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合头颅CT结果, 确诊为急性脑梗死68例。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34例, 男18例, 女16例, 年龄40~69岁, 平均51.2岁;对照组34例, 男21例, 女13例, 年龄44~72岁, 平均54.6岁。2组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2组的既往史、病程、给药时间等也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降纤酶10U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中1h内滴完, 1次/d, 连用3d, 第4~14天方法同对照组;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酣500m 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 L静滴1次/d, 连用14d。同时, 2组病人均给予氧自由基清除剂胞二磷胆碱和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1], 对2组患者治疗20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前对比, 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 结果
治疗组34例, 痊愈7例 (20.6%) , 显著进步21例 (61.8%) , 进步6例 (17.6%) , 总显效28例 (占82.4%) ;对照组34例中, 基本痊愈3例 (8.8%) , 显著进步l3例 (38.2%) , 进步17例 (50.0%) , 无变化1例 (2.9%) , 总显效l6例 (47.1%) 。经统计分析, 2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20d后复查脑部CT, 均未发观有梗死后出血, 也均无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治疗后, 溶栓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年许多研究证明, 全血和血浆粘度的增高可引发并加重脑梗死, 而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与血粘度呈正相关, 与脑血流呈负相关。红细胞压积与纤维蛋白原是影响血粘度和脑血流的重要因素。当脑梗死发生后, 梗死灶的周围存在着“半暗带”, 该带因血液灌注量减少而出现突触传递衰竭和电活动衰竭, 继而出现细胞膜受损钠钾交换失灵, 细胞内钾离子外流, 使该带的脑组织暂时丧失生理功能, 但细胞的完整性未破坏, 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 该部分组织的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治疗中,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用药后出现明显的头痛、精神兴奋、意识障碍等表现的, 会发生出血性脑梗死, 有引起颅内出血的危险。因此, 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慎用或禁用降纤酶。
目前溶栓药物较多, 国内以尿激酶及蛇毒类溶栓剂应用较广泛。降纤酶是是一种新型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它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 有较强的底物专一性, 能迅速发挥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它可通过以下途径干预脑缺血的病理过程[2]: (1) 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α链, 切下纤维蛋白原的纤维蛋白肽A并释放之, 生成的缺肽A纤维蛋白单体和松散的纤维蛋白多聚体易被纤溶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从而降低血液凝固性, 抑制血栓形成; (2)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 降低纤维蛋白原即能降低血浆粘度, 抑制红细胞的聚集, 增加脑血流, 改善缺血区血供, 又能拮抗凝血酶活性, 继而降低升高的血压, 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3) 通过刺激内源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 或诱发血管壁释放内源性t-PA, 激活纤溶系统, 以及减少纤维蛋白原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激活而起到部分溶栓作用; (4) 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5) 由于消耗了血栓形成需要的底物而起到抗凝作用。溶栓时间的问题一直是临床上争议较大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发病后6h内溶栓为最佳时机, 此时梗塞灶尚未形成, 溶栓后使血管再通得越早, 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得越快, 及时恢复血供可改善脑栓塞后脑缺血半暗带的血供, 防治脑缺血后不可逆损伤, 进一步防治缺血后再灌流损伤的发生, 可望挽救整个缺血组织, 使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若未尽早实施溶栓治疗, 错过时机, 栓子机化后的, 药物则很难起作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结果表明, 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应用降纤酶溶栓治疗能增加治愈率, 减少致残率, 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疗效显著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且无明显副作用[3]。
综上所述, 降纤酶是集选择性适度、半衰期长、抗抑制、疗效高、无毒副作用于一体的理想溶栓剂, 且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发病12h以内的脑梗塞患者68例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用降纤酶10u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1h内滴完, 1次/d, 连用3d, 第4~14天方法 同对照组;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酣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 连用14d。结果 溶栓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2.4%, 对照组为47.1%,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降纤酶溶栓治疗能增加治愈率, 减少致残率, 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降纤酶,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曾宪容.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3:17~20.
[2] 高晶.降纤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5:52~54.
[3] 陈龙霏.降纤酶治疗进展性脑卒中[J].黑龙江医学, 2006, 11:858~859.
相关文章:
奥扎格雷钠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47例疗效分析02-21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02-21
卡尼汀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作用分析02-21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观察02-21
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形成45例疗效观察02-21
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75例临床观察02-21
早期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02-21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