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指标组对标(精选6篇)
篇1:安全生产指标组对标
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神华集团相关管理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规定了公司各发电机组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的组织与职责、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第三条 关键名词术语解释
(一)同业对标: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运用标杆管理方法从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最佳实践到持续改进的闭环过程,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二)生产指标对标: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或部分生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锁定行业中的最优水平,对照标杆提高自身的绩效和竞争能力,找出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实际与设计、实际与先进的差距,分析原因,挖掘潜力,提出措施,持续改进,进而提升生产安全、经济运行水平的一种管理方法
第四条 生产指标对标工作按照“求真务实、力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遵循“全面开展、动态比较、指标与管理兼备、持续改进完善提高”的原则,以指标对标为先导、管理对标为核心、绩效提升为目标,坚持重在管理、重在过程、重在执行力,通过在
公司各层面、各专业“抓典型、树标杆”,不断完善以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控制体系为核心的生产指标对标工作机制,确保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的生产指标对标全过程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六条 公司生产指标对标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
第七条 公司成立以分管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及生产技术部、发电运行部、设备维护部和各外委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公司生产对标管理,主要职责有:
(一)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生产指标对标的决策部署。制订生产指标对标管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审阅生产对标管理办法,建立健公司生产对标指标体系。
(二)决策公司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制定生产指标对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审批公司生产指标对标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及管理控制体系等。
(四)审批各类生产指标对标的标杆值。
第八条 公司生产对标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生产对标管理办公室,主任由生产技术部经理兼任。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对标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有:
(一)落实生产指标对标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负责生产对标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协调。
(二)制定生产对标指标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根据上级公司和对标指标体系要求,针对系统生产综合管理水平和对标情况,组织专业人员提出管理标准及对标的指标内容,管理和编制指标体系,建立生产指标对标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组织完善生产对标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五)对生产指标对标过程中阶段性工作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协调有关专业制定指标改进措施,督促有关单位加以落实。
(六)加强过程控制管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组织对生产指标对标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包括指标评价和管理评价两个方面,并定期发布分析评价结果。
(七)组织协调典型经验的申报、评选、发布、推广应用及向管理标准转化工作。
(八)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对标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提出本办法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并保证制度的有效性。
(九)组织开展生产对标管理的各类研讨和专题论证,组织开展生产对标业务培训、检查总结和经验交流活动。
第九条 成立生产指标对标领导小组、建立管理网络,明确管理归口部门、设置管理岗位,负责本单位的生产指标对标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有:
(一)贯彻落实上级公司生产指标对标的相关管理规定,制订并及时修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制度。
(二)生产技术部为本单位生产指标对标的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本单位生产指标对标管理机构,明确专责人员,形成完善的生产指标对标组织体系。
(三)建立健全本单位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标准和管理流程。
(四)制定本单位生产指标对标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及时、完整地上报生产指标对标数据,确保各项指标与其他途径上报的数据口径统一、准确可靠、数据勾稽关系相符。
(六)定期开展指标分析和管理评价,制定指标改进的各项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落实。
(七)每年组织申报本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实际中已证明有效和可持续、产生出色成果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作方法、流程等典型经验。
(八)组织开展本单位生产指标对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三章 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一节 生产指标对标原则
第十条 深入开展精益发电的研究与实践,广泛与国内外先进电厂对标,以业内先进发电管理水平为标杆,对安全、经济、环保、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综合对标,用指标差异查找管理差异,持续改进完善,实现对标管理的常态化,持久化和精细化。
第十一条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氛围。加强对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目标。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对标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协调各专业、部门对标工作中的关系,做到目标明确、制度完善、执行到位、考核严明。
第十三条 要把对标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查找在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把对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
第十四条 生产指标对标管理的原则
(一)生产指标对标管理要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与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与精细化管理工作相结合、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二)全面系统原则。在生产指标对标范围上要实现不同地区相同专业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企业之间等不同层面的对标比较。在对标内容上,要实现指标水平、管理手段等方面与先进企业的对标。
(三)循序渐进原则。在对标管理工作中,指标要由少到多,由主到次,逐渐推进,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完善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办法及标准。通过动态的对标管理,不断确定最优指标,确立新的标杆指标,确保标杆的先进性。
(四)科学实用、量化可比原则。对标系统各项实际指标必须真实,能准确反映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同行业比较,明确指标先进性与管理有效性、科学性上的差距,确定改进方向,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和标准,持续提高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五)闭环控制、动态管理原则。不断完善改进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以指标找差距,以差距查管理,以管理促提高,突出流程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实现对标管理工作的闭环管理,不断地完善、改进和提高。
第二节 生产指标对标体系
第十五条 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选取和扩展,逐步实现生产指标对标数据的自动采集、汇总、计算分析和动态发布,为指标数据的准确、客观提供技术保障。
第十六条 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指标考核体系和奖惩办法,每年应根据生产指标情况,及时修订指标考核制度,对指标按照厂、部门、班组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实行目标管理。
第十七条 生产指标对标指标体系编制原则
(一)导向明确原则。指标的选取,突出安全生产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指标,形成从结果指标到过程指标的树状指标体系。
(二)成熟、可比、可控原则。纳入指标体系的指标,应数据来源统一、明确,指标结果准确、可控;具备统计基础,能够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受客观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三)有利于指标评价和分析诊断原则。指标体系要有利于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全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利于组织开展指标分析诊断工作,有利于促进管理创新。
(四)持续完善原则。在保持指标体系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工作重点,为确保各项管理手段和标准的适应性、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先进性和示范性,上级公司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第十八条 生产对标指标体系内容包括生产各专业指标,各专业指标要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应从指标结构、指标统计、指标值分类和指标值的搜集与更新等方面表述对标管理的阶段成果,同时也要反映对标管理的过程,从专业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从主及次逐渐充实和完善。
(一)指标结构。依据公司确定的指标体系树结构,按照对经营绩效影响程度和分级管理指标的原则,建立生产对标指标体系。
(二)指标统计。依据公司确定的指标统计方法,按照专业指标“谁负责归口管理,谁负责统计”的原则,分工作阶段和单元进行指标统计。
(三)指标值的搜集与更新。及时搜集本行业和本区域的指标先进值和平均值,确定本单位指标核定设计值,并结合实际及时更新。
(四)对指标进行动态分类、分析和对比,本着过程控制的原则,建立各类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
第三节 对标管理流程
第十九条 开展对标管理要明确各阶段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保证对标管理取得成效。将生产指标对标工作分为整体规划与标杆选定、指标分析、对标信息公布、实施与评估、持续改进这五个阶段进行。
第二十条 整体规划与标杆选定阶段
(一)分析现状,明确对标内容。对企业指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企业管理标准和业务流程,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对标内容与方向,形成系统的现状分析报告。
(二)选择标杆对象。收集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的管理标准、指标信息及最佳实践,建立潜在标杆合作伙伴信息数据
库,对这些潜在标杆进行分析和筛选,确定最终标杆单位和对标范围,制定对标实施方案。
(三)收集资料和数据。建立和完善标杆企业数据库和案例库,重点收集生产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在收集过程中要对资料进行甄别,要尽量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摘要分析,为后续的标杆比较建立数据基础。
第二十一条 指标分析阶段
(一)分析差距。对收集的全部数据资料和考察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自身与标杆企业的差距,分析管理手段和内外部环境上的异同,找到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在分析方法上一般采用差异性分析、阶段性分析、典型性分析和综合性分析,并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分析类型。
1. 差异性分析是通过与标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影响指标差异性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程度,研究指标与主、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及其规律。对象是终端指标、过程指标、单项指标、专业指标或相关的一组指标。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分析对象、指标差异、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分析结论、完善的对策和措施等。
2. 阶段性分析是对不同时段的指标数据进行对比、跟踪和分析,并预测趋势,以及时发现各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苗头性、趋势性和关键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和改进措施。对象是终端指标或过程指标,单项指标、专业指标或相关的一组指
标;应通过多组指标数据的分析来确定指标与时间因素的相关性及其规律。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分析对象、指标差异、发展趋势、相关结论等。
3. 典型性分析是针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指标、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对照最佳实践,找出差距,分析原因,重点改进。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分析对象、业务现状、最佳实践、与最佳实践的差距、差距原因和改进措施。
4. 综合性分析是在差异性、阶段性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总体绩效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从总体角度确定对集团公司战略和绩效要求的完成程度,确定差距、改进方向及措施;重点是反映“安全、质量、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分析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现状、标杆水平、整体差距、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发展趋势、改进方向及改进措施等。各单位在开展对标分析的同时,要将分析结论作为企业制订持续改进措施的重要依据,并滚动修订各单位的工作计划。
5. 阶段性分析一般以月、季度为周期进行,要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差异性分析、典型性分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性分析每季至少一次,集团公司对各单位的综合性分析每半年评价一次。
(二)拟定改进目标。发电机组应按照相关性、先进性、可实现性、可测量性、系统协调性的原则,设定合理、合适的对
标目标,拟定未来的指标水平,对拟定的指标目标必须适度和可操作性强。
第二十二条 对标信息公布阶段
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参考上级公司对标平台各种实际指标现状,公布标杆企业及典型企业的良好管理实践。研究与标杆企业在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差距,进行综合原因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制定改进措施及组织落实。
(一)信息发布制度
对标信息实行集中、统一发布,以提高对标信息透明度和时效性,增强对标激励作用,促进先进经验交流推广,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保证对标管理顺利进行。
(二)信息发布内容
信息发布内容包括生产指标对标指标数据、分析评价报告、典型经验、工作动态等相关信息。按对标周期发布各类指标结果;按发布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适时发布专业管理典型经验,按发布标杆单位;动态发布生产指标对标管理简报等信息;按需要发布对标管理其他相关信息。
(三)信息发布方式
生产指标对标信息主要通过各类工作会议和研讨会、各类文件、网络平台、工作简报等方式进行发布。
(四)信息报送制度
对标信息报送要体现内容真实、来源可靠、快捷高效的原则,信息报送内容包括各类生产指标对标指标数据、分析报告、工作总结、专业管理典型经验和其他相关信息。
(五)信息报送内容及时限
按报送综合性分析报告;工作简报每季度至少一次,工作总结按报送;专业典型经验和标杆单位经验报告按要求报送。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指标数据,每年7月10日前报送半指标数据,次年1月10日前报送指标数据
第二十三条 实施与评估阶段
(一)制定具体的生产指标对标实施方案,包括计划、实施方法,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与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整改工作,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积极转化和推广对标成果,完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
(二)对生产指标对标工作实施过程控制,将生产指标对标规划和计划逐项、逐层分解为阶段性工作目标,及时分析和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实施改进,并对改进成效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形成闭环控制机制。
(三)对生产指标对标常态工作机制建设及其成效进行科学、公正、规范、统一的评估。总结最佳实践,寻找管理差距,坚持持续改进,提高生产指标对标指标的先进性和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1. 对标评估原则和方法。按照指标与管理兼备的原则,对指标和管理进行评估。指标评估包括单项指标评估、专业指标评估和综合指标评估,管理评估包括标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评估方法可采取整体评估与单项评估相结合;定期评估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外部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
2. 指标评估。对指标体系中的评估指标,按突出“安全、质量、效益”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要先主观后客观、先管理后技改的原则对指标进行评估;指标评估内容。指标评估包括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类指标评估。
3. 管理评估。管理评估遵循全面、规范、动态闭环和与日常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评估主要内容:对应指标的业务管理标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业务流程的科学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制度和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等
第二十四条 持续改进阶段
在对标管理过程中,要经常审视改进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在部分或全部达到和超越对标企业后,应动态调整对标标杆,与更先进、更优秀的企业对标,不断追求卓越的工作绩效,通过管理方式和技术的改进保证指标的先进性。
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五条 主管生产指标的副总经理(副厂长)负责对本企
业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二十六条 生产技术部负责本办法的具体落实和执行,定期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整改、考核。
第二十七条 检查和评价记录应妥善保管,保存期为3年。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生产指标对标主要工作流程图
附件
生产指标对标主要工作流程图
生产指标对标主要工作流程图发电单位有关部门发电单位领导公司电力生产部公司分管领导 开始下达对标任务收集标杆数据未通过审批通过编制对标计划下达对标任务通过收集对标资料组织对标分析内部审核审核分析报告未通过未通过开展对标分析未通过通过审核分析报告编写分析报告未通过内部审核汇总分析材料通过通过报送公司发布或上报报告15
篇2:安全生产指标组对标
对标指标体系业绩对标指标体系管理对标指标体系v以“电网坚强、资产优良、业绩优秀、服务优质”对标为重点。v突出电网公司的本质特征v主要评价网省公司的业绩水平。v反映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程度,明确改进方向。v以“三集五大”体系所涉及专业管理为重点v突出管理体系、模式、标准和信息化等方面的要求v主要评价网省公司对公司相关管理要求的执行程度及规范性v反映“现代公司建设”的实现程度,引导各单位加强“公转”。其他专业视条件成熟情况,可逐步纳入。
2、业绩对标指标体系框图
容载比协调发展变机比主变、线路利用率指标输电网网架水平电网坚强电网网架中压配电线路联络率N-1通过率短路电流超限节点比例输电网装备水平指数装备水平配电网装备水平指数二次系统装备水平指数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资产质量及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退役设备的平均寿命资产优良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现金带息流动负债率新增固定资产贡献毛益销售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供电质量城市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农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服务优质服务客户社会责任每百万用户营销服务事件发生次数电网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合格率人身伤亡事故次数误操作事故次数安全可靠电网和设备事故率电网设备可用系数责任频率不合格时间考核点电压合格率劳动效率市场占有业绩优秀线损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增长量10千伏及以下配网线损率单位电量输配电成本每万元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成本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效益在用资产经济增加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EVA(经济增加值)发展能力公司同业对标指标体系成本水平 2 2.1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人力资源)
0.20.250.20.20.20.20.10.10.150.10.10.150.150.150.10.50.5员工入口管理规范指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指数劳动用工管理规范指数收入分配管理规范指数业绩考核管理规范指数劳动计划执行效率培训投入计划执行准确率供电企业综合劳动效率定员贯标成效指数人才当量密度人才引进指数竞赛及调考成绩人事费用率信息数据完善率信息化建设完成率管理规范性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对标指标0.65管理成效管理手段
2.2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资产经营)
会计政策变更报批程序履行率会计政策固化模版配置完成率农网维护费财务管理政策统一执行率会计科目变更报批程序履行率管理规范性会计科目和辅助核算调整完成率财务主数据统一率省公司本部财务人员编制落实完成率省公司本部财务人员定编到位率财经研究机构设置率月度快报“一键式”生成率对所属单位财务快报远程在线审核率公司稽核安排的自查覆盖率重大财务事项上报率内外部监督检查问题整改完成率所属县供电企业经营指标报表报送率县级企业财务治理完成率及信息报送率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工作管理细则制定率月末集团账户资金归集率资金集中支付率代收电费手续费标准完成率银行账户在线监控率资金在线监控比例基本账户挂接率电费集团账户占电费账户的比例2011年股权投资清理整合工作任务完成率风险管理报告质量工程竣工决算完成率基建标准成本应用率所得税费用决算与汇算清缴差异率资本性投资增值税抵扣率占资本性投资比率财务集约化管理对标指标管理成效整体产权级次电网核心业务产权级次代管农电企业电网资产清查完成率重大财税查处事件发生数地方性财税优惠政策争取数接收用户资产免税政策执行率电价政策与制度出台率电价政策争取率电价工作完成率完成电价政策与理论研究课题及报告数量各电压等级固定资产清查完成率接收用户资产合同签订率研发投入与成果清查完成率应转移对外担保清理转移或设置反担保完成率累计亏损单位当年减亏幅度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工作率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执行偏差率电价电费被处罚款数量购售电预算偏差率会计凭证由前端业务集成生成率内部关联交易业务协同处理完成率预算发布控制规范应用覆盖率预算编制平台应用覆盖率稽核安排中在线稽核任务完成率辅助决策分析系统部署应用率集团对账完成率管理手段月度融资计划覆盖率票据在线管理率各类固定资产与设备信息集成、联动率对地市供电公司在线稽核率财务规章制度在财务管控系统中发布率资产经营管理对标典型经验库系统发布率工程信息系统的全口径项目覆盖率重点低值易耗品在线管理完成率财务管控与SAP系统中预算项目识别编码对应率电价日常业务在线处理率深化电价信息化应用指标 4 2.3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物资管理)
0.50.15组织体系建设指标0.50.4物资计划报送合格率0.6物资部人员配置到位率物资管理人员培训率计划报送及时率计划报送准确率0.10.1物资计划合规率0.3招标结果公示通过率招标采购过程规范率网省公司二级平台集中采购目录执行率物资采购标准执行率物料主数据准确率合同签订完成率合同签订及时率合同签订准确率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贡献率产品质量关键点见证完成率供应商绩效评价报送及时率供应商绩效评价报送准确率供应商不当行为信息报送及时率供应商不当行为信息报送准确率0.4集中采购规范率0.30.7物资标准化指标0.30.40.150.150.4管理规范性0.15物资合同签订率0.30.30.6物资管理同业对标指标体系0.1产品质量监督完成指标0.40.250.1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0.250.250.250.150.30.4管理成效0.30.25物资计划执行准确率新投产设备质量完好率物资合同到货完成率0.6监督评价满意率0.4无责任投诉率监察满意率0.5物资集约化系统上线完成指标0.2管理手段0.30.2电子评标室建设完成指标仓库ERP系统贯通率 5 2.4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规划计划)
管理规范性规划编制、调整与审批(含前期)工作合格率计划编制、调整与审批(含投资)工作合格率规划项目准确率电厂接入系统指标前期工作计划完成率规划项目执行率综合计划建议偏差率综合计划调整偏差率综合计划完成偏差率售电量预测偏差率春秋季报告预测准确率管理成效线损月度波动率上报投资建议计划核准率投资完成偏差率项目开工计划执行偏差率项目投产计划执行偏差率统计数据报送及时率统计数据报送差错率统计分析成效指标对标诊断工作成效指标典型经验推广应用工作完成率管理手段规划计划信息系统建设模块完成率规划计划管理对标指标 6 2.5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电网建设)
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招标计划执行率初设评审计划按期完成率输变电工程开工计划执行率输变电工程投产计划执行率管理规范性变电通用设计应用率线路通用设计应用率通用设备应用率工程竣工结算按期完成率电网建设管理对标指标管理成效非主要责任基建人身死亡事故次数优质工程率工程质量检查得分率工程造价控制指标管理手段基建管控系统应用率
2.6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电网运行)
管理规范性电网调控核心业务流程上线率计划停电比率管理成效日前负荷预测合格率故障快速切除率管理手段调度生产报表主要数据合格率 电网运行管理对标指标
2.7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电网检修)
工作流程建设完成率管理规范性状态检修设备覆盖率状态检修工作达标率输变电设备强迫停运率管理成效输变电设备重复计划停运率城市配网带电作业化率危急严重缺陷及时消除率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完成率电网检修管理对标指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应用率管理手段重大电网设备故障(缺陷)信息及时报送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主网数据完整率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配网数据完整率
2.8 管理对标指标体系框图(营销服务)
篇3:企业对标指标体系评价方式研究
1 指标设置
对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指标体系的设置成为对标管理的起点, 指标设置成为对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在实施对标管理时应明确发展目标, 以企业中最基本的运行单元 (班组) 为执行主体, 按照“指标对标为先导”的要求进行设置。
1.1 指标设置原则
根据SMART原则, 对各班组指标进行设置。
(1) Specific (具体) :即设置的指标必须是具体的, 不能笼统。指标描述要用具体的文字语言表达清楚班组需要完成的目标值, 如同给班组设置一个行为准则, 以此衡量班组工作完成质量。指标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班组核心业务、短板业务或重点工作, 充分指导基层工作, 切实对班组进行考核。
(2) Measurable (可量化) :指标设置遵循“能量化的量化, 不能量化的质化”, 根据基础数字数据或者一定的行为准则进行验证的, 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清晰的可度量标尺。如果设置的指标概念模糊、无法衡量, 各个单位对工作完成的好坏无法比较, 那指标的设置完全失去意义。
(3) Attainable (可实现) :设置的指标基层班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如果设定的标准过高或者超出班组掌控范围, 那么班组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心理甚至行为上的抗拒, 工作热情逐步被消灭。所以指标设置要控制在班组职责范围之内, 既要使工作饱满, 也要具有可达性。
(4) Realistic (与大目标相关联) :指标设置应与公司大目标相关联, 与班组本职工作相关联。根据考虑公司发展需求和班组职能特点, 科学合理设置指标, 确保指标符合专业管理要求, 逐步体现对上级单位指标的支撑作用。如果这个目标的实现没有服务于公司大目标的提升, 意义也不是很大。
(5) Time-based (明确的统计周期) :每个指标都要制定明确的统计周期, 将指标评价设定在一定的时间维度内。参考国内实施对标管理的企业的指标体系, 指标统计周期以月度为主、根据需要设置适量季度指标, 原则上避免年度、半年度指标。
1.2 指标设置内容
设置指标内同时应充分尊重SMART原则, 完善优化指标内容, 才能充分激发班组潜能, 调动班组工作积极性, 实现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可能长期保持其合理性, 只有根据需要不断改进, 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先进性。因此任何指标体系在运行中, 都要不断搜集基层班组不断反馈出的与实际工作不适应的地方, 在保留原有满足要求的指标基础上, 更换、变更、删除不满足条件的指标, 不断完善指标定义, 明确评价方法, 强化采集手段, 加强数据核查, 逐步使指标可比、可控、合理, 才能实现对指标评价的最大化。
2 指标评价
指标评价是对标管理的核心,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结果准确、有效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过完善可操作的评价过程, 对标结果才可以作为基层单位创标杆、找差距、补短板的依据, 真正实现对标指标体系服务基层单位管理水平提升, 发挥指导公司整体发展的载体和抓手作用。
2.1 评价规则
指标体系正式实施后, 面对庞大而又繁杂的基础数据, 如何化繁为简, 将指标统一落实到一个标准点对其进行评价成为了企业管理人员的一大难题。选择科学合理的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规整是评价过程中的关键。
正态分布又名高斯分布, 是自然界事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状态, 直观上产生一种“中间多、两头少、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 在数学、物理及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对标指标体系支撑数据如同人类生产活动一样, 产生的随机变量非常稳定地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而言, 指标完成值的情况符合正态分布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将其作为指标评价过程中的一种常用规则。有统计学研究发现, 相对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 产生的数据一般都符合正态分布, 这也可以作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一种标准。
2.2 异常数据验证
针对指标的基础数据的评价过程中多变量、大样本的特点,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对标管理质量, 如果指标基础数据中出现了异常值, 就会降低数据质量, 误导指标评价结果, 失去指标体系的公平度, 甚至导致企业管理层决策方面的失误。因此在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中, 对其基础数据进行异常验证, 减少数据统计过程中的误差, 有利于避免异常数据带来的损失。常用方法包括均值极差 (适用于8个及以下数据群) 、均值标准差 (适用于8个及以上数据群) 、单值移动极差 (适用于单指标横向异常数据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 异常数据不代表指数据有误, 也可能是一个真实可靠的数据, 只要经过核查确定其真实有效, 依然采用。
2.3 归一化
针对指标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 要充分尊重地方特色, 承认个性, 按照一定的规则 (归一化) 将其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归一化处理是数据挖掘的一项基础工作, 不同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及单位, 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的结果, 为了消除影响, 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以增强数据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原始数据经过归一处理后, 各指标处于同一数量级, 适合进行综合对比评价。常用的归一化方法是min—max标准化法, 也称离差标准化, 是对原始数据经过线性变换, 使结果映射到[1]之间。
3 结语
笔者深入参与国内企业对标管理工作, 切实感受到指标体系良好的使用效果, 有效提升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改进, 从而对企业整体实力形成强有力支撑, 成绩不断提高。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可能长期生存, 指标体系亦如此, 在使用过程中要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修订, 才能保证其长期有效合理性, 持续为基层班组服务, 永葆企业活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成考, 高爱华.21世纪企业管理的新方略标杆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 2002 (5) :30-34.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魏宗舒.概率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苗夺谦, 李道国.粗糙集理论、算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对标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对标;煤矿生产;应用
引言
能够影响煤矿产业的因素较多,对标指标差异较大,工作人员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影响煤矿生产的采煤技术、设备使用和采煤运输、地质结构稳定性等环节进行分析,为煤矿生产中对标的应用情况提供保证。
一、对标管理概述
对标管理最开始是在美国开展的,当时工作人员是利用对标的调查比较方法来寻找自己公司和其他公司的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标管理在方案选择和标准选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方法,我国目前存在以下四种对标管理方式:
(一)内部对标管理。煤矿企业内部具有较多的工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这些工作部门进行对比,并且帮助企业管理部门制定企业内部业务运行规范,内部对标管理是最简单的对标管理方式。内部对标管理能够实现大信息量的分享,并且能够提高内部知识的运行速度,但是同时内部对标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内部对标管理增加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封闭管理可能性,而且还有可能造成管理人员忽视其他的公司信息。
(二)竞争性对标管理。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企业的直接对手是企业的最明显对标对象,因为相互竞争的企业具有极为相似的产品和市场,对竞争对手进行对标管理能够实现看到对标的结果。
(三)行业或功能对标管理。行业或功能对标管理户主要是针对于与自己公司的行业相同但是市场不同的那些公司,这种对标管理方式能够增加找到愿意分享信息的对标对象的方便性。
(四)类属对标管理方式。这种对标管理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公司的某个工作环节开展的,与其他对标管理方式相比,该种对标管理方式的实时难度较大,煤矿企业要综合各种实际情况以及对标内容进行对标管理方式的选择。
经过分析我国的煤矿对标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在对标管理创新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在这个阶段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对标管理方法,可以以对标杆进行选择、查找差距并且采取措施来提高和改进自己的对标管理水平。
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对标管理工作可以分为现状分析阶段、选定标杆阶段、对比标杆阶段、最佳实践阶段、指标评价阶段以及持续改进阶段这六个对标管理阶段,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对标管理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考察,并且分阶段地在煤矿企业内部开展对标管理工作,并且明确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目的,按照有关规范来开展企业对标管理。
煤矿企业的要按照基本的设置原则来设置相关对标指标: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工作范围选定合适的评价指标,并且科学地划分煤矿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类别,并且在煤矿企业内部建立相关对标评价标准。其次要坚持明确导向原则,企业工作人员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目标和煤矿企业发展目标科学地选择煤矿产业的对标评指标,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在工作计划中要将工作重难点和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明确规定,并且建立相关评价体系。最后要在工作中坚持指标可控、真实的原则,要在工作中选取精确地数据,并且进行仔细地数据对比,并且分析影响指标的各种因素,选择合理的对标指标,保证指标的真实有效。
二、煤矿企业开展对标管理的流程
(一)建立对标管理小组。企业在开展对标管理工作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对标小组,通常情况下对标管理的小组长就是煤矿的光长,煤矿企业具有较大的复杂性,煤矿企业领导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保证制定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开展。
(二)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进行煤矿企业的对标管理工作时,煤矿企业应该首先分析自己的现状,并且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相关对标管理目标,在明确对标管理目标后要积极进行学习,要选定合理的标杆队形,并且要积极向标杆企业进行学习,提高工作质量。煤矿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绩效指标进行分析,并且罗列出企业内部影响指标的各种要素,然后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
(三)预评估制作方案的效果。对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绩效分析后要制定适合的改进办法,并且还要对方案的效果进行预评估,考虑方案能够正常开展。煤矿企业内部要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对采煤区队进行评比,将对标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保证对标管理方案的正常进行。
(四)对标方案的执行
1、制定对标管理计划。煤矿企业要根据自己企业制定的改进办法将改进任务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人员身上,并且在对标管理的执行小组和执行部门中开展绩效改進工作,在进行工作改进过程应该积极进行工作分工,并且针对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并且针对工作计划制定性格预案,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2、指导和监控对标管理环节。进行煤矿企业工作的改进过程中,根据对标管理的执行计划来制定方案的实施进度,对标管理部门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实时监控对标管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并且采取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煤矿产业取得了高速发展,煤矿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对标管理工作,并且采取专业措施来提高对标指标的科学性,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罗会. 对标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04:73+110.
[2]邢保振,吴雨.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综述[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02:135-139.
[3]王晓艳.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2:189-190.
[4]张有双.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 能源与节能,2013,08:31-33.
篇5:电厂小指标对标分析报告
为落实集团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分析和查找火电机组运行小指标与设计值、先进值存在的偏差,我公司接到集团公司要求进行小指标对标分析的通知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专业人员认真按照对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火电机组能耗指标分析指导意见》运生2008(45号文)相关规定和要求全面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对标挖潜,对小指标进行对标分析工作,现就对标工作过程及结果做如下汇报:
一、对标整体情况
徐塘发电有限公司四台300MW机组三大主机分别由上海三大电站主机厂生产,公司四台机组所配锅炉为上海锅炉厂采用美国燃烧工程公司的转让技术设计制造,4、5号炉型号为SG-1025/17.44-M850,6、7号炉型号为SG-1036/17.44-M876,炉型为亚临界压力中间一次再热控制循环炉,单炉膛∏型露天布置,全钢架悬吊结构,固态排渣。4号炉于2002年3月投产,7号炉与2005年12月投产。
徐塘公司四台机组所配汽轮机为N300—16.7/537/537型汽轮机,由上海汽轮机厂引进美国西屋公司技术制造。它与SG-1025/17.44—M8型亚临界、中间再热、强制循环、汽包式锅炉及QFSN—300—2型汽轮发电机配套成单元制系统发电设备。
根据机组实际情况,徐塘公司在开展小指标对标活动中,将机组定位于国产300MW、纯凝汽发电机组的行列中,我公司对标情况总体良好。
二、对标情况分析
2.1.1、目前影响我公司锅炉效率的主要是排烟温度和飞灰含碳量,对于排烟温度,4台炉设计值是129℃,我公司4台炉排烟温度分别达到134℃,135℃,132℃和128℃。影响供电煤耗分别为.0.78克/千瓦时,1.02克/千瓦时,0.44克/千瓦时和-0.2克/千瓦时,对于飞灰含碳量,我公司4台机组分别为3.37%,3.22%,3.39%,3.48%,都高出设计值2%,分别高出1.37、1.22、1.39、1.48个百分点,影响供电煤耗分别为1.4克/千瓦时,1.24克/千瓦时,1.42克/千瓦时,1.51克/千瓦时.2.1.2、空预器漏风率,我公司空预器漏风率设计值是8%,而在实际运行中,4号炉空预器的漏风率达到9.08%,影响供电煤耗0.2268克/千瓦时,5、6、7号炉空预器漏风率和设计值相当,对供电煤耗影响较小。
2.1.3、锅炉补水率,我公司统计的不是锅炉补水率而是机组补水率(包含汽机侧损耗,锅炉连续排污率设计值是小于等于1%,而机组补水率未查到设计值,但它的基准值是1.5%,我公司4台机组的补水率分别为1.14%,1.15%,1.24%,1.09%,由于运行人员精心调整,加强连排、定排的管理,我公司4台炉的补水率都较好。
2.1.4、主汽温度,徐塘4台机组设计值是538℃,我公司4台机组分别是538.6℃,537.9℃,537℃和536.4℃,由上述数据可知,我公司的主汽温度基本达到设计值。
2.1.5、再热温度,4台机组设计值为538℃,4、5、6、7号机组再热温度分别为533℃,534℃,532℃,531℃,可见我公司再热温度达不到设计值的要求。分别影响供电煤耗0.24克/千瓦时,0.19克/千瓦时,0.29克/千瓦时,0.33克/千瓦时.2.1.6、由于我公司给水温度的设计值为273℃,是指在额额定负荷下,我公司的符合率为80%左右,所以给水温度低于设计值是正常。
2.1.7、凝汽器段差设计值为7-12℃,4、5、6、7号机分别为4.68℃,4.71℃,3.51℃,4.09℃,比设计值都要低,这与运行人员每天坚持投胶球,是凝汽器保持清洁有关系。
2.1.8、凝结水过冷度设计值是2℃,4、5、6、7号机组分别为1.39℃,1.07℃,1.27℃,1.04℃,都比设计值2℃要好。2.1.9、真空度设计值为94.68%,我公司4、5、6、7号机真空度分别为94.11%,93.68%,93.98%,93.85%,由于统计期内温度较高,所以真空比设计值要低。
2.1.10、真空严密性小于400 kPa/min为合格,100kPa/min为优秀,4567号机分别为80.54 kPa/min,120.4 kPa/min,208.37 kPa/min,98.14 kPa/min 4、7号机达到优秀值,5、6号机也都是合格。
2.2.1厂用电率情况:
2.2.2厂用电率先进值为4.71%,平均值为5.82%,徐塘4、5、6、7号机厂用电率实绩分别为5.18%、5.1%、5.39%、5.32%,与先进值比分别增加0.47%、0.39%、0.68%、0.59%,与平均值相比分别减少-0.64%、-0.72%、-0.43%、-0.5%。
2.2.3引风机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54%,全国平均值为0.67%,徐塘4、5、6、7号机引风机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63%、0.56%、0.57%、0.53%,比先进值分别高0.09%、0.02%、0.03%、-0.01%,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04%,0.11%、0.1%、0.14%。
2.2.4送风机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17%,全国平均值为0.24%,徐塘4、5、6、7号机送风机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14%、0.15%、0.12%、0.14%,比先进值分别高-0.03%、-0.02%、-0.05%、-0.03%,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1%、0.09%、0.12%、0.1%。2.2.5一次风机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53%,全国平均值为0.57%,徐塘4、5、6、7号机一次风机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69%、0.46%、0.57%、0.52%,比先进值分别高0.16%、-0.07%、0.04%、-0.01%,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12%、0.13%、0%、0.05%。2.2.6磨煤机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45%,全国平均值为0.67%,徐塘4、5、6、7号机磨煤机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47%、0.5%、0.44%、0.47%,比先进值分别低-0.02%、-0.05%、0.01%、-0.02%,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2%、0.17%、0.23%、0.2%。2.2.7给水泵耗电率机组指标对标统计上指电动给水泵的耗电率,徐塘4台机组基本不用电泵,耗电率基本为0,但给水系统的耗电率主要指前置泵的耗电率,徐塘4、5、6、7号机给水系统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17%、0.18%、0.17%、0.17%。2.2.8凝泵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19%,全国平均值为0.21%,徐塘4、5、6、7号机凝泵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17%、0.18%、0.17%、0.17%,比先进值分别低0.02%、0.01%、0.02%、0.02%,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04%,0.03%、0.04%、0.04%。
2.2.9循泵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62%,全国平均值为0.81%,徐塘4、5、6、7号机循泵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63%、0.62%、0.59%、0.66%,比先进值分别高0.01%、0%、-0.03%、0.04%,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14%,0.19%、0.22%、0.15%.2.2.10电除尘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17%,全国平均值为0.18%,徐塘4、5、6、7号机电除尘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11%、0.1%、0.13%、0.14%,比先进值分别低0.06%、0.07%、0.04%、0.03%,比全国平均值分别低0.07%,0.08%、0.05%、0.04%.2.2.11、脱硫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79%,全国平均值为1.09%,徐塘4、5、6、7号机脱硫耗电率实绩分别为1.2%、1.23%、1.28%、1.34%,比先进值分别高0.41%、0.44%、0.49%、0.55%,比全国平均值分别高0.11%,0.14%、0.19%、0.25%.2.2.12、除灰、除渣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18%,全国平均值为0.18%,徐塘4、5、6、7号机除灰、除渣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14%、0.16%、0.18%、0.18%,比先进值分别高-0.04%、0.02%、0%、0%,比全国平均值分别高-0.04%、0.02%、0%、0%.2.2.13输煤耗电率全国先进值为0.07%,全国平均值为0.08%,徐塘4、5、6、7号机输煤耗电率实绩平均为0.16%、比先进值分别高0.09%,比全国平均值分别高0.08%。
2.2.14化学制水耗电率徐塘4、5、6、7号机化学制水耗电率实绩分别为0.05%,和全国平均耗电率基本相当。
三、对标结果
1、供电煤耗
全国300MW纯凝机组共209台(含空冷机组),2009年供电煤耗前20%先进值为322.05克/千瓦时,平均供电煤耗333.29克/千瓦时。实际值最优为华润江苏徐州315克/千瓦时,徐塘供电煤耗实绩分别为330.12克/千瓦时、332.08克/千瓦时、328.69克/千瓦时、327.15克/千瓦时,供电煤耗指标在全国300MW纯凝机组中分别排名86、96、61、50位。
2、发电厂用电率
国产同类型机组共209台,厂用电率平均为5.82%,前20%先进值为4.71%;最优为安徽皖能安庆电厂的1号机组3.44%。徐塘上半年发电厂用电率为5.24%,较最优值差距1.8%,安徽皖能安庆电厂的1号机组脱硫耗电率为0%,所以徐塘与之不具有同类可比性。高于前20%先进值0.53%,但比平均值5.82%低0.58%。徐塘4、5、6、7号机厂用电率实绩分别为5.1%、5.18%、5.39%、5.32%,在全国公司300MW纯凝机组中分别排名48、51、71、64位,发电厂用电率指标对标比较好。
3、油耗
大唐集团300MW纯凝机组平均发电用油11.3吨/亿千瓦时,最优值为0.48吨/亿千瓦时。徐塘4、5、6、7号机发电用油实绩分别为18.84吨/亿千瓦时、13.66吨/亿千瓦时、9.91吨/亿千瓦时、7.14吨/亿千瓦时,情况不太理想,仍需加大节油措施,努力挖潜。
4、水耗
徐塘2010年发电综合水耗为2.13 kg/kWh,与全国平均水平2.14 kg/kWh基本相等,由于我公司4、5号机组电除尘改为干式除灰不久,目前对水耗的影响还不明显。
四、保障措施
1、排烟温度偏高,保障措施:
A、煤质不能偏离设计值太多(设计值发热量为5150大卡,哈氏可磨系数70)B、磨煤机要及时维护,保证能达到额定出力。C、运行人员要及时根据负荷和煤质情况停运磨组。
2、飞灰可燃物偏高 保障措施:
A、煤质不能偏离设计值太多(设计值发热量为5150大卡,哈氏可磨系数70)且要保证煤质相对稳定。
B、完善经济煤种掺烧方案,完善飞灰、炉渣、煤粉取样分析制度,定期取样分析比对,通过燃烧调整试验,调整磨组煤粉细度,寻找最佳运行方式完善运行绩效办法,在考核办法中减少煤种变化对飞灰含碳量不利影响的份额.3、再热汽温偏低 保障措施:
A、完善经济煤种掺烧方案,通过合理掺配,减少断煤。B、利用绩效考核系统,加强运行调整;
4、空预器漏风率 保障措施:
A:影响锅炉排烟温度的主要因素有锅炉负荷、空预器入口温度、保持空预器换热面积的清洁,保证换热效果、加强吹灰,使受热面及尾部烟道不能大量积灰、加强风量的最优配风以及燃烧调整。
5、再热温度 保障措施:
A、完善经济煤种掺烧方案,通过合理掺配,减少断煤。B、利用绩效考核系统,加强运行调整
6、真空度 保障措施:
A: 根据真空泵的各项参数值,及时分析真空泵的工作性能,选择合适的冷却水温度(尤其是夏季),提高真空泵的出力。
7、厂用电率 保障措施:
A:重点分析主要辅机的耗电率,分析引起主要辅机电耗升高的各类因素;
B: 重点分析电机设计功率与设备出力是否匹配,是否存在较大裕度;如发现不匹配的情况,及时进行设备改造。
C:分析辅机运行方式是否最优化;主要辅机是否选用高效能设备或进行了高效能改造;
8、一次风机耗电率 保障措施:
A:及时根据一次风差压变化调整一次风机出力。
B:运行中要分析煤质变化情况,空预器漏风率和前后差压是否在合格范围内,及时检查一次风系统是否存在漏风。
C:及时对磨组进行检修,提高磨的出力,减少一次风压,降低一次风出力。
9、送风机耗电率 保障措施:
A:运行中及时分析氧量、漏风、差压,发现运行中要氧量、空预器漏风率和前后差压有异常情况时,及时调整。
B:运行中及时分析二次风箱等是否存在漏风,风箱差压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等。有漏风情况及时通知检修处理。
10、引风机耗电率 保障措施:
A:运行加强烟道阻力、漏风的监视。要重点对烟道挡板运行情况,空预器漏风率和前后差压的变化,炉本体、烟道、电除尘漏风情况,脱硫系统烟气阻力以及与脱硫增压风机出力是否匹配,有异常情况时进行检查分析及时调整。
11、磨煤机耗电率 保障措施:
A:运行加强调整,在一定的负荷下磨煤机运行台数是否合理;尽量减少磨组的台数以降低磨煤机耗电率
B:加强煤粉细度的检测,煤粉细度要结合煤质变化维持在最佳范围内。
C:关注入炉煤质(低位发热量、哈氏可磨系数、挥发份、全水分含量等)的变化情况,尽量使用设计煤种。
12、脱硫耗电率 保障措施:
A:脱硫厂用电率受入炉煤中含硫量的影响较大,应加强入炉煤含硫量的控制。
B:在保证脱硫效率前提下,要分析制定浆液循环泵优化的运行措施。
C:机组低负荷时或煤中含硫量低时,可以适当减少氧化风机运行时间。
D:要定期进行GGH差压的分析,及时清洗,降低系统烟气阻力.13、电除尘耗电率 保障措施: A: 要重点分析电除尘各电场硅整流变的运行电压和电流是否正常;
B:大梁、灰斗、阴极振动保护箱的加热装置工作是否正常;根据电除尘电场灰量及出口粉尘浓度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运行电压和电流。
14、输煤耗电率 保障措施:
A: 输煤系统耗电率与入炉煤质,输煤皮带出力,堆取煤量的关系很大。
篇6:安全生产指标组对标
关于供电所
2010年8月份主要指标对标排序的通报
各供电所:
现将供电所2010年8月份主要指标对标排序情况进行通报,各供电所对照对标排序情况,查找不足,赶超先进,寻找改进的措施,认真总结,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附件: 2010年供电所主要指标对标排序表(八月份)
察右前旗电力公司
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八日主题词: 关于
同业
对标
通知
抄 送: 公司各领导 各单位存
相关文章:
生产风险控制措施指标02-03
电力安全系统控制论文02-03
各种安全控制措施02-03
质量安全控制02-03
距离控制02-03
安全指标体系02-03
2018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目标和指标02-03
四项措施提前部署“两节”交通安全工作02-03
安全指标02-03
患者安全类指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