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精选6篇)
篇1:《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知道印度实施的两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结果。知道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资料分析、归纳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印度的气候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了解、视频体会、活动归纳、教师讲解。【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
印度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频繁。那么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气候类型
读图,说一说印度所在的温度带。(印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读图,说一说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旱季:
读南亚1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间→每年10月~次年5月
风向→东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特点→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雨季:
读南亚7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间→6~9月
风向→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特点→气流湿润,降水丰沛 3.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风力强盛,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降水多→水灾 风力太弱,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灾 4.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阅读教材34页的材料——两次“绿色革命”,回答问题。第一次“绿色革命”时间:20世纪60年代
结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第二次“绿色革命”时间:2004年开始
结果: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印度的“绿色革命”能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启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不要忘记注重生态环境)拓展延伸: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的危害 视频:印度洪灾重创农业重镇
视频:持续干旱 印度部分地区农业绝收 拓展延伸:治理水旱灾害的措施
(南方修建水池、水井;北方修筑水渠;实施北水南调工程)拓展延伸:经济作物
印度的经济作物主人有棉花、黄麻、茶。拓展延伸: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图,说一说印度棉花、黄麻、茶的分布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下游地区、茶:东北部低山坡上。加尔各答形成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形成棉纺织工业中心。)
活动: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对照两幅地图,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沿海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拓展延伸: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饮食关系
(印度沿海地区:水稻——咖喱炒饭;印度的北方:小麦——薄面饼“恰巴提”)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材料: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
3.对照两幅地图,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2000mm,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多在500~1000mm。)【课堂练习】
1.印度的“绿色革命”针对的是(A)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政治
2.印度农产品产量大,而出口量却很少,其原因是(D)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耗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多 C.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产量不稳定 D.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
3.印度大部分地方属于什么气候(B)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A.水稻和小麦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5.有关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D)A.印度的气候类型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印度大部分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C.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西北风,雨季吹东南风 D.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东北风,雨季吹西南风 6.给印度带来降水的是(A)A.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这种气候使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印度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实施了两次“绿色革命”,并取得一定成效。)【作业布置】
1.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
3.说一说印度两次“绿色革命”的结果。【板书设计】
印度(第2课时)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粮食生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知道了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一定的情感教育效果。
篇2:《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产生的背景、发展条件、涉及的主要领域、发展现状、特点及作用。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印度的产业发展,体会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与其他国家分不开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因地制宜,发挥最大资源优势。【教学重点】
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学难点】
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教学方法】
读课文分析归纳、资料分析归纳、视频了解、教师讲解。【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印度有“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为什么称印度为“世界办公室”?(因为印度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新课学习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拓展延伸:什么是服务外包产业?
服务外包产业,是基于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进而催生一批以服务外包而快速发展的企业的产业。
1.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2.发展条件(1)人力资源丰富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且其增长呈现加速趋势。按职业标准测算,1981年为700万,1991年增加到1,020万,2004年猛增至2,680万。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相应地从1981年的3.1%增加到1991年的3.6%和2004年的7.3%。
(2)劳动力成本较低
印度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导致用人成本并不高。拓展延伸:全球劳动力最廉价的6个国家
越南:越南的经济并不发达,人均年收入8000元人民币不到,工人工资一个月大概1000元人民币不到。
柬埔寨:柬埔寨拥有1500万以上的人口,人均年收入并不高,仅有7000元不到的人均收入。
印度:印度拥有12亿的人口,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年收入也不高。菲律宾:菲律宾拥有9000多万的人口,菲律宾人均年收入在3000美元左右。印度尼西亚:印尼的人口超过了两亿,在印尼,一个小时的劳动成本,大概在8元到9元左右。
泰国:人均年收入仅有4000美元左右,企业一小时的劳动成本仅为7-8元人民币。
(3)英语普及 据调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语的约两亿,精通英语者约为5000万。87%的印度学校用英语授课,高等学府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
(4)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准确把握了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印度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3.涉及的主要领域
会计、金融、保险、制药、工业设计等领域。4.发展现状
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1/2的业务。承接的软件外包业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2/3,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
5.特点
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6.作用
创造了就业机会、赚取了大量外汇、促进了印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拓展延伸:视频《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刺激就业》 读教材36页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度的软件外包业主要来自哪里?其次是哪里?(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欧洲发达国家)
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是哪里?(班加罗尔)(印度“硅谷”)拓展延伸:视频:《班加罗尔——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中心》 活动:
读图,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1.找出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如图)。这些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又是软件产业中心。谈谈软件外包产业最初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软件产业中心往往软件设计人才济济,有过硬的软件技术。那里既有人才,又有技术,因而能够承接境外软件业务,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2.找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印度新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分布在新德里、孟买附近。21世纪初出现的软件外包产业中心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区。)
3.谈谈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向软件产业中心周围的中小城镇扩散,21世纪初扩散至西南沿海中小城镇。)【课堂练习】
1.印度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有利条件是(A)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英语普及 ③人力资源丰富 ④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⑤铁矿资源丰富 ⑥交通运输发展较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2.关于印度主要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D)A.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B.孟买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C.首都新德里位于沿海地区
D.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3.印度被世界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原因是发展了(A)A.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B.农业“绿色革命” C.旅游业 D.核工业
4.关于著名城市加尔各答的叙述,正确的是(D)A.位于印度河口附近,周围盛产黄麻 B.是印度的麻纺工业中心和最大的海港 C.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最大棉纺工业中心 D.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大城市和黄麻产地 5.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C)A.印度位于中国的东南面 B.东临阿拉伯海
C.印度的“硅谷“为南部的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是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产生的背景、发展条件、涉及的主要领域、发展现状、特点及作用。)【作业布置】
1.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称印度为“世界办公室”? 【板书设计】
印度(第3课时)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产生背景 发展条件 涉及的主要领域 发展现状 特点 作用 【教学反思】
篇3:第2课时记诵默写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 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 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 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 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 孤山寺北贾亭西, 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 《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 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 自然少不了舟, 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____________。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 面对艰辛与压力, 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 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 (课内外均可) :_________, 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 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 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 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 认真默写, 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 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 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 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 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 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 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 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 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 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 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 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 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 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 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 按照“酒”“舟”等物件类, 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 加以分类整理、积累, 只有这样, 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____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蒹葭苍苍, __________。 (《诗经·蒹葭》)
5.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6._________, 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 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 只要你不气馁, 不懈地走下去, 就会峰回路转, 绝处逢生, 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 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 或渲染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 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 也有失去的痛苦, 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 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10. (2011·安徽省芜湖市) 古代送别诗中, 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 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 (2011·山东省济宁市) 请写出古代诗人以“月”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句子 (连续两句) :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C (“畔”应读pàn) 2.D 3.C 4.C 5.C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3.天涯若比邻。4.水面初平云脚低。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8.示例: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9.示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0.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专题强化】1.了却君王天下事。2.濯清涟而不妖。3.在乎山水之间也。4.白露为霜。5.学而不思则罔。6.晨兴理荒秽。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8.琴瑟友之;谁家玉笛暗飞声;胡琴琵琶与羌笛。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10.示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11.示例: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3课时
【典题诊断】1.B 2.阿廖沙3.A 4. (1) 示例:卷帘大将因打破玻璃盏 (玉盏或琉璃盏等) 被贬, 在流沙河为妖, 后经菩萨劝化, 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2) 示例: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配角, 他调解师徒 (师兄) 之间的矛盾, 陪伴、保护师父, 为取经成功同样立下汗马功劳。
【专题强化】1.C 2. (1) 《骆驼祥子》祥子 (2) 《水浒传》李逵 (3)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3. (1) 祥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卖车为虎妞办丧事;小福子上吊而死 (说出一个即可) 。 (2) 《童年》;阿廖沙;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斗殴。4.示例:宋江为人仗义, 善于用人, 但一心总想归顺朝廷;杨志精明能干, 但却粗暴蛮横;武松崇尚忠义, 勇而有谋, 但滥杀无辜。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C 2. (1) 删去“目前”一词。 (2) “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 (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 。 (3) “只要”改为“只有”。
第5课时
【专题强化】1.在“养成”前添加“能否”。2.“原因”和“是因为”重复, 去掉其一。3.否定不当, 应该删去“不”, 或将“避免”改成“使”。4.主客体颠倒了, 应改为“尚属幼稚的小朋友对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是陌生的”。5.应该将“好几个”放在“王老师的”后面。6.该句中, “达”和“以上”矛盾, 可以将“达”改为“在”, 或将“以上”去掉。7.搭配不当, 应该改成“他的籍贯是江苏常州”或“他是江苏常州人”。8.可以改成缩小32%。9.“打动”后面添加“山城人民或观众”。10.关联词有误, 应为“不是……而是……”。
第6课时
【专题强化】1. (5) (2) (3) (1) (4) 2.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日宣布满十八岁后将参加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3.示例:农民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就是美, 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第7课时
篇4:第2课时:小说阅读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篇5:《散步》精品教案1(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学习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2.充分利用文本中精彩的语言素材,完善剧本。
3.在充分的参与中加深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教学难点:
品味对称句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编制剧本提纲,品出了散文《散步》所蕴含的那么多值得宣扬的美好的东西,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个剧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感动,让更多的家庭找到和睦幸福的钥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完善我们的剧本吧。
【设计意图】激发热情。(二)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1.潜心诵读,画出让自己内心有所触动或能让自己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地方。2.学生朗读有感觉的句子,并说出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问题预设:学生对句子没有感觉,教师举例从炼字、对称句、描写等不同角度做示范。
学生对句子有感觉,就是说不出来。比如对称句,教师示范,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句子分类整理。
/ 4
1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让文章充满人情味。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炼词:精捡出生活中貌似普通却又能激发读者想象的词。例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赏析:准确的用词,一字触动心弦,生活中经历的画面被激活,自动涌向脑际。
例2: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③传神描写: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例如: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赏析: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④理趣。
例如: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赏析:直指生命的逝去的残酷现实,触动情弦,感染力大增。⑤对称句。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赏析:将现在与过去对举,触动心弦,打开记忆,现实与记忆的画面同时出现,生命的轮回之感油然而生,爱的传递如在眼前,增加文字的厚度。
例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赏析:对称的句子能化抽象为形象,形象揭示中年人在家庭和生命的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年人的两头: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孩子。
例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赏析:母亲老了,需要儿子陪伴照顾,儿子还小,需要妻子陪伴照顾,“尊老爱幼”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中年人的责任、中年人的担当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
总之,对称的句子不但形式整齐,更是耐人寻味,饱含思想的张力。
/ 4
4.公益广告最后的画外音或是字幕都会像一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一样,留下一段精致而又富含哲理的话,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那么也请同学们用上我们今天刚学的对称句,写一首小诗浓缩这小事,升华这大爱,配在你的公益广告结尾,一定增色不少。
(1)学生结合对主题的理解,尝试使用对称句做短诗。(2)组内交流,互相激发灵感,推荐好作品全班展示。例1:
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责任,承载了整个世界!推荐理由:使用了对称句,颇富理趣,令人回味无穷。且点出了主题“责任”,能起到公益广告的作用。
例2: 时间面前,万物软弱无能;亲情面前,时间无能为力。
推荐理由:使用对称句造成对比,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亲情的价值”。任务二:利用原文中宝贵的素材,完善剧本。
品味了原文的语言之美,也更进一步加上了对主题的理解,也更懂得了原文中素材的价值,希望同学们用好这些素材,编制出精彩、感人的剧本。
1.学生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充实到剧本提纲中。
例如:“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中“信服地点点头”。
/ 4
2.学生从文中选择意味深厚的句子,为适合的场景配上旁白。(允许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创一些符合文意的旁白)例如:给场景一配旁白: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四)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诗意的特点,从自己的记忆里撷取事件,写成一篇情真意切的小文章。
【设计意图】学习模仿作者的选材及表达,锻炼写作能力。
篇6:《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弄清楚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2.体会本文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3.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导入:
1.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有关敬业与乐业的经典格言。
2.激情导入:伴随着这一句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警句,让我们继续跟随梁启超先生生动有力的笔触开始今天的语文学习吧!【设计意图】巩固课外积累,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说说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哪些。(1)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10)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12)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 7
(1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并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并说“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但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要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设计意图】筛选作者观点,巩固对中心论点的掌握。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展开讨论 分组及提示: 一组:结构
1.下笔立论(开门见山):首段即点出文题出处及题旨。2.层次分明:引论→论有业的必要→论敬业→论乐业→总结。
/ 7
3.首尾呼应:文末呼应首段(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结论:结构严谨。二组:论证方法
1.归纳法:推理方法的一种,即根据多个情况,如名人言行、设例等,概括找出共通点,推论出一个结论。
例①:孔子说“无所用心”“言不及义”及百丈禅师说“不做事”都是指没有职业,没有不断劳作的人。
结论①:儒门和佛门都主张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例②:木匠、政治家、挑粪的及军人各尽本分地工作。
结论②:职业不分高下,只要克己尽责,替社会做事,对社会有价值,都是可敬的。
2.演绎法:推理方法的一种,即根据一般已知的原理(大前提)推论出个别情况(小前提)从而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大前提: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都是可敬的。小前提:当大总统是一种职业,拉黄包车是一种职业。
结论:当大总统及拉黄包车都是神圣的职业,都是可敬的,没有高下之分。3.正反举例论述(对比)。
比如,论述人生必须有业时,先正面引用百丈禅师的格言及事例,再反面引用孔子斥责懒人的话。
好处:正反对比着论述,使文章内容充实,论点突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引用、例证法:引证法(包括名言、谚语),例证法(包括事例、设例)。好处:使言之有据,既显得有文化内涵,又可以丰富内容,还能加强语言的说服力,帮助说明道理。(作者于引用古语后,加以解释,这可令听众明白作者的用意。)
三组:语言特色 1.多用设问句
好处:制造悬念,吸引听众(读者)的注意力,使听众(读者)从质疑到释疑,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多用反问句
/ 7
好处:加强说话的气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和不容置辩。(二)学生合作研讨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等。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只为劳动而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明晰本文的写作技巧。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设计意图】将作者的观点与现今时代相结合,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4 / 7
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今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羨慕我,我不必羨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 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敬”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 7
B.文中引用朱熹的话,其作用是解释“敬业”的含义,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C.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举例论证。
D.“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一句揭示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和个体生存的意义。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结合实例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简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敬业的重要性及我们要敬业。2.C 3.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就不严密了。
4.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就是轻慢职业的神圣;若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真思考如何做好职业,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一团糟,连自己也不会满意,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比如教师如果不敬业,就不会认真研究教材、大纲,也教不好学生,这样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且自己也会很痛苦。
5.示例:看大门的尹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板书设计:
/ 7
教学反思: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于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该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教师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学习,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不足之处是,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到位了,但情感方面的训练欠缺。如果能预留时间让学生结合学习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许他们会对人生价值有更多的领悟。或者应布置一个与之相关的小练笔。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一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提示和启发不够,导致耗费了不少时间;二是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还不够突出,比如要让学生理解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在论证中的作用方面,这个环节其实是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可惜用时不够,以至下课后还拖了堂。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尽量少讲,并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应结合对课文的分析,给予学生写作方面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精品)高二物理教案:13.3 光的干涉 (新人教版选修3-4)02-05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精品教案02-05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02-05
【鄂教版】2018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19 皇帝的新装02-05
粤教版必修一物理教案之 第二节 时间位移02-05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静物画有声》(共两课时)名师教案【名校精品】02-05
营销系英语话剧大赛策划书。标准格式02-05
高中物理《1.1认识静电(2课时)》教案粤教版选修02-05
粤教版精品教案项链02-05