<0.05) , △1明显高于△3 (P<0.05) , △1明显高于△4 (P<0.05) , △2明显高于△4 (P<0.05) , △3明显高于△4 (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匀在清晨空腹取血,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促胃液素, 促胃液素放免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提供。
统计学分析:测定数据用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胃癌 (GC) 患者空腹血浆中促胃液素的含量为 (157.6±50.3) pg/m L, 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 (DU) (87.2±19.6) pg/mL的含量 (P<0.05) , 胃癌 (GC) 患者促胃液素含量也明显高于胃溃疡 (GU) (90.3±22.8) pg/mL的含量 (P<0.05) 胃癌 (GC) 患者促胃液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72.3±21.5) pg/mL, (P<0.05) 。
由表1还可见十二指肠溃疡 (DU) 的促胃液素含量 (87.2±19.6) pg/mL明显高于慢性液素性胃炎 (CSG) 的促胃液素含 (72.3±21.5) pg/mL (P<0.05) 。胃溃疡 (GU) 患者促胃液含量 (90.3±22.8) pg/mL也明显高于慢性液素性胃炎 (CSG) 的促胃液素含量 (72.3±21.5) pg/mL (P<0.05) 。
3 讨论
胃肠粘膜内存在大量的内分泌细胞, 主要有D细胞、D1细胞、EC细胞、ECL细胞、G细胞共5种,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广泛分布于胃肠道, 以胃窦部为多, 在肠内愈向下愈少。D1细胞分必血管活性肠肽, 分布于整个胃肠道, 但在十二指肠较多。EC细胞又称肠嗜铬细胞, 分泌5-羟色胺 (5-HT) 与P物质, 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 于胃、空肠、回肠、大肠亦有分布。ECL细胞分泌组胺, 仅见于胃底腺。G细胞分必促胃液素和脑啡肽, 主要分布于胃幽门窦部的幽门腺中, 胃的其它部位及小肠 (尤其是十二指肠) 亦有分布。促胃液素的生理作用是: (1) 刺激胃壁细胞的胃酸分泌, 此作用十分强烈, 如以摩尔计算;其效能为组胺的500倍。在离体壁细胞的研究表明, 促胃液素直接作用于壁组胞的相应受体。 (2) 营养胃肠粘膜, 促胃液素能使胃肠粘膜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增加, 从而促进其增生。在促胃液素瘤患者, 其胃黏膜明显增厚, 壁细胞数量与泌酸能力可达正常的6倍。相反, 胃窦切除的患者常伴有胃黏膜萎缩。除血循环中的促胃液素具有这种营养作用外, 近年又发现胃肠腔内的促胃液素亦具此效应。有人给大鼠插管至回肠, 灌入G-17后观察到肠黏膜增厚。形态学早已发现, 小肠绒毛的高度和肠腺的深度从小肠近端向远端逐渐降低。有人还揭示, 切除近端肠段可使远端肠段的黏膜增生;切除近端肠段与远端肠段交换位置, 可导致前者黏膜萎缩, 后者黏膜增生, 这些现象提示, 体内被破坏而自近端向远端浓度递减。由此看来, 对肠黏膜的营养作用而言, 肠腔内促胃液素可能比血源性促胃液素更为重要, 除上述作用外, 促胃液素尚可刺激胃窦收缩, 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促进胃蛋白酶与胰酶分泌[1]。
目前研究认为, 某些胃癌组织或细胞株有促胃液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 促胃液素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与生长Kuwashima等[2], 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发现胃癌细胞含有促胃液素等内分泌激素, 胞质中可见该内分泌颗粒, 同时在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的培养液中可检测到促胃液素[3], 也表明胃癌细胞有分泌促胃液素, 但如果用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或enprostil (合成的PGF2.能抑制促胃液素释放) , 则发现促胃液素引起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受到抑制, 表明内源性促胃液素也参与了对肿瘤生长的正性调节[4]。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主要与胃酸增高有关。据报道, 一些胃激素可能参与溃疡的形成。或直接刺激胃酸高分泌, 增强了对胃, 十二指肠的损伤作用, 如促胃液素、胃动素[5], 胃的运动和排空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促胃液素可引起胃底舒张。胃窦收缩, 延迟胃排空[6], 有报道称DU患者血浆促胃液素水平, 特别是餐后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7]。
由表1可见胃癌 (GC) 患者空腹血浆中促胃液素的含量为 (157.6±50.3) pg/mL, 胃癌 (GC) 患者促胃液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72.3±21.5) pg/mL (P<0.05) 。胃癌患者促胃液素含量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 (DU) (87.2±19.6) pg/mL的含量 (P<0.05) , 胃癌 (GC) 患者促胃液素含量也明显高于胃溃疡 (GU) (90.3±22.8) pg/mL的含量 (P<0.05) , 并且是逐渐增高, 这说明胃癌的发生与促胃液素的含量的明显增高有关。
由表1还可见十二指肠溃疡 (DU) 的促胃液素含量 (87.2±19.6) pg/mL明显高于慢性液素性胃炎 (CSG) 的促胃液素含72.3±21.5) pg/mL, (P<0.05) 。胃溃疡 (GU) 患者促胃液含量 (90.3±22.8) pg/mL也明显高于慢性液素性胃炎 (CSG) 的促胃液素含量 (72.3±21.5) pg/mL, (P<0.05) 。这说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与促胃液素含量的增高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 胃癌患者促胃液素含量明显高于胃溃疡患者GU及CSG患者, 而DU及GU患者空腹血浆中促胃液素含量明显高于CSG患者。因此, 促胃液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并与溃疡的形成相关。
摘要:目的研究促胃液素在胃癌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中含量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40例, 十二指肠溃疡 (DU) 40例, 胃溃疡 (GU) 40例, 胃癌 (GC) 40例, 用放免法同期进行血中促胃液素水平测定。结果胃癌患者空腹血浆中促胃液素的含量 (157.6±50.3) pg/mL, 明显高于DU (87.2±19.6) pg/mL, GU (90.3±22.8) pg/mL及CSG (72.3±21.5) pg/mL, 组 (P<0.05) 。同时也发现促胃液素在DU及GU组的含量亦明显高于CSG组 (P<0.05) 。结论促胃液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并与溃疡的形成相关。
关键词:胃癌,促胃液素,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 湛先保, 许国铬.胃粘膜损伤与保护, 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1~24.
[2] Kuwashima Y, Nekamua T, Sawabe M, et al.Neophestic argentaffin cells with inuacytoplasmic eosinaphilic granules in a gastric adeencocarcinama[J].Acat pathol Jpn, 1991, 41 (12) :905~910.
[3] Watson SA, Dunant LG Morris.DL.Grastrin dependence of human Colorectal and gastric tumours[J].Gut, 1998, 29 (5) :A738.
[4] 樊代明, 陈元方, 尤涵.胃肠肽类激素对消化系统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 1996, 16 (4) :229~231.
[5] 严海密, 黄裕新, 许才绂.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浆, 胃液生长抑素·胃动素含量变化[J].兰后卫生, 1995, 16 (3) :177~179.
[6] 王承党, 莫剑忠, 张德中.胃肠激素对胃运动和排空的调节作用[J].国外医学消化系分册, 1995, 15 (2) :77~80.
[7] EI-Oar E, Penman I, Ardill JES, et al.A subabntial proportion of non-ulcer dyspepsia have the same abnormality of acid secretion as in duodenal ulcer patients[J].Gut, 1995, 36 (2) :534~538.
相关文章: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YKL-40和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相关性研究02-10
细说循证护理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的作用的论文02-10
论我国司法公开建设的发展与问题02-10
右侧毁损肺合并左侧自发性气胸一例02-10
肺结节病12例临床与纤维支气管镜分析02-10
先天性多发性肺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02-10
代谢因素02-10
企业中的内部控制02-10
凋亡相关因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