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游离移植(精选七篇)
整体游离移植 篇1
关键词:第二趾趾甲瓣,游离移植,围术期,整体护理
游离移植第二趾趾甲瓣修复甲床缺损不仅对患者造成疼痛,还影响着患者患处部位的美观[1],为了缓解甲床缺损患者的疼痛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院将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游离移植第二趾趾甲瓣修复甲床缺损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游离移植第二趾趾甲瓣修复甲床缺损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8.65±3.35)岁;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平均年龄(37.66±3.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进行干预,包括心理指导、体征观察等;观察组在传统护理上给予整体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具体如下[2]:(1)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针对甲床缺损患者由于皮瓣修复等破坏性手术所造成的外伤性指甲美观降低所产生的忧郁及焦虑的心理进行疏导。(2)术前准备:为受区术野的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具体包括清除损伤组织的细菌及污垢、清除皮纹、修剪指甲等,并对患者皮肤的破损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评估。于术前对血管走向采用血流探测仪进行判定后做好标记。(3)术后护理:a.环境护理:控制室内温度在23~25℃,严禁患者本人及探望人员吸烟及大声交谈,应保持室内清洁及安静;b.体位护理:于术后,甲床缺损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少10 d,受伤部位须用石膏固定,依据患者的舒适程度,呈20~30°角抬高,不仅如此,还须避免患者产生压疮,每隔1 h为患者侧身15 min;采用旁照灯对患者的皮瓣部位进行持续照射,其功率控制在40 W,相距35 cm,温度控制在25℃,并随时观察患者患处包扎石膏的紧松程度及渗血情况;c.皮瓣血运观察:医护人员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患者的皮瓣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反应现象;采取看、量、压、测等方式来判定甲瓣的血运情况(皮温测量须排除暴露时间及室温的干扰);对于发生动脉危象的患者须给予60 mg罂粟碱的肌内注射治疗;d.疼痛护理:医护人员可播放轻柔的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与患者进行温馨的沟通缓解疼痛,必要时予以患者止痛药进行治疗;e.功能康复:于术后2周,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对手术手指进行对指、内伸、外展等康复训练,给予在训练过程中因疼痛出现的负面心理患者激励,可有效的促进患者患处康复;f.预防感染:护理时须采取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处理,且保持包扎材料的干燥性,一旦出现疼痛、瘙痒等异常现象须对伤口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游离移植第二趾趾甲瓣修复甲床缺损患者的疼痛、舒适度、护理满意度、SDS、S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2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舒适度、护理满意度、SDS及SAS评分分别为(2.21±0.52)、(87.66±8.14)、(90.63±8.77)、(35.52±3.21)、(34.21±2.5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10±1.05)、(67.62±7.24)、(71.56±6.25)、(60.33±4.52)、(58.61±4.41)分(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35.71%(P<0.05)。见表2。
3 讨论
手外伤为生活中常见的创伤,常伴有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皮肤缺损及肌肉损伤,甚至对肢体远端的存活造成极大影响。心理指导与体征观察是本次常规护理的主要实施内容,但是常规护理实施过于片面,护理人员未给予患者“感知”方面的护理,未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影响,因此该项护理措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围术期的全程化护理是“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护理,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可消除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情绪,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病房护理,可保证房内清洁安静,提醒患者在住院期间禁止吸烟,并将吸烟对患处的危害告知患者,有助于患者患处恢复,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患肢以患者舒适度最高的角度摆放,同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压疮的几率,还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密切观察患者血运情况,可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患处疼痛;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手指功能恢复,从而改善其预后情况[3]。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SDS及SAS评分、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给予游离移植第二趾趾甲瓣修复甲床缺损患者围术期的整体护理,不仅可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及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还可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及护理满意度,不仅如此,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蒋顺仙,杨晓东.趾甲瓣游离移植修复甲床缺损的护理.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701-702.
[2]沈英飞.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22-23.
整体游离移植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34块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其中游离足底内侧皮瓣16例, 踇趾腓侧皮瓣2例, 股前外侧皮瓣14例, 静脉皮瓣2例, 急诊手术12例, 择期手术22例, 术后Ⅰ期成活33例33块皮瓣, 1例皮瓣回流障碍, 表皮坏死, 经换药治愈, 供区取腹部全厚皮打包植皮, 全部成活, 腹部供皮区Ⅰ期愈合, 优良率97.1%。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准备
对急诊入院患者立即清创包扎, 建立静脉通道, 做好术前常规检查, 禁用止血药、血管收缩药以免引起血管痉挛, 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择期手术者, 按骨科择期手术术前护理执行。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显微外科皮瓣游离移植病人按断指再植术后护理执行, 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三抗”治疗。病房安静、舒适、空气流通, 室温控制在20~25℃, 湿度保持在60%~70%,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7~10d,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并制动, 防止血管吻合处受压, 局部用60W烤灯照射7~10d, 距离30~40cm, 24h持续照射, 使局部血管扩张, 室温高于30℃停止照射。禁烟, 禁饮含咖啡因液体,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鼓励患者进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
2.2.2 心理护理
外伤及手术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术后强迫体位所带来的痛苦更直接影响患者正常心理活动, 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术后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利于术后康复。 (1) 应操作轻柔敏捷准确无误, 减少疼痛刺激,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2) 视患者如亲人, 经常与患者进行热情诚恳交谈,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及睡眠。 (3) 对手术效果给予必要的解释, 可展示成功病例图片, 减轻患者的疑虑及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积极配合术后治疗。
2.2.3 大体情况观察
皮瓣成活与否决定手术是否成功, 但医护人员不可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皮瓣的成活方面, 应对各种生命指标和影响移植物存活的各项全身因素进行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1) 生命体征的观察。麻醉及手术刺激, 可能对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神志等体征可有一个短暂的影响, 应常规监护6~24h, 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2) 血容量的观察。血容量不足可使心搏出量减少, 周围血管收缩, 影响移植皮瓣的血供, 影响再植组织的存活。在手术前后均应观察病人的脉搏与血压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 禁用升压药物。 (3) 末梢循环的观察。注意观察皮肤粘膜有无紫绀、苍白。 (4) 观察出入量,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保持电解质平衡, 不使机体发生水、酸碱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也是保征移植物成活的基本条件。
2.2.4 局部观察
(1) 皮瓣色泽。显微手术移植皮瓣, 通常吻合的供血动脉较细, 容易出现动脉痉挛或栓塞, 导致动脉危象, 若受区无正常静脉吻合, 仅靠皮缘渗血则易出现静脉危象。正常色泽应较健侧稍红。如色泽青紫, 常表示静脉回流受阻, 苍白则表示动脉供血不足。均需手术探查。 (2) 张力。皮瓣的张力与健侧正常组织对比应一致或略高, 张力的改变间接提示吻合血管的通畅与否。 (3) 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是了解真皮下毛细血管网是否充盈, 血液运行是否存在的方法。用玻璃棒或棉签压迫移植皮肤呈苍白色, 压迫物移去后皮色在1~2s内转红润为正常。如超过5s或反应不明显都应考虑有循环障碍的存在。 (4) 定时定位测量皮肤温度。测量皮温应注意和健侧相对应地方做对照, 并应固定测量位置。 (5) 局部出血和水肿。局部性出血, 首先查明原因。出血量较多, 移植物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者, 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出血量不多, 有自然止血的趋势, 不影响移植物血液循环变化者, 可继续严密观察和保持通畅的引流, 避免皮瓣或植皮处积血。但不可采取压迫止血及应用止血药物。引起水肿的原因很多, 术后初期的水肿, 是外伤和手术创伤所致的正常组织反应, 一般术后3d可逐渐改善。 (6) 术后预防性地使用镇痛剂。因疼痛可刺激机体释放5-羟色胺, 前列环素等物质, 其有强烈缩血管作用, 但应注意防止成瘾,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可获得较好效果。
2.3 皮瓣供区护理
皮瓣供区较小时可以直接拉拢缝合, 无需特殊护理, 较大的供区通常取腹部全厚皮片打包植皮, 术后早期应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渗血, 中晚期注意皮片下积血及积脓情况, 必要时早期处理, 避免植皮坏死。
3 结语
对显微手术皮瓣移植术患者, 术前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 加强术前准备, 术后观察及护理, 尤其注重进行心理护理,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提高皮瓣移植的成活率。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皮瓣移植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与皮瓣成活的关系。方法 对34例经显微手术皮瓣移植病人进行术前全身情况的判断、心理护理, 加强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护理, 着重强调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4例患者中, 33例全部成活。其中1例因皮瓣边缘部分坏死, 经换药后治愈。结论 显微手术皮瓣移植术, 术前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 加强术前准备, 术后观察及进行心理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可提高皮瓣移植的成活率。
整体游离移植 篇3
关键词:足趾移植,拇指,手指,再造
目前足趾移植已经成为手指再造的首选术式, 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的122例拇手指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经验总结。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76例, 女46例。 年龄 15~55岁, 平均 27.5岁。致伤原因:冲压伤43例, 绞伤 39例, 爆炸 5例, 电锯伤 25例。受伤至诊时间: 1~4 h。拇指缺损类型按程国良分度法[1]:II度18例, III度 66例, IV度16例, V度15例, VI度 7例。 急诊拇指再造 98例, 择期再造24例。采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 102例, 双侧第二足趾移植同时再造拇食指20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采用臂丛阻滞加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彻底清除污染、挫伤失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拇指残端骨与肌腱、指神经、血管显微镜下再次清创。彻底清创后, 解剖受区血管、神经与肌腱, 拇指缺损病例均采用对侧第二足趾移植再造, 手指缺损病例采用同侧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根据拇手指缺损的不同程度设计带不同足背皮瓣的足趾移植。接受供趾后先固定骨骼, 修复屈肌膊和趾神经, 关闭掌侧创口。然后修复伸肌腿, 吻合静脉、动脉, 关闭背侧创口。固定骨骼时, 选用钢丝或克氏针固定。肌腱修复时, 将趾长伸、屈肌腱分别与拇长伸、屈肌腱缝合;带跖趾关节移植者, 尚须修复拇短伸及拇短展肌腱, 以利术后拇对掌功能的恢复。修复神经时, 采用拇指双侧指神经与第二足趾双侧趾神经缝合;拇指神经撕脱缺损者, 采用食指尺侧指神经移位, 胫侧趾底神经与指神经干缝合, 腓侧趾底神经与指神经指背支缝合。血管重建时, 采用3种基本方式:①桡动脉一足背动脉, 头静脉一大隐静脉;② 指总动脉一第一趾骨背动脉或趾骨底动脉, 手背静脉一足背静脉;③指动脉一趾动脉, 指静脉一趾背静脉。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抗血管栓塞、抗血管痉孪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再造拇指血液循环, 及时正确处理发生的各种血管危象。术后4周对轴位固定者不必等骨骼愈合即可拨克氏针开始屈伸功能练习。
2结果
再造拇手指 122例 中119例成活, 3例失败。无一例感染。术后有5例发生血管危象, 3例为静脉危象, 2例为动脉危象, 均予以及时处理。经 0.5~2 年随访, 所有再造拇手指指腹两点辨别觉 4~10 mm, 再造拇手指能对捏、持物, 外形较美观, 供足无行走跛行和步行痛。按手外科学会再造指功能评定试用标准, 优:42例, 良:76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 96.72%。所有病例创口均I期愈合。
3讨论
拇手指再造要求再造指具有良好的关节活动、丰富的血运、良好的感觉、美观的外形和适当的长度。足趾和手指的结构与功能最为相似, 对于拇手指缺损, 足趾移植仍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再造方法[1]。自1966年杨东岳首先应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获得成功,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最初由单纯粗放型的拇指再造发展到现在的精细修饰性再造与修复, 使得再造拇指的外形和功能均获得了精细的专科修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手外科中心对不同程度缺损的手指选用不同形式的足趾移植与再造, 获得了98.6%的成功率。不同程度的拇指缺损或缺如可选用不同形式的足趾移植施行再造。
术前对供区主要了解足部有无外伤史、有无炎症或足癣感染、大隐静脉有无注射史及静脉炎。根据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测, 判断足背动脉有无变异及第一跖背动脉类型。对受区也要检查软组织、骨骼、肌腱、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根据缺损的严重程度, 合理设计手术方式。依本院122例手术的回顾分析, 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受区和供区进行彻底的消毒, 减少感染的机会, 尤其是受区断端的残留污染源;②再造拇指, 多选择对侧第二足趾。在功能和美观上都能取得较好的收益;③为提高再造指的成活率, 最好选择带血管丰富的皮瓣, 越是含有较粗的血管越有利于动静脉的吻合;④骨骼固定时采用钢丝交叉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⑤肌腱的修复主要关注拇指的功能恢复, 尤其是对掌功能;⑥重视神经的修复对恢复再造手指的感觉非常必要;⑦手术时机的选择以急诊为佳, 这时断指局部未发生炎症反应, 组织间层次结构易于解剖, 而不能急诊手术者, 多选在伤后3~5 d内择期手术[2]。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抗血管栓塞、抗血管痉孪等药物治疗。对于有足癣的再造指需加用抗真菌的药物。术后应早期、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血管危象、再造指的坏死、功能恢复欠佳等, 需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3]。
综上所述, 在进行断指再造时, 需针对不同程度的拇指缺损精心设计手术方案[4]。术前对局部解剖结构和可能的变异需深入了解, 并正确判断所施手术的解剖类型, 灵活的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在显微镜下操作, 应仔细精确, 小心“对接”, 避免人为的神经、血管的损伤。术后严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高伟阳, 洪建军, 李志杰, 等.足趾和或姆甲瓣移植再造手指.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 (3) :151-152.
[2]唐举玉, 李康华, 谢松林, 等.游离足趾移植急诊拇手指再造106例.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5, 19 (4) :201-203.
[3]程国良.我国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与修复回顾与展望.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7, 2:65-68.
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 例, 男11 例, 女3 例;年龄25~43 岁。病程2 h~1年, 交通事故伤5 例, 机器伤5 例, 慢性感染骨外露4 例。14 例均为择期修复。皮瓣切取面积最大30 cm×14 cm, 最小18 cm×8 cm。
1.2 方法
1.2.1 清创
受区处理麻醉成功后彻底清创, 由周围到中央原则, “地毯式”清创, 彻底清除污染、挫灭失活组织或感染、坏死组织, 骨外露者须凿除坏死骨皮质, 合并骨折者可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解剖需要吻合的动脉、静脉与神经, 对于感染严重者, 一般二期再行皮瓣移植术。
1.2.2 皮瓣设计
测量创面大小, 依据创面大小、形状、深度、患者胖瘦及其肌肉发达程度设计皮瓣, 皮瓣一般要比创面放大1~2 cm。先做皮瓣前侧切口, 在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分离找到胸背血管与神经及其入肌点。保护好血管神经后, 切开皮瓣后缘, 肌膜与浅筋膜间断缝合固定, 结扎切断沿途肋间血管穿支, 皮瓣切取范围大时保留皮瓣口径较粗浅静脉, 根据受区所需血管神经蒂长度切断血管神经蒂。供区创面宽度小于6~8 cm时, 可以直接缝合, 大于8 cm的创面可行中厚皮片移植。
1.2.3 血管神经吻合
分别选择肱动静脉、胫后动静脉、胫前动静脉与胸背动静脉行端端或端侧吻合。1 例背阔肌桥接腓肠肌, 胸背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支缝合;1 例背阔肌桥接前臂屈肌, 胸背神经与正中神经束支缝合, 胸背动静脉与肱动静脉端一侧吻合;1 例背阔肌桥接胫前肌, 胸背神经与腓神经缝合;6例采用受区皮神经与胸背神经缝合。
1.2.4 术后处理
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 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及抗痉挛、抗凝治疗, 污染或感染严重病例皮下放置冲洗引流管, 术后以庆大霉素盐水持续冲洗5~7 d, 皮瓣供区同侧肩关节制动, 密切观察皮瓣微循环变化, 2周后拆线。
2 结 果
14 例皮瓣全部成活, 9 例皮瓣修复创面均一期愈合, 5 例创口有轻度感染, 经换药愈合。1 例术中反复发生动脉痉挛, 经解痉、反复3次动脉探查吻合, 最后查明为血容量不足, 予输血、输液治疗, 皮瓣血运恢复。1 例术后6 h出现明显肿胀, 皮瓣表面出现散在性淤点, 探查证实为静脉栓塞, 取栓后重新吻合静脉, 皮瓣成活。经3个月~2年随访, 修复小腿皮瓣外形良好, 修复足踝部5 例皮瓣外形较臃肿, 二期皮瓣修薄后外形恢复满意, 其余满意。桥接腓肠肌的背阔肌肌力恢复至4级, 缝接胸背神经的6 例皮瓣中2 例恢复了两点辨别觉, 1 例恢复了痛触觉。
典型病例一:患者, 男性, 33 岁, 交通事故伤, 右胫腓骨开放双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 术后胫前皮肤软组织坏死, 胫骨中上段以及钢板外露, 经换药二期行右侧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闭合创面 (见图1~3) 。
典型病例二:患儿, 女性, 13 岁, 交通事故伤, 右胫腓骨双骨折, 行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胫前皮肤、肌肉坏死, 切取右侧背阔肌皮瓣覆盖创面, 同时背阔肌桥接胫前肌 (见图4~6) 。
典型病例三:患者, 男性, 35 岁, 机器绞伤, 致左内踝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切取右侧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见图7~10) 。
典型病例四:患者, 男性, 48 岁, 交通事故伤致左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 切取右侧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左足跟部缺损 (见图11~13) 。
3 讨 论
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意外事故增多, 外伤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及感染的患者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大多患者已不仅仅只要求筒单修复创面、保全肢体, 更要求术后恢复满意的外形和功能。背阔肌皮瓣具有如下优点。a) 皮瓣血管分布恒定。b) 供吻接的胸背动静脉外径在1.5~2.0 mm以上, 移植皮瓣的血管蒂可长达6~8 cm。c) 可供移植的皮肤面积可达8 cm×20 cm~23 cm×40 cm[1]。供区隐蔽, 皮瓣质地好, 手术操作较为简单, 血运非常丰富, 可不牺牲主要供血动脉, 肌瓣厚实, 修复厚层组织缺损外形美观, 肌瓣血运丰富, 填充死腔抗感染能力强, 特别适合于骨外露感染或慢性骨髓炎创面修复, 肌瓣可一期重建动力肌功能, 特别适合于合并动力肌缺损的创面修复。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后供区功能障碍虽不明显, 但该肌是脊柱的稳定及臂内收、内旋的肌肉, 而且是呼吸的辅助肌肉, 在某些功能不全的患者, 此肌存在是有意义的, 特别是儿童时期应用此肌皮瓣移植应慎重[1]。
Baudet首先报道了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成功的经验。1977年有学者成功地用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皮瓣移植以修复头部皮肤缺损。有学者于1978年5月和1979年1月采用吻合血管神经背阔肌皮瓣移植先后修复2 例前臂大范围的皮肤、肌肉缺损, 重建屈指功能获得成功。此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且己成为临床最常选用的皮瓣供区之一。本组选择性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或骨外露创面,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特别是应用于修复小腿、前臂并肌肉缺损的骨外露创面, 同时还获得了良好的外形和功能。5 例巨大感染创面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虽然外形较为臃肿, 但2 例二期行修薄整形后获得较好的外形;8 例采用受区皮神经与胸背神经缝接重建皮瓣感觉, 4 例恢复较好的感觉, 证实缝接胸背神经重建背阔肌皮瓣感觉的可行性[2]。肌瓣可重建动力肌功能, 特别适合于合并动力肌缺损的创面修复, 2 例背阔肌桥接受区肌肉, 肌力均达4级。
术前要仔细检查受区血管情况, 在寻找背阔肌前缘时, 可嘱患者将自己的手放于同侧髋骨上, 使它用力加压后即可清晰看到背阔肌前缘。为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设计肌皮瓣时面积较实际测量面积要略大。胸背动脉主要分为背阔肌支及前距肌支。切开皮瓣蒂部切口后, 翻开背阔肌前缘寻找供血血管时, 千万不要将前距肌筋膜下的前距肌支当成供应血管。皮瓣移植后应置引流皮管, 以防皮下积血影响肌皮瓣的血供。肌皮瓣移植后, 须小心谨慎, 密切观察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必要时多次探查肌皮瓣吻合处, 直到恢复血供[3]。后期加强护理, 注意保温, 不能过早下地以免影响皮瓣的血循环。
参考文献
[1]侯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
[2]蔡锦方, 孙宝国, 潘冀清, 等.足跟足底移植皮瓣的感觉功能重建[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6, 19 (2) :114.
整体游离移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抽取78例口腔科颌面部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8例;患者年龄32~74 (48.9±1.4) 岁;患肿瘤疾病时间6个月~5年, 平均2.2±0.7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7例;患者年龄33~72 (48.7±1.3) 岁;患肿瘤疾病时间8个月~6年, 平均2.4±0.6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均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按照[2]中所述步骤进行操作。
1.2.2 治疗组
采用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实施治疗, 并按照[2]中所述步骤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颌面部肿瘤病情治疗效果、颌面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价[3]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治疗后彻底或基本消失, 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彻底去除, 颌面部外观和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治疗后明显好转, 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肿瘤被切除体积超过50%, 颌面部外观和生理功能基本正常;无效:症状表现治疗后无好转, 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大50%以上残留, 颌面部外观和生理功能无任何改善。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 以±s表示计量资料,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颌面部肿瘤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颌面部手术治疗后有11例患者颌面部肿瘤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16例患者治疗有效, 12例患者治疗无效, 颌面部肿瘤治疗有效率69.2%;治疗组经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治疗后有15例患者颌面部肿瘤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21例患者治疗有效, 3例患者治疗无效, 颌面部肿瘤治疗有效率92.3%。两组患者颌面部肿瘤病情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颌面部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颌面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8.71±2.85min和51.68±3.23min,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9.32±1.64d和6.48±1.17d, 两组术后接受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颌面部游离组织瓣在临床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 即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腓骨肌皮瓣。上述三种组织瓣的共同特点为血管相对恒定, 口径较大, 与位于颈外的动脉及各分支的适应性强, 吻合处理更加容易, 血管蒂长度较长。前臂皮瓣主要适用于对舌、颊、软腭等较薄的组织缺损现象进行修复处理;背阔肌皮瓣的体积相对较大较厚, 主要适合对上颌、口底等处的组织缺损现象进行修复处理;腓骨肌皮瓣主要适合对上下颌骨及相应皮肤年黏膜的缺损现象进行修复处理[4]。
参考文献
[1]赵怡芳.牙源性囊肿生长和增加[M].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113-114.
[2]余海, 黄谢山, 钟伟.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31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3) :118-119.
[3]张志愿.口腔颌面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10.532-533.
整体游离移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2例患者, 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 治疗组31例, 男18例, 女13例;平均年龄为 (50.51±1.03) 岁;平均病程为 (2.53±0.29) 年;对照组31例, 男16例, 女15例;平均年龄为 (51.03±1.14) 岁;平均病程为 (2.61±0.13) 年;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P=0.0567>0.05, 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进行治疗, 患者实施静脉基础加局部麻醉措施麻醉, 在显微镜下对患者进行肿瘤切除术, 吻合血管、就位游离皮瓣, 手术完成后关闭创口,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颌面部外观情况及生理功能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治疗后, 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外观无任何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 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外观得到改善;痊愈:患者治疗后, 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外观恢复正常[2]。总有效率=有效率+痊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51.52±3.15) min, 术后住院时间为 (6.47±1.12) d;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68.73±2.91) min, 术后住院时间为 (9.61±1.62) d。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有统计学意义 (P=0.0412<0.05, t=11.2351, P=0.0315<0.05, t=12.341) 。
2.2 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有统计学意义 (P=0.0374<0.05) , 见表1。
3 讨论
口腔癌为口腔颌面部疾病中的一种, 该疾病大多数出现在暴露部位, 且具有癌前病变过程, 该现象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口腔癌疾病提供便利条件。手术方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疾病的主要方法, 其主要是对患者牙槽骨、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涎腺及口腔器官等相关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4]。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在临床上主要包括背阔肌皮瓣及前臂皮瓣两种类型, 均具有血管相关恒定、口径大等特点, 其同颈外动脉分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吻合处理较为容易, 且血管蒂长度较长, 因此,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5,6]。我院从引入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 取得了较好地治疗效果, 总治疗成功率高达90.32%, 同国内外大样本游离组织瓣头颈缺损重建成功率 (91.5%~99.2%) 相似, 其治疗安全性较高[7]。综上所述,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对口腔颌面部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如本次研究中采用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 其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同采用常规临床手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值得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海, 黄谢山, 钟伟.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31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3) :520-521.
[2]朴正国, 何锦泉.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3 (11) :1303-1304.
[3]龙富强, 谭小珍, 刘斌, 等.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8 (20) :647-648.
[4]王晓军, 郭俊梅, 郭琦, 等.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183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13 (1) :617-618.
[5]白育新.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54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7) :374-375.
[6]栾修文, 艾伟健, 刘曙光.老年患者口腔颔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围术期并发症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7 (3) :548-549.
整体游离移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患者共47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均为手部及前臂皮肤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在17岁到49岁之间;对照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18岁到47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准备
手术前工作人员必须对患者受伤手指或者前臂皮肤进行清创处理,清洗伤口的液体通畅以0.1%新洁尔灭、双氧水以及生理盐水混合而成,清创的过程中准确判断伤口的撕脱程度和范围;如果伤口位置同时存在肌腱、神经以及血管损伤等问题,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其进行修复和功能重建处理。解剖并标记满足移植手术吻合的神经和动脉等系统,按照伤口的形状剪切布样。
1.2.2 皮瓣切取与移植
结合患者受损皮肤位置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皮瓣提供区域后,依照皮瓣解剖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先进行解剖操作,将血管蒂暴露在外,确定血管位置后,游离血管蒂并观察皮瓣血的运动状况。接着,将皮瓣移植到受损区域,沿着皮肤组织吻合神经、静脉血管以及动脉血管,确定皮瓣血液循环正常后缝合皮肤。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或者防拧解痉药物治疗。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动脉吻合时间、静脉吻合时间、总血管吻合实践以及坏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动脉吻合时间为(30.23±5.26)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40.23±5.26) min,总血管吻合时间为(140.26±16.32) min,坏死5例,占21.74%;观察组动脉吻合时间为(26.32±5.23)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35.23±4.23) min,总血管吻合时间为(121.03±14.23) min,坏死1例,占4.17%。组间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临床上在进行手部或者前臂位置皮肤缺损时通常会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移植皮瓣修复手术通常需要选择合适的皮瓣组织,皮瓣组织的选择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皮瓣组织必须具备良好的血管条件,血管口径不能太细,吻合不能太复杂;第二,满足血管解剖的实际需求,血管蒂长度必须足够;第三,切取皮瓣的面积必须较大,色泽和质地比较好,皮瓣的厚薄程度必须适中;第四,供区的位置必须比较隐蔽[2]。众做周知,传统法手部和前臂皮肤缺损治疗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治疗需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3]。本文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患者共47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常规修复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动脉吻合时间、静脉吻合时间、总血管吻合实践以及坏死情况与观察组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时,可以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康福贵.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2(25):2820-2821.
[2]徐文辉,刘富岗,崔志,等.带蒂阔筋膜张肌皮瓣与髂腹股沟皮瓣联合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复杂皮肤缺损[J].中国医学创新,2014,03(2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