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淮安的发展建设(通用6篇)
篇1:古城淮安的发展建设
淮安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办公室文件
淮软建办[2013]1号
关于公布“101%服务十佳举措和我最满意的事”
评选结果的通知
市各有关部门:
2012年,各部门努力践行101%服务理念,主动服务、创新服务,涌现出很多的感人事迹和创新举措。2012年12月28日下午,市软建办、淮安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开展了“101%服务十佳举措和我最满意的事”评选活动。通过遴选,29个部门的34个举措、27个部门的35件实事入围候选。经过174名企业和市民代表现场评选,市公安局“成立爱心车队,播撒一路阳光”等10件举措被评为“101%服务十佳举措”;市公安局“爱心苹果义卖,只为救助车祸司机相依为命的一家三口”等11件实事被评为“101%服务我最满意的事”。现将入选事项予以公布。希各部门进一步掀起全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新高潮,把101%服务持之以 — 1 —
恒、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努力为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最宽松的环境。
附件:“101%服务十佳举措和我最满意的事”评选结果
淮安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2013年1月4日
附件:
“101%服务十佳举措”评选结果
“101%服务我最满意的事”评选结果
主题词:十佳举措最满意的事评选结果通知
淮安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办公室2013年1月4日印发
共印60份
篇2:古城淮安的发展建设
《我爱家乡 建设家乡》主题演讲稿
作者:张宝顺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来自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10届导游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走进淮安,建设淮安”。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度,他叫中国;在中国的东部,有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那就是我的家乡——淮安。
我爱我的家乡——淮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江淮水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诞生过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一代伟人——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等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我爱我的家乡——淮安!她孕育了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淮扬菜,这令人垂延欲滴的淮扬菜,无不彰显着淮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不点染着民众对生活和这片热土的浓浓爱意!身为淮安人,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我爱我的家乡——淮安!乘着“十一五”的春风,淮安的变化日新月异!你看:一座座高层拔地而起:鼎立香榭丽、大湖城邦、河畔花城等高档小区;万达广场、五星级鼎立国际大酒店、新区商务会所、企业服务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缩短了淮安和日月星辰的距离;乘着“十一五”的春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5%;主次干道美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这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熏香了我们周边的空气;层出不穷的购物中心,人潮涌动,增添了城市的活力和热力;喧嚣的傍晚,漫步在淮安市区,放眼望去,那川流不息的人潮,那车水马龙的街道,那风驰电掣的车辆,谱写成了一首首紧张而刺激的“惊愕交响乐”……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淮安更是流光溢彩,满目辉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天上街市的也不过如此吧?
我手捧着“十二五”宏伟蓝图,面对美丽富饶的家乡,我心潮澎湃,扪心自问:淮安——我的家乡!我能为您做些什么?我怎样才能为您梳妆打扮?怎样才能为您做出新贡献?
面对美丽如画的家乡,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要把青春融入到淮安现代化建设中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拼搏,把握青春、勇于攀登,把自己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启程吧!新时代的青年,淮安的建设将会因我们的参与而精彩!我们的青春也将会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青春的价值也将得到最完美的升华!身为学子的我,要努力学习专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体魄,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将来有一天,我会用我的所学,向前来观光的海内外游客介绍我们淮安的人文历史、朴素的民风,让他们喜欢上我可爱的家乡!我会用自己的一片热血为淮安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当然,奉献青春不是一句空话、美话,更不是不可实现的宣言,奉献青春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淮安,我可爱的家乡!你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哺育着我们生生不息!你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滋养着我们代代灵魂!让我们携起手来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建设家乡——淮安的未来而奋斗!
篇3: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建设稳步发展
2013年新年伊始, 江苏省农村水利工程正在全面建设中。2013年1月11日, 在江苏省涟水县, 淮安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开赴现场视察冬季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在视察过程中她强调, 农村水利建设要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护三者相结合, 使得农民得到更多、更长久的成效。水务局领导黄克清、俞晓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陪同视察。涟水县和灌南县在一帆河流域内, 两县城东地区主要排水河道就是一帆河。但是一帆河河道年久失修, 多年未疏浚, 河坡坍塌, 河床淤积严重, 导致排涝能力降低, 沿线水闸、泵站等建筑物老化, 问题很多, 修复受损河道成为主要问题。2012年8月, 江苏省水利厅批复了涟水境内11.013km的河道进行疏浚和沿线部分建筑物拆建, 工程预算投资2 940万元。目前河道疏浚工程已完成50%, 建筑工程已完成30%, 预计2013年5月底全面完成。工程现场, 只见大约10台挖掘机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清淤作业, 疏浚过的河道宽阔整齐, 练月琴叮嘱工作人员不仅要保证时间, 更要保证质量, 确保优质高效完成河道治理工程。
篇4:古城淮安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文化消费,空间集聚,传播力,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1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淮安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为此必须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城市,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一、城市文化资源优势
淮安地处中国南北交界的地理特征和秦时置县的悠久历史,绘就了历史上的繁华盛景。明清鼎盛时期淮安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四大都市”,是漕运要津、运河文化中心,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的“运河之都”,这赋予了其独特的地理、政治和文化优势。
淮安因河而兴,文学上诞生了《西游记》;饮食上诞生了淮扬菜,文楼汤包、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盱眙龙虾等美食文化广为流传,在苏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盐河、里运河、淮河等穿城而过,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镶嵌其间,构成了内涵丰富、特色明显的大湖文化、大河文化。可以说淮安的丰富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的历史、传统多样的民俗形成的独特风貌,是淮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丰厚、最显著的资源要素。
二、城市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文化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有限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淮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不鲜明,缺乏亮点,没有形成品牌优势、集聚优势。淮安文化企业中具有品牌特色的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乏像横店集团、芜湖方特世界、常州中华恐龙园那样带动力强的大型“核心”文化项目。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高,产品研发和制作水平较低,尤其是基于本土资源的原创内容开发不够,缺乏“高大上”的文化产品。此外在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上,由于缺乏前瞻眼光和创新精神,没有出现像常州“运河5号”、徐州“创意68”这样的文化产业街区,使得淮安城市文化缺乏规模效应,因而从整体上看,淮安城市文化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有限;产品多样化程度较弱,不太符合大众需求;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成熟、缺乏吸引力。
2、媒体传播力不足,文化消费氛围薄弱。
加尔布雷斯认为,“消费发展到某一限度时,凌驾一切的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2由于淮安媒体传播力不足,也就难以转变市民文化消费观念,激发市民感知和审美体验的欲望,不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消费氛围。据调研,38.0%的市民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在100元以下,支出100-300元的比例为34.8%,300—500元以及500元以上的仅占20.3%和6.9%。3因此,“在由文化生产、流通、消费构成的文化产业链中,传播是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4淮安要加强媒体宣传,助推城市文化的传播。
3、文化消费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有待加强
省内外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发展实践证明,强有力的政策和金融扶持是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的基础。常州市从2009年开始,市区两级财政五年时间内共安排2.5亿元设立创意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徐州市2013年为25个文化产业项目落实扶持资金880万元,引导文化领域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集聚和发展。2013年淮安市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为500万元,仅为南京、南通引导资金的十分之一,在苏北五市中规模最小,因而对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所能起到的扶持作用相当有限。
三、淮安城市文化消费发展的基本策略
1、项目带动和空间集聚策略
省内及周边城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必须以优势的文化项目为支撑。如常州以大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了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环球动漫嬉戏谷等一批龙头项目,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有效培育了文化消费市场。为此淮安要以世界水城、西游记主题公园为抓手,同步打造淮扬菜美食城、白鹭湖婚博园、小马奔腾影视城、淮安软件园等大型文化项目,不断壮大城市文化品牌,让淮安的文化品牌叫得响,真正产生影响力。
同时,也应注意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有赖于城市文化消费空间的集聚。纵观发达城市,在城市文化消费发展中注重空间集聚,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苏州平江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常州运河五号等,都以空间集聚形成城市地标。目前淮安文化场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而亟须整合和规划文化消费空间,树立城市地标,实现集聚效应:一是要发展运河沿线文化产业群,构建运河文化体验空间。二是以西游记主题公园建设为龙头,同步推进万达影院、新亚卢米埃影院、人民大会堂群众大舞台、广电亲子剧场的发展,构建城市娱乐体验空间。三是以宁淮新兴产业园、淮安软件园为龙头,加快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高科技文化制造业发展速度,构建动漫游戏体验空间。通过资源集约、人才集聚、信息集合、文化集成的效应,推动文化、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形成文化消费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
2、创意策略
詹姆斯·凯利认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送,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5当代文化产品,可谓数字技术大行其道,但技术的更新只是外在的,内容才是生命线。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产品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因而淮安城市文化品牌要提升创意元素,突出创意型、体验型文化消费的生产与开发。就现实情况而言,可以推动文化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在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河生态园建设中积极培育休闲度假旅游新业态,可以借鉴《星跳水立方》、《男生女生向前冲》等水上娱乐节目,充分利用水资源,通过媒体直播,打造水上乐园项目,强化休闲和体验乐趣,集旅游、健身、娱乐于一体,打造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通过提高创意水平,提升淮安城市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3、品牌延伸策略
要大力实施品牌延伸战略,延长文化消费链条,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促进旅游文化、传媒产业、演艺企业、休闲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消费链条。如可以在清河新区红喜会馆、江淮婚俗楼、红娘广场的文化设施基础上,将“红娘”等婚庆元素注入产业发展,以婚庆主题公园为龙头,加快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清河生态美食城和农家乐文化休闲街区的开发与建设,与淮安日报、淮安电视台联手,通过组织婚纱秀、婚庆用品展销、集体婚礼等、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拉长婚庆产业消费链,着力打造婚庆旅游系列品牌,增强文化消费的连续性,放大文化消费声势,扩大文化消费总量。
4、整合策略
当前制约淮安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相对有限,为此必须进行整合传播,全方位宣传和推介城市文化资源。首先传统媒体要以文化创意视角创新报道、策划理念,制造消费议题,围绕世界水城、西游记主题公园、广电亲子剧场等做主题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激发市民的消费欲望,渲染消费氛围。其次要善于筹划和开展节庆活动,可以在清江浦等运河沿岸地区举办“印象淮安”活动,再现当年大运河漕运繁盛景象,放大文化消费声势。此外还要强化影视传播,影视传播形象、生动,是传播城市形象的优势载体,城市传播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影视传播城市形象、推介文化资源是一个极佳的路径。为此淮安要充分运用电视剧、微电影的形式展现“运河之都”的城市魅力,传播城市文化品牌。可以筹拍运河漕运、河道治理影视剧等题材大戏,再现明清时期淮安运河之都和五大中心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官民关系、民情风俗、传奇故事,展现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繁华景象和城市魅力。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传播策略,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构建淮安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5、联动策略
篇5:古城淮安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脉,保护与发展
1 历史文化古城的普遍属类
历史文化古城是指经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批准、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或兼有突出自然风貌的城市。历史文化古城依据其类型的性质、构成,可划分为名胜古迹、历史古城、交通军事重镇、风光园林、革命纪念地及综合文化名城6大类。确定历史文化古城,主要依据城市的历史人文古迹、文物及文化遗存的重要历史地位。一般来讲,除了革命纪念地具有近现代史迹和特定内容外,其他五类历史文化古城都较难以区分。历史上的古城往往自然风光资源突出,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较多,往往又是历史上的交通军事重镇和历代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在名城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总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类型划分的依据,更是开发历史文化古城资源的重要参照。
2 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1)以城市化发展为龙头的经济带动战略,必然引发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产生新与旧、现代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人口巨增,住房、就业、交通、教育、老龄化等问题接踵而来,给古城发迹之地的旧城区保护带来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古城遗址便会面目全非,荡然无存。在生态方面,历史文化古城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已与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个整体,它有一个有限的环境容量和有限的生态稳定圈,若超过了环境容量和毁坏了生态稳定圈都会使环境失调,对古城历史文脉的延续造成恶果。2)城市化发展面临规划的挑战。解决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矛盾,是解决古城建设和文脉延续的关键,只有科学的进行规划,把古城的保护科学地纳入规划的思路之上,不仅能够有力的保护古城的遗迹,而且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3)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是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在面向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把未来效益放在首位,着眼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把历史与现在及未来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如果一味看重眼前利益而割断城市的记忆,那么未来的效益一定不会是丰厚的。4)在重现历史遗迹中,保持遗迹现有风貌与仿造遗迹之间的矛盾。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褪、消失,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世界上的许多历史景观包括古城在内,正是由于其废墟现状,而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处理好保持遗迹现有风貌与仿造遗迹之间的矛盾,选取最具意义和价值的资源,再现延续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关键所在。5)保护与发展的难度。许多历史文化古城都存在着保护与发展两大问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都市人对于传统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带来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无法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而提出更新的问题。对于传统的保护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保留,更应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承载与延续,并能够纳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就历史文化古城的城市空间格局来说,要做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政策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建设需要城市里任何一个人的关注。
3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1)古城文脉的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的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古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5)保护维修、整治和恢复应使其“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存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4 保护的内容
4.1 文物古迹的保护
文物古迹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古代或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等。
4.2 历史地段的保护
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即由文物古迹集中的地区及周围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的建筑可能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价值由此得到升华。
4.3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持和延续
涉及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包括古城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及建筑风格。
4.4 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古城中除有形的文物古迹外,还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等,它们和有形文物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筑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应该深入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广为宣传与利用。
5 古城历史文脉保护的方法
5.1 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
1)冻结保存。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特别是具有较高考古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的文物建筑在修复工作时,强调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古历史研究,一定要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考古学证据,不能有丝毫的臆测。2)重建。历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已被毁,但它们对于地方特征却是至关重要的,起着象征性的作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必需要重建的。但重建必须谨慎,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5.2 历史地段的保护方法
1)博物馆式保护。其主要指将地段的建筑进行复原与修复之后,将从前的生活也一起保存起来,作为供人参观、学习和观光旅游的重要设施。美国的威利姆斯和威廉斯堡的旧城地段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保护的,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存在这样的城市,其中威廉斯堡最为典型。
2)拼贴式保护。这种方式是针对有价值的古建或民居比较分散的城市而言的,其中可迁建的建筑可以按照环境的要求择地集中在一处,创建一个“历史地段”,尤其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改造的地段和历史建筑,与其被建设的浪潮所吞没,倒不如异地重建。
5.3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方法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反映了古城的整体风貌与特色,是古城区别于普通城市的关键所在。它一定要从全城出发,而不能单从城市的几个珍贵的文物或地段出发。因为即使划定了文物或地段的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方法,但周围环境变化不受控制,古城的整体风貌特色就保不住了。
因此必须采用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措施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进行保护与控制:一方面对体现城市传统空间特色的原有因素实施保护;另一方面对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的新建因素实施控制与引导,从而达到保护与发展的整体协调。
6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建筑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许多历史古城开始大规模改造旧城区。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开展,破旧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市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历史古城的保护与改造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慎重的研究,未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使许多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地段和街区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强大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更使我们许多历史古城处于完全被取代的地位,传统历史文化环境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可以肯定,在这种由旧向新、由传统向现代的改造中,我们需要历史文脉的延续,不希望在向现代化的转化过程中舍弃自己的文化遗产。因此,应对保护与发展这个重大课题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力求得出更为妥善的方法和思路。
实际上,保护和发展本就是城市发展变化中的一个全方面可持续的矛盾和统一的过程。保护与发展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总体研究,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发展策略,以适应当前发展了的经济社会状况和传统历史环境的保护现状。
参考文献
篇6:古城淮安的发展建设
河北廊坊和约克有些许相似。首先, 廊坊市地处京津交界之处, 与约克郡一样处于首都经济圈内, 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第二, 廊坊同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 早在6000年多年前就有人在此聚居, 4000多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 始经安墟”。“安墟”就是现在廊坊市安次区常道村附近。《廊坊市志》记载:“现境域夏商处冀州之地, 战国秦汉与蓟燕之野, 晋唐属幽州之域, 元明清为京畿要冲”。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 廊坊境域为燕国的领土;秦朝属于渔阳郡、广阳郡、巨鹿……至今, 廊坊市两个区的命名分别为广阳、安次, 显然就是历史的传承。第三, 同约克一样, 廊坊境内的古建筑、古遗迹也很丰富, 比如永清的大辛阁石塔、宋辽古战道;固安的东岳庙行宫碑记;霸州市的龙泉寺大阁等。第四, 两个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勃朗特姐妹就成长在约克, 举世闻名的小说《呼啸山庄》、《简爱》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廊坊也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宋代苏洵等人都曾经在廊坊供职和生活过。第五,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相似。早在19世纪, 约克的工业开始萌芽, 而破旧的城墙、街道制约着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当局认为古迹难以修复, 用于维护的费用十分高昂, 成为城市的负担, 拆除古建筑的声音一度极为响亮。尽管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和许多保护城墙者大力反对, 但市政机关还是拆掉了三座城堡、四个城门和几段城墙。[3]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护意识缺乏, 廊坊的部分遗址遗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 永清大辛阁的白塔身上的雕刻纹饰大多破损, 虽耗资几千万建成占地几十亩的白塔寺, 但违背了“修旧如旧”的基本要求[4]。
虽然廊坊市和约克郡有些许相似之处, 但是廊坊对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却远远落后于约克郡, 在城市发展和知名度方面的落差就更大了。当前, 廊坊市提出了“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功能定位, 致力于休闲旅游的建设。但廊坊传统休闲资源短缺, 市场知名度低。此时, 挖掘文化休闲资源, 建设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来就成为了亟需思考的问题。约克郡将经典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无疑是它山之石, 可以带来如下几点启示。
(1) 增强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约克古城能够保存完好得益与当地民众强烈的保护意识。19世纪, 英国处于向着高度城市化发展的阶段, 不少古城就在这个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毁灭了。而古城的保护意识也在此时萌芽了, 在英王乔治三世的倡导下, 约克郡的古迹保护者自筹资金修复了被拆掉的部分古建筑;当地民众联合起来发动了保卫古城的战争, 涌现出一些民间组织, 如“古建筑保护协会”等。至今, 英国还有很多古迹保护组织, 如古迹协会、乔治团体、英国遗产保护组织等。就连相关立法也是在民间组织的推动下进行的。可见当地民众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廊坊当地群众缺乏保护和修缮意识, 古遗迹被破坏, 文物丢失现象严重。作者在调查中发现, 当地群众对于文物保护观念薄弱, 政府对此也只是简单的维护。有的地方只是做了一个“xx级文物”的标志, 并没有对其进行维护, 也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例。如刘街乡刘街村的翰林院和祠堂, 历经风雨的古建筑不仅没有得到合理修缮, 反而被作为造酒的作坊使用。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向约克郡学习, 加强宣传力度, 唤醒民众在这方面的意识。民众的保护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保护古遗址、古遗迹, 才能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
(2) 巧妙进行城市规划, 将经典与现代相融合。保护不等于不发展, 约克的成功在于, 不仅保护了古城的完好, 更将其进行了发展。当地一度为古城的交通头疼不已, 既要保护古迹又要实现交通便利, 这确实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后来市政部门巧妙的利用步行街、半步行街、单向交通线、大量修建草坪、绿地等手段经古建筑保护起来, 不仅实现了保护的目的, 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在路上, 丛林苍翠的山谷满眼可见;农场、村落和古老的城堡若隐若现。[5]相比世界各地日益加快的节奏, 这里依旧生机盎然的古街古巷带来的慢生活氛围, 让往来的游客羡慕不已。同时, 这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 作为南北交通的枢纽, 这里很早就修建了火车站。但是与众不同的是, 火车站旁修建了充满历史气息的国立火车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着各个时期的火车, 从蒸汽机车到动车, 一代都不少, 完整地呈现了火车发展史,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案例。
在国内, 大量的新建筑不断涌现, 全国上下一夜之间遍布钢筋水泥的新建筑;过度过快开发旧城区, 拓宽街道, 修建景观大道等。各个城市外观相似, 既没有特色也谈不上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也无非是花了大价钱堆砌出来的, 并没有什么底蕴。让人不禁感叹全国各个城市的气质几乎是相同的。约克新建住宅建筑秉承了古城风格, 多为英国传统形式的底层坡顶砖墙房屋, 与历史环境没有什么反差, 只能从红砖墙的鲜艳程度和某些细部来辨认这些民居的年代。[6]这样的规划既保护了古城风貌, 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 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3) 合理开发古迹资源。国内旅游兴起后, 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导致遗址遗迹遭到破坏。在旅游开发中不顾环境的历史特点, 拆真作假, 以新换旧或以仿古建筑取代古旧建筑, 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使得文化环境被非真实的历史信息所淹没。[7]如上文提到的永清县耗资几千万元建成占地几十亩的白塔寺, 刘街乡把翰林院当成酿酒坊。这样的开发不仅没有成功发掘古文化, 反而对其文化价值造成了新的破坏。
反观约克郡的举措, 让人不禁叫绝。约克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 当时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 后来在内战中被战火摧毁。1060年, 诺曼人攻占了约克, 建造了第一座诺曼人教堂。[8]如今, 约克人在教堂底部挖掘出罗马时期和诺曼人时期的原址, 建成博物馆。地上的部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成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既作为当地居民的宗教活动场所又向游人开放。《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霍格沃茨大厅的拍摄地就在约克教堂大厅内。这样合理利用古迹资源, 增强了当地宗教氛围浓厚, 提高了知名度, 还能成为经济来源, 可谓一举多得。
(4) 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设文化产业。我们国内的文化产业开发重视深挖内涵, 整合资源, 但是忽略了呈现方式。往往是游客来了, 了解一下历史, 观赏一下古迹, 拍几张照片。而约克维京中心呈现的方式却让人身临其境, 终身难忘。
维京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擅长航海, 曾被称为“北欧海盗”。9世纪前横行欧洲大陆, 英国也曾经遭受过其劫掠[9]。1976年, 约克市发现了实际上保存最完整的维京人遗址。1984年起这里建成维京中心, 正式向游人开放, 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京中心利用投影, 以倒叙的方式为游客回顾当代到9世纪英国人在服饰方面的变迁, 逐步将维京人的服饰习惯介绍给游客。之后, 游客在身着维京人服饰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穿越时光隧道 (实际是缓慢运行数秒钟的电梯) , 抵达主展厅—维京社会复原展[10]。在这个场景里, 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极致。维京人所有的生活场景包括家居生活、市场买卖、渔猎耕种甚至上厕所都得以被复原。配以高度仿真的声音和气味作为背景。让游客闻到市场的鱼腥味, 听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 原生态的鸡鸣犬吠, 使游客身临其境。相信这样的旅游会使游客终身难忘。
试想, 游客身穿战袍, 站在宋辽古战道上, 耳边杀声不绝于耳, 满目战争疮痍。金戈铁马、残阳如血的战争场面将会带来多么强的震撼。如果廊坊市可以借鉴维京中心的高科技手段, 将廊坊境内的宋辽古战道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方面可以展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军事价值;另一方面更能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卖点, 带来经济效益。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如何实现GDP的增长和城市文化建设相得益彰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我国有很多像廊坊这样的中小城市, 极有可能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丢掉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其让子孙后代因古迹遭到破坏而扼腕叹息, 不如学习一下约克郡的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 巧妙规划,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好本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York voted top city for tourists”.BBC News Online.BBC.14June2007.http://www.bbc.co.uk/1/hi/england/north_york.shire/6751753.stm.
[2]http://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7/06/070614_york.shtml.
[3]陆伟芳.历史遗存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英国约克的古城保护[J].城市观察, 2011 (3) .
[4]王玉亮, 刘妙君.廊坊古建筑保存及开发利用现状调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5]徐克帅.步道上的英伦乡村风情[J].百科知识, 2009 (5) .
[6]汪志明, 赵中枢.英国历史古城保护规划的发展和实例分析[J].国外城市规划, 1997 (3) .
[7]李培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08 (6) .
[8]http://baike.baidu.com/view/105289.htm
[9]谢福之.英语国家概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